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什么书能变得淡定?文化2022-10-24 05:10《功夫》诸多事情尘埃落定,又一个一如既往的周一,让我们来读两本淡定之书——《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 在中国古典小说里,《儒林外史》是比较特殊的一本。这当然首先是因为,它写的都是读书人的故事。此外,《聊斋志异》虽然因神仙鬼怪知名,其实也有很多和文人相关的故事。 读书人的故事不是没人编过,但大部分都是臆想——中国文学史上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太太早就说过:“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可知那编书的自己塞了自己的嘴。” 《儒林外史》不一样,基本上没有才子佳人,讲的就是跟读书人的读书、考试、做官有关系的事,不是外史,更像内史。 讲述 | 段志强来源 | 看理想节目《快乐书单》1.读书人的故事 《儒林外史》的结构非常特别,它没有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所谓“生长型”的小说。出场一个人物,讲他的故事,讲着讲着出现另一个人物,然后就跟着这个新人物,展开一段新的故事,过几回又换了一个人。 读者就跟着这一个个人物,看他们的经历,有点像一幅一边慢慢展开、一边慢慢卷上的卷轴画,每个人上场一小段,表演之后又没入后台,整个儒林的景象就这样缓缓呈现出来。 《水浒传》有点这个意思,不过那可能和水浒的文本形成方式有关系,本来就是一些故事的集合,小说编者后来把它们串起来;《儒林外史》是有意的创造,清末《官场现形记》又学习了这种结构,效果很好。 尽管有些人不太习惯或者不太喜欢这种结构方式,但这无疑是一种非常高明而且实用的文学技巧,有点像史书的列传体与短篇小说的结合,未来或许还会大放光彩。 因为这些原因,《儒林外史》成为一部很特别的书,喜欢的很喜欢,其他人可能对它又完全无感。 《外星+人》 还有一个原因,很多人可能都是从语文课本里的《范进中举》接触到《儒林外史》,似乎印象中《儒林外史》就是批判科举制度的;再加上鲁迅说过一个“讽刺小说”的分类,这个名头是专门发给《儒林外史》的,这就更强化了一种固定印象,好像《儒林外史》就是为了批判、否定和讽刺而写的。 其实范进(和录取他的老师周进,他们都曾经是资深考生)的故事内容和含义都丰富得多,固然有批判有讽刺,但光靠批判,成就不了伟大的作品。 读《儒林外史》经常看得要笑起来,但,不是嘲笑,而是同情之理解的笑。我们举个例子。 2.马纯上先生 处州马纯上先生,是一位“选家”。什么叫“选家”呢?过去考科举,每一科都有很多中举的文章,就有人把这些文章选编起来,加以评点,告诉人家为什么这篇文章考中了,做这样工作的人就叫“选家”,放在今天就是编教辅、做考试培训的。 马纯上人称马二先生——有人说他是有原型的,原型姓冯,拆开就是马二。 马二先生出场的时候,住在嘉兴府文海楼书坊的楼上。那时候的大书店,又编书、又刻书、又卖书,策划、编辑、出版、印刷、发行、销售一条龙,马二先生在这个流程之中,是个攒书的角色。 有个官二代,本来爱作诗,现在想要“改邪归正”,专心考科举,在书店看见马二先生的名号,递上帖子要请他吃饭。 马二先生一出场,先讲了一番考试的秘诀,对八股文的风气、主考官的口味的变化有一番高见。高到什么程度呢?连研究科举史的学者都经常引用这一段。 然后,开始吃饭。《儒林外史》写吃也是海外散仙,不像《金瓶梅》那么浓墨重彩,但时不时点缀几笔,让你欲罢不能。张爱玲说,李鸿章的儿媳妇,相府里的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是看个吃。 《绣春刀》 还回到马二先生。官二代请他吃的什么呢? 书上说:“说着,里面捧出饭来,果是家常肴馔:一碗炖鸭、一碗煮鸡、一尾鱼、一大碗煨的稀烂的猪肉。马二先生食量颇高,举起箸来,向公孙道:’你我知己相逢,不做客套,这鱼且不必动,倒是肉好。’当下吃了四碗饭,将一大碗烂肉吃得干干净净。里面听见,又添出一碗来,连汤都吃完了。” 吃完饭之后,两人清谈。 马二先生问官二代,怎么还没中举呢?官二代说,哎,种种原因吧,没有致力于举业。马二先生发表了第二篇高见,这篇高见更高。 他说,“举业”二字,是人人都要做的。举业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做官。 当年春秋时代,谁有名谁做官,所以孔子立身行事,彬彬君子,这就是孔子的举业;战国时代,以游说做官,所以孟子跑来跑去,游说这个游说那个,这是孟子的举业;汉朝贤良方正,唐朝诗赋取士,如今是八股,就算孔子生在今天,也是要考科举、写八股,不可能只去当君子了。 为什么呢,要想做官,只此一条路。 一番正能量,说得官二代如梦初醒,从此改邪归正,一心考公去了。马二先生说的对不对呢?我看虽不中亦不远。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中国人的信仰从古到今没有改变,两个字,做官。 3.处处一般 后面两个人就来往起来。 官二代去回拜,马二先生留饭,书店给他准备的什么午饭呢?一碗熬青菜,两个小菜碟,咸菜之类吧。出版单位对于作者就是这种态度吗?那今天还是好多了。 岂料风云突变,官二代卷入一件案子,马二先生仗义疏财,把稿费去了九成九,替他摆平。这时候书也攒完了,他就回杭州去,杭州的各大出版社,不是,各大书店,还等着他去攒呢。 下一段,马二先生跑西湖,十分精彩。 马二先生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到西湖沿上牌楼跟前坐下。 见那一船一船乡下妇女来烧香的,都梳着挑鬓头。也有穿蓝的,也有穿青绿衣裳的,年纪小的都穿些红绸单裙子。也有模样生的好些的,都是一个大团白脸,两个大高颧骨。也有许多疤、麻、疥、癞的。一顿饭时,就来了有五六船。 那些女人后面都跟着自己的汉子,掮着一把伞,手里拿着一个衣包,上了岸散往各庙里去了。 马二先生看了一遍,(有人评点:马二先生实不曾看,休要冤他)不在意里,起来又走了里把多路。 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柜台上盘子里盛着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锅里煮着馄饨,蒸笼上蒸着极大的馒头。(此則马二先生眼睛里、心坎里没齿不忘) 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倒觉得有些滋味。(什么是处片呢?有评点者解释:处片者处州笋干也) 吃完了出来,看见西湖沿上柳阴下系着两只船。那船上女客在那里换衣裳: 一个脱去元色外套,换了一件水田披风;一个脱去天青外套,换了一件玉色绣的八团衣服;一个中年的脱去宝蓝缎衫,换了一件天青缎二色金的绣衫。那些跟从的女客,十几个人也都换了衣裳。 这三位女客,一位跟前一个丫环,手持黑纱团香扇替他遮着日头,缓步上岸。那头上珍珠的白光,直射多远;裙上环佩,叮叮当当的响。马二先生低着头走了过去,不曾仰视。(评点:可知以前亦不曾看) 马二先生在西湖上到底有没有看女人呢?他跑过雷峰塔,跑到净慈寺,看见: 那些富贵人家的女客,成群逐队,里里外外,来往不绝。都穿的是锦绣衣服,风吹起来,身上的香一阵阵的扑人鼻子。(评点:此香作者曾闻之,看书者曾闻之,当时马二先生实未闻之) 马二先生身子又长,戴一顶高方巾,一幅乌黑的脸,腆着个肚子,穿着一双厚底破靴,横着身子乱靶,只管在人窝子里撞。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评点:看书的又看女人,又看马二先生) 前前后后跑了一交,又出来坐在那茶亭内,上面一个横匾,金书“南屏”两字。吃了一碗茶。柜上摆着许多碟子:桔饼、芝麻糖、粽子、烧饼、处片、黑枣、煮栗子。马二先生每样买了几个钱的,不论好歹,吃了一饱。 马二先生是读书人的典型,不是因为他有什么成就,而是因为他什么成就也没有。他是出版行业的一个知识民工,不能说没赚钱,但因为朴素的责任感,都接济了朋友。为人毫无趣味,一心想着举业,到西湖上穷游,风景没看,看了些美食没钱买,遇到些女人没眼看。 《兹山鱼谱》 你说,《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吗?这里是在讽刺马二先生吗? 讽刺不能说没有,但反倒觉得他有些可爱,让人很想再请他吃一碗煨的稀烂的猪肉。当然,他攒的那些书,我一本也不要看。 《儒林外史》里面,有正面人物,比如带着妻子拿着金杯逛街的天长杜十七老爷,也有反面人物,比如不舍得多点一根灯芯的严监生,但大多数都是像马二先生这样的读书人,闪光点也有,毛病也有,正人君子吧马马虎虎,大奸大恶吧还够不上格。 说到底,境界一般,格局一般,能力一般,形象一般,跟咱一样,处处一般。 所以为什么爱看《儒林外史》?它不是居高临下地评判、批评、嘲笑这些读书人,而是带着理解的揶揄、带着平等的揭露、带着同情的叹息,不是敌人之间的批判,更像朋友间的互黑。 好的小说,对里面的人物有没有同情,是很重要的一条。 对你不太喜欢的人有同情,意味着也要知道他的处境,他的来历;对于你喜欢的人有同情,意味着别把他当圣人当超人;对于和我们一样的一般人有同情,其实就是对我们自己的同情。 4.《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是文人气很浓的一本小说。其实还有另外一本小说,我们一般不会觉得它是文人小说,但是里面常常能看到文人,这就是《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大名鼎鼎,但恐怕从头到尾看完的人比例不大。原因很简单,文言太难了。蒲松龄遣词造句非常典雅,偶尔还用典故,都读懂并不容易。 那些耳熟能详的聊斋故事,更多的人还是通过电影、电视剧、评书知道的。所以这也造成一种遗憾,就是《聊斋志异》文字上的好处、细节的安排,大家不一定能体会到。 好在我们有《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不但汇集了各家评点,而且还有几家注解,看不懂的可以看注。 当然,必须先说明,注解也是清朝人写的,用的也是文言,不但读起来不轻松,而且经常掉一些没有必要的书袋,并不是理想的注解;评点跟金圣叹不能同日而语,说实话评点者的思想境界跟蒲松龄的心胸还有不小的差距。 境界这种东西真的很残酷,放在一起,高下立判。不过偶尔也有妙论,至少也算提供了不同视角。 《外星+人》 《聊斋志异》第一篇,叫《考城隍》,讲的就是考试、做官的事儿,当然做的是城隍,是阴间的官。可见,马二先生说的“举业”,在聊斋里面那也是头等大事。 聊斋故事的主角,也以文人居多,可能读书人夜里要读书而且爱胡思乱想,所以容易见鬼,可见太爱读书也不一定是好事。 聊斋也是一本充满同情的书。妖魔鬼怪,一般都是负面角色,蒲松龄却大胆给他们主角地位,敢爱敢恨,甚至也有正常的人情味——聊斋有一篇叫《青凤》,男主耿去病深夜在鬼屋读书,有个鬼披发而入,面黑如漆,睁眼瞪着耿生。 耿生一看,黑就了不起吗?手指头蘸着墨汁,把自己的脸也涂黑,睁大眼睛瞪着鬼。 鬼呢?“鬼惭而去”,惭愧惭愧,还是你黑。 最后发现,这是女鬼的家长,耿生和这个女鬼谈恋爱,所以家长专程来吓唬他。 甚至最有名的一篇《画皮》,男主王生发现了画皮的秘密,找道士捉鬼,道士怎么说?“此物亦良苦,甫能觅代者,予亦不忍伤其生。”这个鬼也挺苦的,我也不忍心伤他性命。 一个厉鬼尚且如此,那些可爱可敬的仙狐精怪,就更不用说了。 《画皮》 不知道大家是否意识到,在最有名的几部中国古典小说里面,《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是少见的、作者身份比较清晰的作品,吴敬梓、蒲松龄,基本上没什么争议。 其他的几本,所谓四大名著,每一本的作者都有问题,有些人连是不是真的存在,比如施耐庵、罗贯中,我们也不很清楚。至于《金瓶梅》,它的作者就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兰陵笑笑生不知何许人也。 我常常想,吴敬梓、蒲松龄一生都是秀才,没考中过举人,属于最低等级的文人。在他们那个时代的评价体系里面,没中举已经算是人生失败,写小说更是难登大雅之堂。虽然读者众多,粉丝也不少,但,毕竟不算社会公认的所谓“正当成就”。 好在时代总会变迁,评价坐标也会转换,他们的锦心绣口,终于拥有了无数易代知音,不但被正统所承认、自己也成为了正统。 我们不是说正统有多重要,但这对于暂时还被视为少数、视为异端、甚至视为危险的人,多少是个安慰。 📚没心没肺,看了就睡看理想首席闲书节目👆长按海报识别进入节目 音频编辑:Dany微信内容编辑:林蓝监制:猫爷配图:《功夫》《外星+人》《绣春刀》《兹山鱼谱》《画皮》封面图:《功夫》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