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董明珠,商场中的花木兰
avatar
董明珠,商场中的花木兰# StartUp - 创业
B*r
1
但是CAF落后了,市场开始怀疑A股的势头
avatar
x*e
2
董明珠不爱化妆,却很喜欢穿长裙。
陈鲁豫到珠海采访她,一大早,两人手牵手漫步在珠海的情侣路。董明珠穿了一袭黄色
印花长裙,围着驼色披肩,戴着灰色小圆帽。这一身轻松靓丽的装扮,让鲁豫也感到有
点意外。
“你猜这条裙子多少钱?” 两人上车后,聊起了裙子。董明珠笑得像个少女,“才100
多块钱,在希腊买的。”
她知道外界给自己戴了很多帽子:霸道总裁、商界铁娘子、网红企业家。但在她内心,
依然有温婉可寻。一袭柔系长裙,往往会让第一次见到她的人,立刻颠覆了脑海中“那
个董明珠”的印象,百炼钢化成了绕指柔。
长裙让董明珠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了很多。
已经64岁的董明珠,会不会继续执掌格力电器?这是外界一直关注的问题。今年5月,
董明珠主动回应:“最近网上闹得很厉害,董明珠到底退不退休?虽然我已经60多岁,
但我认为自己还很年轻,我的心还是像25岁一样。”
从1990年进入格力,董明珠已经在格力工作近30年。她见证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中国
制造企业的沉浮,也亲身经历了格力作为一个民企从小到大的拼搏过程。用她自己的话
来说,未来,仍然要博弈,仍然要较量。
野蛮生长时代,变革是王道
1990年,市场经济在中国乍暖还寒,董明珠离开老家南京,独自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
珠海特区。那一年,她36岁。
不过,当时的董明珠并没有太多雄心壮志。“来这里不是因为遍地有黄金,而是因为这
里的环境。”董明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刚来珠海,就喜欢上了这里天然的美,
能带给她内心的宁静。“如果想着挣钱的话,去深圳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董明珠在一家名叫“海利”的空调企业找到了工作,做销售。这家企业就是日后格力电
器的前身。
“那时候公司很小,才一百多人,说是手工作坊也不为过。”董明珠回忆,空调在那时
还算新产业,但大部分厂家生产的空调,都没有技术含量,依靠买散件进行组装,“所
有的零部件都依靠采购,包括外壳都是。”
依靠组装、贴牌销售,公司每年的销售额只有两三千万。
“那时候整个企业的命运就掌握在销售人员的手上。”董明珠说,对那么一个小厂,靠
销售就能养活了。作为新人,董明珠跟着老业务员走南闯北。当时,销售在公司里属于
高收入人群,董明珠刚工作时,销售提成2%,卖掉100万元,可以拿2万元提成。
但企业的生存压力,也都压在销售身上。格力在1994年遭遇了严重的库存积压。“产品
卖不掉,积压了大量库存,公司从上到下都很着急。”董明珠说,当时企业三角债非常
严重,公司欠着上游供应商的款项,下游代理商又欠着公司的款,而且还欠着银行的钱
,企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在支撑,“在这种债务严重的情况下,企业就更加依靠销售人
员。”
当时,中国市场经济仍处于探路阶段,各个领域的市场都处于野蛮生长状态。
“当时的销售,不需要讲多少技术含量,只要搞好关系,把空调卖掉就行。”董明珠回
忆,当时中国大部分制造业,品质都不太好,格力也不例外。这一点,让销售人员的感
受特别强烈。
“那时候产品返修率非常高,如果遇到批量问题就更糟糕,所以那时候做销售,我的感
受就很强烈。”董明珠说,4年的一线销售经历,让她看到了公司存在的问题。
1994年,格力曾遭遇一场严重的危机,公司的销售人员突然“集体辞职”。
“我们的销售员带着客户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了,这是一个很危险的阶段,格力随时
可能倒下。”董明珠临危受命,出任公司经营部部长,这是她事业起飞的第一个契机,
也是格力电器的转折点。
“我回来当部长的第一件事,除了整顿销售队伍以外,更重要的是对公司提出了质量要
求,那个时候开始对品质控制有了新的认识。”董明珠回忆,“以前的零部件,不合格
也能上线,包括技术系统也没有标准,连张图纸都没有,就是某一个人说了算,他的标
准就是产品的标准,而他在选择供应商方面又可以做决策,他认为好就是好。”
作为经营部长,董明珠对营销体系实行了彻底的变革,将企业命运系在业务员身上的局
面彻底打破。她还提出以销售促质量,以销售促企业发展,在她推动下,格力在1995年
成立了筛选分厂,用来控制产品质量。1997年下半年,格力又成立了成本办,进行成本
核算,解决物料过剩、生产线上的成本控制等各种问题。
董明珠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坚守对格力的意义,“1994年,如果不是我回来,格力确实有
灭顶之灾。”
广东珠海格力电器的员工上班进厂。
“当时的春兰、华宝、华凌,空调都不比我们差,为什么最后格力反而成功了?”董明
珠说,最后事实证明,很多竞争对手先后衰落,但格力渡过了一次又一次危机,根本原
因在于,企业发展开始走上自我规范的路子,强化品质控制和内部管理。
“和谐是斗争出来的”
2001年,董明珠出任格力电器总经理。从此之后,她就像外科医生一样,从没停止对企
业挑毛病、动手术。
“我当总经理后干了一件大事,就是队伍建设。其实当时公司已经出现了新的危机,这
种危机就是公司内部权钱交易明显上升。”这种事情,对眼里容不得沙子的董明珠来说
,是不可放任的。
排山倒海的内部整治袭来,发现的问题也触目惊心,一个小小的技术人员,能够自己在
外部搞一个配套厂,号称是韩国进口,侵占企业数千万资金,竟然无人知晓。
2001年左右,由于管理团队出了问题,格力也出现罢工现象。“员工为什么罢工?就是
对管理者不满意。你给我好处,我就给你高工资。你如果不孝敬我,再老实再用心干活
,待遇也是最低。”董明珠说,因此,格力当年对团队进行了整顿,开始深化内部管理
,完善各种制度。“我要求干部以身作则,这些语言放在当下,大家觉得好像不合时宜
,但是恰恰因为推动了这些,才让格力电器得到很好的发展。”
2003年,格力营收实现了百亿突破。企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但更大的问题和挑战接踵
而至,销售体系中的一些代理商成了难以搞定的“刺头”。
“河南有个经销商,他在当地非常有名。我们当时有很多的规矩,他没有按照规矩办,
还跑过来无理取闹,我们只能惩罚了他300多万元的返点。”董明珠说,经销商找到了
董事长诉苦,好话说尽。董事长听到对方对格力如此忠诚,建议董明珠把返点给他。“
那我坚决不干,坚决不执行。如果把返点给他,这对全国所有的经销商都是不公平的。
”董明珠说。
对于销售体系,董明珠比任何人都要自信。“这么多年来营销体系我还没有失误过。”
董明珠说,从始至终,她一直在对销售体系不断完善,不断建立一种新的模式来符合市
场发展的需要。
“我对销售渠道的建设,很多措施是对抗性的,很多人都有压迫感。”董明珠说,这种
“压迫”不是要你干什么,而是要在同一规则下,不能投机取巧,“所以那些想投机的
就觉得很难受。”
一路走来,董明珠似乎永远在不停战斗,永远有打不完的仗。
2004年,占据渠道优势的连锁大卖场国美单方面宣布降价。董明珠当时正在北京参加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得知后直接怒了,立即停止向国美供货。很快,国美北京总部向全国
销售分支下令把格力清场、清库存。双方矛盾骤然升级,关系急剧恶化,但董明珠绝不
服输,随即宣布退出国美,自建渠道。
董明珠说,在下定决心和大连锁决裂的时候,公司内部也非常担心,“我的最高领导就
跟我说,断了以后,我们以后怎么办?”董明珠有自信,“其他品牌离不开大连锁,是
因为对自己产品没有信心,希望通过大连锁把产品卖出去。我们有品质,有口碑,就不
怕。别人喜欢格力,自然会来我的渠道买。”
董明珠回忆说,很幸运,她当时很多颇有争议的决定,最后都得到了时任董事长朱江洪
的支持。对于个性并不讨人喜欢的董明珠来说,朱江洪是她的伯乐。
“虽然有时候我们在很多决策上有不同的意见,但基本上是以我的决策落地。”董明珠
坦言,“这一点来讲,董事长很支持我,非常地信任我。”
2012年,她成功被推选为格力电器的董事长。从此,格力真正进入了董明珠时代。
这时,董明珠已经58岁,距离她进入格力,已经过去了22年。她感慨,一路都是在挑战
中走过来的,“我一直在讲一句话,和谐是斗争出来的。你只有不断把那些绊脚的东西
清理干净,才能更加有战斗力。”
“董明珠成功学”
就在董明珠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前一天,6月25日,格力电器在珠海总部刚刚
开完年度股东大会。这次股东大会受到了空前关注,参加股东大会的股东有500多名,
机构投资者108名,甚至还有100多名持有100股的股东来到了现场。
格力集团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股东大会原本没有邀请媒体,但有10多家媒
体记者以股东身份参加了大会,“他们都去买了格力的股票。”
在股东大会上,所有股东和记者最关心的,是一个不在议题范围之内的话题:董明珠会
不会退休?
实际上,5月31日,董明珠已经迎来了其第二个任期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格力电器第
十届董事会、监事会的任期均届满。格力电器已经对外宣布,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换
届选举将延期。但换届选举的具体时间并未对外发布,董明珠的去和留,仍然是个未知
数。
在这次股东大会上,董明珠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不过,她用一组业绩告诉外界,董
明珠的存在对格力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开场发言中,董明珠特意将格力电器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朱江洪时代、朱董合作时
代、董明珠时代,她将各阶段的业绩数据列举出来,以求“用事实说话”。
董明珠说,格力电器1991年~1994年都没有真正的盈利,1995年是颠覆性的(营收超过
25亿元,盈利1个多亿),“那一年是真正让格力电器盈利的一年,大部分的原因就是
因为董明珠,因为是那一年我回来主管销售,做经营部的部长,还是一个副部长。”
“2001年我当了总经理,至2011年和朱江洪董事长一起,累计营收3493亿元,2012年~
2017年这六年,累计营收是7209亿元;2001年~2011年,累计盈利是180多亿元,2012年
~2017年累计盈利是800多亿。”
“2012年~2017这六年营收7000多亿,是过去的两倍,就是因为我一个人说了算。”她
丝毫不掩饰自己对企业的价值。
“如果我退休,我给国家、给股民、给员工都交出了一个满意的答卷。”董明珠告诉《
中国新闻周刊》,这一点让她自己无比自豪。
不过,董明珠的一些决策曾经引发了很多争议。2015年,董明珠突然对外宣布,格力要
做手机。选择进入手机行业,无疑是一头扎进红海,很多人认为这是董明珠任性的决策
。从市场反应看,格力一代和二代手机,几乎没有太多市场反响。
这个决策直到现在还备受争议和质疑,但董明珠并不承认格力手机失败,“很多人说,
在市场上看不到、买不到格力手机,所以失败了。我完全没去做推广,怎么就认定我失
败呢?”董明珠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手机业务并没有影响格力电器的业绩,这是
最重要的。“虽然做手机,但格力的净利润率依然达到15%,我做开发和技术研究并没
有影响企业。”
她从不准备承认失败,也不轻言放弃。在做手机的决策上,她不止一次表示, “一定
会坚定不移地继续做手机。”6月25日的股东大会上,她再次表态:“大家都不看好我
做智能装备、手机还有芯片,只要我做董事长一天,这几件事我一定要干,因为要把命
运掌握在自己手上。”
除了手机,董明珠更大的梦想是做芯片。股东大会上,董明珠用自己的幽默回应这件事
,她说,“今年我想造芯片,股票就跌,为什么别人搞芯片股票就涨,格力搞芯片就跌
,因为董明珠是要真干!”
“现在我们的空调有了自己的压缩机,自己的电机,自己的电控,一系列产品都掌控在
自己手上,未来唯一的要解决的就是芯片。”董明珠的逻辑一如既往,她决定要做的事
,从来与钱无关,与技术无关,而与信心有关,“我认为不是投入大小的问题,而是你
信心的问题。我总觉得别人能做成,我们也应该能做成,没有理由做不成。”
2018年4月,格力发布了2017年年报,决定当年不分红。这个决定引发了一些投资者的
不满,股价随之下跌。董明珠的这个决定,也让很多人替她担心,是否会得罪大量的中
小股东,给连任董事长之路带来阻力。
因为这并不符合格力的惯例和投资者的期待。自1996年上市以来,格力电器共分红19次
,累计分红417.92亿元,分红率40.96%。2016年,格力电器更是派发了高达108.28亿
元的现金红包。
在股东大会上,面对此前沸沸扬扬的不分红事件,董明珠表示:“按惯例分红,我起码
分到将近一个亿,但是我没分。我在想格力电器未来的竞争力在哪里。我何尝不想分,
分完第二年格力竞争力下滑了,你们希望吗?”
“今天的不分红,为了明天更多的分红。如果大家一定要选择今天分红,而放弃以后未
来更多的分红,我觉得是想把这个企业搞垮。”董明珠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公司
从战略格局需要不分红,理智的投资者应该能够接受。
董明珠已经做好了准备,继续披上战袍,为格力完成更大的梦想。股东大会上,董明珠
披露了最新的产业规划图,分为空调、高端装备、生活品类和通信设备公司四块。尤其
是通信设备板块、物联网设备、手机、芯片和大数据。董明珠透露,目前,格力的芯片
采购额一年接近50亿元,明年格力空调争取都用上自主芯片。
珠海新任领导班子的支持,给了董明珠更大的信心。
今年2月,原深圳市委常委、秘书长郭永航出任珠海市委书记。2018年5月16日晚,格力
在珠海举行的“格力2018再启航”梦想盛典。郭永航不仅出席了晚会,并且公开表示:
“祝愿年轻的董明珠带领年轻的格力,把事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这个表态,被外界普遍解读为,董明珠获得了珠海新任领导班子的认可和支持,有望继
续出任董事长。
“我见过他(郭永航)5次。”董明珠说,“我们真正感受到政府给我们的支持。”
董明珠为格力服务了28年,她笑言,“一路走来,可以说一路是斗过来的。”
“外面讲我是一个很强势的人,很多帽子戴在我头上。但我不是为自己牟利而做的决策
,是为大众利益做的决策,我相信一定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相比外界的评价,董明
珠更在意企业是否得到了发展和好处,“每一件事虽然会得罪一部分人,特别是一部分
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但是为了大众的利益,这些人一定要得罪,不得罪没有格力电器的
今天。”
对于自己的成功,她也总结了自己的“董明珠成功学”:努力是必须的,但是还要有很
好的机遇,因为有改革开放这样一个机遇,才有了发挥的条件。但这个机遇是给那些真
正有梦想的人,而不是给投机取巧的人。
avatar
f*e
3
不是恶庄打压了?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