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拯救“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6大可操作路径
avatar
拯救“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6大可操作路径# Parenting - 为人父母
s*5
1
如果大家已经看过这篇文章了,那就算再一次与大家共勉,让我们更enjoy the parenthood journey,珍爱自己和孩子,别自己把自己和孩子弄得太累吧。
-----------
拯救“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6大可操作路径
2011年07月29日 16:12:42  来源: 新华读书
自从十多年前那句著名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之后,各种早期教育的宣传
风风火火,把家长们心中的希望之火点得熊熊燃烧。80后升格为父母后,能背唐诗的月
嫂工资在金融危机中直线上升,只因为她们可以边换尿布边教婴儿学习,好让婴儿“赢
在起跑线上”。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孩子们从来没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
也从来没有这么重视过孩子的学习和教育。
可是与这样好的学习条件完全不匹配的是教育的结果,竟然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教育家
杨东平高喊:“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被早教”更是无数贪玩孩子的童年噩梦。更
糟糕的是,女孩越来越彪悍,男孩越来越“妹”。“相比女孩的成长,男孩正在面临‘
前所未有的危机’,甚至出现了全线崩溃的景象。”(摘自:《拯救男孩》)。经过调
查发现男孩在心理、体质、学业、社会能力等多方面全面输给了女孩。人们也许还没有
意识到:男孩“全面溃败”乃至趋向“女性化”的现象,已成为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
问题出在教育,这是所有人的共识。
著名教育家林格认为,在这个时期,更需要探讨的是可操作路径。我们试图理解林格老
师这句话,通过仔细研究比对大量资料后,发现韩寒等人虽然也是输在起跑线上的男孩
成功案例,但家长普遍认为考上好学校,例如哈佛,北大,清华等,仍然是他们希望孩
子走的最平稳的成长模式。过去男生一般都有后劲。而对于考上名校的、赢在起跑线上
的孩子们的过度报道,更推动早期教育呈现出极端化的趋势。因此,林格指出:希望从
最近各大电视台、媒体热议的“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个性化教育之路”中,可
找到男孩教育危机的可操作路径。
1. 结起跑线上论输赢!输,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后劲
几年前,即将哈佛毕业的于智博就因为输在起跑线上的经历而被媒体拒绝报道,但是他
的责任编辑张立红认为,教育出版的意义之一,就是拯救底层孩子,使他们也能够享受
快乐成长的童年。
教育家林格说,挖掘出于智博小时候输在起跑线上的经历意义重大!
于智博这样的差生大翻身的事情过去屡见不鲜,如今简直成了奇迹。生活在底层的孩子
本来只有一类:吃不饱穿不暖的。如今社会上多了另一类更可怜的“底层孩子”——输
在起跑线上的孩子。那些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境遇如何?几年前一个考初中的孩子哭诉
,每天回家爸爸总是骂他,“考不上重点,就去死,有药有绳……”而他在班上排名第
十。一个8岁孩子因为成绩不是名列前茅而被愤怒的妈妈打死了……如果说这样的事情
是极端个例的话。那么,《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于智博9岁遭遇父母离异都没有
留下阴影,而随后发生的留级后仍然排名倒数时遭遇的让他终身难忘的不堪和歧视对他
的折磨,则非常普遍,更加令人震撼。如果说这些生活在成绩底层的孩子连旧社会的农
奴都不如并不过分。在旧社会,虽然出身低下会被社会歧视,但是,尚能得到家庭温暖
。现在的差生,不仅在学校抬不起头,甚至在家里也备受责难。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著名教育家,《管一辈子的教育》的著作者林格说:“现在的孩子回家还要面
对父母一张旧社会的脸……”家长们不能忍受有吃有穿、生活远比他们幸福的孩子,却
不能带回令他们满意的学习成绩!而不管教育方法多磨先进,只要有排名,永远都有倒
数的孩子。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考试成绩低于95分就要面临差生危机。前面说的那个被
打死的9岁男孩,导致他死亡的考试成绩竟然是“令人愤怒的无法忍受”的90分!
几十年前虽然幼儿园、小学里,男孩们也是学习差一些,但是,因为那时没有人说“别
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没有人瞧不起他们,男孩也不因小时候学习差而丧失最
重要软实力——自信,甚至反而被夸淘气小子以后准聪明而保留了男子汉气质。后来到
了高中,开始重视学习了,男孩子们的后劲出来了,所以,常常有女孩小学学习好而到
了高中被男孩远远超过的现象。
那么,现在男孩子们的后劲都跑哪去了?
自从倡导“赢在起跑线”的教育模式后,典型的男孩们的不幸开始了。一个3岁女孩的
家长非常得意地告诉我,她的女儿在早教班里表现非常出色,老师提问时回答准确,反
应迅速,而其他几个男孩子,像傻瓜一样就知道淘气,一点都不懂得配合老师。这很普
遍,男孩子们可怜的成绩使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总是被人指责、歧视,十几年来越来越
习惯于不如女孩。到了高中,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男孩子彻底臣服于女孩而彻底丧失
了自信。
爱好体育的淘气男孩于智博从输到赢的经历,给了我们深刻启示:在起跑线论输赢是男
孩丧失后劲的元凶!让于智博爆发后劲的起因是从小的家庭教育彻底屏蔽了论输赢的环
境,使他有可能在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功利氛围的环境成长!
但是,在学校里论输赢的环境,还是让小时候留级后仍然排名倒数的于智博痛苦地发出
:“老天为什么不公平,把别人都造成天才,只把我造成庸才”的悲鸣(摘自《输在起
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个性化教育之路》)。后来转入只有50人的低级别高中,周围少
了那些赢在起跑线上天才同学们,他发现原来自己也是天才。这唤醒了男孩子沉睡的自
信,让他清晰地认定自己也有可能和别人一样成功。男孩也可以强大!
“输在起跑线上”在漫长的人生中本不算什么失败,可是现在不知有多少父母和老师还
在为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而纠结,有意或无意地对那些正“输在起跑线上”的孩
子施加远远超过他们承受能力的伤害,给很多孩子造成了足以毁灭他们一生幸福的心灵
阴影。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依德说:“心理创伤大都是幼儿时期造成的。”
北京大兴灭门惨案的主角,《心灵杀毒2.0》里曾经患有重度抑郁症患者的于洛生……
都是因为童年家庭和学校的伤害而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而于智博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今天能否取得成功,是否能够取得喜人的成绩,与
他曾经的过去关系不大。“未来的成绩决定于你现在迈出的每一步,而不是你曾经的起
跑线上的表现。”
请给我们的孩子更纯净而不是更功利的学校和家庭,无论是赢在起跑线上的,还是输在
起跑线上的,每个孩子都是宝贝,都应有长成栋梁之才的机会和权利。
希望以于智博为榜样带动越来越多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成功,来警示家长和老师:为了
我们的小男子汉们的未来,再也不要在起跑线上论输赢了!
2. 树立男孩榜样,与女孩榜样平衡
资深的教育界人士普遍反对通过某些教育成功个例来传达任何教育理念。但是,青少年
成长却不能没有榜样,即使没有其他榜样,他们的父母和老师也会找出邻居家的优秀大
姐姐和哥哥或者班上的好孩子来给他们做榜样。
一位著名教育专家说得好:“榜样是青少年时期的一道明媚阳光,他会照亮那些普通的
孩子,使他们成就精彩的人生。”
但是,不幸的是,目前社会上长期流行的学习榜样,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基本上都是赢
在起跑线上的、全面发展的——女孩。家教类超级畅销书的作者也是清一色的是女孩家
长。包括著名的教育专家杨东平、孙云晓和王金战等都是女孩家长,前段时间热议的虎
妈又是女孩,而且是两个。虽然有极个别几个优秀男孩家长写的书,但是,教育思路和
成长轨迹也几乎与优秀女孩雷同,没有明显和女孩有差异的、特别针对男孩子的特色内
容,而且这些优秀男孩家长写的书中,描述的男孩表现的优秀程度,都比优秀女孩略显
逊色。这些男孩家长写的书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比起女孩家长们的畅销书更是相差甚
远。
因此,很多男孩家长也买来这些更加适合女孩培养的书,按照培养优秀女孩的模式来培
养男孩,在男孩被培养得从小学业出众的同时,他的男子汉气质被减灭了。十年来在“
赢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助力下,这类榜样使得更多的女孩优秀,也更促进了更多男孩女
性化。
然而,男孩先天的生理决定了他们会很不安分,不让他们的野性在小时候充分释放,在
不断的闯祸和犯错误中学会道德和准则,让男子汉的优良品质在小时候校正错误时就深
入他们的骨髓,就难免会一再发生这样的惨案:老实本分的如同乖乖女的、从来不会闯
祸的柔弱男孩,在成年后会在偶然的遭遇中突然野性大发,闯下无法弥补的塌天大祸。
而小时候著名的“坏小子”,成年后会自然觉得“闯祸”是他早已玩腻了的无聊游戏。
稍加正确引导,他们会不失理性地更加勇敢、无畏。彰显魅力无穷的男子汉气质!
所以,应该有一些比女孩略胜一筹的野性男孩来平衡一下目前性别严重倾斜的榜样教育
。北京语言大学的周思源教授在图书发布会上说:“这个‘输’字,提得太好了。男孩
,有不浑的吗?小时候不浑,那还是男孩吗?”引起一片反响。大家的共鸣感太强了。
中国教育太需要典型的“输在起跑线上”的“浑小子”的成功做榜样了。
3. 教育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寻找最佳匹配
自从发现自己不比任何人差之后,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于智博的座右铭就是:“天
生我材必有用。”
赢在起跑线上的应试教育模式确实让很多人获得了成功。一些农村孩子,祖祖辈辈没有
机会来到城市,通过应试教育模式,获得了公平的机会,通过考上大学来到城市,得到
了很好的发展。但是这种看似公平的体制,又造成了另一种不公平和歧视,就是,对输
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们太不公平了!
每个孩子都是携天降之大任来到人间,本应如同自然界的百草鲜花般千姿百态,各有千
秋。如果偏偏要无休止地人工雕琢,让他成了模块化的成功摆设,即使再美也不动人。
于智博及其家人深信成功的路有一万条,每个孩子天生都知道自己的那条路在哪里,也
就是他说得最多的——天生我材必有用。那些绞尽脑汁为孩子规划“华山一条路”的家
长,认为在“赢在起跑线上”的大环境下,让孩子小时候少走了些弯路,但是,却有可
能给他的人生设定了难以逾越的障碍,有的孩子也许因此永远地偏离了“上天恩赐的专
属于他的成才之路”,走上一条适合别人的,让他受尽折磨也无法成才的悲惨之路。这
就是国际人力资本网董事长景素奇先生说的这一类教育悲剧:家长们花尽钱财和时间,
却培养了一个无用之人。
林格评论于智博的成功:“个性化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谓成功,就是每一个孩子将
自己的个性发挥到极至以后的效果。”听了令人茅塞顿开。于智博的成功并不是他考上
了顶级名校,而在于他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匹配。于智博在每一次人生重要决策的时候,
他并没有把学习所谓知识和能够获得令人羡慕的学历、身份作为主要决定因素,决定他
的人生方向的是这个选择是否合乎他的个性,是否利于实现他的人生大目标,总之是否
是单单属于他自己的最佳匹配。这一点相信对家长和孩子启发很大。现在除了考大学、
研究生之外,人们又一窝蜂地考公务员,很多人完全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做公务员,之
所以参加考试就是因为别人都考了,或者考上会有个令人羡慕的身份和工作,等等,所
以我也要考。
每个人都应该相信:成功的路不是只有一条,而是有成千上万条。每个人都应该思考:
不与别人相拥相挤的,独独适合自己的那一条成长成功之路。《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
孩》的成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教育的正确方向就是寻找每个人的最佳匹配,而
不是按照统一标准向被教育者灌输知识和技能。
4.让家长实现解压的路径:殊途同归的教育,营造平等成长的舆论环境
一些畅销书中描述的小女孩小时候跳级,跳级后在班上仍然名列前茅。而《输在起跑线
上的哈佛男孩》里的于智博留级,留级后仍然排名倒数。最后这两类孩子都成了品学兼
优的名校毕业生。市场上应该同时存在这两类家教书和榜样,应该让家长和老师知道,
这两类孩子都是好孩子,都能成功,比较于智博和这个女孩子在起跑线和现在的结果,
我们可以发现:教育的殊途同归现象——无论这孩子小时候看起来有没有出息,他们都
是平等的,都可能长成有用之才。
哈佛女孩刘亦婷和于智博年龄只差一两岁,小时候刘亦婷被当做神童的时候,于智博还
是个懵懂少年,后来于智博考上了留意听没有考上的哈佛商学院MBA。比较赢在起跑线
上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和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于智博,仍然可知殊途同归!
于智博的成长过程是目前中国教育急需的、能够切实说服家长的教育解压案例。空口谈
给孩子解压,家长会认为你让她的孩子没出息。教育部领导一再强调“不要让孩子输在
起跑线上”是忽悠,但是家长却不敢让孩子输,因为只有一个孩子,输不起!只有让于
智博带动更多输在起跑线上的成功案例,和赢在起跑线上的人数平衡,孩子们才不会因
为起跑线的输赢而出现高低贵贱之分,才能
让孩子们有一个真正平等的、不会被压得喘不过起来的成长环境。
如不尽快改善这样的环境,使起跑线上的输赢不等的孩子们,首先在舆论方面平等化,
将会继续导致神经病症患者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5. 软实力的培养更为重要
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于智博的成长过程中,考试能够测度的硬实力成绩很差,在起
跑线上输得挺惨。但是,考试无法测度的软实力成绩,他却赢在了起跑线上。虽然无法
测度,但绝对不失为优秀。和那些注重孩子小时候成绩的父母不同,于智博的父母对于
成绩很差的他,却更注重了道德感、体育精神等软实力的培养。
结果导致:在其他孩子极有可能会打退堂鼓或者一蹶不振的人生遭遇面前,于智博却会
抓住机遇,取得惊人的成绩!随即爆发出不可思议的后劲!这就是软实力的神奇效用。
但可惜的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还误以为只有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硬实力
才是他们孩子将来竞争的利器。
一个大学生讲了于智博对他的影响,他到了大学毕业以后才被形势所迫,开始培养软实
力。但是,找不到正确的努力方向,只能凭感觉,看了于智博的经历才了解到,他们缺
乏如此之多的软实力,而之前却几乎没有得到这样的训练机会,甚至从来没有人真正的
提醒过他们。
去年12月公布了《学生基础能力国际测评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的测试结果。美国学生的成绩悬在中游,阅读能力排第17,科学
第23,而数学第31,总体成绩第17。来自上海的学生自PISA于2000年开办以来首次全面
大获全胜,以上3项测评都位居第一。当人们请教育专家们做解释时,他们给出了简单
、直率的回答:在涉及考试成绩这类衡量标准时,也就是硬实力,中国学生可以说是世
界一流。
在这个测评之前的另一个测评,指出中国学生在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等,也就是21项软
实力方面,排名世界倒数第一和第五。而与优秀学业成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的孩
子付出了的心理健康的代价。这是得不偿失的。
现在,与大学生求职难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很多公司招不到满意的人才。一家很普通的
企业招聘营销经理,秘书只尝试在一个很小的网站发了一个帖子。两天内就有二十多个
名牌大学生来求职,其中还有多名高学历海归。面试无数人,却找不到一个满意的人。
这几乎是所有用人单位的共同难题。一个500强公司花了一年时间寻找总裁助理,还委
托了国际猎头公司。为什么在孩子们都能受到良好教育,名校毕业生数量大增的今天,
人才这么难找?
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是现在流行的只侧重学习成绩、考级等的培优模式,很容易导致
硬实力呱呱叫,软实力疲沓沓。很多人力资源专家指出,软实力差导致很多用人单位感
觉名牌大学生还不如高中生好用。
哈佛等世界顶级名校录取时,衡量一个人是否足够优秀的标准,硬实力只占25%,软实
力是否出色是主要衡量指标。这一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吻合。
硬件条件好,也许很多学校和家庭无法做到。但是,我们国家发展很不均衡,有很好的
培养软实力的条件和社会大环境,只是被家长们拒绝使用。
于智博在全校只有50人的低级别农村中学上学一年,能在各方面条件很差的情况下,没
有颓废,反而自觉在农田里经历从早上6点干到晚上6点割草,帮忙杀过牛,喂过牛,甚
至在山里呆一个月干苦活……由此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占哈佛录取标准的
百分之七八十的软实力。这启发我们:我们很多看似条件很差的学校,甚至农村学校,
具有先天培养软实力的优势,却一直被家长和学校忽视。不要再让孩子丢失培养软实力
的机会了。由于这类实力无法用考试测度,更需要通过课堂外来培养。希望于智博的经
历能够让家长清醒地认识到:上好学校并非孩子成长第一要素,培养软实力对于有些孩
子甚至更为重要。
父母精心的培养计划只利于培养孩子的硬实力,软实力则要靠父母提供支持和机会,让
孩子在自我成长中获得。
6.应试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成熟
虽然,输在起跑线上的于智博的童年受尽了应试教育的煎熬。但是,他偶然经历的三考
GMAT,清晰地显示了,一个人的心智若想真正成熟起来,一生中应该有一段应试的经历
,这是应试教育积极的一面,别的任何磨练都无法替代的。但问题是,应试教育的这个
优势并没有在孩子们身上体现。因为他们经历的应试不是一段,更不是偶然,而是长达
十多年的黄金年华,尤其是那些根本无法成熟的幼年阶段。
现在我们国家初中毕业生几乎人人会做的大多数数理化难题,是欧美国家80%的人终身
都不会去学习的,因为大多数人终身都不会使用这些知识,因此,他们认为完全没必要
小时候学这些。从这方面来说,似乎我们已经是全球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了。可是,事实
上并不是如此,问题在哪里?
我们把只是一段人生经历的“应试学习”无限放大了,把硬实力的培养更是极端化了,
使得本来能让青少年走向成熟的重要的应试教育机会,变成了一些学生高分低能、心灵
脆弱、性格扭曲的诱因。
应试教育的这个好处不能再被忽视了,一个良性的应试教育环境将使得具备优秀硬实力
的学生,有和他们成绩匹配的心灵成熟度。
于智博作为一个热爱儿童公益事业的人,为拯救底层孩子分享自己并不光彩的起跑线经
历,也是一件值得投入的公益性的活动。
有些人质疑把小时候写那么差是为了炒作。其实他们不知道,如果于智博小时候出类拔
萃的话,他早就被媒体报道了,不会等到现在才这么艰难的出书。而且,为了怕孩子们
看了学坏,出版社特意删除了他的很多典型的男孩子的浑事。
中国现在面临最大的两个危机就是:
(1)房产持续涨价——导致各类经济问题。
(2)男孩教育危机!男孩全面输于女孩。优秀女孩占女孩总数80%。优秀男孩占男孩总
数20%。这个趋势还在强化。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工作中,工作单位不
愿意招收男生。——导致大量优秀剩女,小三现象,许多不幸家庭等社会问题。
房产危机我们无能为力,希望我们能为缓解男孩教育危机,拯救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们
贡献一份力量!(史青星)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