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二本高校的学生江湖
avatar

二本高校的学生江湖

虞老虱
1楼
2014年夏天走上西部二本高校教师岗位以来,我已经教过六届学生了。按对待读书的态度来划分,我教过的大学生大体可分为五派:拼分数派、搞关系派、爱思想派、顽固派、透明派。
在西部二本学校,透明派学生为数不少。他们要么平时本本分分,安安静静,要么沉迷于网络游戏。要么上课认真听课,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要么混日子,六十分万岁。他们有的爱读书,但是倾向于只看教材。学校内部的利益,他们一概不争,只求考试不挂科,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所以,他们对待老师的态度大多是客气、礼貌,但是随缘。有些学生甚至会认为,跟老师走近了,会被同学认为是讨好巴结。在老师们的眼里,他们多数是班级里空气般的透明人。在二本高校学生江湖,他们是沉在水底的泥沙。在江面漂浮的主要是其他四类学生。
作为高校人文学科的专业教师,我一直坚持在历史教学中融入现实关怀,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视角来思考现实问题,以培养理性爱国精神、逻辑思维能力和人文主义情怀。所以,我上课主要是引入不同观点,呈现多元视角,而非陈述和罗列史实。由于史实(Fact)不分派,观点(View)则是分派的,这就给那些善于见风使舵的拼分数派学生提供了通过“站队”表示“认同”以靠近的机会。
这几年,每教新的一届学生的课不久,就会有学生主动加我QQ或微信,并且很快会通过私聊,给我发来一条新闻或文章链接,内容都属于CCTV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式的持理性审视和分析立场的报道和评论。刚来学校教书的头几年,我一开始往往会认为这些学生非常不错,有情怀,有温度,有社会责任感,对当今世界现实存在的问题能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有的最起码的理性批判和分析视角。
后来我逐渐发现,他们当中,有些人是真心认同,有些人是在表演。表演的目的是拼分数。他们是在上了我几周的课,摸清了我的观点倾向之后,开始投我所好套近乎地暗示:“老师,我认同您。我喜欢您的思想,咱们是一类人”。在这些表演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人能坚持表演到课程全部结束才露出真面目:“老师的思想观点,我才不认同呢”。另一些学生在表演几周之后就开始懈怠,并慢慢露出真面目:对思想毫无兴趣,对现实毫无关怀,唯在乎分数和奖学金等等“一米之内看得见的利益”。他们习惯于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上什么课,说什么话。
除了假装认同外,在考试之前,有些拼分数派学生甚至会给老师写赞美诗,无论大小节日都要主动发短信嘘寒问暖,老师发的任何朋友圈和QQ空间动态,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点赞或呈上美评。当然,几乎毫无例外的是,你教的课程全部结束,分数悉数到手之后,这些人大都会从你的微信朋友圈或QQ空间消失,再也不见他们点赞了。“人道”一点的,懂得留点余地,让自己慢慢地“功成身退”。“残忍”一点的呢,则毫不客气,倏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见了面都假装不认识或绕道走。
在大学,学生和老师属于一次性博弈。除了上课,大多数老师课后几乎很少和学生深入交往,或者说很少深入认真去了解一个学生的真实人品,对学生的判断仅仅止于表层印象。所以,拼分数派学生经常能如愿弄到满意的印象分和感情分。将来工作以后,在职场上和同事将属于长线博弈,他们能否长期屡屡得手,则必须打一个问号。当然,就人品而论,拼分数派学生的人品未必比真正持自由主义立场、高扬公平正义的某些爱思想派学生差。
爱思想派学生的优点是,爱读书,会读书。他们认同提倡开放、法治、多元、平等、公正的那一套知识体系,因为他们视野相对开阔,思维能健康地运转。比起其他学生,他们能认识到,在全球化时代,在现代世界中,那是被文明世界广泛接受的一套观念和准则。他们明白,受教育的目的是追求智识,而非追求快乐。他们的精神相对富足,视野达到一定高度。
遗憾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道德必定与之匹配。认同接纳这套思想,未必代表他们愿意在生活中去践行这套价值观。在生活中,有些爱思想派学生甚至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在思想上、在言辞上,他们是一类人,而在行动上却跟自己经常批判的拼分数派和搞关系派学生完全属于一个模式。他们中的有些人同样善于通过与老师套近乎换取印象分、感情分,同样喜欢争名夺利,同样对人阳奉阴违,同样只能占便宜,不能吃半点亏……总之,拼分数派和搞关系派学生们的“劣迹”,他们几乎一样都不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这些人思维比较正常,人品未必高尚。
与这一类学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固守既有认知,拒绝接触和接受任何新思想新观念的顽固派学生。然而,他们的“顽固”体现在固守读大学之前就已有的认知,把坚持己见当成独立思考。他们之所以“顽固”,是因为他们的心思相对简单,内心世界不复杂,习惯于“一条路走到黑”的直线思维,大脑不大愿意转弯。这种性格投射到认知上则表现为,无法理解复杂的世界,对很多问题,他们只习惯于接受一些简单易懂的、非黑即白的、诉诸于直觉而非诉诸于理性的答案,比如阴谋论、国际关系唯利益论,外敌亡我之心不死论等等。正因为内心不复杂,在为人处世上,比起其他几派学生,这些人往往待人更加厚道,不耍心机。
当了五年高校教师之后,我逐渐认识到,不能以思想、立场、观点来判断一个学生的人品。就好比大多数人在价值观层面上认同“骗人是不对的”,但不代表在行为层面上他们能够坚守“从不骗人”的原则。认同法治、多元、包容、自由、公正,那只是思维正常、精神觉醒的人之天性。在生活中践行人文精神和自由主义,则需要道德、勇气和良知。
在这几类学生中,爱思想派学生和我能聊到一块,拼分数派学生暂时假装和我能聊到一块,而搞关系派学生则压根不屑于和我聊到一块,因为他们非常清楚,作为一介书生,我这一类老师手里根本没有他们所觊觎的“资源”。除了“不让他们挂科”那点可怜巴巴的打分数的权力,从人脉角度考量,我毫无利用价值,入不了他们的法眼。当然,在上课、考试、打分数的节骨眼上,他们对我们这一类“没用”的老师同样会主动笑脸相迎。
在大学四年里,最忙碌的应该就算他们了。这一类学生深受家庭影响,深信“文凭有用但读书无用”,要在这个社会上混得好,唯有关系才是王道。大一刚刚入学伊始,他们就张罗开了,全心投入、费心攻入学生会这第一座堡垒。尽管高校学生早已半社会化了,但跟象牙塔外的世界比起来,还算相对单纯,非常社会和老道的学生不多。所以,少数几个搞关系派学生们只要稍微使点劲,就能混得如鱼得水或自感如鱼得水,非常“吃得开”。他们也因此在同学面前自信爆棚,更加坚信读书和学习纯属副业,拉关系、搭人脉,才应该是大学四年的主业。
遗憾的是,毕业离校,踌躇满志地踏入社会前后,迎接他们的多半是内心的幻灭。高校是一个保持相对独立性的王国,其职责是教书育人,不具对外管理的公共权力属性。所以,搞关系派学生在象牙塔内所费心经营的“人脉”,所费力搭建的“关系网”,毕业之后均无法向社会移植。固守“知识不重要,关系才是王道”的“县镇思维”的他们,此时突然发现:自己原来一无所有。耗费了四年时间,结果到头来还得白手起家,知识不见增长,人脉还得重建。
然而,初入江湖,这谈何容易?和相对单纯的大学比起来,在职场升迁的大门口挤满了他们这一类长袖善舞的“武林高手”。他们在高校花费四年时间练就的那一套“本领”,对手们早都玩腻了。然而,在大学四年当惯了“人上人”的他们,岂愿甘当一介草民?于是,从踏入社会和职场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卷入了拉帮结派的厮杀,陷入了你死我活的争斗。
为了简化现实,以便于理解,以上分类有点生硬。其实,顽固派学生中,有爱思想的,只是他们爱的是早已在自己大脑里扎根的思想。爱思想派学生中,有拼分数的;拼分数派学生中,有爱思想的;搞关系派学生,也有拼分数的,但几乎没有爱思想的。
1956年,美国社会学人类学家刘易斯在著作《五个家庭:墨西哥人贫穷文化的个案研究》中,首次提出“贫困文化”的概念。他指出,贫困群体中流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贫困代际传播的重要原因。不改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模式,脱贫将进展缓慢。在西部六年时间里,我看到了高铁在这里开通,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这些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所积累的物质建设成就让人欢欣鼓舞,然而精神上的贫困仍然一时难以改变,它是这片区域未来发展的短板。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