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读什么书最有用?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
每周二原创:职场学习类干货
没用的书最有用
没用的书
很多人问我,看什么书可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Google的工程师在训练人工智能引擎时发现,AI在与人的对话中,只能理解语言的本义,而对那些反讽、自谦、威胁、暧昧等“话中有话、正话反说、点到即止”的语境,反应则相当弱智。
AI这些盲点,也正是很多真人沟通能力弱的原因。
为了让AI在聊天时更能理解人类的情绪,工程师尝试从不同类型的书中找各种内容“喂”机器,最后发现,爱情小说的效果最好:相比其他直接讲如何说话的书,爱情小说的故事提供了模拟现实的语境、情节提供了对话的前后逻辑,同样的情绪在不同的作品中又有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更有助于AI学习。
在疯狂阅读了近三千本爱情小说后,AI的“撩妹撩汉”能力果然大有进步,除了在谷歌邮箱中提供收件人回复建议这样的经典应用外,据说,人家已经开始写情书了,甚至……说脏话。
所以说,沟通能力差的男生占比比女生更多,其实是言情小说看少了。
小时候,家长常常问我,你在看的这本书有什么用?这句经典的问话,曾经让我很羞愧,但现在我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
没用的书,才是最有用的书。
毕飞宇有一本小说叫《推拿》,讲述了一个盲人推拿中心里形形色色的盲人推拿师们的故事。
这部小说对盲人世界的展现无疑是成功的,但抛开文学成就不谈,如果只从功利的角度,我们需要了解盲人的世界吗?
盲人的世界,对我们而言顶多是猎奇的价值,但本文仍然要分析书中的一些段落,因为我从这些文字中得到的思考,远甚于了解盲人的生活。
关于时间
小说中用了很多篇幅描写这些盲人极有规律性的生活,比如:
他们特别在意培养并遵守生活上的规律,一般不轻易更改。规律是他们的命根子,要不然就会吃苦头。随便举一个例子,走路时拐弯,你一定得按照以往的规律走,——多一步你不能拐,少一步你同样不能拐。一拐你的门牙就没了。
盲人的生活总是简单而又有规律,只保留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所有的东西都要放在固定的位置,这些现象,只要与盲人生活过一段时间,就不难发现。
但文学作品的野心当然不止于此,作家会突然调转镜头,直面自己,让我们站在盲人的角度,反思自己的生活。
健全人总是因为一时高兴,就买来那些自己永远用不上的东西,东西用完了总是图方便随手一放,正是因为我们有一双眼睛。
当我们得到了一个特别好用的功能或工具时,我们就会放弃另一个不那么高效的功能。
拼音输入法在智能化后,输入速度已经让大部分人达到以前打字员的入门水平,带来的坏处是忽视字形,导致“提笔忘字”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大部分名著,看过影视作品的人总是多于看过原著的人,而自从有了三分钟电影剪辑的短视频之后,很多人连120分钟的电影都不爱看了。
所以书中说:
看不见是一种局限。看得见同样是一种局限……,健全人其实都受控于他们的眼睛。他们永远也做不到与时间如影随形。
这一段话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甚至可以说,它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看法。
正常人的世界是四维的,有空间和时间两种不同的尺度,而人类80%的信息都来源于视觉,所以常常会忽略时间带来的信息。
当我们无聊时,时间总是过得特别慢,当我们在娱乐恋爱时,时间又过得特别快,后者对空间信息的沉浸,部分剥夺了我们对时间的感受。
我们为一双过于发达的眼睛付出的代价就是——时间。
时间和空间不同,时间不是客观的,时间是一种主观感受,那些总是很忙碌而忽略了时间的人,实际上就比正常人少活了很多年。
失去了视觉,叫盲人,失去了时间的感觉 ,叫“时间盲人”,现代人都是“时间盲人”。
美、自尊与社会评价
书中有个叫都红的女孩,推拿手艺很差,但客人却很多,原因很简单,都红很漂亮——还是别人告诉她的。
但这却让她陷入迷茫:
知道自己美固然是一件好事,有时候,却又不是这样的。都红就感到自己的心慢慢地“深”了。女孩子就这样,所有的烦恼都是从知道自己的“长相”之后开始的。事实上,都红都有些后悔自己的“长相”了。
漂亮,对于盲人而言,是一件复杂的事,一方面,都红是先天盲人,对美没有直观的感觉,但另一方面,她又知道美是有价值的东西。
书中的另一位后天变盲的女孩金嫣,看到过自己的容颜,因此在恋爱后,急于向恋人泰来“展示”自己的优势,但却遇到了一个意识不到的困难,怎么让一个先天盲人理解“漂亮”这件事呢?
书中有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描述:
金嫣似乎突然想起什么来了,她从泰来的怀抱当中挣脱开来,一把把泰来搂在了自己的怀里,问了泰来一个无比重要的大问题:
“泰来,我可漂亮了。我可是个大美女,你知道么?”
“知道。”
金嫣一把抓住泰来的手,说:“你摸摸,好看么?”
“好看。”
“你再摸摸,好看么?”
“好看。”
“怎么一个好看法?”
徐泰来为难了。他的盲是天生的,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好看。徐泰来憋了半天,用宣誓一般的声音说:“比红烧肉还好看。”
Get到了,漂亮对于一个先天盲人而言,就像用手摸出红烧肉的感觉。
我在《“颜值即正义”的时代,普通人怎么办?》一文中说,高颜值从科学上说,就是把很多人的脸叠加后得到的“平均脸”。
可一个人如何去判断“平均脸”呢?只能是看过无数张脸才会形成平均脸。也就是说,如果一位先天盲人突然间有了视觉,看见的第一张脸,就算是绝世美女,他也无法判断。
所以,美到底是什么?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想起了凯恩斯的“选美理论”,凯恩斯认为,好股票不是你觉得最好的,而是要大家觉得最好的。
问题在于,健全人习惯于把社会评价融入到自己的评价中,真的以为那就是美。但盲人的社会评价和个人评价是割裂的,即便他们知道,美是有价值的,但却无法感受美这种价值。
类似个人感受与社会评价的割裂,在这本书里经常出现:
说到底盲人总是弱势,他们对自己的那一套在骨子里并没有自信,只要和健全人相处在一起,他们会本能地放弃自己的那一套,本能地用健全人的“另一套”来替代自己的“那一套”。……最终,不知不觉地,盲人把自己的人际纳入到健全人的范畴里去了。他们一点都不知道自己的判断其实是别人的判断。但他们疑惑。一疑惑他们就必须同时面对两个世界。这一来要了命。怎么办呢?他们有办法。他们十分自尊、十分果断地把自己的内心撕成了两块:一半将信,另一半将疑。
上面一段话,我几乎可以直接拿来回答任何一个“如何与领导相处”一类的职场问题,大部分职场新人遇到的问题,都是个人感受与社会评价不兼容的问题。
结果就是:
盲人就是这点不好,因为自己看不见,无论有什么秘密,总是疑心别人都看得清清楚楚的,一点掩饰的余地都没有了。
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疑惑是——这真的是盲人的想法吗?就算体验过生活,作家也不可能这么理解盲人的内心世界啊?
答案后来终于揭晓了,有记者采访毕飞宇:“你是不是去盲人诊所体验生活了?”毕飞宇基本承认又断然否认了:
有一段,我每一天都和他们来往,那就是我的生活,我和他们密切到什么地步?中午都在那里午休。但我从来没有想过去“体验生活”……对《推拿》这部小说而言,这是我特别满意的地方。作为一个小说家,我有我的尊严,这个尊严就是虚构,它也是小说的尊严。
这本书跟盲人一点关系都没有,毕飞宇只是借一群盲人写人类内心深处的盲点。
这些未必是一个盲人真实的心态,但它又超越了生活的真实,是作家创作出来的“真实”。
功利性阅读的坏处
有一份统计,70后阅读者的占比,大约只有80后的一半,70后和80后加起来也不超过90后,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不爱读书了。
为什么呢?我们再来看下面一张中列出了70、80、90后最爱读的书。
90后的书单包括两类书,从阅读的功利性上讲,这是两个极端:考试类的书是纯功利的,用会了就丢;情感、文学类的书是“非功利”的,完全是个人爱好。
70后爱买的文史哲一类的书,都是“没有什么用”的书。
可不可以这么说,90后读者中,以“功利性阅读”为主的那一部分,二十年后也将同样成为一个不读书的人,从这个统计中消失?
我20多岁时的阅读基本上以小说为主,30多岁主要读经济、历史、管理类的书,现在比较杂,但其中很多哲学、社科类的书,都是以前不大爱读的。而我20多岁时的同龄人中,喜欢读成功学书的,现在基本上都不读书了。功利性阅读,正是年龄越大,爱读书的人越少的原因 。
所以,如果你问我读什么书有用,我的建议是什么书都不要读,因为问这个问题的人,总有一天会变成什么书都不读的人。
人人都是功利的,阅读归根到底也是功利的,但阅读有一个奇妙的地方,你越是想直接得到结果,你越是得不到,唯有不功利的阅读,才能最终实现功利的目标。
足够多的人生体验
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讲过一个关于“读书”的神话:
发明文字的鸟首人身大神修思向埃及国王萨姆斯推荐自己的发明,他说:“读书将使埃及人变得更加聪明博学。”
萨姆斯国王却说:“错了,文字是一个多么糟糕的发明。人们习惯了读书,就不再努力记忆。读书的人自以为能无师自通,其实他们得到的不过是智慧的赝品。”
萨姆斯国王对读书产生的最大误解,莫过于认为书只是对生活的简单记录,而好的书总在生活之上。
人生大部分的重大问题,都建立在对人性的洞察之上,而所有的人性洞察,都能在小说中找到活生生的例子,就像乔治·R·R·马丁大爷在《冰与火之歌》里说过的一句话:
读书的人可以拥有一千种不同的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度过他自己的那一生。
看过《冰与火之歌》的读者应该记得这句话——一个预言。听到这句话的布兰史塔克很快拥有了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潜入其他人、动物甚至多年前的死者意识中,去体验这些人曾经经历过的战斗、爱和死亡,感受他们曾经感受到的痛苦、幸福和恐惧。
原句中的“A reader”的意思,并不仅仅是“阅读者”那么简单。
不愧是大师,多么神奇的比喻和想像,小说并不是把人性总结成“成功的1001种方法”,而是让你像布兰那样,拥有足够多的人生体验,最终能找到对自己“最有用”的人生——如果一定要用“有用”这个词的话。
与“个人成长”相关的文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