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老人为中国烈士守陵37年:儿子继续守下去#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k*n
1 楼
在群山环绕的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吉尔吉特有一座中国烈士陵园,88位为修筑喀喇昆
仑公路而牺牲的中国建设者长眠于此。阿里·艾哈迈德,这位普通的巴基斯坦老人自
1978年起自愿在这里守护陵墓,迄今已陪伴这些英灵度过了37个年头。“我会用一生守
护这座陵园,”他对记者如是说。
“我愿为中国英雄守墓”
1966年至1978年,中国援助巴基斯坦建设巴北部地区唯一的对外经济生命线——喀
喇昆仑公路。公路穿越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兴都库什三大山脉和帕米尔高原,修筑难
度极大,是名副其实的“天路”。12年间,数百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为此献出了生命,
他们中的88人永远留在了异国的土地上,这条公路也被称为中巴友谊公路。
中国烈士陵园坐落于吉尔吉特东郊的丹沃尔村,沿喀喇昆仑公路而建。在苍松翠
柏的掩映和鲜花环绕下,白色大理石纪念碑矗立在陵园中部,纪念碑后便是中国建设者
的墓地。和喀喇昆仑公路一样,这片陵园也早已成了中巴友谊的象征。
艾哈迈德是丹沃尔村人,个头不高,肤色较深,络腮胡子已经斑白,谈吐间给人
的最深印象就是朴实。
讲起最初从事这份工作的缘由,艾哈迈德告诉记者:“在公路的修筑过程中,我
亲眼看到中国人为巴基斯坦的发展进步昼夜劳作,为我们牺牲,他们让我非常感动、很
受鼓舞。1978年陵园建成后,我就决定要为这些来自中国的英雄们做些什么。”
于是,当时年仅22岁的艾哈迈德自愿向当地政府递交了看护陵园的申请。政府很
快便聘用了他,他在这里一干就是37年。
“陵园是我生活的全部”
艾哈迈德也是陵园的园丁,陵园里的700多棵花草树木很多都是由他亲手种植。陵
园里树木茂盛,落叶颇多,艾哈迈德和他的同事每天要清扫三到四次。他说,他要让英
雄们安息的地方一尘不染。
37年间,艾哈迈德几乎每天都会到陵园工作,风雨无阻。“我的整个人生似乎都
是在这里度过的,”他说,“陵园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多年来,艾哈迈德每月只能从地方政府那里得到为数不多的补贴,生活非常艰苦
。但他说:“虽然经历过很多困难,但我从未想过放弃这份工作。”
由于对中巴友谊做出了特殊贡献,艾哈迈德曾于1997年和2004年两次受邀前往中
国。谈及对中国的印象,他说:“中国人民对我非常好,他们把我当成家人。”
艾哈迈德有时也会被邀请前往首都伊斯兰堡。他说,不论身在中国或是伊斯兰堡
,他都时刻挂念着陵园。“虽然我人在外面,但我的心永远在这里。”
“我的儿子必须干下去”
37年弹指一挥间,曾经22岁的年轻人现已年近六旬。每个人都有走向生命终结的
一天,艾哈迈德希望在他去世后,政府能在他的儿子中至少聘用一个,“让我的家庭继
续为陵园服务”。
艾哈迈德有四个儿子。他们告诉记者,小时候,父亲常给他们讲喀喇昆仑公路建
设者的故事,从那时起,巴中友谊便在他们的心里扎下了根。长到10来岁,他们就开始
帮助父亲在陵园干活。
二儿子阿比德对记者说:“父亲是我们的骄傲,因为他一直从事着促进巴中友谊
的工作,并得到中方的赞扬。父亲很早就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他不在了,我们必须继
续干下去。”
小儿子阿里夫告诉记者:“受父亲影响,我们从小就热爱陵园,热爱中国,我们
也愿意像他一样将一生奉献给陵园。不仅我们会这样做,我们的后代也会将这份工作传
承下去。”
在巴基斯坦,有千千万万像艾哈迈德一样默默守护巴中友谊的人,正是这些对中
国怀有朴素而深厚感情的普通人,构成了巴中世代友好的坚实民意基础,成为两国全天
候友谊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仑公路而牺牲的中国建设者长眠于此。阿里·艾哈迈德,这位普通的巴基斯坦老人自
1978年起自愿在这里守护陵墓,迄今已陪伴这些英灵度过了37个年头。“我会用一生守
护这座陵园,”他对记者如是说。
“我愿为中国英雄守墓”
1966年至1978年,中国援助巴基斯坦建设巴北部地区唯一的对外经济生命线——喀
喇昆仑公路。公路穿越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兴都库什三大山脉和帕米尔高原,修筑难
度极大,是名副其实的“天路”。12年间,数百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为此献出了生命,
他们中的88人永远留在了异国的土地上,这条公路也被称为中巴友谊公路。
中国烈士陵园坐落于吉尔吉特东郊的丹沃尔村,沿喀喇昆仑公路而建。在苍松翠
柏的掩映和鲜花环绕下,白色大理石纪念碑矗立在陵园中部,纪念碑后便是中国建设者
的墓地。和喀喇昆仑公路一样,这片陵园也早已成了中巴友谊的象征。
艾哈迈德是丹沃尔村人,个头不高,肤色较深,络腮胡子已经斑白,谈吐间给人
的最深印象就是朴实。
讲起最初从事这份工作的缘由,艾哈迈德告诉记者:“在公路的修筑过程中,我
亲眼看到中国人为巴基斯坦的发展进步昼夜劳作,为我们牺牲,他们让我非常感动、很
受鼓舞。1978年陵园建成后,我就决定要为这些来自中国的英雄们做些什么。”
于是,当时年仅22岁的艾哈迈德自愿向当地政府递交了看护陵园的申请。政府很
快便聘用了他,他在这里一干就是37年。
“陵园是我生活的全部”
艾哈迈德也是陵园的园丁,陵园里的700多棵花草树木很多都是由他亲手种植。陵
园里树木茂盛,落叶颇多,艾哈迈德和他的同事每天要清扫三到四次。他说,他要让英
雄们安息的地方一尘不染。
37年间,艾哈迈德几乎每天都会到陵园工作,风雨无阻。“我的整个人生似乎都
是在这里度过的,”他说,“陵园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多年来,艾哈迈德每月只能从地方政府那里得到为数不多的补贴,生活非常艰苦
。但他说:“虽然经历过很多困难,但我从未想过放弃这份工作。”
由于对中巴友谊做出了特殊贡献,艾哈迈德曾于1997年和2004年两次受邀前往中
国。谈及对中国的印象,他说:“中国人民对我非常好,他们把我当成家人。”
艾哈迈德有时也会被邀请前往首都伊斯兰堡。他说,不论身在中国或是伊斯兰堡
,他都时刻挂念着陵园。“虽然我人在外面,但我的心永远在这里。”
“我的儿子必须干下去”
37年弹指一挥间,曾经22岁的年轻人现已年近六旬。每个人都有走向生命终结的
一天,艾哈迈德希望在他去世后,政府能在他的儿子中至少聘用一个,“让我的家庭继
续为陵园服务”。
艾哈迈德有四个儿子。他们告诉记者,小时候,父亲常给他们讲喀喇昆仑公路建
设者的故事,从那时起,巴中友谊便在他们的心里扎下了根。长到10来岁,他们就开始
帮助父亲在陵园干活。
二儿子阿比德对记者说:“父亲是我们的骄傲,因为他一直从事着促进巴中友谊
的工作,并得到中方的赞扬。父亲很早就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他不在了,我们必须继
续干下去。”
小儿子阿里夫告诉记者:“受父亲影响,我们从小就热爱陵园,热爱中国,我们
也愿意像他一样将一生奉献给陵园。不仅我们会这样做,我们的后代也会将这份工作传
承下去。”
在巴基斯坦,有千千万万像艾哈迈德一样默默守护巴中友谊的人,正是这些对中
国怀有朴素而深厚感情的普通人,构成了巴中世代友好的坚实民意基础,成为两国全天
候友谊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