Redian新闻
>
东北经济失速折射中国经济之痛(zz)
avatar
东北经济失速折射中国经济之痛(zz)# CivilSociety - 华人政治
p*i
1
近日,随着中央领导对东北经济的关注,东北经济又一次成为热点话题。无它,只
因东北三省GDP增速自2012年起便连年下滑,2014年更位列省级行政区末位。于是,“
振兴东北”又一次成为专家们的热门话题。在人们列举的各种原因当中,或许英国《经
济学人》杂志2015年年初在关于东北经济的文章中列举的三个原因最具有代表性:计划
经济思维根深蒂固、糟糕的地理位置和严重恶化的人口趋势。还有一种典型观点是“资
源依赖困境”,它其实是“地理位置决定论”的翻版。国内大多数专家的观点,基本上
是在为上述观点做注解。但是,《经济学人》杂志列举的后两个原因在逻辑上并不成立。
首先,“要素禀赋”理论早已被证明是一种错误的理论,因为地理位置对交易的影
响或许在农业时代才有决定性作用。从国际范围看,发达国家的地理位置千差万别,既
有瑞士这样既缺乏“自然资源”和海运通道的内陆国家,也有日本这样的同样缺乏“自
然资源”的“孤单岛国”;欠发达国家依然“不幸的国度各各不同”。从国内不同省份
看,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贵州等省份的地理位置丝毫不比东北三省优越,可是
为什么偏偏是东北三省经济增长“失速”?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序论及全书设计
”中告诉我们的是,无论一国的土地、气候和面积如何,其人均国民收入都取决于两个
因素:一是劳动生产力;二是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同处朝鲜半岛的
韩国和朝鲜,其国民富裕程度的差异在太空中拍摄的夜景照片中呈现得无比明显:首尔
灯火辉煌,北方一片黑暗。
其次,人口数量下降和人口结构老化会导致收入下降的说法,根本就是“马尔萨斯
陷阱”(也称为“马尔萨斯灾难”)的陈词滥调,它只是静止看待农业社会中短暂现象
的结论。从世界范围看,人口数量的下降和人口结构的老化是国民生活富裕的结果,而
不是贫困的原因;长期存在低生育率的日本和西欧国民近几十年并没有变得贫困,而是
更加富裕。从国内不同省份的人口统计看, 2004-2013年间,东北三省的总人口并未
下降,而广西人口规模从4889万下降到4719万,贵州省则从3904万下降到3502万,但是
广西和贵州经济增长都未“失速”,至少目前并未“失速”。在亚当?斯密看来,尽管
人口结构是影响国民收入的两个因素之一,但是他紧接着又告诉我们,“国民收入取决
于前一种情况的(即劳动生产力),似乎较多”。直接一点说,科技进步带来的劳动生
产力的提高,完全可以弥补人口结构的不利变化。所以人口数量和结构绝不能成为经济
衰退的理由。
因此东北经济“失速”的原因只能归咎于一点:规则或制度。因为人的劳动和交易
行为都是规则或制度约束下的结果,正是“规则和制度”决定着亚当?斯密所言的“劳
动的有效性和劳动效率”。年初备受关注的雾霾问题,无非是典型的“公地悲剧”(
Tragedy of the commons),结果被柴静女士的温情演绎得离题万里。作为中国“计划
经济后遗症”最严重的地方,东北经济的明显特征有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过
高;国有经济比重又在第二产业增加值中占比过高。2011年,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
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36.91%,而全国平均水平只有
26.81%。“计划经济后遗症”的结果也十分明显:以黑龙江和贵州两省做对比;在2004
-2008年的资源价格大牛市当中,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487亿元增长到4320亿元
,增长73.7%;同期贵州省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却从681亿元增加到1370亿元,增长100%!
事实上,东北三省GDP增长失速不是特例,“一煤独大”的山西省现在也“失速”
了,只不过被人们选择性忽略。更大的问题在于,相对于东北三省GDP失速而言,其他
省份很可能是五十步笑百步。GDP本来是国民收入的统计结果,但是在中国却被当成国
民收入的原因。“三驾马车论”其实是某位领导的信口开河,在中国居然就此成为数众
多的“首席经济学家们”的分析工具?!馒头是用面粉和水做成的,但是“面粉+水≠
馒头”。因此“中国特色的GDP”和“GDP”的可比性大有存疑,如此也才会有“经济奇
迹”。一个明显的对比是,哪怕在二战之后的德国和日本的重建时期,也未曾持久出现
过如此之高的“GDP增长率”。
我们需要重申的是,人的劳动和交易行为是规则约束下的结果,而规则只能解决“
我们不想要什么”的问题,不可能解决“我们要什么”的问题。只要“振兴”、“提振
”、“调”、“控”、“促”、“保”、“稳”等这些缺少主语也不可能找到清晰主语
的谓语动词继续充斥于各种官方和非官方的文件、报告、报道中,我们的“计划经济后
遗症”就会继续存在,“失速”就必然会成为“新常态”。或许,我们其实都是东北人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