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中国军队“神农”,与毒为邻!打造第一套化学侦检设备,急送朝鲜战场!
文|尔 施
亲爱的各位朋友,我们今天一起说一个名字:陈冀胜。
这个名字,您以前听说过吗?
您知道这个名字背后,都有什么故事吗?
我估计,很多人都是一样的反应:
看到这个名字,一脸懵。
因为,从来没见过这个名字。
直到看到一则新闻推送:
著名军事化学家陈冀胜院士逝世,共和国今年已痛失31位两院院士。
原来,陈冀胜是一位院士。
原来,他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化学家!
但是,平时一些媒体对这个群体关注得太少了。
直到他们生命的落幕,我们才第一次看到关于他们的新闻!
新闻的基本内容是,他们离开这个世界,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真应了一些网友的那句话:
真遗憾用这种方式认识您!
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这位陈冀胜院士。
了解一下他的成长背景,他的杰出贡献。
用这种独特的方式,送别这位老先生,缅怀这位院士!
1932年7月,陈冀胜出生于天津市。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当时,还在读大学的陈冀胜,动员8名化学系的同学一起参军入伍。
起初,陈冀胜他们以为能到前线去作战。
后来,接兵的干部告诉他们,希望他们能去新成立的化学兵学校。
陈冀胜他们二话不说,都去了。
后来,陈冀胜被安排前往清华大学继续学业。
1952年,他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回到化学兵学校,担任教员。
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在激烈进行。
化学兵学校接到命令,要抽调400名学员,前往抗美援朝战场,进行化学侦检工作。
但是,即将奔赴前线的学员们,没有配装任何化学装备!
这可怎么办?
紧急时刻,陈冀胜站了出来!
他和其他教员,决定拆解在前线缴获的敌人的侦检包,进行仿制。
终于,在学员启程前往朝鲜战场前,400套化学侦检包交到他们手中!
但是,陈冀胜并不因此而满足,他们乘胜追击,开始着手研制我军正式的侦检装备。
在很多方面,我军的侦检装备,比当时敌人的侦检包都要先进。
比如,一些新型毒剂,我军能够检测出来,但是敌人却不能。一年后,我军正式的侦检装备“石鹰1号侦检器”,被送往抗美援朝战场前线!
陈冀胜就是这样,进行科学研究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学术范围。
当祖国,当军队需要什么,他就及时关注什么。
全身心投入,解决问题。
20世纪70年代,国际学术界开始关注植物毒素种类的多样性。
这时,陈冀胜发现,我国还没有相关专业的权威书籍。
于是,他就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有毒植物调查。
为了这项工作,陈冀胜花了整整10年时间!
最终,《中国有毒植物》这本权威著作,横空出世!
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中国最为权威的关于有毒植物的著作。
陈冀胜是化学专业出身。
他对植物学本身其实并不熟悉。
但是,他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弥补自己专业性的不足。
他带着调查团队,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为的,就是寻找各种可能有毒的植物。
他一边采集有毒植物样本,一边请植物专家审核,一边自己对植物毒性进行化学实验。
因此,他被同志们戏称为军队里的“神农”。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神农氏尝百草,最后中毒而死。
我们这位现代军队里的“神农”,在与有毒植物打交道的过程中,也有多次中毒经历。
好在他有化学专业指导,没有遇到导致死亡的生命危险。
为什么陈冀胜非要踏遍祖国的土地,寻找各种有毒的植物?
这绝不是仅仅为了编辑一本资料书。
他曾经说:
“对付已有的有毒化学物,我们是有办法的,但对于未来可能发展出的意料不到的新物质,却是难以进行防护。”
他是为了中国、中国军队,能够及早对各种有毒的物质,做好防护!
为了实现国家和军队的安全。
因为在化学方面的卓越贡献,陈冀胜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今年7月,陈冀胜院士90岁生日。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发去贺信。
贺信中说:
——您研制出我军第一个化学装备,在国内率先开展有机磷化学和有机氯化学研究,为我军的防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您开辟了生物毒素研究领域,发现的部分生物毒素已被开发成新药。
——您带领团队从零起步,筚路蓝缕,奠定了中国军事化学的基础。
——您与毒为邻几十载,不畏艰险,为国家铸就了坚固的防化盾牌。
——您以国家需求为使命,直面未知,不断开辟探索新的研究领域。
陈冀胜院士的人生价值、卓越贡献,这封贺信总结得非常到位。
陈冀胜院士,为祖国的化学事业,为中国军队的防化事业,奉献了一生!
我们知道中国军人在捍卫祖国的领土,在呵护人民的平安。
但是,我们以前不知道,还有陈冀胜院士这样的专家,用一生打造“防化盾牌”,呵护中国军人的平安!
我们一直说,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默默前行。
默默前行的人,不能让他们永远“默默”下去!
他们的光辉事迹,我们应该知道。
他们的名字,我们应该知道。
对他们,我们应该永远感恩!
今天,我们一起送别陈冀胜院士。
陈老,一路走好。
我们永远感谢您、缅怀您!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冯站长之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