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高画赏 | 多出去走走,保持对大自然的热爱
1889 没有胡子的自画像 私人收藏1853年3月30日,梵高出生。梵高的一生,短暂而潦倒。在生命里最后几年,更是饱受精神疾病困扰,37岁时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他的早逝、精神疾病和不寻常的画作,在大众眼中,他既是天才,又是疯子。然而,梵高的画作以及文字,却有着对生命的无限热爱。这爱有些落在画布上化
- 荣格:人的生命是一个令人怀疑的实验
我的一生是一个无意识自我实现的故事。无意识中的一切都寻求着外在的表现,人格也渴望着从无意识状态中发展起来并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自身。我无法用科学的语言来追溯我自身的成长过程,因为我无法把自己当作一个科学问题来体验。从内在的意象来看,人类是什么?人类在哪些方面具有永恒的生存样式?这些东西只有通过神话才能
- 汪兆骞 | 胡风与周扬的不同
胡风与周扬的不同文|汪兆骞历史不是荒芜的宫殿,也不是沉寂的墓地,“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英国史学家爱•霍•卡尔)现在与过去交谈,会发现历史的某些真相,但“过去”已蒙上太多的时间的或人为的尘埃,“发现”真相并不容易。比方说195
- 一个没有审美的民族是不知善恶的
选自柴静《此身、此时、此地》01 前两天看《歌德谈话录》,看到十多页,忍不住回头看译者是谁,朱光潜,嗯,不服不行。 没有一字不直白,但象饱熟不坠的果子,重得很。 看这本书,就象歌德说的“在最近这两个破烂的世纪里,生活本身已经变得多么孱弱呀,我们哪里还能碰到一个纯真的,有独创性的人呢?哪里还有足够的力
- 沈从文:国人极度自私的根源
1935年,三十出头的沈从文先生写下了这篇《中国人的病》,表达了他对彼时多灾多难的中国的深切忧虑和殷切期望。85年后再读这篇文章,仿佛讲的正是当下的诸多弊端。悲乎!叹乎!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观点完全相反,沈从文认为,国民的自私根性源于这个国家掌权者的无能,国家体制的崩坏,更源于我们依然遵守着几千年的儒
- 米兰·昆德拉:媚俗已成了我们日常的美学与道德
选自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领取耶路撒冷文学奖时的致辞“媚俗”一词指不惜一切代价想讨好,而且要讨最大多数人好的一种态度。为了讨好,就必须确定什么是大家都想听的,必须为固有观念服务。所谓“媚俗”,就是用美丽、动人的语言表达固有观念的愚蠢。它惹得我们为自身,为我们平庸的感受与思想一掬
- 理解“朝贡体系”的逻辑及其虚像
作者|岩井茂树日本历史学者,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期间曾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主攻明清史、东亚交流史。朝贡制度自中华帝国的形成期至衰亡期为止,约维持了两千年之久。这是立基在中华的华夷观、天下观之上,将蕃夷各国君长臣属于皇帝的关系,在礼仪性质的场合表现出来;如同前述,这样的认知实属常识。
- 他的人生就是一场罗曼蒂克消亡史
选自赵林《浪漫之魂:让-雅克·卢梭》中信出版社 2021在一个物质主义疯狂膨胀的时代,迅勐发展的科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舒适的同时也使我们变得越来越冷漠麻木。如同头顶上被快速发展的城市驱赶走的星星一样,卢梭、梵高、歌德.......这些人类历史长河里的星星也逐渐被物欲催生的“成功励志学”所遮蔽。当
- 葛剑雄:世界遗产——地球和祖先对我们最有价值的恩赐
▲《中国世界遗产影像志》· 鸟瞰布达拉宫 | 田捷砚 摄世界遗产——地球和祖先对我们最有价值的恩赐文:葛剑雄 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自然和人类共同的杰作,有幸保留到今天并被人类发现和认识的更是可遇不可求的奇迹。▌自然遗产,来自漫长的演化和人类的发现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地质、自然地理或生物结构无不经过
- 木心:鲁迅之后,感觉敏锐、表呈精准的只有她了
▲图 / 唐老板err鲁迅之后,感觉敏锐、表呈精准的只有她了文:木心 她是乱世的佳人,世不乱了,人也不佳了——世一直是乱的,只不过她独钟她那时候的那种乱,例如“孤岛”的上海,纵有千般不是,于她亲,便样样入眼。她的文学生命的过早结束,原先是有征兆可循的,她对艺术上的“正”和“巨”的一面,本能地嫌弃,
- 文学会帮助你爱,帮助你恨
作者:木心01."我不是推销文学,是为了人生的必备的武器和良药"不要讲文学是崇高伟大的。文学可爱。大家课后不要放弃文学。文学是人学。至少,每天要看书。我是烧菜、吃饭、洗澡时,都会看书。汤显祖,鸡棚牛棚里也挂着书,临时有句,就写下来。电视尽量少看。西方人称电视是白痴灯笼。最有教养的人,家里没有电视。最
- 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
作者孙伏园,鲁迅在绍兴初级师范学堂任堂长时的学生,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时曾得到鲁迅的支持,后在厦门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时与鲁迅同事。着作主要有《伏园游记》与《鲁迅先生二三事》。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哪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有将鲁迅先生小说译成别种文字的
- 为什么我们要警惕“成为你自己”这类口号 | 刘擎
选自刘擎《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成为你自己!”无论是激励、劝导还是告诫,这句陈腐不堪却又历久弥新的格言总会与你相遇,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感召你,或困扰你。它被反复传诵着——在师长的教诲中,在奋斗者的励志故事里,或者是在小说、电影、诗篇与歌曲的点题之处。没有人比尼采说得更具煽动力了
- 萧功秦教授:冷血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为何那么多?
萧功秦教授人类文化的进步,尤其是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的进步,其实是相当缓慢的。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往往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传统的“天下秩序”文化心理,长期以来,已经积淀为人们的无意识与潜意识,在国家重新强大起来以后,会重新被激活,从“假死”状态,一变而为真实状态,并在某些人群中恶性膨胀
- 费孝通:传统文化中对贪污既没有道德的制裁,于是在享受的引诱下,升官发财怎会不变本加厉?
来的文化文 费孝通文章导读要明白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得到乡下去看看那些大地的儿女们是怎样生活的。文化本来就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在什么环境里得到的生活,就会形成什么方式,决定了这人群文化的性质。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作者简介费孝通,着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
- 钱锺书:一切装腔作势,都是因为内心自卑!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人但知满口公卿之人俗,而不知满口不趋公卿之人更俗。论 俗 气找遍了化学书,在炭气、氧气以至于氯气之外,你看不到俗气的。这是比任何气体更稀淡、更微茫,超出于五官感觉之上的一种气体,只有在文艺里和社交里才能碰见。文艺里和社交里还有许多旁的气也是化学所不谈的,例如寒酸气、泥土气
- 哲学的终极问题是什么?人类的苦难
选自威尔·杜兰特《哲学家》刘军译 中信出版社 2021一、作为粉碎机的哲学哲学的兴起,往往预示着文明的衰败。思辨源于自然,产生了自然主义;哲学于人而言,先是一种心理奥秘,进而成为一种社会特征,并产生了个人主义。哲学家并不总是渴望这些结果,但他们确实成就了这些结果。他们觉得自己是国家不情愿的敌人:他们
- 罗素:论工作
作者:罗素工作应当列为快乐的原因抑或不快乐的原因,也许尚属疑问。的确,有许多工作是极烦人的,而过度的工作又是很痛苦的。然而我认为,只要不过度,即使是最单调的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也比无所事事容易忍受。工作有各种等级,从单纯解闷直到最深切的快慰,要视工作的性质和工作者的能力而定。多数人所做的多数工作,
- 罗兰:留住你的春天
作者:罗兰“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叹吧! 不仅季节是如此,生命中的春天好像更是如此。青春阶段,总是风雨不断,需要你忍耐,需要你抵抗,需要你挣扎与奋斗,总觉得—过了这风雨,就可以享受春天了。但是,当你感觉到风停雨歇,蓦抬头,却已是绿肥红瘦春将暮,匆匆就是初夏,春已过去了。于
- 罗兰·巴特:敢于懒惰,勇于自由
选自《世界报-星期天专版》(Le Monde-Dimanche),1979年9月16日。来自克里斯蒂娜•艾芙(Christine Eff)主持的一次对罗兰·巴特的访谈。王立秋译。你如何分析学生神话学中的一个关键词,懒惰?懒惰不是神话,它是学术情景中一个基本的或准-自然的假定。为什么?因为学校是一种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