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
Justin Kruger and David Dunning, Cornell Univers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9, Vol. 77, No. 6. ] 121-1134
杜宁(Dunning)与克鲁格(Kruger)两个人都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1999年12月,
他们两个合作的论文《无能与无知:对自身无能的认知困难如何导致无端自负》发表在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这篇论文最终竟然获得了2000年度“搞怪诺贝尔”(lg
Nobel Prize)的心理学奖——然而这并不影响这篇论文的严肃性;2006年另外一个学
者凯瑟琳柏森(Katherine A. Burson)在同一份杂志上在此发表后继研究论文。
事实上杜宁与克鲁格的观察并非什么新发现,达尔文就说过“自信更经常来自无知
而不见得是来自有知。” 而所谓的“无知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之类的话多少
是描述这种现象。只不过,杜宁与克鲁格“一本正经”(尽管加上了引号却根本不是反
语,而是强调)地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去考察这种现象的成因与影响。他们最终归纳到
——能力不强的人(Incompetent individuals):
1,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2,无法认知他人真正的能力;
3,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4,如果他们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
前的无能程度。
在其中的一个实验里,杜宁与克鲁格先是找了一群康奈尔的在校学生,然后对他们的“
幽默”、“语法”、“逻辑”等几项能力进行了测试。之后,再让参试者进行自我评估
。结果是,成绩最差的那些学生对自我水平的认知偏差最大。其成绩处于12%百分比等
级(即意味着说,他们的成绩处于末尾12%的水平——有88%的人的成绩比他们更高)的
应试者认为自己的百分比等级至少应该是67%。与此同时,那些能力更强者却可能反过
来低估自己的能力。
这种“越差越牛屄,越强越谦虚”的现象,之后就干脆被称为“杜宁-克鲁格效应”
。另外一个与此类似的效应叫瓦伯格湖效应(Lake Wobegon effect90) ,取名来自于
Garrison Keillor的著名广播小说”A Prairie Home Companion“中虚构的一个小镇,
瓦伯格湖镇——在那个镇子里,所有的女人都很强壮,所有的男人都很好看,所有的孩
子都中等水平以上。
某个College Board曾经面向82900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在“与他人相处”的
能力上,只有不到1%的应试者认为自己的这方面能力处于平均水准之下,超过60%的人
认为自己的这方面能力处于前10%的水准,大约25%的人认为自己属于顶尖之1%。(后来
的很多实验进一步证明:越是难以客观衡量的特性,越是容易出现这种扭曲,比如公平
、运气、艺术鉴赏能力、研究能力等等。)
另外一个经常被引用的瓦伯格湖效应的例子是:大约80%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
平处于平均水平之上(Above-average)。可以想象,几乎所有车祸的众多起因中,这
一个普遍的错觉可能起着怎样的重要作用?几乎所有的酒后驾车者都是这个错觉的受害
者。所以,在国外还有人专门建了个叫做boveAverageDriver.com的网站……
越差越牛屄,也许是人们所拥有的自我保护功能之一。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 1) 人
群中只有20%被认为是能力超群——当然因此生命中的好东西几乎都属于他们(当然,
那20%中也可以二八划分)2) 如果没有瓦伯格湖效应作为心理安慰的话,那占大多数的
80%的人心理上就无法承受了。这第二条的后果很可怕,因为如果这80%的人都被眼前的
事实折磨疯了(对很多人来讲,还有什么比事实更难以接受?)的话,那么:a) 那20%
的人就休想过上好日子;b) 这80%的人失去了改进的机会——原本说不定哪一天他们就
开窍了而后拼命努力呢,再说,事实上有很多天才是平庸的父母生出来的呢!生活的本
质与希望之一就在于“天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然而,自己的生命要自己珍惜。所以,不要与蠢货纠结在一起,不要与他们为伴。
尤其不要与他们争斗,他们会瞬间把你拉到他们的水平上,然后用他们多年的经验轻而
易举地打败你,而后还要持续地羞辱你。珍爱生命,远离蠢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