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习近平新军改为何用火箭军取代“二炮”?
avatar
习近平新军改为何用火箭军取代“二炮”?# CivilSociety - 华人政治
e*r
1
习近平新军改为何用火箭军取代“二炮”?
昨日,是习近平主导中国新军事变革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他将三面新
军旗郑重授予陆军司令员李作成、政治委员刘雷,火箭军司令员魏凤和、政治委员王家
胜,战略支援部队司令员高津、政治委员刘福连。这绝不仅仅是原先老军种称谓换个新
的叫法,而实则承载着一种浓重的新军事变革气息。邓小平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
计师,并以其突出的改革伟绩载入中国发展记录的史册。肩负全面深化改革重任的习近
平,以自己的历史担当和顶层设计的开创者,也正在以坚实稳妥的脚步,推动着中国深
水区的各项改革。穷则变,变则通。面对新的形势、新的环境,唯有变革才可能站在时
代潮流之上,富国强兵,崛起振兴。作为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关键领域,中国的
新军事变革牵一而发动全身,关乎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安危。新军事变革成功了,中国
的崛起,中国梦的实现,就会有着坚实的支撑,坚强的后盾。
纵观这次中国军队体制变革,最抢眼的地方莫过于人民解放军第四军种——火箭军
的创建。这是国家安全保障的基石,也是对外战略威慑的利剑。从中国新军事战略白皮
书的规划,到中央军委、四总部及战区联合作战体系的融合,中国的军队编成和作战指
挥,都正在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剧变。军区变战区,火箭军取代“二炮”,这绝不是某些
人理解的“文字游戏”,而是深藏着军队编成、作战指挥、立体攻防、联合作战等诸多
方面的深层次变革。火箭军取代“二炮”,可作为我们观察习近平新军事变革的一个活
标本。
为什么要用新的火箭军取代沿袭已久的战略威慑利器——“第二炮兵”?众所周知
,“第二炮兵”的编成主要是陆基型战略核力量,不涵盖海基型的战略核潜艇及空基型
的战略轰炸机。这种单一的力量编成有着历史的原因。据一些媒体披露,第二炮兵成立
于1966年7月1日,由毛泽东主席批准,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始终由中央军委直接掌握
,是我国实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
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在前苏联、美国等核大国都用战略导弹部队称谓这种核力量
的时候,中国却给它起个第二炮兵的名字,起初也许是出于事前保密、事后低调上的考
量。中国以自己核力量的神秘模糊与美国、前苏联的核对峙平安地周旋了几十年。有论
者称,对于潜在的敌对势力而言,“二炮”堪比古希腊神话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是震慑敌人的最有力撒手锏。以陆基核力量为主干的第二炮兵,作为直属中央军委掌控
的战略部队,除了身穿陆军制服外,实际上和陆军集团军没有关联,之所以还继续使用
着“二炮”的名称,主要还是成立之初考虑到保密等问题的需要。
从未来联合作战的发展趋势上看,单一编成、独立作战的第二炮兵显然已远远落伍
于当下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流了,被整合、融合到新的联合作战体系中去,也是其必然
的依归。战略核威慑力量作为最后使用的力量,也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未来大国战
争的样式,常规力量的对抗是先导,核常力量的综合对抗是主调。普京在对叙利亚伊斯
兰国的空袭上,就曾威慑道,常规力量不能致胜的话,核打击就会如影随形地跟进上去
,以求最后决战的胜利。核力量虽是战略威慑力量,但随着战争烈度的升级,以及战略
纵深覆盖及全域对抗的需要,核常突击力量也会随时被派上用场,并遂行作战任务。从
外军核力量编成上看,作为前苏联的战略打击力量,前苏联战略火箭军不仅下辖众多陆
基核常导弹部队,也还拥有战略核潜艇和战略空军部队,真正实现了陆海空三位一体的
立体核威慑力量。照此看来,依旧以陆基核力量编成为主干的第二炮兵,显然无法适应
这种体系作战的现实需要了。所以,从核力量的混合编成、立体威慑、联合作战、体系
对抗上看,习近平的新军改设立新的火箭军取代老旧的第二炮兵,也是未来战争样式的
倒逼和中国主动顺应潮流的应变共同催生出来的。
按照习近平给这只战略新军的历史定位,火箭军担当的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在火力编成上,它的最新
建设要求是核常兼备、全域慑战。
有军事观察人士表示,新成立的“火箭军”如果能统合战略核潜艇以及战略轰炸机
部队,甚至空天防御部队,这无疑将有效简化人民解放军对外实施诸军兵种联合作战、
体系对抗的流程,极大提高中国的对外整体战略威慑能力。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