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印度的制造业发展为什么那么难?
1947年印度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独立出来,1949年新中国成立……
印度独立、新中国建立之初,两者都是工业基础异常薄弱的人口大国,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起步条件比印度还要差、面临的国际环境比印度更要恶劣……
然而,在此后70多年时间内,中国快速的发展成为一个制造业强国,成了“世界加工厂”、GDP直追美帝,而印度则被远远的甩在后面……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结果?
是印度的土改没有完成?是印度的联邦制没有凝聚力?是印度种姓制压制生产力?是印度式的资本主义制度政策没有连续性?……
这些都是原因。
但是,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本文来源公众号|随水文存,ID:ssmoshes,作者:莫希智,网名:随水,纪实摄影师,专注印度社会文化、喜马拉雅传统文化等主题。自2012年起深入印度社会拍摄专题,驻地印度田野调查。2018年迎娶拉达克姑娘为妻,目前定居南印度。本文经授权转载,原文略有改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莫迪这个人其实要一分为二来看,很多人觉得他搞政治投机,在政策上自负冒进,在战略上透支国力——这些都没有说错。但我倒是觉得,正是因为莫迪把印度发展制造业所要解决的问题看得很清楚,他才不得不选择这样一些高风险的投机策略。
在发展制造业这件事情上,印度的压力非常大,可说是迫在眉睫——印度社会的许多问题,早已积重难返,靠着温和的手段收效有限,只有大力发展制造业,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来实现农业到工业的转型,印度才有可能在现代化改革中翻盘。
可制造业这个事情需要时间积累,绝非一朝一夕能成,“弯道超车”仅限于某些领域,起步得越晚,成功的机会就越小。
中国发展制造业的时候,中低端轻工业、重工业领域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新兴市场本身是跟我们中国的这些产业一起成长起来的;但印度面临的问题要比中国当年严峻得多,如今市场已趋饱和,产业已趋成熟,它不得不以自己初级的体系面对非常高级的对手,而印度又心高气傲得很,不太愿意捡剩饭吃。
因此中国发展制造业的经验对印度而言有用的少、没用的多,印度的社会土壤和国际形势跟咱们当时都完全不同,莫迪想抄作业却发现大家做的不是同一份作业。
中国的地是老早就犁过一遍的,社会主义的草也好,资本主义的苗也好,都是在一块松软的新土地上重新长起来的。而印度这块地,打一开始就从来没犁过,地里还有不少大石头,各种杂树杂草野蛮生长,有些地方早已板结成块,种子播不下去,肥也施不进。莫迪想要种上制造业的庄稼肯定得把原来的地犁一遍啊,但印度这块地要想犁一遍可有讲究了,因为地里的虫子、杂草们都有反对的权利,拦在那儿不让你犁。犁地的时候得把每条虫子、每根杂草都照顾好,你说这可咋整?
莫迪也意识到这一点的,于是就动了个脑筋,声东击西在田埂边上放了把小火,然后吓唬那些虫子和杂草们:火要烧过来啦!咱们得赶紧挖防火沟!
于是,总算是借着挖防火沟的名义,犁了一圈地。但想要多犁更多的地就没辙了,虫子和杂草们把自己的地盘看得可严实了,你要是不依着他们,他们又是抗议又是暴动。因此直到现在,莫迪还在“犁地”的问题上纠结。
莫迪是个民族主义者外加理想主义者,想要建立一个有着印度斯坦民族自我认同的第一流大国,这就意味着有一大堆的棘手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解决。
我下面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印度如果要像中国一样发展制造业,为什么会那么难。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土地、政策、人。这篇文章里,土地和政策我作为一个背景来讲,主要是为了跟大家讲讲关于“人”的问题,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决定性因素,而且之前似乎也没人讲过。
玩过模拟经营类游戏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些游戏开局都是给你一块空地让你搞建设,然后你才能大展身手规划江山。
但是,假如游戏一开局,里面的地就全都占满了,而且大多数地方灰色锁死,不让你拆也不让你建,这个游戏你还怎么玩?
非改土地的归属权,不能激发农民支持革命的战力;
非改土地的归属权,不能聚拢发展大工业的劳力;
非改土地的归属权,不能打破党内的乡土集团;
非改土地的归属权,迟早有一天,我们要败亡在这个上边!
——辛亥革命元老张静江,1929年
所以,除非地广人稀,否则不先搞土改,不把土地解锁你就没法儿搞规划。
印度独立后也搞过,但搞了个半吊子,最后无疾而终。
有一个说法认为印度土改的希望是被1962年中印战争搞破灭的,土改这件事需要政治强人的威望,尼赫鲁原本指望着那一仗打胜,自己的威望如日中天,便能够顺利推进土改。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战败的尼赫鲁声望一落千丈,给活活憋屈死了,土改自然不了了之。同样继承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土改之所以能搞成,正是因为以战成名的凯末尔的威望足够高。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
想要实现现代化改革,土改的重要性人人都知道,不过土改的过程也必然是血腥的。世界上最血腥的土改不是很多人以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美洲的殖民者,不然你以为那些在那儿生活了好几千年的印第安地主们都去哪儿了?咱们只是斗个地主,人家直接搞种族灭绝。
和平年代搞土改基本没可能,因为和平土改只能靠赎买。
我看过一个数据,2017年上海所有房屋的总市值为8.16万亿美元,这还不算地价,当年中国的GDP则是12.25万亿美元。
在土地私有制的国家里,富可敌国还真不是说说的,没有任何一个政府有能力通过赎买来实现和平土改。
印度由于已经错过了土改的机会,现在只好将就着搞国家建设,就好像玩一盘模拟经营游戏,大部分区域都被锁死了……所以我一直觉得吧,印度人犯不着太憎恨莫迪政府,他们其实很苦逼的。
这种土地被锁死的状态会导致哪些问题呢?
最大的问题就是基建。
有人可能要问,基建跟搞制造业有啥关系?
如果是前现代社会那种小作坊手工制造确实没啥关系,但现代化工业的实现基于两样东西:电网和路网。
中国基建设施都是配套工业一点点发展起来的,而印度要修路、建电厂却障碍重重,病根就在土地私有制上。
北印度喜马拉雅山区的水电资源其实很丰富,但水电特别不发达,一般就修个自给自足的小水电,除了环保组织的干预外,像三峡这样让120万人搬迁的工程在印度也绝对没可能。
而且在印度,跨邦的项目往往难以达成共识,比方说你要是让北印度山区牺牲生态环境修大型水电项目,然后把电力输送给南部需要用电的地方,根本是天方夜谭。
当然,他们的基建水平也是个问题,不见得有能力在山里面搞水电项目,尼泊尔的很多山区水电项目就是让中国公司做的。尼泊尔搞了水电之后,大城市好歹实现了24小时供电,早几年去尼泊尔都有供电的时间表。
我在印度生活最大的感触就是电力太成问题了,半小时内的停电是家常便饭,基本上每个月会有一整天是没电的,落后中国三十年都不止。
话说为了迎接四五月的酷暑,我最近买了台印度制造的海尔空调,电源线居然不配插头,这是为啥呢?因为印度的电压波动很厉害,时高时低。我家有个UPS能够实时显示电压,高的时候270V,低的时候180V。因此空调都要标配一个稳压器,不配插头正是为了方便你直接把空调电源接在稳压器上,稳压器再接入空调专供的高安培电路。所以在印度安装个空调,是涉及到电路系统搭建的。
空调电源线默认接稳压器,所以索性就不给你插头了。
你们看连用个空调都那么麻烦,那工厂里的高能耗设备、精密设备可咋整?稳压器只能解决电压的问题,停电还是得瞎,你总不见得自己建个配套的发电厂吧?
由于电力短缺,工业用电常常会受限制。
你想你在印度开个工厂,流水线设备啥的都装好了,结果每天机器只能开8个小时,其他时候都得闲置着,成本不就上去了嘛?除了一些财大气粗有办法自己解决电力问题的跨国公司和专门规划的工业园区,我在印度没听过三班倒,因为没那么多电供大工厂的机器一直开着。
除了电网之外,印度的路网也是中国三十年前的水平。
虽说最近这几年印度的公路基建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展,但由于基建标准太低,我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印度的所谓高速公路,绝大多数都是非封闭式的,别说非机动车了,各种牲口都能在上面跑,也没有探头监控管理。
我无数次看到一些车在高速边上的辅道逆向行驶,而为了防止车辆在高速路上随意调头,印度一些地方的“高速”设计成左右两边车道有不同的高低落差,这些落差至少达到半米以上。隔离带可能被破坏掉,但这个大台阶落差让你毫无办法……
总之,印度的公路充满了魔幻气息,放牛放羊属于日常。在这样的公路上,最高时速撑死只能跑到80公里,大多数时候只有五六十公里。
由于道路建设水平低下的问题,印度国内大多数公路都跑不了标准集装箱卡车,解决方案是分流。我高速边上见过专门分流转运的枢纽站——港口卸下来的集装箱,最远就只能运到这儿了,在这儿卸货下来分装到“印度标准”的卡车上,然后才能继续运送到印度各地。
印度的货运卡车跟国内的土方车长得有点像,但车斗不能升降,载货只限体积不限重量,能装得了多少是司机的本事。
供应链物流时效难以得到保障,仓储成本增加,这些都会对发展制造业产生影响。
电网和路网的落后,可以看做印度土地问题的一个延伸,这类带有全国统一规划性质的项目,在印度这种大量土地被锁死的国家很难开展。
土地问题造成的一个比较直接的影响则是印度产业园区规划的碎片化,以及基建水平的不配套。
印度的产业园区很多都夹在社区、村子之间,看起来倒是像是“村中城”。
我们耳熟能详的“印度硅谷”班加罗尔是信息产业园区,而工业园区主要在莫迪过去当政的古吉拉特邦,那地方素有印度的“广东”之称,一度是印度经济发展的样板。
古吉拉特邦相对来讲地多人少,整个邦基建水平全印度第一,我第一次到那儿简直惊呆了,公路建设水平看起来完全不像印度。而且那边靠着阿拉伯海,能够依托港口优势,这恰好证明了大基建对发展工业的巨大影响。
然而,莫迪凭借在古吉拉特的政绩当选后,却难以将“古吉拉特模式”推广到全国,目前只有泰米尔纳德邦看起来把古吉拉特模式复制了过来。
之所以会这样,跟印度地方上各自为政有关。
印度每个邦都有自己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国家如果要做统筹的话,先要去跟邦商量,修改立法,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权利,要是谈不拢,就很可能会黄。而每个邦当然只会愿意接受那些对自己有利的政策,好处大家都想要,牺牲最好别人上,这样一来那些需要各地合作开展的项目就会有很大的阻力。
政策这个东西绝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可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印度有两个政策层面上的问题很不利于印度制造业的发展:
一是贷款利率;
二是劳工法。
印度到现在还是一个现金为王的社会,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的互不信任由来已久:老百姓担心在线转账的钱会被政府以各种名目巧取豪夺征收税款,政府整天要提防老百姓之间的地下现金交易来逃税。
这种不信任的猜疑链就变作了恶性循环——老百姓更不爱把钱放银行,因此印度的黑钱铺天盖地,洗钱在印度是个重要产业。
所以莫迪上台之后就搞了废钞令,逼着印度人把所有钱到银行过一遍,顺势让老百姓去银行开账户,便于数字化管理。这样做的成效是有的,但废完钞之后印度人民对现金的偏好依然没有太大改变——毕竟这玩意儿一进一出不留证据嘛。
这种情况下,鼓励人民群众存款就成了一种政治正确,长期以来印度的存款利率都非常高,前几年最高的时候,定存利率可以到9%。
存款利率高了,贷款利率可不就得更高嘛,起码得比存款高两三个点。
这两年为了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印度几次下调了利率,然而调完之后银行最低贷款利率依然在6%以上。
我跟一个印度朋友谈起过这个事儿,我说我发现印度的年轻人很少自己创业,他告诉我就是因为贷款利率太高,创业风险大。有家产的犯不着去贷款,需要贷款的因为没有抵押资产贷不到款,所以大部分只能靠自己民间借贷,利率都在11-12%左右,印度街上这种办理私人贷款的广告很多。
如此高的利率,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创业的积极性。
我说那你们政府应该下调利率,不然怎么发展制造业?
他说如果下调了利率会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人会拿着钱去买房,导致房价上涨。而印度房价如果上涨太快,那些没买房、买不起房的人就会跑出来抗议,这样一来就会影响政客的支持率。就整个印度而言,买不起房的人毕竟是大多数,为了这些大多数的选票,政府必须靠高利率压着房价,因此在利率问题上进退两难,或高或低都会有问题。
所以政策这个东西,改动的风险极大,会引起骨牌效应,一不小心可能就会牺牲掉一代人的利益。在印度这种可以用游行抗议和投票表态的国家,自然会演变为极大的社会矛盾。
我之前讲到过的印度农业法改革,其目的也是推动制造业发展——通过加大农业的自由竞争,淘汰低效农业,把这些农民工逼进城里,加速城市化进程,为制造业提供劳动力。
农业改革的设想是很美好,落实下去就变成了“农民起义”。现在政府已经服软,宣布暂不实行三项农业新法,然而农民们还在不依不饶继续闹,要求必须彻底废除才罢休。
政策落实不下去,再好的设想也是白搭。
更何况在所有需要改革的政策里面,还有一块难啃的骨头,那就是印度的劳工法。
印度原来的劳工法非常奇怪而苛刻,对企业非常不友好,尤其针对大企业,越是大的企业,受到的限制就越多。
雇用劳工10人以上的企业适用于《离职金法》,其各级劳工包括职员工作满5年以上因死亡、退休或离职时,需要支付离职金。 凡雇用劳工人数在100人以上的企业均适用《雇佣法》,解雇工人必须得到政府劳动部门同意。 女性劳工不论是正式或契约工,只要过去12个月内工作满80天以上者,不论在怀孕、生产、流产或因以上情形引起的疾病时均可适用《产假法》。 禁止妇女每天工作超过9小时,禁止妇女在晚上7点到早上6点工作。 工厂必须每14个月刷墙一次,每5年重涂一次。 一旦工人数量达到150人,则企业必须提供餐厅;到250人,企业必须提供食堂;雇佣30名以上的妇女就必须有托儿所。
这些法规看起来都是为了劳工的福利考虑,但实际上却成了对中型企业的一种绑杀,变相不鼓励企业发展,导致了印度的企业两极分化:
——要么是具有一定垄断地位行业巨头,这些公司雇佣了极多的雇员,给员工执行福利时具有边际效用递减效应,同时能够靠自己的行业议价权等优势抵消掉劳工法带来的影响;
——要么就是雇员极少的小微企业,他们尚未满足执行劳工法的起步条件,可以“逍遥法外”。
夹在中间的中型企业日子是最难熬的,甚至连解雇员工的自由都没有,因此很多小企业即便经营良好,企业主也不愿意做大。
你如果到印度,会看到印度到处是野蛮生长的小作坊,这些小作坊都游走在劳工法的边缘;还有一些企业,为了逃避法律责任,偏好使用非合同工,因此印度有着数以亿计的日薪临时工,这些劳工的权益得不到任何保障。
同时,有些法规说白了是在将社会责任转嫁到企业身上。比方说雇佣30个妇女就要提供托儿所,听起来有点像我们过去的大型国企工厂的做法。但建托儿所难道不应该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吗?跟劳工法有什么关系呢?
禁止妇女上夜班的规定说是为了保障妇女的人身安全,但保障人身安全不是政府的义务吗?还有《产假法》看起来好像保障了妇女的权益,实则加剧了用工性别歧视——只要过去一年里你给我干过80天的活儿,就得管你产假?试问哪个企业主会愿意呢?
我之前在北印度几乎见不到有女人在除国有单位之外的地方工作,一直以为是社会观念问题,后来才知道劳工法也要为这种现象负责——由于对妇女的过度保护,在印度雇佣女性职员的成本远高于男性。
如此繁琐严苛的劳工法,自然让很多海外投资者望而却步。
莫迪政府为了改善营商环境,2019年对劳工法进行了改革,将原来的44部劳工法合并成了4部,废除了其中的12部,鼓励企业多雇佣员工,比方说把《雇佣法》的适用范围提高到了300人以上,还简化了许多营商流程,这对于印度而言是个非常巨大的进步。
与此同时,莫迪还大力推进了印度国企的私有化。印度国企就跟中国以前的国企一样,仗着有政府财政支持,具有过度垄断、效率低下、亏损严重、压制私企等问题,然而由于利益牵扯,之前的整顿都不痛不痒,莫迪这次动了真格。
然而,无论是劳工法还是国企私有化改革,都遭到了工会的强烈反对,组织了好几次大罢工。
一方面印度的法律保证了低种姓等弱势群体拥有一定的国企就业比例,也就是说印度国企在某种意义上属于“福利工厂”,专门照顾那些老弱病残,所以我前面说看到的都是国企在雇佣妇女;
另一方面在印度一旦进了国企,那就是一辈子的铁饭碗,企业很难解雇你,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开启混吃等死的养老生活,而且国企的养老金、社保都是私企所无法比拟的。
那些抗议的人指责莫迪搞国企私有化,会严重影响就业稳定。然而“就业稳定”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竞争机制”的反面——莫迪这边想要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工会那边却说你这是“反工人阶级、反人民、反民族”。这个性质就跟农业法改革引起“农民起义”是一样的,所以大家看,在印度要做点有远见的改革决策有多难。
劳工法改革之所以难,难就难在有工会梗在那里。
我们国内的同志一说起工会,那就是个为员工谋福利的部门嘛,平时组织公司演出旅游,逢年过节发点月饼粮油,在工会的照料下,大家其乐融融。国外的工会也是为雇员谋福利的,但人家可不是发月饼搞旅游,管得比我们的工会要宽得多。许多国外工会都自带政治背景,在多党制国家常常被反对党当枪使,比如让他们闹个事儿啥的,以显得执政党的暴虐无能。
《美国工厂》那个纪录片里,福耀玻璃的老总曹德旺在美国开厂,打一开始他就把话搁那儿——有工厂没工会,有工会没工厂。要是成立工会,他就直接关厂,大家索性树倒猢狲散。曹总对工会干嘛这么决绝呢?因为工会一来,就有各种各样的用工限制,生产效率变低,成本上升,产品没有了竞争力,想卖掉还得自己贴钱,会让企业处于一种长期失血状态,倒还不如早点关厂。
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员工福利和资本家利润之间是零和博弈,其实并不是。
有时候给了员工更好的福利作为激励,他们能够有更大的产出,这种是双赢;也有时候员工的福利会直接导致企业失去竞争力,最后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老板和员工都回家喝西北风,这种就是双输。
究竟双赢还是双输得看企业的具体情况,这里面有个平衡要掌握。
作为个人,你会觉得多发你一千块,你少加两个小时班,对公司不会有啥影响;但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叠加起来的影响就非常大了。
可以肯定的是,玩倒闭的公司肯定比挣到钱的公司要多得多,如今这个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资本家躺着挣钱的时代早就过了,大家都是踩着别人的尸骨往上爬的。
中国式工会某些功能的缺失当然会有许多问题,过去时常听到的拖欠农民工的薪水、不堪血汗工厂压榨自杀之类的事情,以及最近非常有争议的“996是福报”等话题,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没有工会保护这些雇佣关系中的弱势群体。
我们听到这些事情自然会很愤怒,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中国这几年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具有竞争力的地位,很大程度要“归功”于这些不道德的做法。
这也正是为啥中国在国际上这么遭人恨,别的国家都有工时限制,咱们却可以肆无忌惮地搞996、007,就好像大家一起参加奥运会,我们国家队没有工会这个“裁判员”管,全是打了兴奋剂去跟人家比赛的。兴奋剂虽然伤身体,但也能得金牌不是吗?这还咋比?
再来看印度,印度工会影响力特别大,不仅对雇主,甚至对政府都具有很强的威慑力。因为印度采取“一人一票”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低素质人口比较多的国家基本上都会玩儿成民粹主义。在改革的时候注重的不是整个社会的经济目标和国家利益,而是中下层选民的诉求。当这两者无法协调的时候,工会就成了反对党手里的枪,以“人民的名义”反对改革和进步。
国家和社会归根结底是由人组成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一切。
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最顶级的三个工业强国是美国、德国和日本。
美国之所以强,是因为过去这些年吸引了全世界各地最顶尖的人才,加上历史积累、地理资源等各方面条件都无可挑剔;德国和日本的强大,原因是综合的,但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这两个国家的民族性格都非常认真严谨,德国人跟日本人的一板一眼一丝不苟,是出了名的,一个专攻精密机械,一个专攻精密仪器。
民族性格对工业的影响,战斗民族也算是一个例证。毛熊的性格粗放不羁,做出来的东西也是满满的暴力美学气息。比如当年最高速度达到3.2马赫的米格-25,一度让西方世界以为苏联掌握了什么逆天黑科技,直到搞到了一架叛逃的米格-25才发现这怪物居然是不锈钢打造的,飞起来纯粹靠蛮力。
从不精准但耐操的AK47到安-225巨无霸运输机再到图-160超音速轰炸机,都会给人一种“只有毛熊才搞得出这种东西”的感觉。
如果国家可以成对组成反义词的话,我觉得“印度”可以作为“德国”和“日本”的反义词,而“印度”和“中国”之间,可能差了一个“苏联”。
你如果跟印度人打过交道就会发现,他们对“标准”、“质量”这些东西总是满不在乎的,印度人的天性就觉得,误差这种东西是必然存在的,印度人的词典里没有“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这两个词。
他们各种事情都是得过且过能用就行,60分能通过的,就绝不追求100分。
这种凡事只求凑合的观念,造成了“印度制造”的质量实在有些一言难尽,因此印度的很多工业产品就像低配版的苏联产品——苏联的有些东西虽然粗糙但技术含量不低,而印度的工业产品往往又粗糙又劣质,这一现象跟印度的民族性格有着很大关系。
印度人的“凑合”,具体体现为印度社会普遍存在的Jugaad。
Jugaad是一个印地语单词,很难用词义来解释,你可以看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一些粗糙简陋的方法来临时性解决问题;或者是对一些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
Jugaad可以算是“完美主义”的反义词——“凑合主义”。
因此在这种Jugaad思维的领导下,印度就出现了很多不伦不类让人啼笑皆非的“缝合怪”。Jugaad的案例大多数都很难通过文字来形容,我建议大家可以自行上网搜索一下“Jugaad”,看了图片你就秒懂了。
封城期间要远程上课没有三脚架怎么办?
之前在中国国内放映过一部印度电影,叫做《厕所英雄》(Toilet: A Love Story)。片中的男主角是卖自行车的,把自行车送到客户家,人家说我们订的是不带横梁的女式车,你怎么给送了一辆男式车。男主说这好办,把横梁锯了就是行,操起锯子就准备把横梁锯断……
当时跟我一起看这个电影的朋友对这个桥段完全没有反应,而我一边看一边乐坏了——无比传神的印度人民日常生活写照啊!
以我对印度人的了解,他们绝对做得出这种事。
按照我们的正常思维方式,肯定是重新再送一台真正的女式车;把横梁锯断直接改成女式车凑合着用,则属于非常典型的印度人解决问题的Jugaad思维方式。
强迫症和完美主义患者多半是会被这种Jugaad做派给逼死的,我碰到过好多中国人在跟印度人合作一些项目的时候都被他们搞到抓狂。
印度人对细节的不在乎,着实令我叹为观止。
我太太身为印度人,也深受Jugaad影响,按照她的说法“每个印度人都是这样的”,在她看来时不时搞一下Jugaad实属稀松平常。比方说吧,她在网上买的裤子有时候太长了,咔嚓一刀就会把新裤子多余的裤腿给剪了,看得我心惊肉跳。我这个人特别讲究“可逆”原则,习惯做啥都给自己留条后路,免得将来万一要反悔。假如我裤子太长,肯定是找个裁缝改边,把裤腿缩进去一点,给将来改回来留有余地。而我太太不但直接剪,剪完裤腿也不撬边,就这么毛毛糙糙穿着,心里一点都不会觉得膈应。对她来讲裤子只要能凑合着穿就行了,整洁与否是次要的。
又比如由于我们家这边水质比较硬,淋浴花洒用过一点时间之后孔眼就会被堵住,于是我太太就会拿把小刀一个个孔眼去抠,第一次抠完确实能用,但两次抠下来孔眼变得太大,花洒也就报废了。我说这个其实拿点醋泡一下就能解决,她非说用醋要花钱,是浪费醋,但她对花洒进行这种不可逆的破坏性改造倒是很坦然。
我的消费理念是买自己负担得起最好的,与其总要花精力修修补补,还不如一步到位一劳永逸。有些东西多花三分之一的钱,往往能够延长一倍的使用寿命,且有着更好的使用体验。在我持之以恒地说理之下,现在我太太总算开始慢慢意识到很多时候Jugaad既浪费钱又浪费时间,还得不到好的体验。
有些人把Jugaad视为印度人的“创新精神”,并概括出“节省、灵活、包容”等优点,但我并不这么认为,Jugaad的核心是通过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的低成本改装来临时性地解决一些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发明新的东西出来,更多是山寨出一个低配版来。
印度人民确实在实践Jugaad的时候产生了许多千奇百怪脑洞大开的点子,然而无法否认的是,Jugaad归根结底是物资匮乏条件下因陋就简的妥协产物,其根源是普遍性的贫穷。尤其最近这些年印度人民一方面能够从互联网上看到许多新事物,另一方面又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获取,于是就地取材另辟蹊径,自己动手进行改造。
Jugaad在很多时候,虽然省了小钱,但由于其破坏性的做法,造成了更大的损失。我严重怀疑印度空军一直摔飞机就是因为Jugaad的缘故,保养的时候不按正规流程,总觉得这个无所谓那个没关系,精密仪器哪儿经得起这样折腾?
Juggad是印度民族性格的一种体现,然而印度人民对Jugaad的不断实践又反过来加强了这一性格。
我觉得Jugaad或许还跟印度教的世界观有关。
印度教相信轮回,轮回是无始无终的,每个人都只是这一世的过客。对他们来讲,人生就好像住酒店,谁会去装修酒店的客房呢?凑合住着就行了,反正早晚都得搬。你要跟一个印度人说,这事儿不能“将就”,我们要“力求完美”,估计印度人会像看怪胎一样看你——咱们都是这个世界的过客,有啥是不能将就的?
可印度不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历史吗?不也留下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文化遗产吗?
这点我无法否认,印度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这只能说明印度的民族性格古今有异。让印度人按照传统的方式,慢悠悠去做一些东西,比如雕石头、织羊绒围巾,他们依然可以做得无比精美。但同时我也观察到,印度好看的几乎都是老东西,新的东西就不敢恭维了,尤其细节往往粗糙得吓人。这是因为许多印度传统的标准已经丢失了,而现代印度人也并没有特别刻意要去继承这些传统。
举例来讲,西藏的造像艺术源自印度的帕拉王朝,但如今印度的造像艺术及不上西藏,更及不上古代印度。因为西藏继承了古代印度对造像的严格度量标准,而现代印度的造像早已在标准缺失中自我放飞,各种雷人的造像层出不穷。
那么如今印度社会标准化的缺失,根源究竟在哪儿呢?
还是以德国和日本为例,这两个国家都曾经被某些“主义”洗过脑,且不论这些“主义”的对错,毕竟让整个国家在某些事情上达成了共识,才会爆发出可怕的战斗力。
具有共识的社会,推行秩序和标准化都容易得多,长期处于有秩序和标准可供参照的社会环境中,民族性格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认真严谨起来。
认真严谨,是追求标准化的体现;标准化的本质是对秩序的崇尚——认真严谨的态度、标准化、秩序都需要建立在全社会统一的价值观、共识之上。
我曾经有些困惑,印度这个国家到底算是有秩序还是没秩序呢?说它没有秩序吧,你会看到很多精美有序的现象,比如一些小摊小贩会把蔬菜摆放地十分整齐,一些家庭主妇会不厌其烦地在家门口画极为繁复的地画;说它有秩序吧,又解释不了这个国家无所不在的乱象,印度人本身非常不喜欢守规矩,街上车辆横冲直撞,排队时候各种争抢……
印度一些菜场里有别样的秩序感:
只能保持一天的地画也会不厌其烦每天绘制不同的图案:
后来我意识到,印度的秩序仅限于微观层面的一时一地,比如说那些精美的建筑、手工艺品;而无序则是国家层面的宏观状态,因为这个国家本身就是个强行扭在一起的“缝合怪”,换言之这个国家本身就是Jugaad的产物。
英国人来之前,印度是由许多小邦国组成的;英国人走了之后,除了穆斯林闹了分家,印度其他各邦,尽管不情不愿,但还是这么凑合过了。
印度后来一直都没能在大秩序上进行整合,一百多个民族,22种官方语言,说得好听点是文化多元,实际上就是一盘散沙;加上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旧秩序变得零落,旧式的生活渐渐无以为继;新秩序却尚未充分建立,构建新式生活的物资仍待补充,无法满足庞大人口的需求,所以姑且先凑合过吧。
如今整个印度社会处于一种前进方向上的迷失状态——现代化生活方式会冲击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又会成为现代化的阻碍,究竟该何去何从在大层面上缺乏国家共识。
莫迪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高举印度教民族主义大旗搞改革,希望对印度的民族认同进行整合,还想统一语言。
但印度人或许并不喜欢新的社会秩序,他们这么多年懒散惯了,在种姓的三六九等秩序框架下自己小日子过得挺好,民族大义跟他们有啥关系?你想带着他们走进新时代,他们却不领情,终于还是让惰性占了上风。
这个不是我污蔑印度人,当年英国人来殖民的时候就发现印度人的惰性,认为印度人又消极又狡猾,像陀螺一样不抽不转,交代下去的事情老是跟你阳奉阴违(英国人的原话如下:as passive, ignorant, irrational, outwardly submissive but inwardly guileful)。
在这一点上,大多数封建时代农业社会的底层老百姓其实都差不多,一百多年前的中国老百姓也不怎么高明,但不同的是,我们中国人民自古是勤劳的。
小时候学校里教中华传统美德,里面讲到“勤劳”,我颇有些不以为然,勤劳难道不应该是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共性吗?上班了之后,碰到过一个同事曾经在斐济工作过几年,他跟我说斐济的人都特别懒,我才知道原来勤劳不是人类共性。
许多人可能也都发现了,包括印度在内的大多数热带地区的人普遍都比较懒散。
我过去一直以为,这是因为天气太热,大家都懒得动弹。后来我慢慢意识到,可能最主要的原因是热带地区的生存压力小,不需要进化出勤劳的品质。
勤劳和吃苦耐劳是两码事儿,勤劳是主动的,吃苦耐劳是被动的。
印度人能吃苦耐劳,但并不勤劳。
为啥热带的人不勤劳呢?
跟他们的气候有关系。
在四季轮回分明的地区,每年农时有序,春耕秋收之类的,啥时候该干嘛都得非常精确,咱们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在这样一种需求下产生的。你要是不踩着季节的时间点来勤劳地干农活,可能就会饿死。而且不光是种地,中国传统农村里,很多农活儿都对时节非常讲究,可能就那么几天的时间窗口,干活儿必须抢时间,这一点在农村生活过的同学肯定很有体会。
但热带地区就不是了,热带相当于天然的蔬菜大棚,想种东西随时可以种,作物长得快,勤劳不勤劳,都不太容易饿死。加上没有特别明显的四季更替,所以除非是靠泛滥平原种地过活的,大多数热带文化天然没有时间观念,因为他们不需要修历法来推算啥时候该播种,印度人不修史也跟这个有关。
大家不要小看时间观念这个东西,没有时间观念的人无法对待办事项进行管理,也不知道要怎么做计划,这样的人做事情往往会缺乏条理。我跟包括我太太在内许多印度人打交道就发现,他们非常不善于制定计划和时间管理。
比方说看印度人干活,有时候我简直恨不得自己上,因为他们做起事来没条理,常常不分轻重缓急,有时候感觉他们做事不过脑子,做坏了再拆东墙补西墙返工搞Jugaad。
以我家装空调的事儿为例,我让工人把内机装在窗户上方,但那个地方有一根窗帘杆子,墙本身也比较奇葩,不是完全平的,梁柱的地方要比墙厚出一些。我担心空间不够,让他们先测量确认一下,量下来信誓旦旦跟我说No problem,不会影响到窗帘。结果等空调挂上去之后,果然装得偏低了,窗帘杆装不上去;他们说No problem,可以帮你把窗帘杆往下挪。但问题是,我们那扇窗贴了一张之前说到的简易纱窗,用的是尼龙魔术贴固定的,往下挪的话就钉在魔术贴上了;他们还是说No problem,纱窗剪个口子就行了……不由让我觉得这伙人的思维方式果然跟我太太在一个频道上,毕竟是一个国家的。
大家看明白了不?这就是印度人的做事风格,不管碰到啥都是“No problem”,搞砸了一件事之后就通过继续搞砸另一件事儿来弥补,你说让这种人去搞战斗机保养能不摔嘛?
在印度,不要太相信所谓“专业人士”,很可能他还没你专业。
我可以跟大家担保,这绝不是我运气不好碰到的特例,而是非常普遍的情况。训练有素的工人不仅仅单纯是学校教育的产物,跟整个民族性格大有关系。
德国和日本的工人,之所以能够精益求精,是他们从小在整个社会环境里耳濡目染出来的;中国的工人虽然没有日德这么严谨,但集体意识强,服从性好,易于培训,善于合作……
印度工人呢?
两样都不沾,既不认真,又不服从,有事儿跟你开个脑洞,没事儿跟在公会后面闹闹罢工……
想象一下千千万万这样的工人组成的印度制造业,是不是很酸爽?
劳动力素质差还不算,印度人偏偏还以劳动为耻——专指体力劳动。
咱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劳动最光荣”,我小时候也一直以为这个是全人类共识。结果到了印度发现这边是反的——不用劳动最光荣。
这是因为千百年来印度人的高低贵贱是按照种姓来划分的,而种姓的实质是职业。婆罗门是知识分子,负责撰写解释经典,纯脑力劳动者;刹帝利是统治阶级,也是脑力劳动者,但刹帝利得操家伙上战场打仗,级别自然比不上婆罗门;吠舍主要是商人、手工业人,脑力体力并重,所以排第三等;剩下的首陀罗和贱民从事的基本上都是只需要体力不需要脑力的工作,最为低贱。
虽然很多地方都有轻视体力劳动者的问题,但在印度社会里,这个问题特别严重,连他们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在印度教传统里,直接就把各种体力劳动定义为“不洁”,仿佛你只要劳动一下,“纯洁”性就会被污染。
据说过去有钱的婆罗门家庭,连拉完屎洗屁股都有人代劳。
我有次在印度亚马逊网站上看冰箱,发现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冰箱下面的一星差评主要集中在一个点——客户投诉没有安装人员。按照我们的思路,冰箱难道还需要专人装吗?不就是找个地方摆好插上插头就用了吗?但印度人觉得,哪怕搬动冰箱这种事儿,也算是体力活,应该由专人来干。印度人民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油瓶倒了都不扶”。
还有一次我对面楼的一个邻居家男主人脚摔骨折了在家休养,需要换煤气罐,但那时候家里只有他一个人,于是他打电话给他老婆,再让他老婆联系我太太,让我太太叫我去帮个忙从屋外搬一下煤气罐。为啥要这么周折呢?因为我是他在附近能找到的人中唯一一个不介意帮人干这种体力活的人,他要是找其他邻居帮他搬煤气罐,别人可能会觉得被冒犯——你特么当我搬煤气的工人嘛!这个男主人之前看我自己安装家具的时候就告诉过我,在印度哪怕拧个螺丝也要找专门的人来做。
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印度人民对劳动以及发展制造业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所以,印度哪儿是一个“搞制造业”的国家啊,简直是“反制造业”的国家,制造业发展不起来根本赖不到中国头上。我就这样说吧,哪怕湿婆大神显灵,一夜之间把中国的14亿人口跟印度的将近14亿人口互换一下位置,给他们全套的基建、设备、技术、政策,他们照样给你搞砸。
印度独立之后不就是这样把英国人留下的遗产搞砸的吗?
说一千道一万,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一切。土地和政策的问题,印度人虽然难以解决,但自己能意识到;而人的问题,却是他们意识不到的。
我讲印度一些问题的时候,每次都会有人来杠我:中国以前不也这样嘛!
不不不,你们看到的只是表象,中国跟印度真不一样,最不一样的就是人。
印度想要发展制造业,实在有太多的坑,填不上也绕不开,大概率只能躺里面。
THE END
-----如果您想看到更多的文章,请点击下面的公众号名片,关注即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