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国得了新冠,有了些前所未有的体会与视角
非非马FM
心里话
疫情三年,我终于是“阳”了一回……
与新冠病毒搏斗的过程中,我的心态也是千转百回,有了些以前从未有过的体会与感悟。
也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为什么“体感”和“体悟”会那么重要呢,因为有些事儿、有些心态,你不亲历,都谈不上“体验”,也谈不上切肤“体会”。
最近英国这边疫情形势很不容乐观,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估计,截至10月3日的一周内,英国新冠感染人数飙升了31%,病例高达170万。
我身边从各种渠道来源的消息都显示,这一波感染病例非常多,而且,很多人都并非轻症,包括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连我这个一度咳到干呕的,因为没发烧,居然还算轻症,“阴”得也算很快的。
今天就来和大家坦诚聊聊我自己这回“阳”的经历与体会,也说说我看到的英国疫情现状。
9月底我去了趟西班牙巴塞罗那旅行,应该就是旅程中感染了新冠的。
去之前,我还发朋友圈调侃了下在全欧洲躺平的时代,西班牙居然还强制要求乘客戴口罩。但事后,我才从另一个在德国生活的好朋友处得知,她八月份和家人去了趟巴塞罗那,回程时发现,一飞机全是咳嗽的。而她的朋友一行八人去巴塞罗那旅行,回来时全阳了。
我这位好朋友也是在八月下旬感染了新冠,症状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才恢复。她说自己经历了几乎所有的症状,比如持续发烧、肌肉酸疼、咳嗽、浓痰、失去味觉等等。她也告诉我,她身边感染的大多数朋友,其实症状都不轻,并非之前被一些人所形容的那样,好比“得了一场小小的感冒”。
我自己呢,在巴塞罗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夜里觉得喉咙痛了——后来我看了英媒报道,最近三分之二的新冠患者都报告了喉咙痛。但因为我到了白天就几乎没有喉咙痛症状,因此当时我并未引起重视,甚至根本没意识到我已经感染了,只是一天游玩下来会觉得比较疲劳。
我是回到伦敦后开始症状恶化的,很快就肌肉酸疼,持续了好几天,但是没有发烧;同时,我也开始咳嗽,从最初觉得嗓子痒想咳,到后来痰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浓。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很可能“阳”了,结果一测,果然是。
讲真,一开始我丝毫都不担心,因为觉得就算“阳”了,也多半是轻症,毕竟我是打过三针疫苗的(前两针辉瑞,第三针莫德纳),而且过去三年来,在全欧洲愈发躺平的情况下,我也一直都没出现过任何症状,说明对新冠病毒的免疫还是不错的。所以最初几天,我甚至没想过要去看个医生、吃点药。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担心的呢?当我的咳嗽越来越严重时。我开始夜里也会咳醒,嗓子痒到难忍,一咳就停不下来,直至咳到胃部翻腾,开始干呕,满眼通红,全是眼泪。
因为有脓痰,我知道肯定是有炎症,当夜里咳嗽愈发严重、脓痰越来越多时,我开始担心炎症会不会转移到肺部,那麻烦就大了,我担心自己会不会就是那种“传说中”的重症患者。毕竟,之前已经听到好几个朋友都说,他们有一些朋友重症入院上了呼吸机。
坦率讲,疫情以来,我这还是第一次与恐惧“交手”。虽然我有能力去抵抗恐惧感的不断逼近,但我意识到一件事情:
人在身体脆弱的时候,是非常容易东想西想甚至是胡思乱想的。
人在病的时候,要对抗的,绝不只是病毒本身,更有自身脆弱的心理和薄弱的意志力。很多时候,后者的杀伤力,其实要比病毒本身更大,也更不可控。
这时候,我开始求助于医生。
之前,我的好朋友给我拿了些连花清瘟和咽喉清颗粒,因为我有两个好朋友都告诉我,自己就是吃连花清瘟好的,但我自己喝了一两天后,症状并没有明显改善。于是,我去找了相熟的英国中医师学会的会长陈赞育医生。我一直都很信任他,疫情期间在他那里吃过一年的中药调理身体,所以他非常熟悉我的体质。
这次看了我的舌图之后,陈医生说莲花清瘟对我的体质而言还是太凉了,于是给我针对性地配了大概五六天的药,一天喝两次。
我是在喝了两次睡了一觉起来后,就发现喉咙居然不怎么疼了、身体酸疼也明显改善。再喝了一天,第二天起来喉咙就彻底不疼了,身体酸疼也消失了。不过咳嗽依然还有,但痰明显少了很多。
我带着试试看的心理又自测了下,喜悦地发现自己居然就“阴”了。我继续吃陈医生给我开的中药,又过了两天,痰已经非常非常少,再次测一次,还是阴。我彻底放心了。
但是,和很多感染新冠的朋友一样,即便是阴了,我的咳嗽症状也依然持续了挺长时间。
在前五天的药吃完后,我虽然还在咳嗽,但因为已经转阴,就没再去和陈医生开药,结果那三天咳嗽就还挺严重的。是一个好朋友和我通电话,发现我总咳,建议我最好还是看下医生吃点药,不然转成长期慢性咳嗽就很麻烦。我于是又去找陈赞育医生开了专门针对咳嗽病症的药,吃了药后就一天天在改善,大概三天后就有很大缓解了,咳得越来越少。
不过,感染至今已经20天了,我的咳嗽依然没有彻底好透,每天还是会小咳那么两三次。而我特别想提醒各位的是,从我自己的经历看,及时就医用药非常重要。
因为我后来发朋友圈说了自己感染新冠的事儿,朋友圈里好些朋友都主动来和我交流了下自己以及身边朋友的经历,其实感染新冠之后持续咳嗽一两个月、甚至两三个月的人,为数不少。
像我这样没发烧、前后在10天之内就转阴的,居然还算少见的,大部分都症状持续了两到三周左右,而且通常伴有数天不等的发烧。
即便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如果平时不太爱运动,体质差一些,恢复得也慢。
我的朋友里,其中一位症状最绵延的,持续了整整两个月,工作也几乎彻底停了两个月,因为隔三差五就会间歇性发烧,十分疲惫,还失去了味觉。
苏格兰一项涵盖数万人的研究在10月12日发布了一项调研结果:每20名新冠患者中就有一人报告病情完全没有好转,另外还有40%的人表示,他们在感染多月之后仍未完全康复。这就是所谓的“长期新冠患者”了。
而据美国相关政府机构估计,美国的长期新冠患者数约在770万到2300万人之间。
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统计,英格兰新冠患者的重症入院数和病亡数,都重新开始攀升。根据该机构的估计:截至10月3日的一周内,英国新冠感染人数飙升31%,病例高达170万。
陈赞育医生也告诉我,入秋以来,求诊的新冠患者的确明显增加,短短半天就接诊了四五名华人患者。他说:“这一波疫情来势挺猛。”
更令人担忧的是,英格兰70岁及以上的人中约有3.7%感染,感染率最高。
在最新一波疫情的新冠病例中,也已经出现新的Covid症状。专家警告说,英国新一波的疫情已经开始。
这次感染的经历,让我对新冠病毒的“体感”立刻real了起来。过程中,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我发现自己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彪悍”。
在感染之前,我一直都想当然地认为新冠病毒到了这个阶段就跟普通感冒差不多,我对自己的体质包括心理能量,都挺自信。毕竟,我已经“挺”了三年都没阳。但事实教育了我:人在病中,身体能量一旦虚弱,心理能量也会跟着虚弱。
当我在深夜里磕到干呕流泪的时候,我真正体会到:疫情环境之下,一个身体痛苦虚弱的感染者,要抵抗的绝不止病毒本身,更有脆弱的心理——它很容易导向忧虑甚至是恐慌。
然后,我翻开了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和理查德·格里格合著的《心理学与生活》,专门看了“情绪、压力和健康”这一章,从专业角度给了我不少思考和启发。
津巴多是当代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是美国心理学会(APA)前主席。他设计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心理学历史上最著名和有争议的研究之一。他编写的心理学教材《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等享誉全球。
比如:为何我会随着症状日益加重而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甚至是忧虑?
因为,人在应对压力情境的时候,我们对“应激源(压力源)”的“认知评估”,会影响我们感受到的压力强度。
那么,如果我们评估自己是个新冠轻症患者,那我们自然感受到的压力小;如果我们评估自己是个重症患者,那压力就会蹭蹭蹭上去。
所以,我们对压力的实际感受与应对,都是受到“压力调节变量”影响的。认知评估,就是压力调节变量的一种。
压力调节变量还包括比如你的疲劳水平、身体的一般健康状况等。当我们处于最佳的健康状态时,会比自己状态不佳时更好地应对压力事件。
而同时,压力和挫折本身,也会影响到人身体健康,影响免疫力。根据一项研究,人经历的挫折越多越大,体内高危物质(比如炎症因子)的含量就越高;人经历的“激励事件”越多,高危物质就越少。
所以,感染新冠,如果症状不轻,就可能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身体虚弱,导致产生强心理压力,强压力反过来又影响了身体的恢复。身体恢复越慢,越虚弱,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又越大。
这时,我们就还需要了解,人应对(coping)压力,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一个是问题指向的应对,一个是情绪聚焦的应对。
问题指向的应对,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本身;情绪聚焦的应对,帮助我们舒缓压力导致的负面情绪。
值得一提的是,恐慌是人所有负面情绪中最毒的一种。如果没有经过刻意的“应激思想免疫训练”,恐慌本身就足以重构人对压力源的认知评估,让自己陷入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是非理性的状态中。
心理神经免疫学的研究证明:心理状态能够影响机体的免疫能力。应激源(压力源)以及人们应对它的方式,稳定地影响着免疫系统的效能。
所以,如果真的不幸中招,除了看病吃药,我们的心态越放松,会越有助于恢复。不过,这一点虽然可能大家都知道,但真正做到其实并不那么容易。
相较而言,我们应对压力的策略以及资源越多,我们越容易保持心态上的轻松。这里面也包括“社会支持”。《心理学和生活》特别建议大家“一定要使自己时刻成为社会支持网络的一部分,千万不要让自己与社会孤立起来”。
最后我特别想分享的一点是什么呢,是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和压力问题,它关乎医疗保健系统的稳定运行。
据《心理学与生活》,职业倦怠是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综合症,通常发生在那些需要不断同病人、来访者和公众进行高强度的接触的职业中。
根据一项研究,即使是最富热情的看护者,也会因为压力而感到疲惫,这些压力来自于他们需要大量面对处于各种压力下的病患,以及高强度的工作本身。
通常而言,医护人员所要接触、照顾的病人数量越多、工作时间越长,他们就有越大的认知、感觉和情绪负荷。从业人员要减轻这种各类高负荷所带来的压力,其实是需要暂时避开这种高压力情境的。
但有时候,现实情况可能又并不允许。所以,回想2020,疫情初在武汉爆发时,我难以想象那些医护人员承受了怎样的巨大负荷与压力。
也就格外感恩疫情初期长达数月的时间里,那些志愿为海外同胞提供义诊帮助的武汉医生们。比如我们的史小武、徐迪、桂峰、游学俊、严丽、杨渊、程才、张家铭等多位医生。
他们经常在深夜加班回家后,还在线上回答我们义诊群里英国华人及留学生家长的各种疑问,经常一答就是一两个小时。这种巨大的社会支持,在疫情初期恐慌蔓延的时刻,不止是帮助解决问题本身,更起到了巨大的“稳定心理”的作用,可谓功德无量。
诚心地再次向他们致敬和感谢!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认识新冠病毒、更好地应对新冠和疫情,多少提供了一些参考价值。
谢谢阅读,欢迎大家文末留言交流。如果大家感兴趣心理学,请移步今日二条阅读“她书单”推荐——一本针对普通人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就这样读懂心理学》,我会选择三位读者朋友赠书哦:)
推荐阅读
她有颜有钱, 长期资助男友, 却被PUA被嫌弃:聊聊两性间的"权力博弈"
一生50多段恋情却不恋爱脑,“秩序感”成就高产传奇女作家|HerStory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