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最近成为极热的热词,它究竟是什么意思,有多种解释版本,比如官方版
、马化腾版、阿里版、李彦宏版、雷军版,文字各有异同,意思大同小异。用我自己理
解的大白话来说则是:互联网技术的洪水冲决以往各种准入限制,各行各业大洗牌,最
终达到打破垄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新局面。这个精神我是完全赞成的,因为它在
整体上对全社会有利。这和我以往“赞成作为通讯工具的互联网”的立场,也是完全一
致的。
对于互联网海陵王的“临安山水”中所没有的大学,我已经观察很久了,互联网对
这片山水的影响,其实是喜忧参半的。
在前互联网时代,学术资料的获取具有很高的准入门槛,比如,你要想研究某个美
国学术商人的成功奥秘,不亲自跑到美国去查阅有关档案资料,研究是不可能有效进行
的。去一趟美国当然需要成本,这成本就构成了准入门槛。所以很长时期,中国学者普
遍回避西方的研究课题,获取学术资料的准入门槛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互联网冲破了
这样的准入门槛,现在中国学者在自己的校园里,就可以获取许许多多在美国的学术资
料。我们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的博士们,就成功研究了多项美国和英国的课题。这种现
象是符合上述互联网+精神的,也是互联网对大学的正面影响。
但是,再正面的影响,如果一味扩展下去,也可能走入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中去
。比如,互联网冲破了学术资料的准入门槛,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可以研究NASA的政治
背景,可以研究Nature杂志的前世今生,那么只要有了互联网,某个地区师专的学生也
可以研究啊。再往下想,某个考不上大学的乡村学究也可以研究啊。不错,他们都可以
研究,进而言之,谁都可以研究。这不正是互联网+精神的体现吗?
这样的影响,在现实世界确实已经产生,其结果之一就是“学术论文”的急速增长
。据说在以往10年中,全世界论文的发表数量增长了100倍。你当然可以将这样的现象
解读成“学术繁荣”的表现,但显然也可以有别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