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漫评红楼 贾氏家族的衰亡(泪痕*红朝共著)
avatar

漫评红楼 贾氏家族的衰亡(泪痕*红朝共著)

红朝笑笑生
1楼
注:本文第一章为泪痕春雨所作

《红楼梦》的故事开篇不久后,刘姥姥就出场了。
其实呢,书中在介绍刘姥姥女婿时,本身就预示着,贾氏家族的前景,是非常不妙的。
总而言之,你爷爷多了不起,你老爸多了不起,并不重要。重用的是,你自己必须得争气。否则,几代之后,你可能就狗屁也不是了。
所以,王狗儿(刘姥姥的女婿),当年也算富贵人家。因为,王狗儿的爷爷,和王熙凤的爷爷,能混成本家。更重要的是,王狗儿的爷爷,和王熙凤的爷爷,关系应该不算太远,否则,刘姥姥绝不会凭这层关系,就能让王熙凤家,再度认下这门亲戚。
但是,王狗儿的老爸,和王熙凤家的关系,似乎就越来越远了。因为,王狗儿的老爸,已无法继续在王熙凤家的圈子里混了。
“目今其祖已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王狗儿的父亲),因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
到了王狗儿时,和王熙凤家,已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如果不是刘姥姥探着杆子和荣国府搭上关系。王狗儿一家,恐怕和王熙凤家,再也没有什么关系了。
“狗儿冷笑道,‘有法儿还等到这会子呢?我我又没有收税的亲戚,作官的朋友,有什么法子可想的?便有,也只怕他们未必来理我们呢!’”
刘姥姥女婿一家,是如何衰败的?
答案非常简单,一代不如一代,三代之后,就衰败的成了传说中的穷人。
其实呢,贾氏家族的衰败,和王狗儿家的衰败,那是一样的。只是贾氏家族身量实在太大了,所以他在衰败开始后,依然还可以呈现出烈火烹油的繁华。
当然了,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所以贾氏家族的衰败,就给了人一种错觉,好像它是因为某个偶然的原因,突然间衰败了。其实呢,贾氏家族的衰败,几乎是必然的。甚至而言,贾氏家族如果不衰败,那才叫不可思议了。
《《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借书中人物之中说了。贾氏家族的繁华只是表像,衰败的影子已越来越明显了。
“冷子兴笑道,‘亏你是个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在《红楼梦》开篇时。贾氏家族,已没有一个能拿出手的人物了。最能拿出手的,好像也就是一个贾元春了。
问题是,如果一个家族说起自己如何了不起时,只能说,宫里的某个贵妃是我女儿、是我姐姐;本身就证明,这个家族很一般。因为,真正的豪门,哪会说出这种丧气的话呢?
贾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从《红楼梦》一书开始,其实主要就是依靠自己祖辈留下的资本,坐吃山空罢了。以至于红楼一开篇时,贾氏家族最能拿出手的人物,好像就是贾元春这个贵妃了。
许多人在分析贾氏家族的地位时,常常会提到王子腾这个人如何了不起。
问题是,如果一个家族说自己如何有地位时。只能说,某某是我们家的亲戚,这本身证明,这个家族很一般。
因为,真正的豪门,哪会说出这种丧气的话呢?
贾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从红楼一书开始,其实就是在吃祖辈留下的资本,坐吃山空罢了。以至于红楼一开篇,我们在分析贾氏家族为什么那样显赫时,竟然有意无意的找到王子腾头上。
想当年,贾氏家族最风光的时候,贾演、贾源兄弟都是国公;他们都是在帝国权力中心前排就坐;就是到了贾代善(史太君的老公)、贾代化兄弟时,依然还在帝国权力中心厮混。
在贾氏家族真正辉煌的时候,说起贾氏家族的江湖地位时,谁会想到什么贾元春、王子腾之类的人物呢?因为,贾氏家族的掌门人,随便拿出一个,那就是响当当硬梆梆的。
而到了《红楼梦》开篇时,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的老爸)兄弟,已完全远离了权力核心,以他们当时的地位,有机会见见皇帝,恐怕也会觉得荣幸万分。
当然了,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人们在说贾氏家族的江湖地位时,通常只能想到贾元春、王子腾之类的人物。
一个家族衰败到了这种境界,还有什么脸自称豪门贵族呢?
《红楼梦》开篇后,通过贾雨村的门子(葫芦僧)之口说了。当地的官员,都拿着四句民谣,称之为护官符。
总而言之,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实在太了不起,你想当官,就千万不要招惹他们,招惹了他们,你的官位,估计就无法保住了。
看到这个传说中的护官符时,我们大家肯定都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什么会这样了不起呢?
因为,翻过来掉过去,这四大家族能拿出手的人物,好像也就是一个贾元春、王子腾,其它人实在都不值一提啊。
这样的四大家族,为什么会这要了不起呢?
显然是因为他们祖辈、父辈,苦心经营的家底实在太大了。所以还足够他们胡折腾一段时间。
因为,我们是站在这个豪门的角度,看这段故事,看到他们家族的衰亡,难免激起无数的嘘唏。
但是,处于当时官场、民间的角度,恐怕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灾乐祸。因为,传说中的南霸天,终于被人民政府给铲除了。
我们看看《红楼梦》开篇时,这四大家族的气焰,有多么嚣张。
“、、、既打了冯公子,夺了丫头,他便没事人一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他这里自有兄弟奴仆在此料理,并不为此些些小事值得他一逃走的。”
关键是,薛蟠惹下这种滔天大祸之后。最后,真的就跟没事人一样。因为,薛蟠家的名号,也在传说中的护官符之上。所以,自然没有一个官员敢动他。
基于豪门的角度看这种故事,我们难免会觉得,有钱有势就任性;总而言之,想怎么折腾,就可以怎么折腾。
但是,基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真会这样看这种事吗?甚至而言,基于当地官场的角度,会这样看这种事吗?
从某种意义上,在《红楼梦》开篇时;传说中的四大家族,肯定早已到了天怒人怨的境地。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南霸天啊。
所以,在一个特定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墙倒众人推、鼓破众人棰的局面。于是,一个看似如日中天的家族,突然间哗嚓一声响,倒了!
许多人分析《红楼梦》时,总是想分析,到底是哪个偶然的事件,导致了贾氏家族的砖崩瓦解。
其实呢,贾氏家族的衰败,不是某件事造成的、也不是某个人造成的。而是他们整个家族,就在一直走向没落,最后在某个关键的节点,突然出现了墙倒众人推、鼓破众人棰的结果。
贾氏家族,到贾宝玉一代,大约经历了四代。
第一代,是水字辈的。贾演(荣国公)贾源(宁国公)。
第二代,是代字辈的。贾代善(史太君的老公)、贾代化。
第三代,是文字辈的;贾赦、贾敬、贾政(贾宝玉的父亲)。
第四代,是玉字辈的。贾珍、贾琏、贾宝玉。
第五代,是草字辈的。贾蓉、贾蔷。
第一代,自然是百战创业型的一代;是他们奠定了贾氏家族的地位,都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
第二代,还算是守业的一代。因为,贾代善、贾代化的政治地位,与他们的老爸相比,虽然已有了差距,但是还勉强能在高层混。
第三代,大约就是开始败家的一代了。
从表现在外的内容去看,第三代只有贾政有家族的责任感、危机意识;其它人都已不知家族责任感、家族危机为何物了。关键是,他们的权力、地位,已完全不能和他们的父辈、祖辈比了。
他们现在依然高高在上,无非是因为他们拥有祖宗积攒下的偌大家底;他们拥有着盘根错节的、绝不可低估的人脉关系。
失去这些,整个贾氏家族似乎已无足称道的地方了。
第四代,则都是标准的败家的一代了。因为,他们或是纨绔子弟,比如贾琏;或是风花雪月的子弟了,比如贾宝玉。
总而言之,啥正事也不干,都缺乏基本的家族责任感,更缺乏家族的危机感。
一个家族进入这一代时,其实衰败已在眼前了。
第五代,显然已滑落到了社会的下层。看着第五代的代表人物,就算这个家族没有突然砖崩瓦解,我们也无法想象,他们还有什么机会溶入上层社会。
败家的二代,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纨绔子弟,喜欢吃喝玩乐;一种是自命清高的子弟,喜欢风花雪月、情情爱爱。
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也都是坐吃山空的主。
前一种表现,自然容易让人看成是败家的表现。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家族的嫡系成员,都是这种把吃喝玩乐、玩权弄势当成本事的人,这个家族的衰弱,那是迟早的事。
贾琏之类的人物,就是这种代表。
他们没有家族的责任感,也没有家族的危机感。他们虽然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却显然没有光宗耀祖、振兴家族的雄心。他们只是在祖宗积累的基础上,肆意享弄权、享受。
后一种表现,其实更是败家的表现。因为,家族的嫡系成员,都是天天沉溺于风花雪月、情情爱爱,认为谈现实事务就是俗不可耐的表现;那这个家族的衰弱,恐怕来的更快。
贾宝玉之类的人,就是这种代表。
他没有家族责任感、也没有家族危机感。他只知道,享受、挥霍祖上留下的家底,却不知道为自己家族尽任何责任,更不知道,长此以往,家族的繁荣会随时崩塌。
宝哥哥、林妹妹那样的人,只适合生于富贵家庭里,天天风花雪月。
他们让人看起来,有一种不识人间烟火的美;问题是这种美,只是建立在父亲、祖父给他们留下了大量的家底。否则,他们拿什么玩这种美呢?
如果宝哥哥、林妹妹生活在刘姥姥的那种家庭里,还能表现出那种美吗?估计不能了。
如果宝哥哥、林妹妹有家族责任感、危机感,还会表现出那种美吗?估计也不会了。
这是一种贵族的美,甚至是一种病态的贵族美。
他们只是索取型的、只是消费型的美。这种美只有投胎好了,才可能拥有。
如果生于刘姥姥那样的家庭,宝哥哥、林妹妹还能打扮的漂漂亮亮,天天风花雪月吗?
我们实在无法想象,宝哥哥、林妹妹穿着粗布衣服,天天想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样子。
我们也无法想象,宝哥哥、林妹妹打卡上班的样子,更无法想象,宝哥哥、林妹妹天天看老板脸色的样子。
甚至而言,就算生于富贵家庭,如果宝哥、林妹妹一心想着家族的命运,还是我们看到的宝哥哥、林妹妹吗?
因为,我们实在无法想象,宝哥哥成天想着功名利禄的样子;当然了,我也无法想象,林妹妹天天鼓励宝哥哥考功名的样子。
其实呢,当一个家族走到这种境界时,已是走到衰败的边缘了。
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大约才能理解,贾宝玉老爸一生气,就只想痛揍贾宝玉的心情。因为,家族的未来在什么地方?
贾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地位越来越低了;但是,贾氏家族繁华,却是日胜一日。支撑着那种烈火烹油般的繁华,需要巨大的权力、如水流般的银子支撑,否则,这种烈火烹油的繁华,随时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的。
当一个家族走到这一步时。他最积极的选择,就是历史上许多豪门一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弟,让他们积极上进。
总而言之,让自己家族,继续出现一个、甚至多个手握实权的人物。这样一来,家族自然会维持这种地位,甚至还可以让家族更上一层楼。
按理说,他们家族有着强大的社会资源,人脉关系,他们要这样做时,比普通人家不要知道要容易多少倍。
但是,因为他们是贵族子弟,所以他们才不屑于这种传说中的俗务。
这些贵族子弟,最喜欢的工作,就是挂一个闲职,每月拿一份固定的工资;或是雇一群奴仆,替自己打理田庄店铺,然后吃现成的。
这些贵族子弟,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依靠祖宗积累起来的人脉、社会关系,然后买空卖空。总而言之,谁想打赢官司,找我;再总而言之,谁想当官,找我。我有的是关系帮你办这些事。
当然了,这些贵族子弟最高的境界,就是连这种事也不屑做了。
他们最喜欢做的事,高雅一些,就是天天变着花样的玩风花雪月;低俗一些,就是变着花样的天天吃喝玩乐。
当一个家族走到这一步时,他最消极的选择(也就是我经常说的下策),其实就是如王狗儿(刘姥姥女婿)家的选择,承认自己的衰败,转而放下身段过小日子;到了后来,干脆承认自己的不行,用一种近于乞怜的方式,换取一定的利益。
总而言之,家族事实上已衰弱了,就千万不要继续那样招摇。
再总而言之,没事别惹事,有事别怕事。我们不欺负别人,但是别人也休想欺负我们。我们要注意自己的社会形象,定好自己家族的地位。
如果一个家族这样做,他也许会衰败的更快一些,但是它显然有着更多的机会安全着陆。
而贾氏家族,显然选择了中策。
总而言之,既然不愿意放下身段,保持与自己势力、财力相当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意发奋图强,让自己子弟专心仕途。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的家底越来越薄了,却是依然要维持这种豪门气派;甚至为了维持这种气派,更是一副凶相毕露的样子。于是,传说中的护官符也出来。
总而言之,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如何如何了不起。
问题是,从当时的情形去看,这四大家族实际上算个屁啊。因为,算来算去恐怕也就是只能拿出一个贾元春、王子腾算头蒜;其它人实在真是不值一提。
从某种意义上,他们只是利用祖宗打下的底子、和从前形成的盘根错节的人脉,肆意妄为罢了。
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当政府严打时,不打这种家族,打什么家族呢?
这种家族屁也没有一条了,却是一副穷凶极恶的样子。
总而言之,官员想好好当官,就得看他们的脸色行事,最后竟然出现了传说中的护官符;再总而言之,当街打死人,竟然跟没事人一样;薛蟠不懂事这样做,他们家的大人呢,好像也没有为此如何训过他。
需要严打的时候,这种家族,实在是政府再好不过的对象。因为,他们早已外强中干了,打击起来比较容易。更主要的是,打击他们,实在是顺天理应民意。
关键是,这样一个豪门被打垮了,他们从前拥有的权力、地位、财富呢?自然是大家分了。
因为,我们站在贾氏家族的角度看这个故事,自然会为这个家族的覆灭,发出各种嘘唏。问题是,处于其它人的角度呢?
avatar
红朝笑笑生
2楼


avatar
红朝笑笑生
3楼

简单地看红楼梦,自然会得出结论,四大家族衰败,就是因为他们忽视了子孙后代的教育、忽视了三观建设,只知道埋头享乐的缘故。
养子不及父,家门累世衰。这样简单的道理、这样通俗的俚语,贵为省部级、荣誉副国级官员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竟然都不明白,也找不出一个能振兴家业的人挑大梁。这样的事情只要想一想,都能让人热血沸腾。因为,只要我穿越回去了,凭着家族的深厚人脉和资本,随便上进一把,不就能振兴家业了吗?到那时,不要说林妹妹,就是半个京城的美女,那都得任我挑来任我拣啊。
事实上,高鹗之所以能成功编出后四十回续篇(据考证他不是续写,只是把流传的残篇征订、修改统一),就是迎合了这种心理。总而言之,贾家终于有人肯读书考试了,所以那么大的家业,终于可以振兴了,虽然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好歹也算一碗兑过水的心灵鸡汤。
我们必须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书是比较贵重的,书局想要读者掏银子,更是相当不容易的。高鹗这样写书还能卖得出去,本身就说明,很多人都在潜意识里,希望出现这样的事情。
官二代的能力、学历,真的对他们的地位,有决定性作用吗?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王徽之(王羲之的儿子)作桓车骑骑兵参军,桓问曰:“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桓又问:“官有几马?”答曰:“不问马,何由知其数?”又问:“马比死多少?”答曰:“未知生,焉知死?” --《世说新语》
只要不戴着有色眼镜,我们都可以看到,王徽之就是个拿钱不办事的混蛋。因为,骑兵参军这个位置,可以类比现今的装甲兵参谋,是对国防、战略起到重要影响的职务,用现在的话讲,那真叫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而且呢,从前后的记录看,桓温也对参谋官们抱有相当的期待,希望他们拿了工资能办事,不仅过问具体的业务,还提出过相关的要求。无奈王参谋根本不上道,甚至不等桓温开口,就主动辞了职,回家学他老爹写大字去了。
如果王参军是普通的上班族,他这样会有什么结果呢?显然是要倒霉的。因为,坐在这种机要位置上,天天拿工资不办事,往小了说,是砸自己的饭碗、毁自己的职业生涯;往大了说,是耽误骑兵队伍的军队建设工作,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国防事业。
虽然贾宝玉书法不出名,但是从小说上看,他的智商应该比王徽之要强一些。因为,他做官时肯定知道自己的官名,而且碰到赏识自己的领导(例如北静王)时,贾少爷表现也是相当得体的,丝毫没有王徽之那种四六不着的呆气。当然了,虽然贾政书法也不出名,但他做官时,肯定也比王徽之表现要好得多,因为,以他的智商,肯定数得清马有几匹,还会努力地明白,自己的职责是什么、都有哪些业务需要干。
但是事情发展的结果,显然同正常情况完全两样。王参军不管事,桓温却没有处理他;甚至他呆气发作,一不高兴就辞职回了家,对这种豪无责任心的行政不作为,舆论竟然也是一边倒,纷纷称赞他是所谓的名士作风。而东晋的骑兵事业,显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因为大家很明白,叫王参军去做事,只会把事情做砸,因此所有人都选择了另一个做法,就是碰到事情绕过他,叫能办事的人去干活。
avatar
红朝笑笑生
4楼
相比王徽之的幸福生活,贾家就不幸多了。贾宝玉年龄太小没有当官,贾政的例子却是活生生摆在眼前。《红楼梦》九十九回里,生动描绘了贾政当上粮道官员后的窘境:他想好好办事却被下属排挤,想顺应潮流又被下属利用,反而把名声弄毁了。
虽然说,红楼八十回之后的续篇,中心思想不是曹雪芹的本意,但具体到相关细节和过程,肯定要切合当时的国情。因为,给名著写续篇、并且写得读者都能掏银子认可,绝不是在家里胡编乱造就能交差的。
王徽之为什么不用给桓温卖力?显然是因为,王家的一切,都不是桓温给他的。
从表面上看,桓温是大将军,并且大权在握,自然有生杀予夺之权。但事实上,在豪门士族的年代里,全国林立着大大小小的地头蛇,桓温不过是大家推出的盟主,王家同桓温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同盟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王徽之如果想上进,自然可以努力工作,把家族的命运系在桓大将军的战车上,实现共荣共赢;王徽之不想上进呢,桓温也拿他没办法。因为,王家的人有自己独立的地盘和收入,在中央集权还不够强势的情况下,他跟你不够亲热,你就想着随便灭了他,其他豪族要是趁机联起手来,桓大将军肯定是死了,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用现在的眼光看,骑兵参军显然不是一个书法家能胜任的工作,但是桓温就是派王徽之当了这个官,并且对他寄予厚望。普通人看到这种事,当然会认为,桓温就是个人头猪脑的家伙,因为装甲兵参谋是标准的技术兵种,没有相关业务背景,就叫文科生(还是个书呆子)去干活,属于典型的专业不对口。问题是,桓温是什么人?他是东晋最强势的大将军,通过各种权力博弈整合了整个东晋,最后儿子成功赶走皇帝登基,其业绩直逼曹操等一代枭雄,属于标准的霸权主义人物。
如果说,桓温的战略布局有什么错误、打过什么败仗,那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说,这样一个强势的政治家,连最起码的人事常识也没有,那真的是,把政治当成童话去看了。
王徽之有没有军事才能,并不影响他当军事参谋。因为,当时的所谓豪门,不仅有自己的大片领地,还有成套的人才班底甚至私人武装,这些都不是桓温能控制的。王家愿意跟桓温合作,自然会派出大量专业人才组成幕僚班子,配合家族的军事资源,积极投身骑兵队伍的建设;王家不愿意跟桓温合作,也不会明说出来,但王徽之就要找机会回家练大字,反正他也不靠那几个死工资吃饭。桓温除了干瞪眼之外,没有其他办法。
avatar
红朝笑笑生
5楼
相比当时的豪族,红楼梦里的贾家,就显得寒碜多了。因为,贾政去粮道上任的时候,虽然也带着几个家人幕僚,却没有相关的从政经验,到了地方自然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抓起。其实呢,做一个摆平各方面关系的粮道,肯定有相关的方法途径,那么多粮道官员都是这样过来的,并没有个个搞得声名狼籍;然而贾政揽上这个肥差的结果,却是自己没捞什么好处,反而得罪了方方面面,其效果可以归结为三个不满意:手下不满意,地方不满意,民间也不满意。
贾政为什么干不好工作?显然不是他想捞钱、人品差。事实上,他做清官的动机比谁都强,因为他充满用业绩升官的欲望,并不指望靠这个发家。问题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他一分钱也没有弄到,却让手下贪了个遍。
简单地看贾政的错误,自然是用人不当。但是设身处地想一想,随便换我们哪个人到书里的场景,想要不重蹈他的覆辙,那也是有点难。
当一个肥缺官员,必须要懂白道的规矩,相关分寸把握是个技术活,该收多少、放多少,有多少给上司,什么钱能拿不能拿,绝不是四书五经或工作手册里找得到的。
王徽之或其他豪族可以随便呆在一个位置上,因为他们家族已经足够强大,班底里能拉出各种专业的辅助人才;贾政上任后手足无措,因为他没有自己的班底,只能找一些幕僚或下人。虽然都是上下级关系,可中间的差别,实在是大了去了。
豪门里的人才班底,同家族的主人之间,绝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事实上,它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在这种情况底下,你当了某个家族的幕僚,就能长期处在相关岗位上,拥有丰富的军务、政务经验;同样不管你被放到哪个军事、政治位置上,你都是这个家族的人,要为本族的利益服务。相比之下,贾政找的那些仆人或师爷,都属于收钱办事、辞职走人的职业白领,不仅能力、责任要弱许多,而且只要不牵连到自己,贾政的死活就跟他们没有关系。
贾政当然也希望,自己身边围着一票小弟,全部拥有丰富的军政经验,不管去哪里当官,他们都能迅速接管相关位置,全方面配合自己,共同打怪炼级。问题是,明清时代的士族豪门,常常是朝廷的防范对象,皇帝为了避免地方威胁中央,总会想办法阻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avatar
红朝笑笑生
6楼
皇帝防止豪族架空皇权,最重要的制度是科举。在这种制度下,一个寒门子弟通过苦读,也能跻身官僚阶层,甚至成为帝国的重臣。总而言之,除掉个别关系户外,朝廷的俸禄绝不是某个人家里的,铁打的位置流水的官,想要成为人上人,就得站在起跑线上,一齐赛完规定项目,打算世代赖在机要位置上,那是门都没有。
一切是显然的。皇帝不让官员形成新的豪族,所以让官员流来流去;官员们为了保往自己的既得利益,自然要拉帮结伙,组成一个又一个利益集团。不管是根据地域划分的老乡党,还是科举名次结成的座师门生团,核心纽带都是利益。一个人可以不凭科举当官,但想要进官场享受荣华富贵,必须及时融入相关的圈子,营造自己的势力范围,才能如鱼得水、公私兼顾,否则在一个已经组圈的官僚社会里,象贾政那样没有人脉关系,光带几个师爷上任,肯定是被玩死了,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从理论上讲,一个官员发达了,自然可以营造自己的势力范围,更可以籍此照顾自己的家人后代,让他们轻易进入帝国的中心,死后长保家业富贵。但是纵观明清两代,给家里挣一份产业的人,那是多了去了,能做到世代高官的人,却是一只手也数得过来。
张居正比皇帝还威风,死后很快抄家;
严嵩权倾天下,儿子被斩首,本人抄家;
佟国维号称佟半朝,结果活着就坐了冷板凳;他的儿子隆科多更惨,竟然被圈禁至死;
张廷玉三朝为相,最后先是“免治罪”,又“坐罪”,差点不得善终;
...
如果光是一个贾府没有人才接班,自然可以说是贾家教子无方。但这么多权势官员全都失势,不是活着落马,就是死后抄家,子孙全都排挤到权力边缘,即使是后世拍得神乎其神的刘统勋“父子宰相”,也没有形成豪门旺族,充其量只是留下一些传说而已,这就绝对不是普通的家教问题。换句话来说,不管有多能干、你养的儿子不管优不优秀,肯定都是超不过你的,你的家门,也肯定是要衰败的。
皇帝的用人策略,是很有讲究的。你有才有德,愿意给皇家做牛做马,皇上当然很愿意;你想世代做官,全家赖占在位置上不走,皇上就很不愿意了。
avatar
红朝笑笑生
7楼
皇帝不愿意官员坐大的表现,就是利用官场上另一系势力,让他们彼此挑错,然后坐看官员们斗来斗去,随时把你打翻在地。严嵩时代嘉靖皇帝任用徐阶,张廷玉时代有鄂尔泰牵制,甚至和珅也活不到自然死亡,绝不是他们能力不够,而是皇帝不会放任某系势力发展太大,导致权力被架空。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是所谓的铁帽子王,一个高级官员最识相、最安全的选择,就是在位时安心捞一笔,然后退休做个土财主,子孙挑一两个出去闯江湖,想办法当小一点的官,这就算光宗耀祖了;事实上,秦可卿给贾家规划出来的方法,就是这样一条地主之路。问题是,对家大业大的四大家族来说,这样的生活算屁啊!因为,贾府随便找个有头有脸的下人,过得也比这个风光,你竟然要主子们放下身段去做土地主,不是胡扯又是什么呢?!
为了维持家族的势力,必须要费力跻身帝国的权力中心,这是贾、薛、王、史家族迫切面对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这个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因为,四大家族都有自己的政治积累,可以从比较高的层面进入官场,用现在的话来讲,叫赢在了起跑线上。问题是,家族留给自己的,并不光是荣耀啊。
豪门子弟进入官场,同科举形成的文官集团,往往是不相容的,因为他们不能融入相关派系,只能以自己的家族利益为核心。更重要的是,这些豪门子弟在官场,还要背负相当的负资产,那就是本家族同文官集团、同皇权秩序间的冲突。
贾政想当清官,结果上下级都不理他,闹了个灰头土脸不说,还得为薛蟠等人的烂事擦屁股。问题是,如果当官的人不是贾政,换了贾琏、贾蔷、贾宝玉,结果会有差别吗?显然不会的。他们一样要背负家族的负资产,要掩盖薛蟠等人的罪行,更要承担起家族同文官集团、皇权秩序间的巨大冲突。
如果皇帝宠幸豪门,文官集团当然不会跟他们作对,而是想方设法攀高枝,希望实现合作共赢。但是,皇帝的宠幸绝不是长久的!
两个人上下级还能做朋友,是非常难得的事;两个人能做一辈子上下级的朋友(例如康熙和曹寅),几乎就是可遇不可求的机缘;指望两代人、三代人都心心相印,那就是传说中的胡扯。皇帝不需要明说自己喜欢不喜欢,只要有意无意地在态度(学名:“圣眷”)上疏远、冷淡,文官集团自然知道该如何站队。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官二代、官三代们进入官场,就等于掉进了玻璃罩子,虽然看不到明确的边界,办起事情来却永远会碰壁。
后世评论经常说,贾宝玉是反封建的代表,其实呢,这就是胡扯。贾宝玉并不排斥封建,相反,他也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只要看他在《姽婳词》里“胜负自难先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的自白就可以明白,如果皇上愿意信任他、重用他,他也很希望有个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
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内容是续写,《姽婳词》却在第七十八回,算得上曹雪芹的自白。问题是,臣本将心对皇上,奈何皇上照沟渠啊。
avatar
红朝笑笑生
8楼

皇帝对臣子家族的期待,大概就是踏实做事、规矩做人,凭借国家的恩典好好生活,做一个知足常乐的大地主、大缙绅。只要对方肯在划定的圈子里跳舞,自然可以顾念旧情,提拨一两个子侄后辈,出任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但是这样的规划,同贾家的期待,实在反差太大了;同全府上下的切身利益,冲突也太大了。
很明显,不管是小说中的贾家,还是现实中的曹雪芹曹家,都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事实上,荣国府、宁国府哪个人给家族划出这条路,大家也一定会反了天。于是呢,他们一面死撑着现有的架子,一面偷偷选了另一条路,一条看上去风险很大、却一本万利的路:插手帝国继承人选。
根据我比较信服的刘心武考证,曹家早在曹雪芹爷爷辈的时候,已经在为家族安排后事问题,具体做法是支持康熙的废太子系势力。
康熙二十岁的时候,皇后生下了太子胤礽,并且立即按立嫡的规矩立为太子,这个时候大家巴结太子,好象没有大错。但是,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被废,一年后复储,五十一年再度被废,曹家却一直跟太子牵扯不清,里面就有问题了。
康熙同太子间的矛盾,从史书或电视剧里讲,主要是因为太子不修德,人品太差。其实呢,它绝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因为年长君主同壮年太子间的矛盾,那是自古有之,何况在三十多年储君生涯中,太子已经积累了丰厚的人脉和班底,并且同其他皇子发生了激烈的权力冲突。
康熙这个人,如果夸他是什么千古明君,估计会有一堆人拿鸡蛋砸过来。但如果说他是虎狼之性,估计没有人能否认,因为,他就是那种霸气冲天、唯我独尊的人物。在这种人手下做接班人,而且一做就是三十多年,还要跟他和他的其他儿子分权,想要不出矛盾,那就是神话。
avatar
红朝笑笑生
9楼
因为权力斗争,太子先后两次被废,并且再也没能掌权当皇帝。但是他的班底仍然有不可忽视的能量,更重要的是,废太子还有个聪明的儿子,叫弘晳。
太子出生的时候,康熙正好二十岁;弘晳出生的时候,太子正好二十岁。康熙活了六十八岁,算下年龄就会知道,他驾崩的时候,弘晳才二十八岁,又是已故皇后的嫡子,做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帝,年龄刚刚好。
康熙死后,废太子还是继续被废,皇位传给了雍正。但如果雍正刚即位就出了什么意外,或者他那个叫弘历的儿子出了什么意外,皇族推选弘晳上位的可能性,那是相当大啊。事实上,就是有人几十年里一直算计,希望这两个人出一点意外。
对曹家来说,废太子身上已经投了那么多心血,再做一点投资也是应该的。于是,他们在太子第一次被废的时候,偷偷收养了他的一个女儿,反映到《红楼梦》里面,就是那个来历不明、但却尊贵无比的秦可卿。
太子需要人秘密收养女儿,因为他的地位实在不稳,随时可能再度被废。按清朝的规矩,皇帝判人圈禁,那可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连家人带仆人一锅端,全都关在府里服无期徒刑,日常用度只能靠定期的供应。这种情况下,偷偷收留太子的女儿,为他秘密培养一个未来的公主,就是风险非常大、太子党非常感激的壮举了。
巴结太子,并不是很大的事情,但是偷偷为太子收藏家人,这就是要命的罪过了。康熙如果知道,康熙肯定要训斥曹家;而雍正如果知道了呢,估计全府每个人都得下油锅,皮不脱掉几层不算完。因为,即使没有这档事,曹家也被雍正抄家治罪、打击得够呛。真的闹出风波来,大家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呢?
看到家族这样行事,曹家里面有人当时就抓狂了,反映到《红楼梦》中,就是贾敬突然跟家族划清界限了。因为,天了个噜的,插手帝国继承人是什么性质的事情?尼玛一旦败露,大家还有活路吗?天天锦衣玉食,却去琢磨这种不着调的勾当,这就是传说中的no zuo no die啊!问题是,人都已经收进府里了,又不能退货,大家当然只有跟着,一条路走到黑了。
很明显,贾敬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并且非常不看好这种投机,因为很快,他就一头扎到道观里了。总之,老子已经斩断尘缘,谁做的事情都跟贫道没有关系,你们再怎么发达,也不要用你们的钱,我只管念经炼丹,希望将来能混个自然死亡。
贾敬的选择,从外人眼里看,那就跟发疯没什么区别。我们必须要知道,他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最有资格投身官场,后来又成为贾家宁国府里辈份最高的人,可以说是前途无量。但这样一个顶梁柱却不操持家务,天天跑到道观里不务正业,神叨叨地烧他的香炉,说是要想成仙,这不是鬼催的,又是什么呢?
avatar
红朝笑笑生
10楼
为了维持家族的势力,必须要费力跻身帝国的权力中心,这是贾、薛、王、史家族迫切面对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这个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因为,四大家族都有自己的政治积累,可以从比较高的层面进入官场,用现在的话来讲,叫赢在了起跑线上。问题是,家族留给自己的,并不光是荣耀啊。
豪门子弟进入官场,同科举形成的文官集团,往往是不相容的,因为他们不能融入相关派系,只能以自己的家族利益为核心。更重要的是,这些豪门子弟在官场,还要背负相当的负资产,那就是本家族同文官集团、同皇权秩序间的冲突。
贾政想当清官,结果上下级都不理他,闹了个灰头土脸不说,还得为薛蟠等人的烂事擦屁股。问题是,如果当官的人不是贾政,换了贾琏、贾蔷、贾宝玉,结果会有差别吗?显然不会的。他们一样要背负家族的负资产,要掩盖薛蟠等人的罪行,更要承担起家族同文官集团、皇权秩序间的巨大冲突。
如果皇帝宠幸豪门,文官集团当然不会跟他们作对,而是想方设法攀高枝,希望实现合作共赢。但是,皇帝的宠幸绝不是长久的!
两个人上下级还能做朋友,是非常难得的事;两个人能做一辈子上下级的朋友(例如康熙和曹寅),几乎就是可遇不可求的机缘;指望两代人、三代人都心心相印,那就是传说中的胡扯。皇帝不需要明说自己喜欢不喜欢,只要有意无意地在态度(学名:“圣眷”)上疏远、冷淡,文官集团自然知道该如何站队。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官二代、官三代们进入官场,就等于掉进了玻璃罩子,虽然看不到明确的边界,办起事情来却永远会碰壁。
后世评论经常说,贾宝玉是反封建的代表,其实呢,这就是胡扯。贾宝玉并不排斥封建,相反,他也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只要看他在《姽婳词》里“胜负自难先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的自白就可以明白,如果皇上愿意信任他、重用他,他也很希望有个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
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内容是续写,《姽婳词》却在第七十八回,算得上曹雪芹的自白。问题是,臣妾做不到啊,因为,臣本将心对皇上,奈何皇上照沟渠啊。
avatar
红朝笑笑生
11楼

皇帝对臣子家族的期待,大概就是踏实做事、规矩做人,凭借国家的恩典好好生活,做一个知足常乐的大地主、大缙绅。只要对方肯在划定的圈子里跳舞,自然可以顾念旧情,提拨一两个子侄后辈,出任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但是这样的规划,同贾家的期待,实在反差太大了;同全府上下的切身利益,冲突也太大了。
很明显,不管是小说中的贾家,还是现实中的曹雪芹曹家,都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事实上,荣国府、宁国府哪个人给家族划出这条路,大家也一定会反了天。于是呢,他们一面死撑着现有的架子,一面偷偷选了另一条路,一条看上去风险很大、却一本万利的路:插手帝国继承人选。
根据我比较信服的刘心武考证,曹家早在曹雪芹爷爷辈的时候,已经在为家族安排后事问题,具体做法是支持康熙的废太子系势力。
康熙二十岁的时候,皇后生下了太子胤礽,并且立即按立嫡的规矩立为太子,这个时候大家巴结太子,好象没有大错。但是,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被废,一年后复储,五十一年再度被废,曹家却一直跟太子牵扯不清,里面就有问题了。
康熙同太子间的矛盾,从史书或电视剧里讲,主要是因为太子不修德,人品太差。其实呢,它绝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因为年长君主同壮年太子间的矛盾,那是自古有之,何况在三十多年储君生涯中,太子已经积累了丰厚的人脉和班底,并且同其他皇子发生了激烈的权力冲突。
康熙这个人,如果夸他是什么千古明君,估计会有一堆人拿鸡蛋砸过来。但如果说他是虎狼之性,估计没有人能否认,因为,他就是那种霸气冲天、唯我独尊的人物。在这种人手下做接班人,而且一做就是三十多年,还要跟他和他的其他儿子分权,想要不出矛盾,那就是神话。
avatar
红朝笑笑生
12楼
因为权力斗争,太子先后两次被废,并且再也没能掌权当皇帝。但是他的班底仍然有不可忽视的能量,更重要的是,废太子还有个聪明的儿子,叫弘晳。
太子出生的时候,康熙正好二十岁;弘晳出生的时候,太子正好二十岁。康熙活了六十八岁,算下年龄就会知道,他驾崩的时候,弘晳才二十八岁,又是已故皇后的嫡子,做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帝,年龄刚刚好。
康熙死后,废太子还是继续被废,皇位传给了雍正。但如果雍正刚即位就出了什么意外,或者他那个叫弘历的儿子出了什么意外,皇族推选弘晳上位的可能性,那是相当大啊。事实上,就是有人几十年里一直算计,希望这两个人出一点意外。
对曹家来说,废太子身上已经投了那么多心血,再做一点投资也是应该的。于是,他们在太子第一次被废的时候,偷偷收养了他的一个女儿,反映到《红楼梦》里面,就是那个来历不明、但却尊贵无比的秦可卿。
太子需要人秘密收养女儿,因为他的地位实在不稳,随时可能再度被废。按清朝的规矩,皇帝判人圈禁,那可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连家人带仆人一锅端,全都关在府里服无期徒刑,日常用度只能靠定期的供应。这种情况下,偷偷收留太子的女儿,为他秘密培养一个未来的公主,就是风险非常大、太子党非常感激的壮举了。
巴结太子,并不是很大的事情,但是偷偷为太子收藏家人,这就是要命的罪过了。康熙如果知道,康熙肯定要训斥曹家;而雍正如果知道了呢,估计全府每个人都得下油锅,皮不脱掉几层不算完。因为,即使没有这档事,曹家也被雍正抄家治罪、打击得够呛。真的闹出风波来,大家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呢?
看到家族这样行事,曹家里面有人当时就抓狂了,反映到《红楼梦》中,就是贾敬突然跟家族划清界限了。因为,天了个噜的,插手帝国继承人是什么性质的事情?尼玛一旦败露,大家还有活路吗?天天锦衣玉食,却去琢磨这种不着调的勾当,这就是传说中的no zuo no die啊!问题是,人都已经收进府里了,又不能退货,大家当然只有跟着,一条路走到黑了。
avatar
红朝笑笑生
13楼
很明显,贾敬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并且非常不看好这种投机,因为很快,他就一头扎到道观里了。总之,老子已经斩断尘缘,谁做的事情都跟贫道没有关系,你们再怎么发达,也不要用你们的钱,我只管念经炼丹,希望将来能混个自然死亡。
贾敬的选择,从外人眼里看,那就跟发疯没什么区别。我们必须要知道,他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最有资格投身官场,后来又成为贾家宁国府里辈份最高的人,可以说是前途无量。但这样一个顶梁柱却不操持家务,天天跑到道观里不务正业,神叨叨地烧他的香炉,说是要想成仙,这不是鬼催的,又是什么呢?
只要看一下贾家的处境,就会明白,贾敬的选择绝非偶然。因为,从收留太子女儿的那一天起,贾家命运就跟废太子一党挂上了钩,如果废太子或他儿子复位,用不着他有多少业绩,贾家自然飞黄腾达;如果太子一直失势,他的官当得再大再好,也无法挽救自己,最多是倒台清算时,牵连更多的人罢了。在不看好废太子的情况下,他终于绝望了,只能天天缩在所谓丹房里,希望能保全一生。
如果单纯是贾敬这样做,还可以说他中了邪,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贾敬的小女儿贾惜春,也是走的同一条路。总而言之,我跟这个家族没有关系,我的志愿就是出家,只要能躲过“或打,或杀,或卖”的命运、只要能保得住自己,你们是死是活我一概不管。这并不是因为贾惜春真的冷漠到没有感情,而是她知晓家族的核心机密后,同贾敬一样有深重的危机感,十分清楚将来的那场灾祸,真的是捅翻了天的大事,不要说谁照顾谁,就是能有份衣食安心活着,那也是可望不可及的福份呀。
贾敬不同意收容秦可卿,但是秦可卿最终还是来了,所以他自己出家避祸,又叫小女儿也尽早划清界限,以免受到牵连。但他的大儿子贾珍显然不信这一套,因为,旧太子的残余势力一直还在,翻盘的机会实在是太大了。事实上,贾敬身为宁国府的族长级人物,却不能阻止家里秘密收留秦可卿,就是因为他的大儿子非常赞成这项投机,并且同荣国府的人一道,上蹿下跳地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宁国府这次大分歧的结果,就是整个宗族看上去,变得乌烟瘴气了。从外面看去,这个家庭的家长跑去修道,而次一辈的贾珍竟然不认真操持家务,却跟名义上的儿媳秦可卿勾搭到一起,想要让人不指指点点,恐怕是不可能的。
avatar
红朝笑笑生
14楼
如果从贾家(也就是事实上的曹雪芹家族)辈份上讲,贾珍跟秦可卿属于平辈,发生什么事情也算正常;但为了掩人耳目,贾珍又把秦可卿假模假样地嫁给了儿子贾蓉,这样家族就跟公主攀上了正式名份。很明显,有这几层关系,贾家等于一头扑进了太子党的怀抱,再想抽身事外,那真是拿绞盘车往外面拉,都拉不出来了。
秦可卿是短命的,因为《红楼梦》才到十三回,她就被自杀了。按照刘心武的考证,她的死是当时皇帝(乾隆)的意思。
贾元春的原型,应该是曹家某个伺候弘历(雍正的儿子)的侍妾。弘历登基成为乾隆之后,感觉老爹当年搞皇族斗争,消灭阶级敌人太过了些,搞得内部矛盾非常尖锐,爱新觉罗一脉伤亡惨重,于是实施怀柔政策,给那些被打击过的人一个出路。曹家本来被抄家治罪弄得很惨,此时也恢复了一些待遇,那个侍妾就趁机向皇帝坦白告密,希望能开恩放过曹家一马。
不管是书里的贾府,还是现实的曹家,一直都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用现在的话来讲,叫两条路线的斗争。废太子一党自然占了多数,曹家几十年经营,早已同他们结成了亲密战友的关系;但安于现状、维持既得利益的人也有很多。对他们来说,未来大富大贵固然好,就这样过下去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哪家的钱不是钱,谁给的就花谁的呗!
由于后来档案被销毁,这个曹家的女子已经没有记录,但曹雪芹还是把事情曲折地写进了书里。很明显,收留公主是违反相关人事制度的,不过涉及到皇家体面,也不好大事声张,因此皇帝采用了一种折衷的办法:只要曹家把人交出来灭口,并不追究他们的责任,还可以给一点恩典作为奖励。在这种情况下,秦可卿就只能上吊了,而那个侍女(书中的贾元春)也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个妃子的名份。
秦可卿虽然死了,废太子一系的势力却没有完结,仍然在跟曹家一道策划,做复辟的各种准备。
avatar
红朝笑笑生
15楼
曹家当初收容秦可卿,显然是一招错棋,但不管怎么说,皇帝毕竟原谅了他们,还提拨了他们家一个女人做妃子;而在秦可卿死后,曹家还要跟着太子党,打算把乾隆弄下台,这就是要命的事了。因为,谋逆这种罪过,不管在哪个朝代,都是死罪中的死罪,能象贾敬那样死得早,或者象惜春那样出家活命,也得算万分幸运了。
皇帝没有追究秦可卿的事,曹家(或者说贾家)却还要跟着太子系(红楼中的“忠义老千岁”)的余党谋逆,看上去不可理喻,其实却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因为,皇帝只知道曹家念旧情收容过一个女婴,算不上谋逆大罪,而且消息传出去的话,圣上连自己的堂妹都要杀,只会显得乾隆太过狠毒,这种事实在不好听。太子系却知道,曹家卷在里面的力度,远没有慈善投机那么简单,如果他们要中途退出这趟浑水,自己随便拿一两条证据出来,那也是要人命的东西。在这种情况底下,曹家只有硬着头皮,一条路走到黑了,总而言之,要么功成名就,要么翻船覆灭,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拥立一个失败的储君,注定是看不到前途的,所以曹雪芹心中充满了悲凉,他笔下的贾宝玉也充满了绝望。但更恐怖的地方还在于,哪怕废太子的儿子最后成功登基,曹家都是必然要覆灭的!
我们来看另一个例子,这次是曹雪芹同时代的人,叫隆科多。
隆科多,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人,一等公佟国维子,孝懿仁皇后弟也。康熙五十年,授步军统领。五十九年,擢理籓院尚书,仍管步军统领。六十一年十一月,圣祖大渐,召受顾命。世宗即位,命与大学士马齐总理事务,袭一等公,授吏部尚书。旋以总理事务劳,加一等阿达哈哈番,以其长子岳兴阿袭。次子玉柱,自侍卫授銮仪使。雍正元年,与川陕总督年羹尧同加太保。二年,兼领理籓院事。纂修圣祖实录、大清典并充总裁,监修明史。复与羹尧同赐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 --《清史稿》
隆科多是康熙临终时,唯一受顾命的王大臣,对雍正皇帝的上位立有汗马功劳,也是清朝皇帝唯一称“舅舅”的高层皇族,论地位待遇,都比曹家强出许多。雍正皇帝上位时,给了他极高的荣宠,跟年羹尧并列为两大重臣,可谓权倾朝野,地位比曹家要高得多。问题是,隆科多的下场,可比曹家要惨得多,因为早在雍正三年,雍正皇位巩固后,就杀掉了年羹尧,又削了隆科多的官,把他发配往边疆修城池。
很明显,隆科多知道皇帝的心意,并且不敢有丝毫反抗,甚至在东北边防军的时候,他仍然努力工作,希望能用业绩表白自已。
在很多电视剧里,隆科多就是个庸碌的投机小人,只是靠着亲戚关系才身居高位。但我们必须要知道,历史书上记载得很清楚,隆科多同沙俄谈判东北边境非常得力,为国家争到到不少领土主权。能同沙俄软硬兼施、从北极熊嘴里抢肉的人,肯定不是等闲之辈,这种人还叫庸人,那就真的是没有能人了。
avatar
红朝笑笑生
16楼
不管隆科多怎样努力,他还是很快被抓了起来。雍正甚至不顾边界谈判会受影响,直接把他弄回京城,一气宣布了四十一条大罪,直接圈禁到死。
隆科多的下场,显然不是因为工作没有业绩,因为他的本事比起贾政,那是强出了不知道多少倍。问题是,对皇帝登基有过大功的隆科多,雍正六年就死掉了,弄死他的正是雍正;看过他的例子,曹家显然也该明白,自己的投机是没有出路的。
废太子的儿子弘晳政变不成功,自己固然要失败;万一他成功翻盘了,自己家族熟知幕后的各种阴谋诡计,大家的命运又会是什么?!
努力为皇家工作,是没有前景的,因为家族负资产太重,自己还融不进文官集团;全力支持太子,偏偏太子又被废了;支持废太子的儿子复位,失败了肯定被皇帝清算,成功的命运也无非是兔死狗烹。表面上看,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风光无比,事实上已经被甩出帝国权力中心,还卷进了皇位更替的阴谋里,即使是按秦可卿的方法准备所谓祭祀田产,也绝对逃不过皇帝的清算罗织。未来的命运只有迟早来临的抄家、贩卖,以及无穷无尽的折磨,看不到一点希望。
二月河在写《乾隆皇帝》的时候,怎么也写不清楚,为什么曹雪芹认识那么多达官显贵、受到那么多景仰照料,最后却是穷死的,于是只能含混地把他归结于所谓性格命运问题。其实呢,曹家的倒台,是因为弘晳密谋在皇帝围猎的途中发难,企图一举取而代之;事情败露后,乾隆为了皇家体面,只选了一些台面上的罪状,把弘晳圈禁到死,但是对一道谋反的相关人员,则采取了极严厉的剿灭手段。这种背景下的曹雪芹,敢写皇室斗争的内幕小说,虽然皇帝还没有察觉他的小动作,但体制内的高级干部自然会跟他划清界限。想一面写书一面要钱,那是想都不用想了。
曹氏家族的被灭亡,是一个极精细的秘密工程。有关部门不仅抄了他们的家、折磨死他们的人,还有计划地销毁了各种家族资料,保证相关文字记载上突然消声匿迹,找不到丝毫记录。曹雪芹虽然因为年少,靠着某些皇族贵人的关系(例如北静王爷之类)侥幸活了下来,却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当局只希望他变成一具行尸走肉,找个角落了此残生,绝不允许任何内幕消息流传下来;并且曹雪芹也确实不敢说出家族灭亡的真相,因为真相涉及到的人大都成了死人,但却会连累很多活着的人,包括他和帮助过他的人!
面对人生的困境,曹雪芹终于绝望了,他笔下的贾宝玉也绝望了!因为,他终于明白,所谓忠义礼教,不过是骗鬼的东西,而神圣无比的皇权,就是吃人的猛兽。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你在什么家族,掉到里面都会变得跟鬼一样,除了皇帝,大家只有两种命运,要么做一个本份的奴才,要么连奴才的生活都不可得。
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avatar
红朝笑笑生
17楼

为什么一个落魄的曹雪芹,写出来的书能流传后世?
简单地去看这个问题,大概可以认为,红楼梦能有后来的地位,就是因为曹雪芹文笔好、写小说给力的缘故。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非常简单,其实仔细想一想,那是复杂极了。
我们必须知道,乾隆时代,是文字狱最严酷的年代,敢脱离中央的舆论导向、随便乱写皇室秘闻,那就是活得不耐烦了。
可以做一个设想。如果在不久前的政争中,周老虎的秘书被抄家了,他的儿子却在北京城呆了下来,一面结交各种红N代子女,一面写所谓的中南海秘闻,并且还在北京找到了出版社,向天下宣告党 在私下里逼死堂妹、查抄政敌的丑事,控诉他害死无辜,并指责天朝的政治场表面光鲜,其实内幕无比肮脏,会有什么结果?
很明显,这种人如果敢做这种事,不要说出书,就是想不被喝茶查水表,也得看命好不好才行。因为,所谓人民民主专政,绝对不是随便说说的。
现在虽然很多人都喜欢批评说,言论太不自由、社会太不民主,但是比起当年的乾隆朝,那真是太宽松了。因为,现在碰到领导出行的时候,大概不需要再下跪迎接了;而且不管出什么书,惩罚最多是坐牢,不会绑到刑场上公开剐成一堆白骨,更不会把全家人拉到市场上去贩卖。问题是,即使是这种环境,写领导的私生活也不那么容易,何况是乾隆朝呢?
弘晳对乾隆的谋逆失败,同一个神秘人物相当有关系,反映在红楼梦里,就是那个贾雨村。
贾雨村的出场很有意思。他的祖籍是湖州(胡诌),名字叫贾化(假话),而且家里没有别的人,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红楼梦初篇花了很大的笔墨,喋喋不休地介绍这个人是如何发家、又是怎么升官的,隐含的意思却是,这个人极不可靠,甚至可能是敌人的卧底。
只要看一下贾雨村的人脉关系,就会发现他的朋友圈实在不简单。例如,他交好多年的古董商冷子兴,竟然是周瑞家的女婿,而周瑞则是王夫人的陪房;换句话说,他没进贾府之前,已经有了一条不为人知的渠道,可以了解贾府的很多内幕。而在脂砚斋的评语里,更是把他骂为“奸雄”一类人,也就是说,这个人不光假,还有心黑手狠脸皮厚等“优点”。
avatar
红朝笑笑生
18楼
靠着贾府的帮助,贾雨村的官运一路直升,到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的位置,可以说是皇帝经常见的红人。很明显,贾家虽然没有出众的儿孙,但是经过一番运作之后,还是把一个寒门士子推上了高位,希望能实现权力交易的双赢。当然,事情结局也是可以想得到的,贾雨村不光在紧要关头倒打一耙,而且对昔日的恩主特别凶残,终于促成了贾家的彻底败亡。整个过程就象贾元春省亲时,曾经点过的那幕戏《一捧雪》,甚至贾元春的死,也可能是贾雨村的故意设计。
曹家是随着弘晳案灰飞烟灭的,曹家的大部分人,也都被折磨死了。曹雪芹能保住一条性命,并在后来的日子里花时间写书,绝不是他八字生得硬,而是因为曹家那个妃子、也就是书里面贾元春的关系。
虽然说,弘晳对乾隆的突然袭击没有成功,但仍然是有收获的,那就是他们抓到了出卖废太子女儿(书里的秦可卿)的那个妃子,贾元春的原型。
根据刘心武的考证,贾元春是被人杀掉的,这也比较符合书里的那首预言诗。曹家是坚定不移的太子党,所以对党内的叛徒、尤其是害死太子女儿的罪魁祸首,叛党没有丝毫慈悲,直接把她弄死了。
弘晳的叛乱没能成功,反而拖累了曹家,但是曹家并没有就此断根,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乾隆念及曹家在风波里,死了一个妃级人物,并且也算是为他而死的。所以呢,作为报答和纪念,他给曹家留了一条根,用来延续香火。
曹家覆灭的时候,曹雪芹能幸免于难,肯定不是因为他命大,而是有关部门奉命网开一面,故意放过了这根独苗。也是靠着这层缘故,他没有受到影响,还能在宗学里当差。
所谓宗学,意思是皇室子孙的学堂。皇室小孩当然不能跟普通人家一块读书,否则平时漏些家长里短的内幕新闻出去,容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而曹雪芹能去宗学里上班(有的说是当助教,有的说是当役差),本身就说明,有人对他实行了宽大处理。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周老虎的秘书倒台后,他儿子竟然一直呆在中南海子弟小学(纯属比方)上班,虽然伺候的不是 、总理一级人物的子弟,但也经常跟国务委员、部长省长级干部的子弟打交道,而且经常同各种红N代人物来往,一齐吃吃喝喝谈理想人生,时不时还漏点中央的秘闻,那肯定是上面有人打了招呼。否则就凭这种黑底子,去机场当安检都通不过政审,哪能在敏感地方跟官二代们混呢?
乾隆的意思,大概就是给曹家一个机会。总而言之,看在曹家也有人走正确路线、还出了一个级别比较高的妃级烈士(这里是打比方)的份上,放他一条生路,只要曹雪芹夹好尾巴做人,他或他的子孙还有机会,巴结上一两个宗室子弟,将来重新过上小康生活。事实上,曹家之所以能在康熙朝迅速发家,就是因为曹寅巴结康熙给力的缘故;而曹雪芹也在宗室里渡过了一段平安岁月,并且结交了敦诚、敦敏等皇家子弟,用现在的话讲,叫积攒下了深厚的人脉。
avatar
红朝笑笑生
19楼
对高干子弟来说,曹雪芹这种人并不稀奇,而且他们也很愿意结识这种人。因为,有一句话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毕竟对权力圈里的争斗,多知道点内幕总是好的;加上他们深知政治场的各种规则,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能吸取相关经验教训,将来很可能遇到成功他妈,那就更加事半功倍了。
曹雪芹能交到一帮朋友,并在后来空出时间写书,同宗学里当差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我们要知道,写书是很费时间的,而曹家早就没有钱了,如果没有人经常接济资助,想专心在家里闲着弄文弄墨,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在曹雪芹的朋友圈里,经常出现的两个人,叫敦诚、敦敏两兄弟。
从出身上讲,敦诚和敦敏都是努尔哈赤的子孙,属于根正苗红的红N代。虽然说,宗室子弟比普通人多一份工资,上升的渠道也比普通人广,但努尔哈赤都死了一百多年,等到他们那个年代,早就被挤出了核心圈,只能当闲散宗室了。
宗学是一个非常无聊的地方。因为每天讲课的都是老先生(腐儒),规定的各种科目无非四书五经、三纲五常之类;但是相关等级分化又是一目了然,谁家有权有势、谁家在走下坡路,都可以从相关的待遇和仆人身上看出来。
敦诚和敦敏,应该说是人品还比较正直的,十几岁的孩子天天戴着面具做人,浸在宗学大染缸里乱泡一气,实在不是什么愉快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跟大自已十多岁的曹雪芹结成了忘年交。
曹雪芹对敦诚和敦敏的影响,显然不会是教导他们如何作官,事实上这两兄弟后来呢,也一直对官场抱以排斥的态度。总而言之,为了生活,去当个公务员养家也是没有办法,但是要全身心地投入为皇上服务的事业,我们还真没那个本事,所以不如退到一边,让有觉悟的奴才去效力好了。
敦诚和敦敏的一辈子,也就是写些诗、画点画,远离政治场的漩涡。当然,以他们的宗室身份,这样做不会有什么问题,兄弟俩的一生,就是非常平安而详和地渡过的。这种生活态度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因为,比起那么多风光一时却抄家一世的达官贵人,他们的经历,实在可以说是神仙逍遥了。
avatar
红朝笑笑生
20楼
认识十几岁的敦诚和敦敏时,曹雪芹已经三十岁了。很明显,在这两个小孩子面前,曹学芹就是人生导师,而且也凭着自己的才华、风范让他们佩服不已。在一步步加深了解之后,曹雪芹先是谈人生哲学,接着谈到政治的险恶和家族命运,最后上升到命运和历史的高度,那帮朋友就认为,这样优秀的思想不应该埋没,要把它们写出来,流传后世。
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决定。因为,明清时代并不缺小说,想看三纲五常还是艳情春宫,都各有各的市场。打算在太平时节写敏感内容,并且指望流传后世,就必须超越世俗,对社会、人性进行更深层的描写与探讨,它不能违规越限连累朋友,还必须精彩好看有销路。
曹雪芹来往的虽然不是平民,但也不算达官贵人,能提供的资助是有限的;而他有家要养,并不是一个人过日子。所以,决定写书的时候,也就等于选择了清贫而高风险的生活。
单从个人角度上讲,曹雪芹实在没有必要这样做,凭他的关系人脉,在大清朝混个官职不成问题,说不定巴结上某个王爷,还能当上中高层管理干部。但是家族覆灭、亲友暴亡的那段经历,给他留下的阴影实在太大,他决心把一切都写下来,作为家族的纪念,也是留给后人的启示录。
回忆往昔,曹雪芹感慨万千。他曾经在书堂里读着三纲五常,也曾经每天同姐妹们一道吟诗、作画、赏花、品蟹,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他盛开,这一切美得让人心碎,原来却都是垂死的回光返照,所有人就象驶往深渊漩涡的大船,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恐怖的黑洞吞噬。最后,他终于提起笔来,开始写一本隐讳的小说。
在曹雪芹的创作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据说由于小说写得太精彩,读者们都在家门外等候,什么时候写了一章,就赶紧抄一章,然后相互传阅出去。而也是因为书稿被传抄多了,所以红楼的不同章节常常有不同版本,引发了后世的考证狂潮。
只要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个故事的诡异之处。如果是正常的连载小说,应该是修订好稿件、统一交给书局老板出版,这样才能保证写书人的收益。普通的作者是绝不肯提前把作品散出去的,因为,这就等于是砸了自己的饭碗。
曹雪芹不怕书稿流传出去,本身就说明,他花了毕生精力写书,并不指望靠着这本书发财。相反,他最担心的是,自己辛苦写出来的书还没有及时流传,就被有关部门察觉,到时新帐老帐一齐算,抄家杀头也就罢了,一番心血就此付之东流,才是最可惜的事。所以呢,他对红楼梦,是边写边改,而且边改边传,有时觉得该隐晦一点,有时又觉得要讲得再明白些,于是先后流出去的版本,也有各种差异。
avatar
红朝笑笑生
21楼
从某种程度上讲,《红楼梦》的成功,就得力于曹雪芹的这种认真态度。因为,曹雪芹经历了由高到低的各种社会阶层,当然也知道不同读者的兴趣点各在哪里。敦诚敦敏等宗室子弟,自然对相关宫斗内容特别有兴趣,普通人拿到书稿时,最留意的恐怕还是官员们的日常生活。
还是拿先前的例子打比方。我们都知道官员生活腐败,但是怎样个腐败法,恐怕拉一百个人来问,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在很多人心里,腐败官员大概就是房子换着住、美女随便玩,他们每天具体做些什么,是谁也说不清的事。
如果薄、周级别的官员落马后,他们的儿子出了一本书,详细介绍了省部级官员兼红N代家族的奢华生活;尤其重要的是,这种生活不是一个家庭,而是几百号人的大家族,里面涉及到很多内幕恩怨、帅哥美女,还有隐密的高层斗争,需要相关内幕人士才懂如何解读,并且有极多的材料可以作证,绝非地摊文学。那这样一本书在当今,肯定也会红遍网络,各种版本不断。
我们必须知道,现在的社会,已经处在信息高度流通、政务相对公开的年代,而几百年前的清朝,是一个文字记载都会失传、各种传闻云山雾罩的时代。能有一本书同时满足市民对高层生活的好奇、对朝廷宫斗的披露,还夹杂着知识分子对人生理想的思索,以及爱情和唯美的追求,这样的一部悲剧小说,那真是怎样评价也不过份。
历经十年艰苦写作,曹雪芹终于在清贫中,成功写出了自己的半成品。他的红楼梦被各层人士广泛认可,并且传抄一时,自己也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其声名与吴承恩、施耐庵等人平齐,内容和思想性则超过了历任先辈,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不朽的声名。
红楼梦的影响,可以从一件事情上看出来:不光写书的曹雪芹出了名,连资助他的人也名传青史。
我们要知道,敦诚、敦敏等人的文才或政绩,在历史上其实无足轻重,但是仍然能够写进历史书里,广为世人所知,就是因为他们资助了曹雪芹,并且因为写过一些关于曹雪芹的诗或文章,所以在后世被反复引用,甚至当成研究对象反复琢磨。只投资写一本书,就能有这样的声名,无论如何是不亏的。
avatar
红朝笑笑生
22楼
曹雪芹辛苦了十多年,终于贫病交加而死,但是红楼梦却流传了下来。当然,随着这本书越传越广,书里的敏感内容,最后还是被当局发现了。
据说,这本书最后惊动了乾隆,因为和珅把它上报给了皇帝,但和大人也很狡猾,只说不知道讲的是什么东西;乾隆看了后指示,这是康熙朝纳兰明珠的家事。
乾隆说没说过这句话,一直没有定论,因为当年不象现在,什么事都能录音录像;而且乾隆心里到底怎么想,也没有人敢问。皇帝说它是明珠的家事,你就得当成明珠的家事来看,总不能告诉皇帝说,其实这本书讲的是你家的丑事、我比皇帝眼光还英明吧。不过至少我们知道,由于文化部门的疏忽不作为,曹雪芹死后,各种抄本的红楼梦纷纷出版了,而且有一个叫脂砚斋的人在努力整理残稿,希望能出一本完整的、继承原创精神的终极版红楼梦。
脂砚斋的工作,最终还是没能完成,因为在她努力工作的时候,官府上门强索了所有的手稿,然后,那些资料全部不知所踪了。再到后来,一个叫高鄂的举人突然同朋友程伟元一道,收集了市面上的各种版本,然后整理出一版官方认可的《红楼梦》。
高鄂整理的红楼梦里,修正了一些抄本的脱漏,也改掉了很多犯禁内容。耐人寻味的是,以前他一直默默无闻,只是个久试及第的举人,而在改完这本书之后,高举人突然就中了进士,还当了几个不大不小的官。
高鄂的遭遇,实在比较奇怪,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偶然,也可以理解为某种报酬。总而言之,在官方版的红楼梦出来后,其他版本的市场就越来越小了,加上有关部门的打压,最后的结果就是,官方修订的《红楼》到处流行,作者原创的手稿却不见了,曾经在市面上广泛流传的各种抄本也成了孤本,甚至只能从别人的读书笔记里,探寻最初原创的痕迹。
《红楼梦》是一部残缺的作品。因为各种原因,也许永远不会有完整的版本问世,但这不妨碍它的伟大意义。因为这部小说没有单纯抱怨家族的惨痛,而是超越个人的得失,升华到了人性与命运的探讨中,并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流传后世,其寿命直接超越了摧毁过曹雪芹家族的满清王朝。在这部伟大的作品里,唯美与忧伤相互交织,数十年的幽怨与期待漫天飞舞,冰雪女子注定魂断白茫茫大地,烟雨红楼即将成为怦然迸裂的泡沫,无数繁花艳锦在激流恨水中云逝冰消,苍凉一梦终究回归太虚幻境,冥冥中依稀流传着红楼被践踏的美与温柔,是谁还在飘缈雾境中长歌当哭?
avatar
红朝笑笑生
23楼
@英式船长 2017-03-05 20:42:43
@红朝笑笑生 :本土豪赏1朵 鲜花 (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非常感谢!
avatar
红朝笑笑生
24楼
没有抓到俘虏的鬼子兵大为光火。为了显示武士道对付死人的勇敢,他们把晋梦奇的遗体剖开,用马车拉着示众。二十多岁的晋梦奇原本可以活着逃出去,却把死亡留给了自己,只留下一个遗腹子。
八年后,出卖晋梦奇的那个老头被查出来,当众宣判死刑,然后押到晋梦奇烈士墓前枪决。负责审案的,是建国第一贪污大案刘青山张子善的主审官、晋梦奇生前的好友,孙广瑞。
对国军来说,类似晋梦奇这样的地方干部不是没有,象罗卓英在江西时,奉新的老百姓就组织得很好,军民关系十分融洽。类似的例子在国军比较少,但也不是没有值得纪念的人物,例如云南腾冲县的县长,张问德。
张问德,一八八一年生,云南腾冲县人。民国初年起,他历任腾冲府司法科长、干崖行政委员、道署实业科长、腾冲参议长、滇军五旅秘书、省府秘书、云南龙云私人秘书、昌宁县长,一九四零年因病辞职回家。
这是一份标准的官僚简历。如果没有意外,四二年日本人从缅甸打进云南腾冲的时候,这个六十一岁的老官僚应该会带着宦途的积蓄,走入逃难的人群中,或者在日本人的统治下小心翼翼地做一个顺民。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在那个年代里并不奇怪,而让张官僚名垂青史的,不仅是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还是因为他的铮铮铁骨。
一九四二年远征军大败后,日军攻进了云南,“云南王”龙云的儿子龙绳武毫无气节,带着家人和钱财逃到昆明,腾冲县县长邱天培也弃城逃跑,把要地和人民全都扔给少量鬼子。正当危难时刻,赋闲在家的张问德站了出来,当着一百多个老百姓的面,他对一面青天白日旗宣誓,自行接任中华民国腾冲县县长的职务。
通常来讲,当官是件好事,但那个时候跑去当沦陷区的流亡政权官员,却是丢脑袋的差使。鬼子已经占领了县城,张问德只能在乡间打游击,组建战时政权、收留学生入学、开办行政人员训练班,向前线补充兵力;又组织人力为国军供粮、出工,抢运战略物资,收集日军情报,建立抗战的游击根据地。
五月份腾冲失陷,张问德马上就把重担接过来;六月份,国民政府正式承认他的县长资格,从此这位老人骑着战马,开始了年青人也自愧不如的县长生涯。四二年九月,日军进攻腾冲北部,张问德带着县政府随军转战,反复渡过怒江天险、翻越高黎贡山。据统计,他一共渡了六次怒江、翻了八次高黎贡山,并在第七次突围翻山时摔伤右手,终于坚持到四四年九月,腾冲全境日军被歼灭为止。
然而使张问德出名的,不是当县长,而是一封信。
对日本人来说,张问德无疑是个头痛的人物,有这个老头在,他们就不得安宁。于是腾冲占领军的领导田岛寿嗣打起了张问德的主意。
田岛寿嗣,日军腾冲“行政班本部部长”,相当于占领军代理县长。
同我们印象里的“猪头小队长”不一样,田岛是个中国通。他认为要征服中国人,必须从攻心开始,于是在腾冲推行怀柔政策,主动穿中国衣服、抽大烟,还强娶了一个叫蔡兰辉的当地漂亮姑娘。四三年的时候,他给张问德写了一封劝降信。
如果从文学角度上看,田岛的劝降信可谓声文并茂、文采飞扬。他没有明说要张问德投降,而是劝他同自己一块找个地方开会,讨论腾冲的所谓民生问题;信中措辞委婉得体,用词准确洗练,刚柔相济,礼仪与威胁并进,怀柔共威逼齐飞,足可选为中文书信的标准范文。
占领腾冲,鬼子已经显示了强大的硬实力,而通过那封劝降信,田岛又扎扎实实地秀了一把文化软实力。毕竟说句实在话,能写出那么漂亮书信的中国人都不多,何况是一个日本军官。
接到信后,张问德的反应十分明确。他没有跟田岛比赛公文写作,而是回了一封公开信登在报上,这就是流传青史的《答田岛书》。在正气浩然的回信里,张问德直接了当地揭穿了所谓民生问题的真相:腾冲的民生问题,完全是因为你们日本人的入侵和占领,你们不走,我们就和你们死战到底,没有其他条件可讲!
avatar
红朝笑笑生
25楼
从故事的角度来看,张问德的回信有些长,但考虑到它的历史意义和背后的气节风骨,我认为值得把它摘录下来。因为这是一篇应该录入中学教材、让每个中国人记诵的优秀范文,至于为什么它在国共两党的教科书都缺编,原因比较耐人寻味。
田岛阁下:
来函以腾冲人民痛苦为言,欲藉会晤长谈而谋解除。苟我中国犹未遭受侵凌,且与日本犹能保持正常国交关系时,则余必将予以周情之考虑,然情态之演变,已使余将可予同情考虑之基础扫除无余。
诚如阁下来书所言,腾冲士循民良,风俗醇厚,实西南第一乐园,大足有为之乡。然自事态演变以来,腾冲人民死于枪刺之下,暴尸露骨于荒野者已逾二千人,房屋毁于兵火者已逾五万幢,骡马遗失达三千匹,谷物损失达百万石,财产被劫掠者近五十亿。遂使人民父失其子,妻失其夫,居则无遮蔽风雨,行则无以图谋生活,啼饥号寒,坐以待毙,甚致为阁下及其僚之所奴役,横被鞭挞,或已被送往密支那行将充当炮灰。而尤使余不忍言者,则为妇女遭受污辱之一事。凡此均属腾冲人民之痛苦,余愿坦直向阁下说明此种痛苦,均系阁下及其同僚所赐与,此种赐与均属罪行。由于人民之尊严生命,余仅能对此种罪行予以谴责,而于遭受痛苦之人民予以衷心之同情。
阁下既欲解除腾冲人民之痛苦,余虽不知阁下解除之计划究将何如,然以余为中国之一公民,且为腾冲地方政府之一官吏,由于余之责任与良心,对于阁下所将提出之任何计划,均无考虑之必要与可能。然余为使阁下解除腾冲人民痛苦之善意能以伸张,则余所能贡献于阁下者,仅有请阁下及其同僚全部返东京,使腾冲人民永离枪刺胁迫之痛苦,而自漂泊之地返回故乡,于断井残垣之上重建其乐园。一如阁下所要求于今日者,余不谈任何军事问题,亦不带携有武器之兵卫,以与阁下及其同僚相会晤,以致谢腾冲人民痛苦之解除,且必将前往靖国神社,为在腾冲战死之近万日本官兵祈求冥福,并愿上苍赦其罪行。
苟腾冲仍为阁下及其同僚所盘据,所有罪行依然继续发生,余仅能竭其精力以尽其责任,他日阁下对腾冲将不复有循良醇厚之感,由于道德及正义之压力, 将使阁下及其同僚终有一日屈服于余及我腾冲人民之前。故余拒绝阁下所要求择地会晤以作长议,而将从事于人类之尊严生命更为有益之事,痛苦之腾冲人民将深切明了彼等应如何动作,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故余关切于阁下及其同僚即将到来之悲惨末日命运,特敢要求阁下作缜密之长思。
大中华民国云南省腾冲县县长张问德
大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九月十二日
avatar
红朝笑笑生
26楼
一九四四年九月十四号,经过伤亡惨重的血战,国军终于收复了腾冲,这时的腾冲县城已经找不到一幢完整的房子、甚至找不出一棵完好的树。在八百五十八天的占领里,日军杀害中国老百姓两万一千多人,烧毁民房两万四千多栋,抢走六万多吨粮、五万多头牲畜,还制造了一千多起强奸案。在惨烈的战斗中,中国士兵同美军一同冲锋杀敌,后面是腾冲百姓迎着日军的炮火,唱着中国的歌曲,为他们争着抬担架、送军粮,收复家园。
而在这封信的背后,还有几个人的不同结局。
被张问德气得暴跳如雷的田岛,并没有弄到什么好处。他的思维同占领军本部格格不入,最后因为娶了当地姑娘蔡兰辉,被宪兵撤职,调到缅甸战区以示惩罚。但正所谓因祸得福,没在腾冲当官的田岛反而逃脱了战死的下场,战后成为英国人的俘虏;因为痛恨宪兵,他向英国人提供了很多宪兵的情报,最后遣返日本。
回到日本的田岛寿嗣,日子过得相当郁闷。从前的战友都讨厌他,因为他出卖过自己人(其他鬼子宪兵),最后在九州开了一家店,无声无息地度过了余生。历史书上没有记载的,是他强娶的那个腾冲女孩蔡兰辉。
作为被征服的一方,蔡兰辉是不幸的。她的家庭没有能力拒绝田岛的提亲,而田岛被贬到缅甸,她又不能跟过去,只好留在腾冲。国军血战收复失地,她作为大名鼎鼎的鬼子老婆,自然也被押进了战俘营;最悲惨的是,就在当战俘的前一天,她生了一个孩子。
外面是炮火连天,战壕里是死伤狼籍,蔡兰辉没有产房,没有护士,也没有医药,只有一个台湾翻译官白炳璜守在身边。白翻译用三八步枪的刺刀割断了婴儿的脐带,找了件军服裹好这个可怜的小生命,然后在第二天,他们都当了俘虏。
成为母亲的蔡兰辉还没来得及多看几眼儿子,就被抓进了战俘营,而那个婴儿则被中国军人带走了,交给当地人扶养。十年后,倍受屈辱歧视的蔡兰辉远嫁到了新疆,一个国民党抗战老兵娶了她。
时光又流逝了十几年,中国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饥荒。可怜的日本遗孤没有特供,饿得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他想逃到缅甸找吃的,结果被抓回来,坐了八年多大牢,最后又回到腾冲。经过几十年风雨,终于熬过了黑暗时分,撑到八十年代,有人告诉他:一批日本老兵要来腾冲,其中包括当年为他接生的白炳璜。
昔日的那个婴儿,早已变成了历尽沧桑的中年人。他很清楚,按照标准说法,日本人是罪人、是犯下过滔天罪行的侵略者,也知道自己的生世如何、父母都有什么遭遇。但他还是想看看这些人,看看和自己生命有过联系的长辈,然而公安部却通知他:你最好回避一下!
公安部的通知,对小民是极有效的,不管违法不违法,有权力的一方都可以肆无忌惮。这个孩子只好躲了起来,也由此失掉了同历史的最后一点联系。
然而田岛的这个儿子还是幸运的,因为中国允许他活了下来,象收留过的所有日本人遗孤那样。几十年后,一位叫方军的作家写道:在日本国留学多年,我问过无数日本人一个同样的问题:“一个孤儿,一个中国人的战争遗孤,一个杀过日本国民的中国军人的孩子,你可以把他抚养成人吗?”回答是百分之百的:“别说是中国人的遗孤了,连我们日本人的遗孤也不可以抚养!”
男人们的战争都结束了,为什么不能放过女人和孩子?毕竟我们生在一个文明的社会,我们抗争的目标,是世界的文明。
avatar
红朝笑笑生
27楼
而围绕着腾冲一系列故事的主角张问德,在收复失地后境遇也并不好。国民政府给了他“光华甲种二等奖章”,算是对他努力工作的承认;然而收复腾冲之后,又同时任命了一大批汉奸当政府要员,继续贪污腐败、横行无忌。忍无可忍的张问德不得不辞职,回到家乡继续赋闲。
日本人花了几年时间都没能赶走张县长,国民政府却只用了短短四十天,就逼得他辞职走人。可见蒋委员长治政虽然无方,折腾自己人的水平却实在一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问德当了德宏洲政协常委,一九五七年病逝,终年七十七岁。对这个老人来说,人生最为闪亮的,莫过于那篇《答田岛书》。
张问德辞官时写过一首诗,我摘录了几句,作为他一生人格的写照:
青袍白发五花骢,
备历艰危两载中;
谋国有心扶正气,
惩奸无法止贪风。
羞为墨吏留污点,
敢借冰壶鉴苦训;
浊世竟成孤影势,
岁寒挺立一株松。
我只是中华民族的读书人。——张问德
当国共两党反目成仇的时候,日本人并没有闲着,除了在后方天天扫荡,他们在正面战场也不甘寂寞。
虽然不象抗日神剧那样,预先知道要打“八年抗战”,但经历这么多年考验,国军对日本的打法好歹也摸出了规律。通常来讲,日军的兵力总是不够的,能占领的地方极其有限,所以鬼子进攻的时候,只要能把主力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等对手撤退时再追击,无论打得好不好都可以算收复失地,有时还能混个“大捷”之类的新闻上报纸。
对这种打法,大家千万不要不屑一顾,因为敌后游击战、反扫荡的原理也是差不多。战争就是这样,原则非常简单,实施极其复杂,用得好就是千古名将,用不好就成了纸上谈兵。而在打出了习惯之后,不少人对战场的动向,并不是很担心,因为鬼子的兵力就摆在那里,从数字上看,实在搞不出什么大名堂来。
广大国军将领的意见非常有道理,鬼子兵力不够也的确是事实,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几万人马真刀真枪厮杀的时候,数字上的对比是远远不靠谱的。所谓打铁必须自身硬,想要在战争中活下来,只有拿出真本事、刺刀见红地拚命才有生机,投机取巧永远是会付代价的,尤其是他们的对手已经换了人,换上了一个叫横山勇的日本人。
横山勇,日本陆军大学二十七期出身,三九年晋日军中将、关东军第一师团师团长,四一年十月任关东军第四军司令,四二年十二月调任华中派遣军第十一军司令。
本来按资历算,横山勇是轮不到十一军司令这种位置的。第三次长沙会战后,原司令官阿南惟幾声名扫地,不得不调到关东军去工作,接替他职务的,是从东南亚调回来的南方军总参谋长冢田攻。
凭冢田攻的资历和军功,倒也镇得住十一军的局面,并且司令官上任后雄心勃勃,打算搞一把大的活动,集结重兵直插重庆、彻底解决中国战场。他的第一步是调动五万大军,准备对华中进行大扫荡,抹掉桂系占据的大别山根据地,解除后顾之忧。
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冢田攻正在雄心万丈的时候,却碰到了一个意外:四二年十二月十八号,他坐飞机从南京去汉口,中途飞过要扫荡的大别山根据地,下面的国民党守军闲来无事,看到天上有日本军机,顺手打了几发高射炮,提醒他们停下来,交个养路费再走。
从概率学角度上讲,地面火力要打中一架飞机,那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但凡事总有例外,人要倒霉起来,坐飞机也会摔跟头,冢田攻大概就是人品用完的典型。明明只有几发冷炮,他的飞机偏偏中了弹,而且很快失去了控制,一头撞到地面上,所有人不是摔死就是烧死,见“机”行事的国军不仅发现了十来具尸体,还从飞机上找出一些没烧完的军用文件,并从中推出了日军的作战动向。
仗还没打起来,司令官先摔死了,军事机密也泄露得一干二净,鬼子只好一面张罗着开追悼会,一面垂头丧气地放弃直捣重庆的作战计划。考虑到十一军毕竟需要有个领导,最后决定把关东军司令官横山勇拉上去,希望能打个新局面出来。
作为残忍、狡诈、骄狂的军国主义典型,横山勇的大部分“名声”,正是在十一军军长任上获得的。
avatar
红朝笑笑生
28楼
当横山勇新官上任的时候,他十分惊奇地发现,作为华中战场唯一的战略机动兵力,十一军的情形不是糟糕,而是非常糟糕。
经过三次长沙会战后,鬼子士气相当低落,加上不少人被调到太平洋去喂鲨鱼,导致兵力严重不足,不得不大量征集当地的中国人入伍,弄得不伦不类。更要命的,是十一军先前占领了宜昌,却没有打通从武汉到宜昌的水路,在湖北中部还有国军一二八师王劲哉搞的“鄂中根据地”和其他游击队,正在一刻不停地袭击运输线,搞得宜昌附近积压了两万吨左右运输船开不回去,沿着长江一线又有几个中国集团军据守,威胁十足。
前后左右都不安宁,肚子里还有一块游击区,横山勇很清楚,指望上级派援兵是不可能的,坐在司令部干等更是没用的,必须想办法各个击破。仔细研究过手上的情报档案后,他决定先稳固后方、再进逼重庆,给蒋介石一点颜色看看。
横山勇打开局面的第一步,是收拾王劲哉的一二八师。
王劲哉,西北军出身,杨虎城旧部。
他本来是汤恩伯的部下,因为怕汤恩伯吞并杂牌(汤恩伯强吞友军向来不择手段),索性杀掉副师长,把部队拉到了湖北投李宗仁。李长官向来广收杂牌,只挂名不干涉,王劲哉自然是大树底下好乘凉,打着五战区的旗号猛力发展地盘。经过几年经营,王猛人强吞了国军和共军几股部队,硬是在湖北建起了自己的根据地,地盘扩到六个县、二十个镇子,三万多人马。
作为西北军虎将,王劲哉的猛人外号实在不是白叫的。在湖北的几年里,日本人同王劲哉打了一百多次仗,先后投进四个师团、七个旅团,还出动了坦克和飞机,居然都没能吃掉王劲哉,反而伤亡八千多人,可谓是赔本赔到了家。
可是撑到一九四三年,能撑的王劲哉也要撑不下去了。
就象一句老话说的那样,堡垒总是最先从内部攻破的。在占领湖北的几年时间里,王师长充分贯彻了我的地盘我作主的原则,在湖北搞所谓强化统治,要求一切人都绝对服从自己。由于他心理过于阴暗,疑心比别人都重,反映到实际工作中,就是经常杀人,不光杀鬼子汉奸,还杀部下、杀老百姓、杀友军、杀自己的老师,甚至作战勇敢的亲表弟也不放过,随便找了个由头抓起来,成了他的刀下鬼。
除了胡乱杀人外,王劲哉对根据地的建设也很成问题。
他确实花了很大力气抓治安和公办教育,但另一方面又推行高压高税政策,还经常强拉壮丁,弄得民不聊生。表面上看起来,根据地十分平静,谁都不敢多说一句话,其实所有人都是朝不保夕、又恨又怕,只要有一个火种,所有的不满就会瞬间爆发;而考虑到王师长动辄杀人的作风,出问题只是迟早的事情。
尽管危机四伏,王师长的底气还是很足的。他一贯以领袖自居,经常感叹全中国不过出了三个人才,蒋介石和毛泽东各占一个名额,剩下那个非他莫属。可是他没有斯大林的命,却有斯大林的病,一轮轮杀到最后,居然连自己的部属一个都不放过,把眼光又对准了手下的三八二旅旅长古鼎新。
作为王师长的亲密战友,古鼎新其实也不是什么善人,平日里热衷于扩充地盘,对领导的动作更是时刻盯在眼里。这种事情要发生在我党,古旅长自然应该写好遗书,叮嘱亲朋好友记得带齐材料鸣冤,然后逆来顺受地走向刑场,等待几十年之后发到坟头的平反通知书(学名:党性)。无奈他没有这么高的觉悟,日常来往的又是土匪兵痞,既不学习科学发展观,也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紧要关头不仅不肯老老实实地被杀头,反而一咬牙拉上队伍,跑去投了日本人。
收到古鼎新的投名状,横山勇顿时大喜过望,古旅长不仅给他带来了大批伪军人马,还提供了详细的内部情报,包括至关重要的布防和地形信息。此前鬼子多次围剿失败,并不是因为实力不够,而是地形不熟,在王劲哉的周密布防面前吃了大亏;现在有古鼎新送上门的防区和地图,自然可以避实就虚,十拿九稳,
为了打一个胜仗提升士气,也为了巩固占领区,横山勇决定全军出击,以杀鸡用牛刀的精神解决王劲哉。
一九四三年二月,趁着中国人过春节的时候,十一军集中了五个师团、一个旅团共计五万多人,在古鼎新的策应下发动进攻。
内有汉奸,外有强敌,王劲哉在这种绝境下,居然还支持了二十多天,实在是彪悍得紧。然而光靠彪悍是不够的,王司令再顽强,也改变不了结局,附近的国军和新四军倒有不少,却没一个人来救他。倒不是大家不齐心,实在是王师长平时过于生猛,活象天文学里的超级黑洞一样,但凡靠近他的部队几乎都会被强吞掉,甚至友军派人来送个信、表达一下友好合作意向,他也要把联络官活埋示众,手段比鬼子还鬼子,弄得无人敢招惹,也没有人知道那块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
王司令在包围圈里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三万多部下战死八千,倒有两万多人被俘。坚持到二月二十五号,王师长本人也当了俘虏。
首战大捷,生擒王劲哉,横山勇十分振奋,决心趁热打铁,收拾掉六战区布在长江沿线的两个集团军,顺便打通长江水道,进逼重庆。
对十一军来说,最头痛的不是蒋介石,而是东京的大本营,因为那帮人一直限制他们的行动,总是说兵力不够,还限制拨发的物资,不让他们痛痛快快地打一场。最后横山勇想了个主意,告诉大本营说,宜昌附近有两万吨运输船,只要打通长江水路,这两万吨运输船(实际上是一万六千吨)就能到手,希望领导们看在船的份上,尽快批准作战行动。
avatar
红朝笑笑生
29楼
自太平洋战争打响以来,日军一直头痛运力紧缺问题,非常需要运输船,两万吨轮船是个不小的诱惑。在横山勇的反复保证下,大本营终于同意了他的计划,于是在华中,十一军开始了四三年的第一场大战:鄂西会战。
从四月十六号到五月四号,横山勇一直在调兵遣将,准备他的进攻。由于兵力实在不够,防区又不能全部唱空城计,他不得不四处抽空,从几个师团里挤出人手参加作战。经过半个多月时间,他终于成功凑齐七万人,准备在长江沿岸大打出手,歼灭国军主力。
对比横山勇的拮据,蒋委员长就阔气多了。长江岸防由第六战区负责,由于背后就是重庆,六战区的兵力装备都比其他战区高出一头;加上横山勇的动作多少会泄露一点风声,战区早就严阵以待,部署了五个集团军共计十四个军防守,并且在关键地域修了牢固的钢筋水泥工事,不让对手有丝毫可乘之机。
统率六战区几十万大军的,是西北军老将孙连仲。
对孙连仲的工作岗位,不少人是有想法的。
当年西北军最有名的战将叫“韩石二孙”,分别指韩复榘、石友三、孙良诚、孙连仲。时过境迁,韩复榘避战被枪毙,石友三和孙良诚吃不了苦叛变,跑到鬼子那里当皇协军,唯一撑起大旗的只剩下孙连仲,实在是廉颇老矣,不大能饭,却还要钉在岗位上死磕。
本来作为核心部门,六战区的统帅是陈诚。可是组建第二批远征军、打通国际交通线的任务十分重要,陈司令虽然不算能者,却必须多劳,只好把六战区司令位置让给副手孙连仲,自己披挂上阵,组织远征军。
身为台儿庄战役的老英雄,孙代司令已经很久没有打胜仗了。他手下的西北军越耗越少,早就不是当年的那班人马,而且西北此时正归胡宗南管,跟他半毛钱关系也扯不上。胡长官做人严谨,练兵打仗按步就班,只是军事才能实在有限,二十万大军猫蹲(学名:虎踞)西北多年,既拿不出象样的战例,也没有多少出色的表现,硬生生蹲出了一群擅长出操走队列的病猫。土木系不是孙连仲的嫡系,新一代西北军也不是他的嫡系,他老人家在六战区,实在是丫环拿钥匙,当家不做主。
但是对孙连仲来说,最头痛的可能还不是手下,而是领导。陈诚离开之后,蒋委员长十分关心长江防务,经常过问具体安排部署,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远程发来各种指导信息,帮助六战区渡过没有陈司令的日子。得到领导亲切关怀的孙司令当然不能违抗,于是很快发生了一幕幕哭笑不得的场景。
五月五号,横山勇准备完毕,开始了他的进攻。
通过战前的一系列佯动,横山勇成功制造出一个假象,即他的目标是左翼的湖南常德。这一地带产米丰富,是重要的粮食基地,以十一军的规模,向常德打个突击、破坏国军的后勤潜力,看上去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开战后,横山勇却转移了攻击方向,对战线右翼的第十、二十九集团军发动了大规模突击。
敌情突变,孙连仲倒也没有惊慌,毕竟打了这么多年仗,什么事都经历过。但当他紧急派出援军的时候,蒋委员长的命令也到了,严令他不得抽调江防军增援前线,要保证重庆大后方安全;同时应该分兵掩护所谓产米区,保障后勤稳定。
救兵如救火,如此关键的时刻,委员长还有闲操心大米,把孙连仲弄得啼笑皆非。但是正所谓军令如山,委员长的指示一句顶一万句,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孙连仲只能撤回增援的江防军,让他们去南线保护大米。于是形成了一个荒唐的局面:右翼被集中攻击,左翼的江防军不仅不支援,连二线兵团也不肯调动,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完蛋。
如此荒唐的打法,自然不会有好结果。二十九集团军下属的七十三军坚持了两天,没能盼来援军,很快被打残,只有四十四军还在勉强坚持,但他们负责的安乡和南县,都在日军夹击下丢掉了。五月九号,狼狈不堪的七十三军从前线撤下来,准备从南县附近的厂窖撤往常德,就在此时,追击的日军也赶到了。
厂窖不是一个宽阔的地方,南北长十多公里,东西宽五公里,却突然挤了一万多国军、两万居民和两万多难民,一共五万多人。国军没有八路军誓死掩护老乡撤退的勇气,也没有抵抗到最后一粒子弹的决心,很快在溃散中遭到了大屠杀。
从五月九号开始,日军在厂窖对没有抵抗能力的中国平民大打出手,甚至为了节省弹药,成串把人绑起来推进河里淹死。短短三天时间里,鬼子烧掉了三千多间房、两千五百多艘船,杀死三万三千人,还有一万多人受伤,甚至挖开河堤,把农田淹毁。大批难民好不容易逃过屠杀,却因为没有粮食,在后来的日子里活活饿死。
横山勇的屠杀罪行实在是触目惊心。对比一下其他案例,可以看出厂窖惨案的严重性:德国在波兰的大屠杀,平均每天杀六千人;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以高峰期六周计算,平均每天杀八千人;而在厂窑,横山勇每天要杀一万多人,这些人只有少部分是俘虏,大部分都是难民!
在今天的南县,立有一座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和警钟亭。所谓落后要挨打,所谓国耻铭心,那座警钟亭是最好的证明,因为亭下就是日军弃尸的万人坑。
avatar
红朝笑笑生
30楼
四天打垮一个集团军,还屠了一个县几万平民,横山勇十分激动,马上加派一个师团兵力,把刀锋对准右翼的第十集团军。五月十二号,鄂西会战的第二期作战开始了。
虽然二十九集团军已经是明显的案例,但蒋委员长又看不到厂窑的火光,只靠每天的官邸汇报掌握情况,反应仍然是迟一步。倒霉的第十集团军面对两个多师团的进攻,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短短三天工夫就损失三分之二兵力,最后只能逃出一线阵地,任由日军占领松滋。
经过两个星期激战,横山勇成功击破孙连仲的右翼,两个集团军被打得支离破碎,整个长江防线顿时洞开。蒋委员长终于从迷梦中醒悟过来,明白自己上了当,赶紧给孙连仲调派援军,同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远征军司令陈诚又调回六战区,要他收拾残局。
此时横山勇大已经扫清右翼的零散威胁,开始对江防军正面大打出手,如果他的攻击得逞,不仅宜昌的五十多艘大型运输船可以顺江而下,连重庆都无险可守,处在直接攻击范围之内。蒋介石顾不上检讨自己的失误(也很少检讨),一面命令七十四、七十九各军赶去救驾,一面下令六战区必须死守阵地,绝不能让鬼子打穿长江防线!
五月十九号,经过再次加强兵力,横山勇发起了新一轮强攻。勉强支持四天之后,失去右翼的江防军实在顶不住,被迫从渔洋关、宜都撤退,整个长江防线眼看就要土崩瓦解,只剩下一个叫石牌的阵地还没有失陷。横山勇当然不会放过机会,立刻下令大军追击,尽一切力量摧毁江防阵地,掩护宜昌的运输船开出港口,顺长江直下武汉。
焦头烂额的陈诚没有精力顾及运输船问题。对他来说,鬼子多几条船已经不是什么大事,要紧的是不能让横山勇真的穿过长江、打到重庆来。江防军眼看要顶不住,整个防线上最后的据点,是长江岸边的一个要塞,叫做石牌。
本来不怎么起眼的小镇,突然成了战役关键,陈诚也打红了眼。他派出起家的嫡系亲兵、土木系王牌十一师守卫石牌,并告诉师长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你无论如何要守住石牌,无论如何不能退,你退我杀你头!
那位师长听完后,回了陈诚一句名传青史的话: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
喊出这句浩气千秋口号的人,叫胡琏。
胡琏,黄埔四期生(和林彪同期),陈诚土木系骨干亲信。
作为嫡系中的干将,胡琏同学进步算是比较慢的。同期的林彪已经当上军团长,他还在做营长团长,直到淞沪抗战有功才升了一级当旅长,然后又熬了整整五年,好不容易才在四二年当上师长。当四期其他同学纷纷在报纸新闻上出镜的时候,他却始终跟在陈诚身后,默默无闻。
然而只要是金子,就一定能找到发光的机会,当他拿到十一师师长的任命书时,多年的压抑都在瞬间爆发。因为所有人都明白,十一师是陈诚的起家根本,也是土木系的栋梁王牌,担任这个师的师长,就是正式成为土木系的领军人物,至于级别是师长还是军长,并不算什么重要的事情。
虽然横山勇没打算真的从石牌直扑重庆,但六战区显然不敢侥幸,此刻尽管长江防线有十几万大军,重心却落到了石牌一个点上。胡琏一面安排遗书后事,一面下令全军后撤南北高地,要塞只留少量部队镇守制高点,同横山勇打山地突击战。五月二十七号,已经打通长江水道的日军来到石牌,开始了他们的进攻。
avatar
红朝笑笑生
31楼
根据大本营的要求,十一军顺利调出了近两万吨运输船,又连续击破国军十几万人马,算是圆满完成任务。横山勇也明白,以自己手头的兵力,想真的杀到重庆是不够的,能把长江防线砸得稀烂,已经算是天照大神开眼。因此他集结好部队,打算把最后的据点打碎打残,然后风风光光回家。
二十七号,日军进攻,被击退;
二十八号,日军再进攻,被击退;
二十九号,日军仍然进攻,还是被击退。
...
连续三天啃不动石牌,横山勇大为恼火。胡琏不愧姓胡,打仗跟狐狸一样狡猾,他把主力全部藏在山区,山顶只留少量看家部队,鬼子的坦克用不上,只能靠步兵用脚板爬坡,十一师趁机在山顶搞反冲击。在一系列进攻受挫后,横山勇相信,自己的进攻能量已经耗完,现在粮食弹药都消耗得差不多,蒋介石的援军正在周围集结,该是撤退的时候了。
五月二十九号,面对仿佛触手可及的石牌,横山勇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必须要说明的是,十一军在石牌的损失并不大,三天攻击大约损失一千人,平均一天三百人,网上流传的所谓“五万人拚刺刀”纯属胡言乱语。要知道十一师总共不超过一万人,要是有四万鬼子跟他们拚刺刀,估计胡琏就是变成机甲战士也守不住阵地。另外胡师长做事并不是完全死脑筋,虽然有成仁的口号,但还是给自己备好了逃跑的木船,而陈诚对这种事也是相当理解,因为胡琏准备退路的理由是说:十一师是“辞公”(陈诚字辞修)的根基,轻易损失掉实在可惜。
都是出来混的,台面工夫和台下安排全都面面俱到,胡琏显然费了一番工夫。
五月三十一号,满肚子怒火的陈诚下了追击令,这时的他已经集中了七十四军、七十九军两支生力军,在其他方向也有人策应。横山勇没料到对手反应如此快,十三师团反应不及,一个大队长陷进包围圈里,大队长被打死。
大队属于营级单位,说白了不过是损失一个营长,但在横山勇看来,已经是不能接受的损失。为了挽回面子,也为了让中国军队接受教训,横山勇下令由十七旅团增援、十三师团全军反击,杀一个回马枪。
事实证明,横山勇的命令是整场会战中最大的失误。十三师团确实救回了被包围的大队,后来还对追击的四十四军大打出手,占了最后一个便宜,但增援的十七旅团却倒了大霉,同七十四军迎头相撞。远道而来的七十四军早就憋着一股气,此时立刻大打出手,五个鬼子大队长被打死三个,险些全旅陷进包围圈里面,不得不狼狈逃出战场。
六月十二号,横山勇带着他的十一军回到了出发点,鄂西会战正式结束。第六战区重新“收复”了所有失地,只是多了一地被打得稀烂的工事,还有几万军民的尸体。
之所以花这么多时间讲这场会战,是因为这场会战的争议实在太大。
从国军的角度看,这次会战当然可以算是“大捷”,因为鬼子最后还是走了。国军的伤亡按公开数字是一万多,按陈诚给重庆的报告,是四万多。
不管损失一万还是四万,对国军都不是什么稀奇事,比较虐心的,是鬼子的伤亡。
自抗战以来,鬼子的损失一直就是个谜,东京的战报自然是大大缩水,国军的战报却又大得莫名其妙。鄂西会战鬼子的官方伤亡数字只有四千人,其中实际死亡人数七百,不管从哪个角度上看都小得莫名其妙,要知道这一仗日军联队长、大队长都死了好几个,只有七百人战死,除非横山勇会大变活人。
但是比起国军的战报,鬼子倒还不算很离谱。按照重庆的捷报,日军伤亡高达三万人,委员长甚至不等追击战结束,就提前给外交部长宋子文发电报,说自己已经击溃了三个日军师团,正在努力打扫战场,不久就能大获全胜云云,希望宋子文在“盟邦”面前大加宣传,给他好好长点脸。
很明显,要是七万日军真少了三万,十一军肯定会丧失战斗力,横山勇早就被畑俊六切腹了。
而我们十分明确的是,日本不仅没有处分横山勇,反而给了他各种嘉奖,称赞他的大捷,十一军并在随后进攻常德,再度让六战区灰头土脸,完全不象什么“行将被消灭”的样子。
由于一路都是溃败,委员长好不容易找到的宣传亮点,只剩下石牌保卫战。还没等会战结束,胡师长已经被吹上了天,号称是打了一场山寨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考虑到斯大林格勒之战苏军干掉了八十多万德军,这种宣传也就能当个笑话看。
真正意气风发的,是鬼子方面的横山勇。
他凭借一个军横扫第六战区,先是南北夹击、然后齐头并进,屠杀了厂窑,打通了长江水道,带走了运输船队,第六战区二十万大军既不敢主动进攻,也不能相互支援,坐在工事里被他各个击破,险些被人追到重庆,可谓狼狈至极。要说这是大捷,世界历史上都找不出如此奇葩的大捷。
无论结果如何,鄂西会战总算是打完了,根据国军惯例,自然要搞一些喜大普奔的庆祝活动。固守石牌的胡琏升了副军长,其他人也得了不少实惠,中宣部(国民党的)大力召开各种祝捷party,希望中外记者们都能捧场,把胜利消息传到世界上每个角落。
不管委员长如何祝捷,这个世界上明白人还是不缺的,除了会对照战报的外国记者外,连远在美国的宋子文也是心知肚明。蒋老大的吹牛电报才到桌子上,他就毫不客气地回复说,以后要讲点素质,这种注水猪肉拿出来只能让人笑话,还是讲点节操比较好!
如此反动的话要搁一般人身上,不劳领袖发话,戴笠直接带上马仔就冲过去了;宋部长不是一般人,所以说了也就说了,没人敢把他怎么样。但是一线的孙连仲心里是有数的,且不说一塌糊涂的江防工事,光是厂窑那些尸首就能让人几个月做噩梦,鬼子撤退时还重创了他一个军,想起来都让人咬牙切齿。
收拾完江防工事,孙连仲才发现,除了损失人马之外,鄂西会战还有另一个严重后果。战区里的熊兵熊将们打仗虽然不行,弹药却着实耗得熊起,竟然用掉了一千万发子弹,占库存数字的整整四分之一!
对美国苏联之类大国来说,一千万发子弹实在不算个事,但在中国,却是要了亲命的问题。要知道八路军主力部队平均一个人不到二十发子弹,六战区一个月就打掉一千万发,这就不光是浪费了,而是严重影响后期战事的麻烦。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