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战国风云人物
avatar

战国风云人物

游家二少
1楼
《君王篇》
战国时期,有很多君王。
那么,这些君王当中,那些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现在,首先出场的第一位人物---赵氏宗主赵襄子赵毋恤。
我们就来看看,赵毋恤的精彩人生。
赵毋恤的父亲是赵氏的宗主赵简子,也是叱咤晋国政坛半个世纪的风云人物。按理说,赵毋恤的童年记忆是最美好的。可,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赵毋恤的母亲没有显赫的身世,也没有富甲一方的钱财,而是从妾,还是翟人之女。赵毋恤,长得不好看,也不讨赵简子的喜欢。以至于赵毋恤童年,虽知其父,却不被父知的处境。
赵毋恤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又是如何被赵简子选为接班人,成为赵氏的宗主?
又是如何继承赵简子的武勋,灭代、亡知氏,建立功业的呢?他又是如何与其父,并称为‘简襄之烈’?
赵毋恤又是如何为韩、赵、魏三家分晋,奠定基础的呢?
来看一下赵毋恤的简历。
赵襄子
姓氏:嬴姓赵氏
生卒:生于公元前505年,卒于公元前425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475---公元前425年。
父母:父亲是晋国政坛上,叱咤风云半个世纪的人物赵简子,母亲是身份卑微的翟女
职业:赵氏第七位宗主
功绩:亡代,晋阳大战灭知,赵国创始人,为韩、赵、魏三家奠定基础
名言:人不帅可以,但要多读书
1.人不帅,就要多读书
公元前505年的某一月,某一天,也不知道是晴天,还是雨天,更不知道是白昼,还是黑夜。赵氏一族,生下了一个婴儿。
这个婴儿就是赵襄子。
那个年代,没有时钟,不像现在记录出生的时间,可以精确到每分、每秒。总之呢?赵毋恤就这样出生了。
赵毋恤的童年,是不快乐的。
随着赵毋恤逐渐长大,他不见父亲时常来看他。赵毋恤看着哥哥、姐姐都能够依偎在父亲身边,得到父亲呵护。而他,却只能远远地站在一边。
赵毋恤人小,看不懂大人的世界,问其母,“父亲,为什么不来看我们。”
其母知道详情,也知道儿子的委屈。但,她不能把大人之间的事,告诉小孩子吧!即使说了,小孩子也听不懂。好在,其母身份卑微,家境也不好,却懂得‘与世无争’这四个字的真谛。
面对赵毋恤的这个问题,其母找了一个借口,那就是他父亲太忙了。
赵毋恤人小,也不好糊弄,想了想,又开始发问,“父亲,喜欢我吗?”
其母看着这个‘小鬼’,心想:现在的小孩子,早熟吗?
其母摸着儿子的小脑袋,继续忽悠说:“当然喜欢你。这些好吃的、好玩的,都是你父亲送来的。”
赵毋恤撅着嘴,又说,“哥哥、姐姐都不和玩?”
“你有母亲陪你玩啊!”其母含笑说:“你多读点书,学习好了,哥哥、姐姐就会和你玩。父亲自然就来看你了。”
赵毋恤没有父亲的痛爱,也没有哥哥、姐姐陪他玩。他的童年,应该是很悲惨又叛逆,按照成长轨迹,长大后也是一事无成的公子。好在,其母用爱呵护他、陪伴他。赵毋恤成为了一个听话,懂事,爱学习,进步的孩子。
一个母亲的伟大,不过如此。这也说明,家庭教育方式很重要,尤其是母亲。
赵毋恤听了母亲的话,认真读书,好好学习。
可,他的努力,没有得到赵简子的认可。
随着年龄的增大,赵毋恤才明白了,父亲根本不喜欢他。赵毋恤念书多了,也看了开,变得更加成熟,养成了话少,看上去又不好相处的人。
这些年的成长,赵毋恤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读书,不是为了父亲,而是为了她的母亲。
因为不想让母亲失望,读书、写字、骑射等,成为了他的日常。因为母亲的教导,及其母性格的感染,赵毋恤不仅从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还成为了一个低调的人。
又过了几年,这一日,赵毋恤出去打猎。寻找了大半日,也没打到自己喜爱的猎物。
赵毋恤垂头丧气,走在路上,被一老人挡住了去路。
赵毋恤没有贵族桀骜的脾性,反而性格比较温和。见老人走来,没有呵斥对方,主动让开一条路,让老人先走。
老人故意走得极慢,来到赵毋恤面前,问:“有水吗?”
赵毋恤出于尊重老人的礼节,取下水,递给老人。
老人接过水,也不感谢,扬起脖子就喝。
赵毋恤心中想,“现在的老人,真不客气啊!连,谢谢都不会说。”
老人喝完水说:“年轻人,不错,懂得尊重老人。”
赵毋恤见老人谈吐、举止,不是寻常的老人。但也没把这件小事放在心上。
老者对赵毋恤的表现相当满意,对他说:“我这个人没什么本事,会看人骨相。你我是有缘人,要不要我帮你看看。”
赵毋恤不相信这类人说的话,心里是拒绝的,但嘴上却说,“辛苦了。”
老者仔细端详了赵毋恤的面容,少许,说了四个字,“大有可为。”
赵毋恤想想自己现在的处境,明显不符合这‘四个字’,苦笑少许,看着他问,“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老者见四下无人,压低声音说:“有朝一日,你会平步青云,成为一家之主。”
赵毋恤闻言,心中很是好笑。
他母亲地位低微,自己也不受父亲的待见,哥哥、姐姐,也不喜欢他。他要成为赵氏的一家之主,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赵毋恤没把老者的话当一回事。
他会成为一家之主,这是不可能。赵毋恤将水袋留给了老人,行礼离开。
老人朝着赵毋恤离开的背影喊着说,“多读书,读好书。”
赵毋恤一笑而过,也没把这些话放在心上。赵毋恤心想:母亲说好好读书,父亲会喜欢他?他努力读书了,功课也好,也不见父亲喜欢他。老人喊他多读书、读好书,就会成为一家之主?
可恶的糟老头子,想要忽悠我,没那么容易。
然,赵毋恤不知道,这个老人不是别人,而是赵简子的家臣,他叫姑布子卿。
这个人最厉害的本事,就是会看相。
因为善相,深得赵简子信任。
avatar
游家二少
2楼
论贵人的重要性
无论君王将相,还是平头老百姓,他们的一生,多少有点坎坷。但,因为某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他在你生命之中最关键的时候出现,帮助你,影响了你的一生。这样的人,是你的恩人,也是你的贵人。
如果是上下级关系,这叫知遇之恩。
比如周文王知遇姜子牙,才会武王伐纣,建立大周八百年天下。
就好像你在工作的时候,本来默默无为,是个小员工,每天过着简单的生活。但,被领导赏识、提拔,走向了人生巅峰。
这也是贵人。
所以,能够遇到自己的贵人,这很重要。
姑布子卿就是赵毋恤的贵人。
因为姑布子卿的出现,赵毋恤开始改变自己的命运,走上了一条的君王之路。
当然呢?贵人很重要,但,自身的努力和实力更重要。
当你没有遇到贵人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勤练武功,默默地等候你的贵人。
就像赵毋恤,没有遇到姑布子卿的时候。
尽管不被父亲所喜,甚至是不被所知。童年没有享受父爱。
但他认真读书,尊老爱幼,做一个积极、上进、有实力的少年。
然后,姑布子卿注意到他。
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人生充满努力,你好好努力,总会遇到贵人,然后拔尖。
那么,姑布子卿的出现,是如何影响到不被赵简子所喜的赵毋恤呢?
姑布子卿的本事就是会看相。
如果是现在,我们会认为这类人是骗子,瞎忽悠。
但,在古代的时候,这是一门玄学,很有前途的职业。
虽是冷门,但一样炙手可热。
只要你干得好,依旧能够混入高堂。
姑布子卿因为善相,本领很高,成为了赵简子身边的红人,还说得上话,且十分有用。
当然,这时的赵毋恤,是把姑布子卿当成了爱忽悠的老年人。
赵毋恤狩猎结束后,回到家。
一边洗手,另一边把遇到离奇的事,对其母说,“我刚才遇见一个老疯子,他说我面向奇特,会成为一家之主。父亲几个儿子之中,我是最不被喜爱的。我怎么可能成为一家之主。”
其母闻言,吓得不轻,“你怎能说混账话。”
赵毋恤见母亲生气,解释,“不是我说的,是一个老疯子说的。”
其母瞪了他一眼,“我平常是怎样教导你的。”
赵毋恤不敢惹母亲生气,忙说:“慎言。”
其母见孩儿还记得,叮嘱说,“你要记住,祸出口出,切记,慎言。”
此时,赵氏的家主,是赵简子赵鞅,也是赵氏第五代宗主。
赵简子,出生时间没有记录,死于公元前476年。
赵简子是赵氏孤儿赵武的孙子。
赵氏一族,命途多舛。
下宫之难,赵氏一族惨遭屠戮,仅存一孤儿,这孤儿就是赵武。
赵氏孤儿继承赵氏的封地,凭借一己之力,不但没有让赵氏覆灭,反而让赵氏再次强大起来。赵氏孤儿死后,其子公子成继承宗主之位。赵成没有来得及发扬父亲的武勋,撒手而寰,也追随其父而去。振兴、崛起赵氏一族的任务,就落到了年纪轻轻的赵简子身上。
赵简子成为宗主的时候大概二十多岁,也许深受祖父的影响,也是个厉害的人物。
赵简子不仅继承祖父的功德和武勋,还将赵氏的英明发扬光大。他不仅守住了家业,还让赵氏一族,再次崛起。赵氏的威名不仅在晋国政坛上叱咤风云,还影响了东方诸侯半个世纪。
赵氏多难,人才辈出。
赵简子成为晋国执政之后,铸造刑鼎,加强改革、攻伐诸侯、夺回邯郸、结束晋国长达八年的内乱。这些文治武功,是他一生的荣耀,也留名后世。然,人,不能与天斗。赵简子自然也不例外。
随着年纪大了,赵简子害怕自己走后,后继无人。赵简子也担心自己好不容易守住的基业和振兴了赵氏一族,不能在晋国复杂的政坛中存活下去。
于是,赵简子命人找来心腹姑布子卿,问:“你善相,知后世。你帮我看看,我的几个儿子之中,谁能继承我的家业,令赵氏一族存活下去。”
姑布子卿看了赵简子几个儿子的面向后,摇了摇头,什么话也没说。
赵简子见他不说话,却知道摇头代表什么意思。
赵简子脸色也不好,问:“怎么,我这几个儿子都不能继承我的家业。”
姑布子卿性子直接,有什么就说。赵简子一问,他果断地点了点头,表示认可他说的话。
赵简子见状,吸了一口凉气说:“难道就没有人守住我的家业?”
姑布子卿见家主诸子之中,有个长相奇特的人没有出现,问:“家主,你的儿子都来齐了吗?”
赵简子见几个儿子不成气候,守不住家业,也没有想起赵毋恤,点头说,“看来天意如此,我赵氏的家业就该衰败啊!”
姑布子卿问:“我昨天看见一个年轻人,那不是家主的儿子。”
赵简子是个大忙人,也不知道自己有几个儿子。当然呢?喊来这几个儿子,都是他最喜欢的,也是他记得住的。至于,不喜欢的儿子,他也想不起来。
也许,赵简子忙于事业打拼,也不知道自己有几个儿子。
一名家臣说:“家主,还有一位儿子。”
赵简子愣了少许,疑色道:“我还有儿子。”
家臣见家主把公子毋恤忘得彻底,提醒说:“家主,还有一位公子毋恤。”
经家臣的提醒,赵简子总算想起了赵毋恤的存在,忙命人喊他前来。
赵毋恤前来,见那个疯老头在这里,还受到父亲的礼遇,心想:“这老头什么身份。”
赵简子见赵毋恤第一眼后,也没抱有希望,心想:“完了!赵氏的基业,毁在我的手中。”
姑布子卿看到赵毋恤,马上站了起来,又面向赵简子说:“恭喜家主,家业有人了。”
赵简子见姑布子卿,说出这样的话,心想:“莫非,这个儿子被他相中。他,将会继承自己的家业。”
赵简子又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个儿子,见赵毋恤长得不帅,也不喜欢他,示意他退下。
赵毋恤什么话也没说,谦恭地行礼,退了出去。
赵简子见四下无人,问:“你会不会看错了。”
姑布子卿笑问:“家主,是信不过我?”
姑布子卿的本事,赵简子岂能不知。可,自己文才武略,还长得一表人才。这个儿子,长得也太…
赵简子赔笑说:“事关家业能否有人继承,要慎重些。”
姑布子卿知道这个家主注重身世,也看仪表,更看重贤能。听他此言,想必是没看上赵毋恤。姑布子卿也没说什么大道理的话,很有自信地说:“我看了一辈子的人的面相,绝不会错。”
赵简子迟疑说:“他真的能够守住家业?”
姑布子卿没有说话,那道眼神却很坚定地说:“恩,就是他。”
赵简子沉默少许,又说:“他的母亲地位低微,怎会是显贵之人。他能继承我的家业,发扬赵氏的威名?”
姑布子卿不仅会善相,还会看人,懂得琢磨家主的心意,也善言辞,说出了一句话惊天动地的话,“家主,这是天意,虽微必贵。”
“他?”赵简子眉宇笼罩厚厚地乌云,“能行吗?”
一人提议,“家主,我有个主意。”
“什么主意。”
“我们可以试探几位公子,考量他们的文治武德。”
赵简子想了想,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都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赵毋恤长得不好看,姑布子卿看人又很准。因为自己先入为主的偏见看错了,导致赵氏衰落,他要负很大的责任。再说了,赵氏好不容易走到今天,是三代人的努力,决不能毁了。
avatar
游家二少
3楼
人不可貌相
赵简子有几个儿子,其中不乏有出生好,长得好,还有才的人。比如世子伯鲁。
人长得好看,身份高贵,又是世子,待人也谦恭,就是资质差了点。但,也是赵简子心目中接班人选之一。
那么,姑布子卿为什么选中了,长得不好看,又不受赵简子喜爱的赵毋恤呢?
这只能说明一点,姑布子卿很早就注意到了赵毋恤。
一个被父亲冷落,也不被兄弟姊妹待见的人,没有自我堕落,却能积极阳光向上。
这样的人,是了不起的。
没有父母监管的孩子,很多都成了野孩子。
赵毋恤能够在这种环境下,不受干扰,低调做事,刻苦学习。从小养成了处事不惊的心态和坚忍不拔的性格。
姑布子卿长期观察,得到一个结论:此子大有作为。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几个字,肯定是有缘由的。长相是父母给的,才华是自己努力的。所以,还有句话说得好,长得不好,就要看书,这也是很有道理的。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因为长得不好,失去了君王的宠爱,没得到重用。
三国时代,卧龙和凤雏,得之,可以得天下。
卧龙就是诸葛亮,长得高,又帅,还有才,家里面还有几亩田,这是典型的高富帅。凤雏就惨了,长得不高,跟帅沾不上边。所以,诸葛亮出山就遇到了刘备,最终成就了一番功业。凤雏出山,处处碰壁。曹操看不上,孙权轻视他,刘备待他好点,也给了个小官。
所以说,长相、仪表是很重要。
可,没有长相,没有仪表,那就一定要多读书了。
不能靠颜值混饭吃,那就只能靠才华取胜。
这里也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当你看见长得不好的人,转身离去的同时,也会错过了一次留下功名的机会。
卧龙和凤雏齐名,这也说明了多看书、读好书的重要性。
赵简子选继承人的时候,也是看长相,注重仪表,更看出身。还好,赵简子善于接纳家臣的意见,也给长得不好看的人一次机会。
否则,赵氏就错过一名贤能的君主。
赵氏能不能继续发展,能不能建国,争雄诸侯。
赵简子的决定很重要。
为了公平起见,赵简子来了一场文治武功的考核。
赵简子召见诸子,说了很多话。赵简子一个人说,诸子认真地听,做好笔记。
赵简子没有划重点,说这是必考的内容。
赵简子也不能说,我是为了考量你们,谁能成为我的接班人,继承赵氏宗主之位。
诸子误认为是父亲的训诫,很多人都没当回事。赵毋恤从小不被父亲待见,见父亲难得给他上课,听得相当仔细。
赵简子讲完了话,开始布置作业。
赵简子将自己一生的总结,以‘训诫’的方式,交代每个儿子都把它好好背住。赵简子还告诉儿子们,不仅要读,要背,还要融会贯通,知道其中的意思。
他会不定期限来察看每个儿子领悟的情况。
诸子不敢违背赵简子的意思,齐声说:“好。”
刚开始的时候,每个儿子都认真读书、背书,努力去领悟‘训诫’中的意思。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也不见赵简子来抽查学业。诸子都想,父亲都不查了,我们背个啥啊!每天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该玩就玩。完全都没有把赵简子说的话,当一回事。
过了三年,赵简子突发奇想,打算检查诸子的作业。
这日,赵简子召见所有儿子,问:“我交代的学业,你们完成得怎么样了。”
诸子闻言,都吓得不轻,心想:“父亲是认真的啊!”
赵简子看着诸子,问:“你们有谁,主动来背。”
‘训诫’的内容,诸子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诸子不安,不敢看着赵简子的目光,更不敢举手说,“我来背。”
世子伯鲁背不出来,见弟弟们也背不出来,心里松了一口气。
赵简子见没人举手,点名说:“伯鲁,你是兄长,带个头。”
伯鲁心里害怕得要命,还是站起来,战战兢兢地背。伯鲁凭借自己的记忆,背了一大段,剩下的完全记不起了。
赵简子的脸色不好,看着伯鲁,问,“背不出来了?”
伯鲁看出了赵简子脸上的失望,请罪说:“孩儿以后要加倍用功学习。”
赵简子暂时放过了伯鲁,又喊了几个儿子。
这几个儿子,不敢说背不出来,都摇头说,“要好好学习。”
赵简子见几个儿子都没把自己的话当回事,心里又气又怒,心想:“这点事,你们都做不好。我如何敢把家业交给你们。”
赵简子又看着赵毋恤,也没有抱任何希望,“该你了。”
赵毋恤起身,行了一礼,将训诫里面的内容,一字不差的背了出来。赵简子见赵毋恤能够将出‘训诫’里面的内容,背诵如流,惊讶地同时,走向他问:“你是怎样做到的。”
其他诸子带着愤怒的眼神看着赵毋恤,心想:“肯定是作弊了。”
赵毋恤说,“父亲交代的作业,孩儿不敢怠慢。”
赵简子对这个回答,很满意,也很好奇,他是怎么背出来的,问:“你哥哥们都背不出来,你是怎么背出来的。”
赵毋恤说:“父亲的‘训诫’,博大精深,孩儿愚钝,怎么也记不住。孩儿相信勤能补拙,所以将父亲的‘训诫’,随身携带,检点自己的德行。”
赵毋恤的行为,真的超出了赵简子的意外。
赵简子见他手中的竹简有些时日,是几年前给他的,对其他几个儿子说:“把你们的作业本交出来吧!”
赵简子见除了赵毋恤,几个儿子都没有交作业本,生气地说:“你们可以啊!作业没完成,还把作业本弄丢了。”
几个诸子被吓得,不敢抬头,瑟瑟发抖。
赵简子看着几个不成器的孩子说,“你们都是哥哥要以身作则,多向你们弟弟好好学习。下去吧!”
诸子走后,几位家臣走了进来。
姑布子卿问:“家主,公子的学业,怎么样了。”
“我的那几个儿子啊!把我交代的作业忘了不说,还把作业本弄丢了。”赵简子换了一口气,又说:“赵毋恤,倒是令我刮目相看。不仅完成了作业,还保护好了作业本。”
赵简子心想:“赵毋恤长得不好看,文治还不错。以貌取人,差点看走眼了。”
姑布子卿见家主的表情,心想:“我的眼光,果然没错。”
赵简子以‘训诫’的内容,考量诸子,还以三年为期限。
赵简子除了看那个儿子听他的话,更重要的是想考量儿子们的毅力。一件事,坚持一天,一个月,这是容易的。三年如一日,这就需要莫大的毅力,那就不容易了。
要想成功,贵在持之以恒,这句话也是很有道理的。
这场文治的考量,赵毋恤嬴了,也得到了赵简子的注意。
所以说,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要主动,不能被动,最重要的是还要持之以恒。多读书的人,总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赵简子考完文治,接下来,武德,也是他要考核的。赵简子文治武德,才智过人。那么,他的接班人,也要文治武德。要想继承赵氏宗主,光读好书,也不能在乱世之中存活。
赵毋恤书读的不错,武德又怎样的。
avatar
游家二少
4楼
继承家业
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又有恒心和毅力的人。
所以,当命运之神降临的时候。
你要做的就是只管努力,不问结果。
闪亮的光芒,有朝一日,会绽放出夺目的色彩。
赵毋恤用十几年日复一日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不是靠颜值吃饭的人。
这里多问一下,颜值和才华,你会选择谁。
有颜值、有才华,这是最好的。
毕竟,有颜值的是优势。
谁都会选择好看的。
有个数据统计,与颜值好看的人相处,会年轻几岁。
对于,这个结论,被证明还是真的。
可,有颜值,又有才华。这毕竟只是少数人。
上天给你打开了一扇门,也会关上一扇窗。
颜值,可以说是先天的结果。
但,才华是后天努力得来的。
有句话说得好,能靠绝色容颜混饭吃,谁又会选择才华呢?
当然呢,还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明明可以靠颜值混饭吃,却选择了才华。
这类人是值得尊敬的。
总之,你有颜值,这是骄傲的资本。
你没有颜值,也不要气馁。
既然拼不过先天,那就后天努力。
努力的人生,这才是最美的。
赵毋恤因为先天的原因,不被父亲所喜。
但,后天的努力,改变了他的人生。
尤其是关于文治的考核,他出色的表现,成功引起了赵简子的注意。
也让赵简子,放下了心中的成见。
他的人生,逐渐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赵简子开始接受赵毋恤,认为这个儿子贤能,也相信姑布子卿推荐的人没错。
但,乱世之中,靠读书好,还不行。
赵简子也不会因为这一项考核,认定赵毋恤,否定其他儿子。
他,还要继续考核,继续观察。
赵毋恤好好读书,后天的努力,总算得到了父亲的关注。
这一刻,过去遭受的委屈,都释然了。
也认为一切的努力,都值得。
赵毋恤相信母亲说的那些话:好好读书,果然会得到父亲的关心。
一转眼,又过了几年。
赵简子的几个儿子都长大成人,他要来一场终极考验。
这场考验地结果,就将决定谁是他未来的继承人。
赵简子找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带领诸子和家臣,前去赵氏封地狩猎。
赵简子来到常山,指着山顶说,“我在上面藏了黄金,谁找到了,就是我的接班人。他将会成为下一任赵氏宗主。”
诸子见赵简子是认真的,打起精神,往山上跑去。
几个儿子将常山找了一个遍,也没有找到赵简子所藏的黄金。
诸子心想:“老头子不是玩我们吧!这茫茫大山,去哪里找黄金。”
几个儿子走后,家臣都问:“家主,这样做会不会草率了点。”
家臣心想,“这样选择家主,也太草率了吧!”
“不会。”赵简子很有自信说,“我相信自己的判断。”
一人说:“诸侯都是实行嫡长子制,家主用这样的方式,选接班人也太草率了吧!”
“那是诸侯。”赵简子笑着说。
嬴姓赵氏男儿,选继承人,有自己的一套。那就是择贤而立。
家臣:“这会不会引起赵氏内部的动乱。”
“我在,何人敢乱。”
话说,天下诸侯,为了避免王室子弟因争夺王位,自相残杀。
周公制定了嫡长子、嫡长孙继承制。
久而久之,这套礼制,影响诸侯深远,也成为了诸侯奉行的准则。
然,嬴姓赵氏一族,出身差了点,也被诸侯看不起。为了让嬴姓赵氏,在乱世之中延续血脉。于是,嬴姓赵氏有一套自己的继承制,那就是选择守得住江山的人,这就是立贤。
所以,赵氏一族,不是说你是嫡长子就能继承宗主之位,还要贤能、善战。
转眼间,日落月升。
赵简子见几个儿子灰头土面的回来,便已经猜到了结果。
又过了一段时间,赵简子见赵毋恤最后一个回来,问:“我藏的黄金,你们谁找到了。”
世子伯鲁摇头说:“孩儿,没找到。”
其他诸子也说:“没有找到。”
赵简子见赵毋恤没有说话,问,“你找到了吗?”
赵毋恤说,“孩儿找到了。”
“黄金,在何处。”
赵毋恤在常山转了一圈,也没有找到赵简子藏的黄金。但他下山的时候,碰巧太阳落山,阳光映衬下,代国一片金光闪闪。
赵毋恤看着美丽的景色,流连忘返。
因为他读书多,陷入沉思,再加上悟性高,很快有了一个答案。
赵简子所说的黄金,不是真正的黄金,而是指代国的疆土。
赵毋恤想明白了赵简子的用意,这才下山。
赵毋恤将自己看到的黄金说了出来,“以常山之险,可攻代。代国就是父亲想要的黄金。”
赵简子没想到这个儿子,能够知道自己的宏图志向,彻底下了决心,大笑:“你已经找到了黄金。按照约定,从现在起,你就是我的世子。”
“我是世子?”赵毋恤闻言,瞪大眼睛,很久没有回过神来。
赵简子对着家臣和诸子说:“从现在起,毋恤就是我的世子。”
家臣不敢违背赵简子的意愿,齐声说:“恭贺世子。”
伯鲁硬件实力不错,软件差点,悟性比不过赵毋恤。自己不争气,也不敢有怨言,也说:“恭喜弟弟,成为世子。”
其他诸子见老大都点头了,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赵毋恤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竟然成为世子。
从此,赵简子一心一意培养赵毋恤。
无论是家事国事天下事,都让这个儿子参与。
赵毋恤也能干,很快就适应了这些事。
有时,还能给赵简子提意见。
面对命运之神的青睐,赵毋恤没有桀骜不逊,反而更加谦恭,对赵简子、家臣尊敬有加。
赵简子见儿子长得不好看,身份卑微,却没想到他的文治和武德不弱自己,倍感高兴。
赵简子后继有人,别提多么高兴。
这一刻,赵毋恤才相信那个疯老头说的话,是真的。
多读书,读好书,会令他成为赵氏的一家之主。”
春秋冬来,又过了几年。
赵简子年龄大了,身体恶化,每况愈下。
赵简子临死前,将诸子和家臣喊到塌前,交代后事,“我死后,毋恤,就是赵氏的宗主。振兴家族的使命,我就交给你了。”
赵毋恤含泪说,“父亲之言,孩儿不敢忘。”
赵简子看着几个儿子,担心自己走后,家族陷入内斗,叮嘱说,“赵氏一族存活至今,实属不易。你们几个要相互团结,相互扶持。你们不能同室操戈。”
诸子齐声说,“孩儿谨记。”
赵简子看着家臣说,“我走后,你们要辅佐新的家主,扬我赵氏威名。”
家臣齐声说:“喏。”
赵简子交代完后世,单独留下赵毋恤,问:“你打算如何兼并代国,扩我赵氏疆域。”
赵毋恤说:“以常山为根基,兵伐代郡。”
赵简子对这个答案很满意,又问,“我们为何要拿下代郡。”
赵毋恤说了两个理由:1、扩疆,为赵氏开拓生存的空间。2、代郡盛产良马。”
赵简子见儿子看得远,又说,“代郡之兵,善战。用武力强攻,胜了,也会元气大伤。我们要以最小的代价,拿下代郡。”
赵毋恤见其父这么说,想必早就有主意,虚心求教,“请,父亲示下。”
“我死后,以会葬的名义,会见代君。代君是你的姐夫,定会前来送葬。剩下的事,我就不用说了吧!”赵简子又多说了几句,遣退赵毋恤,等待着死神的来临。
死神最终还是来临了,赵简子叱咤风云一生,总算走完了他的人生。
赵简子死后,赵毋恤继承家主之位,成为赵氏新的领袖。
那么,赵氏一族,在赵毋恤的带领下,将会走向何方。
avatar
游家二少
5楼
亡代
公元前476年,赵简子卒,赵毋恤继承赵简子的爵号和留下的家业,这就是赵襄子,也就是后来与其父并称为“简襄之烈”。
赵毋恤继承宗主之位,家臣按照赵简子的遗嘱,对新家主还算尊敬。但,赵简子那几个儿子对赵毋恤大有不满之色。
关于赵毋恤,出身卑微、母亲是翟女等等,恶言中伤,不断传来。
家臣得知这些负面消息,前来告诉赵毋恤,要求严惩恶言中伤的人。
赵毋恤很大度,也很宽容。
父亲刚死,就对哥哥、弟弟下手,这太残忍了,也站不住脚。
很多言论也是真的,比如他长得不好看,母亲身份低微等等。
兄弟们不满他,有意见,也能理解。
毕竟,宗主本该是世子伯鲁。
赵毋恤看了家臣一眼,问,“你要我怎么办。”
家臣不接话。
赵毋恤追问:“杀了他们,以树我威。”
家臣脸色骇然,忙说,“家主,我不是这意思。”
“他们说什么就说吧!”赵毋恤长叹一口气,“谁让他们是我哥哥。只要他们不做出危害赵氏的利益,任他们去。”
家臣没想到家主不怒,反而选择忍气吞声。顿时,觉得赵毋恤不能够成大事。
夜下无人的时候,赵毋恤凝望着月色,也在想一个问题,“父亲,为何选择将赵氏的基业交给我。他该怎么做,才能服众。”
赵毋恤冥思苦想很久,眼神明亮,“唯有建功立业,开疆拓土,才能证明他是赵氏合格的继承人。”
赵毋恤敢想,也敢干。
他不是空想主义者,而是实干家。
赵氏封地与韩、魏、知三家,犬牙交错。
几家实力保持均衡,是自己人。
总不能打他们的主意。
由于赵国的封地在北方,与戎狄疆域接壤。于是,向北发展,成为了他的战略目标。
最终,赵毋恤的目光,盯上了邻居代国。
代国位居晋国北方,盛产良马。建国始于成汤时期,周武王伐纣,封其为子。
代国国君不服周礼,以王道称之。
故而,代国与中原不同,盛行胡风,想要凭借武力一举拿下,只会两败俱伤。
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拿下代国,扩充赵氏的生存领域,这是赵毋恤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赵毋恤招来可信的家臣,商议了几日,也没有商议出结果。
家臣见家主想要灭代,皆吓得不轻,认为赵毋恤胆子太大了。
赵简子对代国实行羁縻之策,将其女嫁给代君。赵简子都不敢想灭代,赵毋恤能行吗?
你老爹都不行,你,也不行。
这是大多数人的判断。
这些家臣这么说,也是有一定理由支撑的。
代国存在了这么久,想要攻灭他很难。
攻灭代国,这个任务,晋国君臣也一直想解决北患。
可,代国胡风盛行,民风彪悍,代郡之民善战、骑射也很强。
晋国鼎盛之时,合一国之力,都没有解决代国的麻烦。
赵毋恤竟然想凭借赵氏一家的力量,解决代国的问题,这太异想天开了。
灭代之举,绝不可行。
但,在赵毋恤眼中,灭代,不得行,也要干。
前人虽没有灭代,但,一直有人继承这种意志。
现在,轮到他来继承。
他要为这件事,画上一个完整的句话。
灭代,不仅是赵简子的嘱托,也是赵毋恤建功立业,证明自己的机会。
赵毋恤不顾家臣的反对,直言要灭代。
家臣:疯了,家主疯了。
赵毋恤:我会证明给你们看。
赵毋恤想起临终前赵简子说的那些话,以丧礼会盟代君,很快就想到了一个计策。那就是来一场鸿门宴。
这场鸿门宴的主角不是刘邦和项羽,而是赵毋恤和代君。
但,赵毋恤不得不考虑,他这样做,天下人会怎么看他?
赵毋恤的姐姐是代君的夫人,代君是他的姐夫。他以父亲的葬礼,请姐夫入局,来场鸿门宴,夺姐夫的疆土。这件事传出去,对他的名声,可不好。
但,赵毋恤明白一个法则,心慈手软,是成不了大事,也不能在乱世存活下去。
为了给赵氏拓展生存空间,为了后代子孙的幸福,他管不了那么多了。天下人如何看他,他也管不着。他要做的就是灭代拓疆。
赵毋恤写了一封书信,信上的内容是什么,没人知道。通过想象,可以找出点痕迹。
赵毋恤请代君前来赴会,还不要让对方戒备?这个问题,也是高难度的。
所以,书是个好东西,里面是多少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多读书,才能更好处理问题。赵毋恤读了那么多书,开阔眼界。再加上,家臣的智慧。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赵毋恤从赵简子葬礼入手,打出感情牌。
毕竟,赵简子也是代君的老丈人。请女婿来参加葬礼,对方不可能不来吧!
来了,也不可能携带利刃!
其次,赵毋恤也表达了代君和赵氏之间的纽带,希望两家好好合作。
赵毋恤也从姐姐入手,降低代君的戒备心。
赵毋恤在信中写好两家会谈的地点、时间,便命人送去了代国。
代君拿到赵氏的国书,也可以叫家书,没多想,给赵毋恤回了一封信,爽快地答应了。
赵毋恤将家族中的事物,交给了哥哥伯鲁。自己携带家臣,动身前往夏屋山。布下酒席,等待代君前来赴宴。
代君带着夫人、家臣等百来十人前去赴会。
代君不知道,此去,再也难返。
代国盛产良马,代君善马,丢下夫人,率着家臣前往。路上,家臣提醒代君小心,以防遭到赵毋恤痛下黑手。
代君虽没见过赵毋恤,但听过赵毋恤的事迹。
赵毋恤长得不好看,胆子小。他也想不明白,赵简子英明一世,咋会选这个小子为赵氏家主。赵毋恤对他动手,也会留下骂名。那小子,敢这样做吗?
代君的答案,是不敢。
代君也打心眼里面看不起赵毋恤,但赵毋恤是赵氏宗主,礼貌上还是要客气。
代君骑着良驹,抵达夏屋山。
赵毋恤在山脚下,以隆重的场面,迎接姐夫。
两人见面,嘘寒问暖,气氛融洽。
代君见赵毋恤盛情款待自己,也没把他当回事,甚至还有点轻视他。
两人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前往山顶。赵毋恤安排了酒宴,招待代君。
赵毋恤让数百美人拿翎羽跳舞助兴,以大金斗盛满美酒。代君一边观赏歌舞,一边大樽饮酒,酒至畅酣。
忽然,赵毋恤脸现杀气。
侍酒者会意,以大金斗猛击代君,一击而中。
代君尚未明白,死在了妹夫的手中。
不知代君临死前,想的是什么。
也许是:你好狠。
代君已死,代君随从惊慌。数百美人取出藏在翎羽中的武器,杀光了代君身边的所有人。
赵毋恤以最小的牺牲,解决了代君和家臣。
赵毋恤是有血有肉之人,不想伤害父亲的血脉,又念及姐弟之情,命人驾驶代君的车,前去迎接姐姐。
代夫人得知自己的夫君惨遭弟弟的毒手,带着憎恨的目光,拔出笄刺向自己的心脏,自刺而死。
赵毋恤身边的臣子,见自己国君太不仗义,竟敢对姐夫、姐姐下手狠毒,不愿侍奉他,终生归隐此山。
赵毋恤不愿意强人所难,留下这些人,祭奠死在自己手中的姐姐,以此弥补对姐姐的亏欠。后人为了祭奠这位烈女,以她自杀的方式,将此山命名为刺笄山。
赵毋恤趁着代国无主,出兵代国。
代国群龙无首,放弃抵抗。赵氏,很顺利就拿下了代城。
赵毋恤以最小的代价,肃清了代国之患。赵毋恤会打江山,也懂得如何守江山。
赵毋恤采取了很多措施,接纳这片疆土。
由于,赵毋恤善待代国之民,管理方式,也尊重当地的习俗。赵氏和代国之民,相互融合。
赵氏守住了这块新的疆域。
代国,成为了赵氏的领地。这块领地不是晋国国君分封的,而是赵毋恤自己打下来的。
这也是赵毋恤第一次创业,还成功了。
公元前473年,代国灭亡,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赵毋恤才三十三岁,余生,还很漫长。
接下来,等待他的,又会是什么呢?
avatar
游家二少
6楼
不要高估自己
赵毋恤亡代,一战成名,不仅为赵氏拓展了生存空间,也得到赵氏一族的认可。众人这才相信,赵简子的眼光,没有看错人。
赵简子死了,晋国政坛,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晋国六卿,经过兼并,攻伐,演变成为了四卿。
这四卿就是知氏、韩氏、魏氏和赵氏。
韩氏宗主是韩康子虎,魏氏宗主是魏恒子驹,赵氏宗主是赵毋恤,知氏的宗主是伯瑶。
那么,这四位宗主,谁更厉害,那家实力更强。
毋庸置疑,最厉害的人物是伯瑶,实力最强的是知氏。可,令人奇怪的现象发生了,最强的伯瑶输了。最强的知氏领地,被瓜分了。
赵毋恤是如何击垮比自己厉害的伯瑶?又是如何守住先祖的英明和赵氏的领地?
赵毋恤的秘诀很简单,那就是不要高估自己,轻视其他人。
赵简子活着的死后,还能平衡四家的实力。赵简子一死,这道平衡就被打破。
公元前475年,也就是赵简子死后,知氏的宗主伯瑶,成为晋国新的执政。
那么,伯瑶是怎样成为知氏宗主?
又是如何成为赵简子之后,晋国的风流人物?
他又是如何欺压韩、魏,打击赵氏?
他联合韩、魏攻伐赵氏,晋阳之战,为何最终落败?知氏独大,最终落得封地不存,宗庙被毁呢?
话说知氏上任宗主,知宣子,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都有各自的本领。然,伯瑶不是嫡长子,因为受其爱,逆袭人生,成为了知氏的宗主。
伯瑶硬件条件很好,软件实力也不错。再加上天资不错,又高,还帅。
不仅如此,还爱学习,勤奋努力,打仗也是一把好手。
所以,他成为了知宣子选择接班人的不二人选。
知宣子选择伯瑶的时候,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
赞成的人,都说伯瑶文治武功不错,有才华,懂朝政,又善战,长得好看,果敢、有魄力,能够引领知氏登上新的阶梯。
反对的人说他,心狠、不仁、道德不行。
德与才,摆在了范宣子的面前。
范宣子经过一番慎重地考虑之后,最终选择了有才的伯瑶。
范宣子的选择,有错吗?
答案很明显,没错。
晋国六卿,经过残酷的斗争、兼并,只留下了四卿。
范宣子想的和赵简子想的一样,要找一个善战,守得住家业的人。显然,伯瑶的各个方面都是范宣子最佳的人选。
伯瑶有才华、又会说话,讨人喜爱。还能打,魄力强,做事雷厉风行。这样的人,谁不喜欢啊!
退一步说,伯瑶没能成为知氏宗主,按照他的本事和能耐,他会甘居人下。
很显然,一个有能力、有本事的人,他会用自己的双手去争取。
伯瑶成为宗主之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晋国六卿之二的范、中行二氏,被击败,晋国又出现了新的格局。此时的赵氏,如日中天,加上赵简子的存在,没人敢惹。
等待知氏的命运,有两种结果?
一个是与赵氏和睦相处,静待时机;另一个与赵氏抗衡,分个高下。
伯瑶是聪明人,不会傻到这个时候,与赵氏交恶。否则,他就要步范氏、中行氏的后尘。伯瑶选择,韬光养晦,避其锋芒。
赵简子死,改变了晋国的政坛。伯瑶抓住这个机会,成为晋国执政,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取代赵氏。
要想取代赵氏,就要彰显武力?
毕竟,赵简子平内乱、铸刑鼎、伐诸侯的功绩,在哪里摆起的。
于是,伯瑶成为执政,率兵伐齐、打郑国,两战皆胜,还扶持晋国新君,把持朝政。
这时的伯瑶,实际上是晋国权利最大的人。也是,赵简子之后,晋国政坛上,又一个能力。
伯瑶通过自身的努力,打破了四家共存的局面,让知氏一家独大。
伯瑶取得功名之后,整个人心境发生了改变,飘得忘乎所以。不但任何人的话都听不进去,还爱独断专行。但,他有个伟大的抱负,那就是灭三家,一统晋国。
伯瑶将长剑,指向了赵氏。
为何,伯瑶将长剑指向了赵氏呢?
一个是赵氏强大,在晋国有很强的影响力;另一个是韩、魏两家得罪不起知氏,懂得隐藏锋芒。还有一个原因,伯瑶和赵毋恤之间的个人恩怨。
伯瑶和赵毋恤之间有什么个人恩怨呢?
话说,伯瑶见赵毋恤长得不好,身份低微。先是借着酒醉,打了赵毋恤。其后又忘乎所以,插手赵氏内部事务,还大言不惭让赵简子废掉赵毋恤。
赵简子何其人也,看人、看事,也不会看表面。
这些事,在一般人看来就是侮辱,定会拔除长剑与对方拼命。然,赵简子见儿子,这个时候懂得隐忍,定是做大事的人。赵简子更加相信,自己的选择没错。
伯瑶没能改变赵简子的想法,也没能阻止赵毋恤成为赵氏的世子,也没能阻止赵毋恤成为了赵氏的宗主。伯瑶和赵毋恤,两人的恩怨,早已经结下。伯瑶长剑挥向赵氏,一为公,二为私。
当然呢?伯瑶可不会傻乎乎地对赵毋恤说,我们两个干一架吧!
这种打架,是江湖上的气息。
朝堂上的争斗,往往比这个更残酷百倍。
一不留神,就会很快出局,家毁人亡。
伯瑶会用什么手段,与赵毋恤开战呢?
伯瑶利用自己执政的身份,先试探韩、魏两家。
伯瑶摆下酒宴,宴请韩、魏两家。
韩、魏两家得罪不起伯瑶,对方请喝酒,岂敢不去。
伯瑶喝了酒,就飘了起来,借着酒宴,戏弄韩氏宗主,羞辱魏氏宗主。韩、魏两家还真能忍,不但不讨个说法,还臣服知氏。
知氏家臣见了,提醒伯瑶,不要玩火自焚。
伯瑶霸气地说:“我是老大,想欺负谁,就欺负谁。我欺负他们,他们能拿我怎么样。”
伯瑶见韩、魏服软,便试探赵毋恤。
出兵伐郑,伯瑶命令赵毋恤出战。
赵毋恤不傻,知道伯瑶之举,意欲何为,以礼相争,拒不出兵。
伯瑶嘲笑他胆子小,妄图激他出战。
赵毋恤不上当,反而露出害怕的神色。一点都没有大丈夫的气概。
伯瑶逼迫赵毋恤喝酒。
赵毋恤不喝。
伯瑶: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
赵毋恤:就不喝。
伯瑶霸道,就灌赵毋恤强行喝下。
这是多么大的耻辱,赵毋恤竟然忍下了。
赵氏家臣见家主受辱,拔出剑,准备和伯瑶拼命,却被赵毋恤拦了下来。
赵氏家臣觉得家主太懦弱,也看不起他。
家臣从这些事,得出一个结论:赵氏的英明迟早会毁在他的手中。
赵毋恤心境坦然,该吃吃,该喝喝,该睡就睡。
赵毋恤不是没有脾性,是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伯瑶之举,树立的敌人太多了。
正所谓,上天想要灭亡一个人,就先让他膨胀。
韩、魏两家都在忍,晋国朝臣也在忍,他也要忍。他决不能成为,第一个出头的人。
伯瑶见韩、赵、魏家主面对羞辱,不敢说话,更加有恃无恐,过分轻视三家。殊不知,知氏一族的命运,已经踏进了鬼门关。
现在,就差一根火柴,引爆局面。
伯瑶,你继续疯狂吧!
属于你骄傲的日子,不多了。
avatar
游家二少
7楼
晋阳大战
伯瑶见韩、赵、魏三家宗主,都十分软弱,更没把他们当回事。
此时,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他:肆无忌惮。
也就是说,伯瑶把自己当成了晋国的老大,谁也不放在眼里。
赵毋恤的忍耐,也让伯瑶没有伐赵氏的名义。
伯瑶心想:“怎样才能伐赵氏呢?”
有人给伯瑶出主意,“家主生辰到了,不如喊韩、赵、魏献地,做为礼物。”
伯瑶想了想,觉得这个理由不错。此举,既可以试探,三家的底线。同时,也可以看出三家是否真的有骨气。这也是他蚕食三家的领地,兼并三家,一统晋国的大计。
三家给,他就慢慢蚕食,他们的领地。
如若不给,就用武力,鲸吞。
兼并三家,一统晋国,激烈着伯瑶,在玩火自焚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伯瑶找来韩、魏两家,轻蔑地说:“我生辰快到了,你们打算送我什么礼物。”
韩、魏两家都拿出精心准备的礼物。
伯瑶摇头说:“我不要这个。我要你们拿出万户之邑。”
韩、魏两家宗主,相互看了一眼,心想:“他是想蚕食我们的领地。”
一万邑领土,这可不是小事。伯瑶也没有立马让这二人给自己回话,而是给他们时间考虑。
伯瑶警告他们,用不可拒绝地口吻说:“不给他话,别怪我不客气。”
韩、魏两家宗主找了一个静谧的地方,坐了下来,商议对策。
韩氏问:“魏兄,这件事,你怎么看。我们是给,还是不给。”
魏氏为难地说,“不给,就要打仗。我们打得过他吗?”
韩氏:“打不赢,也要打。我们步步退让,他却步步紧逼。他想欺负我们,到什么时候。”
魏氏:“我们忍了这么久,再忍忍。”
“还要忍啊!”
“必须忍。”
“魏兄,你认为赵勿恤会答应吗?”
“赵毋恤想忍,恐怕赵氏家臣也不会忍。赵氏和知氏是两只猛虎。我们就让他们两虎相争。”
知氏多行不义,树敌太多。韩氏、魏氏两家见知氏强大,不敢相争,便想让赵氏出头。
伯瑶得到韩、魏两家答应了自己的条件,倍感惊讶地同时,也没把韩、魏当回事。伯瑶见韩、魏臣服,又把手伸向了赵氏。
伯瑶派了一名家臣,前去赵氏,传达意见。
赵毋恤闻言,不动于色。
赵氏家臣按照家主过去的表现,心想:“家主懦弱,定会答应。”
然,他们都错了,他们也不了解自己的家主。
赵毋恤是只老虎,不是温顺的羔羊。
赵毋恤见知氏已经对赵氏出手,形势已经不利。若不反抗,等待赵氏的命运,只有一个…毁灭。
忍了这么久,他也累了。
这一次,赵毋恤打算不忍了。
他要告诉所有人,赵毋恤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伯瑶欺负他,他能忍?
可,赵氏的封地,历经下宫之难之后,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才有今日。威胁到赵氏的英明和利益,赵毋恤绝不能忍。
他若忍了,岂能对得起祖宗?天下人又会怎样看他?他还有什么资格成为赵氏宗主?
赵毋恤本来对伯瑶憋了一肚子气,此刻,犹如大河决堤,滔滔不绝,咬牙切齿说,“我拒绝。”
赵毋恤知道说出这三个字,就等于与知氏开战。
伯瑶等到赵氏的答复,倍感惊讶,心想,“赵毋恤,竟敢拒绝?”
家臣说,“家主,我们有讨伐赵氏的理由了。”
伯瑶大笑说,“这一日,我总算等到了。”
伯瑶召集朝臣,威逼韩、魏,共同出兵讨伐赵氏。
韩、魏见知氏和赵氏总算打起来了。
韩、魏两家一边暗自高兴,另一边毫不犹豫选择了强盛的知氏,共同出兵讨伐赵氏。
同时,韩、魏两家表现出自己是被逼无奈。
赵毋恤见韩、魏两家联合知氏共同出兵,一边骂韩、魏没有骨气,另一边积极备战。
既然要打,就好好打一场。
赵氏的封地,主要在晋国的北边。开战初期,战局对赵氏极其不利。赵毋恤也是善战之人,自然明白,这样打下去,赵氏迟早会灭亡。赵毋恤想了想,能够抵挡三家联军的城池,只有邯郸、晋阳、代城。
邯郸在东,不利于长守;代城,人心不附,不会与赵氏共患难。晋阳,赵氏经营了多年,哪里的百姓,拥戴赵氏,是最好的防守地点。
赵毋恤想起赵简子临终前,嘱托他,“赵氏有难,退守晋阳。赵氏不能开疆拓土,也能守得住。”
赵毋恤一边与三家作战,另一边退守晋阳决战。
赵毋恤来到晋阳,看着城池,这才佩服赵简子的先见之明。
话说,赵简子继承家主之位时,为了改变赵氏的不利地位,同时,也不让下宫之难再次发生。赵简子对赵氏的封地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改革。这次改革,彻底扭转了赵氏在六卿之中的不利地位。
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赵简子让董安于修筑、加固晋阳城。另一边派得力的大臣,尹铎去治理晋阳。
晋阳百姓得到赵氏恩惠,拥戴赵氏。晋阳成为赵氏最安全、最稳固的后方基地。
晋阳百姓听说赵氏有难,全力支持。于是,一场大战,最终来临。
伯瑶率领三家之兵,抵达晋阳,重兵围困孤城。伯瑶看着这座坚不可摧、又高大威猛的城池,他速战速决,是不可能的。伯瑶总算明白了,赵毋恤为何要逃到这里的原因,心想:“赵简子还真不简单啊!竟然还为子孙,留下这样保命的地方。”
伯瑶转念一想,再坚不可摧,固若金汤的城池,也阻挡不住他攻灭赵氏的决心。
他不仅统帅知氏一族的精锐,还有韩、魏相助,在兵力上占据优势。战场上,他多次击败赵氏,有主导权,还有晋君之命。若不能从正面攻破晋阳,那就围困。他就不相信,打不下晋阳。
伯瑶心想:“赵氏的英明,从此休。晋国在也没有赵氏。”
面对知、韩、魏三家强烈的攻势,孤单势弱的赵毋恤如何守住赵氏的基业?
韩、魏、知三家打赵氏。赵氏会如何渡过危机。
又会如何扭转战局。
接下来,就看看。赵毋恤创业的同时,又是如何守业的。
avatar
游家二少
8楼
唇亡齿寒
晋阳大战,赵氏一族对战知、韩、魏三家。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谁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现在来分析一下,交战的双方力量。
赵氏领导人:赵毋恤VS知氏、韩氏、魏氏领导人:伯瑶
兵力:赵氏一家对战知、韩、魏三家
先前的战绩:赵毋恤攻灭代VS伯瑶率联军伐齐、伐郑、扶持晋国新君,把持朝政
从整体上看,赵毋恤处于下风,这场战斗,对赵氏明显不利。那么,赵毋恤是如何扭转战局,击败伯瑶,并把对方的脑袋当酒喝的工具?
多看书的好处在于,他会培养一个人的气质。
它会告诉你,遇事不能慌张,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破敌之策。
当知、韩、魏三家,重兵围困晋阳。
面对生死存亡之战,赵氏家臣,陷入慌乱。
然,赵毋恤却是泰山崩与前,而色不改。
因为赵毋恤的淡定,也让下面的人看到了,这个领导,靠得住。
于是,赵毋恤从容不迫,召集家臣商议,如何取得这次保卫战的胜利。
赵氏大多数家臣忌惮三家联军势大,伯瑶又勇武善战。
这一次啊!赵氏注定逃不了灭亡的命运。
这是很多人的看法。
这个最坏的结果,赵毋恤也预见了。毕竟,赵氏的实力是打不过魏、韩、知三家。
但,赵毋恤选择打,就不能认怂。
善于分析问题的他,也找到了应对之策。
赵毋恤根据敌我态势分析,输的人,不一定会是他。
赵毋恤为了稳定军心,说了几点必胜的理由。
首先,他要承受,敌众我寡,这是不争的事实。
然,知、韩、魏三家,表面上看去团结,背地里却是勾心斗角。韩、魏两家不是真心助伯瑶伐赵。
其次,晋阳城固若金汤,城高池阔,粮草充足,守个几年是没有问题的。三家联军,长途远征,粮草供应也存在弊端。
第三,三家伐赵,力求速战速决。
若三家不能速破晋阳,亡了赵氏。那么,三家内部的矛盾,也会渐渐显露出来。
第四,赵氏是守,三家是攻。赵氏为了家业会死战,没有退路。伯瑶是老板,但下面的人,是不想拼命,尤其是韩、魏。
赵毋恤看懂了自己的优势,也承认自己的劣势。
家臣见赵毋恤用兵,一套一套的,不弱赵简子,军心顿时稳定。
这一刻,他们才发现,自己的家主,没有想象那么简单。
赵毋恤敢于迎战,证明他不是软弱之人。
赵毋恤开战之后,选择退守晋阳,也证明他不是逞一时血勇之人。
面对三家气势汹汹来攻,赵毋恤不是一根脑筋,开城出战,证明不是鲁莽之人。
面对局势不利,赵毋恤开城主动出击,这不是自寻死路。
他要做的:固守。
赵毋恤用心分析这场战役,将会是一场持久战。赵氏不能速胜,击退三家联军。三家联军,也不能速破晋阳城,亡了赵氏。
赵毋恤利用晋阳这座城池的艰险,团结臣子,号召百姓,共同应对这场危机。
好在赵简子活着的时候,善待封地的百姓。百姓拥戴赵氏,同生共死。
伯瑶下达了攻伐晋阳的命令。
赵氏利用自己的优势,一次又一次击败了三家联军。
这仗,攻守之势,一打就僵持了一年多,双方都损失惨重。
城内、城外,堆积了不少尸体。赵氏守住了晋阳城,三家望城兴叹。
伯瑶见不能正面攻破晋阳,又想到一个主意,以武力震慑其胆,又以劝降,乱其军心,瓦解赵氏的斗志。可,这种效果,并不大。
伯瑶出招,皆被赵毋恤化解。
伯瑶大骂说,“我就不信,攻不下晋阳城。”
转眼间,夏季来了。
伯瑶巡视军情,鼓舞将士斗志,一颗颗拇指大的雨珠,滴落在他的额头上。
家臣说:“家主,下雨了。”
伯瑶摸了一下雨珠,又看着晋阳城。忽然脑光一闪,想到一个主意。
于是,伯瑶亲自带领韩、魏两家,察看晋阳城周围的地势。
伯瑶见晋阳城的地理位置,又见有条大河。此刻,又是汛期,笑着说,“我有亡,赵氏的办法了。”
伯瑶想到了什么办法呢?
伯瑶率领韩、魏两家宗主,一边围城,另一边观察地势。
伯瑶见这座晋阳城,固若金汤,水火不侵。
硬攻,损失惨重不说,打了一年都没打下来。
就在这时他发现,城池所处的位置,还有一条汾河。
此时,又是汛期。
伯瑶想到自己太聪明了,立马布下计策,这就是孙子兵法中的水攻。
伯瑶命人前去掘开汾河,水淹晋阳城。
赵毋恤看着城外水位不断涨高,心里也很着急。
然,伯瑶傻眼了。
汾河之水,竟然也不能奏效,晋阳城依旧屹立不倒。
赵毋恤见城中有鱼,城墙不倒,也松了一口气。
伯瑶心想:“这座城是怎么建的。难道是上天护佑,赵氏英明,不该断?”
这场仗,赵毋恤凭借地险,人和,粮草充足等多种优势,与三家联军打了一年多。
赵毋恤虽守住了晋阳城,但城内的状况也十分惨烈。
这场仗有多惨,用八个字来形容,‘悬釜而炊,易子而食’。
老百姓很简单,谁对他好,就拥护谁。但,当官的比较注重跟谁混,有前途。
他在这里混不下去了,可以跟其他人混。
因此,晋阳城内出现了一个现象:民无叛意,当官的意志出现了松动。
很快,赵氏家臣人心开始浮动,抵抗之心,也不坚定,城内谣言四起。
“我看啊!赵氏守不住了,我们还是降吧!”
“伯瑶恨的是赵毋恤,不会拿我们怎么样。”
“伯瑶愿意与我们讲和,前提是要交出赵毋恤的脑袋。”
“交出赵毋恤,我们还能守住赵氏的英明。”
“这座城,早晚会破。我们要早做打算,另谋出路。”
这时的赵毋恤,不仅要对外,还要抚内,更要警惕那些想要拿他脑袋邀功,投降的人,也要小心被家臣暗算。
都说患难见真情,国难知勇士。
应该还有句话,国难见君主的气魄。
赵毋恤没有点本事,是控制不住棘手的局面。
那么,面对大臣有疑心,赵毋恤是怎样做的呢?
杀?
虽然能震慑家臣,但也会激发事情恶化,更会加剧恐慌,也是无能的表现。
不杀?
这些人就是谣言四起,离心离德。
杀,也不是。
不杀,也不是。
那该怎么办。
赵毋恤听到这些话,不怒,也没有捕杀这些有异心的家臣,反而心平气和地说了几句话。
“三家亡我之心坚定,我死了,他们会不会瓜分赵氏的封地。”
“他们死了那么多人,会放过我们?”
“我一人的性命,能换取赵氏的英明?”
“伯瑶那个人如何,我不说,你们也知道。你们想去就去吧!我绝不阻拦。”
赵毋恤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降服了家臣之心,百姓也无叛赵之意。在赵毋恤的领导下,晋阳城上下,再一次团结起来。
这日,家臣张孟谈来到赵毋恤面前说,“家主,汾河之水,还在上涨。这座城,守不住了。”
赵毋恤听到这个消息,不但没有惊慌,反而露出了笑意。
“家主,晋阳城破,赵氏就完了。这个时候,你还笑得出来。”张孟谈心想:“家主,这不是糊涂了吧!”
不同的人,不同的层次,占据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总会不一样。
同一个问题,有的人,看到的是危急。另外的人,看到的是机会。
正如张孟谈看到的是晋阳城破,赵氏快完了,这是危急。赵毋恤看到的是赵氏的转机来了。
晋阳城破,不仅赵氏要担心,韩、魏两家也要担心了。伯瑶一统晋国之心,何人不知。赵氏完了,韩、魏就会更加慌了。赵氏灭亡,等待韩、魏两家的又会是什么?
他们是阻碍伯瑶一统晋国的绊脚石,是下一个赵氏。
赵毋恤将自己所见、所想,都说了出来。
张孟谈听后,也觉得家主分析十分有理。正所谓,唇亡齿寒。赵氏完了,韩、魏也完了。保住赵氏,就等于保住了韩、魏两家。
赵毋恤看着家臣说,“你们有谁愿意前往,有说魏、韩两家,助我反击。”
张孟谈说:“我去。”
赵毋恤拉着对方的手说,“国难方知忠臣啊!赵氏的安危,就交到你手上了。”
趁着夜黑风高,张孟谈从城上,坐在背篓而下。他带着赵毋恤的使命和赵氏的安危,前去有说,韩、魏两家。
张孟谈能否说动韩、魏助赵,反击知氏?
等待着赵氏的命运,又会是什么?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