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大桥引发的血案,俄乌冬季决战是否一触即发?
来源:观雨大神经
斯特列科夫,俄罗斯传奇人物。2014年初以一介平民之身带领百余名随从前往当时还属于乌克兰的克里米亚搞事。
他假装自己是普京派来的“钦差大臣”,硬是靠着强大的气场和三寸不烂之舌忽悠住了当地官员,成功策动克里米亚独立。随后他又继续带几十个人前往顿巴斯地区故技重施,再次大获成功,甚至还被“顿涅茨克共和国”任命为“国防部长”。
“平步青云”的斯特列科夫投桃报李、身先士卒,他迅速在顿巴斯地区拉起一支武装队伍,亲自率部抵抗乌克兰政府军的进攻,一时间成为俄罗斯的传奇。
对于这样的“天降大饼”,俄罗斯官方自然乐得笑纳。而且这些地区本来就亲俄,历史上是属于俄
罗斯的“故土”,所以即使从民意的角度来说,俄罗斯官方也没有理由拒绝。然而在2014年8月,正当斯特列科夫在顿巴斯前线征战正酣时,他却被莫斯科强行召回,并强制退役,就此解甲归田。因此斯特列科夫又被历史经验丰富的中国吃瓜群众戏称为“俄罗斯岳飞”。(延伸阅读: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斯特列科夫这样的俄罗斯民族英雄之所以会被官方“雪藏”,主要原因是他的立场并非当前俄罗斯的官方立场,他属于俄罗斯的一个非主流派别(当然人数也不少):皇俄派。
皇俄派准军事组织马拉费夫营的COSPLAY活动(右一为扮演白军军官的斯特列科夫):
该派别满脑子想的都是沙皇复辟,斯特列科夫之所以敢于独闯龙潭虎穴,为的也不是给普京的政绩添砖加瓦,而是要恢复当年那个沙俄帝国的“荣光”。
这种政治路线显然不可能和当前的俄罗斯政府尿到一个壶里去,不仅如此,政府还得提防着他们,毕竟这个国家的全称是“俄罗斯联邦”,而不是“俄罗斯帝国”。
所以斯特列科夫立功后被“雪藏”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而在俄乌战争期间,赋闲在家的斯特列科夫化身嘴炮大神,每天的“日常工作”就是吐槽普京打仗不给力。
今天之所以开篇先聊了一段这个皇俄大佬,是因为就在近日,斯特列科夫的妻子发布信息证实了一件事:这个传奇大佬目前已经获得官方允许,再次开赴前线。
据说他参战的地点是战斗最激烈的赫尔松前线,职位是一个营级指挥官。乌当局甚至已经对此人进行了10万美元悬赏,民间团体更是众筹了15万美元的赏金。
一身戎装的斯特列科夫:
如今“战神”归位,俄军能否一夜之间扭转乾坤呢?
那倒不至于。
无论斯特列科夫本人的经历如何传奇,一场大规模现代战争的走向都不可能由一个营级指挥官来决定,所以斯特列科夫参战本身并不会对战局的发展造成多大的实际影响。但这个事件依然非常关键,关键就关键在它传达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
俄罗斯内部的对乌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从这个时候开始,该国各派别之间不再互相扯皮,而是达成共识,共同把战争进行到底。这也说明俄罗斯人已经将此战视为自己的存亡之战。
普京在9月26日发布动员令时,各路大佬都还在看普京的热闹,而仅仅十几天后,他们就手挽手地站到了同一个战壕里,这段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场战争又将在这个冬季走向何方?
这就得从一座桥讲起了。
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
2014年,克里米亚宣布独立后归并俄罗斯。然而掀桌一时爽,后患无穷大,克里米亚半岛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它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乌克兰本土的支持,无论是水源还是物资都来自于隔壁赫尔松州的运输。
而与乌克兰翻脸就使得克里米亚的水源和物资供给全断,瞬间成为孤岛。
后来解决水源问题靠的是俄罗斯一船一船的从海上拉淡水过来,而解决物资供应问题就需要和俄罗斯本土建立起一条陆路通道了。好消息是克里米亚半岛跟俄罗斯本土离得也不远,两者之间仅仅隔着一个刻赤海峡而已。
于是为了保证克里米亚的物资供应,普京下令立刻赶工修建刻赤海峡大桥(又称“克里米亚大桥”),确保克里米亚跟俄罗斯连接起来。
该工程于2016年紧急上马,毛熊在这个项目上使出了洪荒之力,仅用2年就完成通车。整个工程包括了并列排布的公路桥和铁路桥,它不仅是俄罗斯最长的大桥,同时也是欧洲最长的大桥,被誉为俄罗斯的超级工程奇迹。
通车仪式当天,普京亲自驾驶卡车兴致勃勃地第一个通过大桥:
刻赤海峡大桥建成后,平均每天有多达4000吨的货物往返于此,特别是现在赫尔松前线战事吃紧,每天更是有大量军需物资通过这里送往赫尔松。这样的咽喉要道,当然不可能在战争中独善其身。
乌克兰视该桥为眼中钉早已不是秘密,乌军甚至公开扬言过要摧毁这座大桥。为此俄军也是高度紧张,他们在大桥附近布下重兵,设置层层防线,并部署了2套S400防空导弹,连海上也有军舰巡逻以确保大桥安全。
结果对方来的是辆卡车……
10月8日,一辆装载着20多吨炸药的卡车开上了刻赤海峡大桥,就在身旁的铁路线上正好开过一列油罐车的当口,炸药爆炸,桥面瞬间一片火海。
乌克兰人倒是颇为坦荡,当时就跳出来宣布负责,并表示“这只是开始”,甚至还在基辅大街上立了幅海报供人们合影留念。
此时反倒是实力更强的俄罗斯一脸茫然,他们在桥被炸之后的一整天里几乎一言不发,最终憋出了一个全世界都已经知晓的结论:此次事件是乌克兰国安局的手笔(炸弹有薄膜卷伪装包裹,偷偷放置、遥控引爆,司机并不知情)。
这样的操作让俄罗斯颜面尽失,对手点名了要揍你,然后就还真就让人给揍了,堂堂五常连座桥都守不住。然而就在“菜鹅”的嘲讽声此起彼伏时,一张乱世的多米诺骨牌已经被彻底推倒。
是福是祸?
—————————
我们该如何评价这起炸桥事件呢?
因为现在俄乌两国处于实际上的战争状态,所以从道德层面去进行批判毫无意义,要评价就只能从战场利弊的角度去评价。
而在战争中采取行动只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
能否通过这个行动获得你想要的效果?
能否扛得住这个行动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乌军炸桥所想要得到的效果无非是两个:
一是在军事上切断赫尔松俄军的后勤线路,目前俄军有大量的军需物资需要从本土经刻赤海峡大桥运过来。
二是在政治上打击俄国士气,要让俄国人知道乌克兰的力量可以投送到俄国本土,动摇他们支持战争的决心。
需要承认的是,此次行动从技术上来说是一次水平很高的操作:卡车炸弹搭配旁边恰好经过的油罐车,一次爆炸把公路桥和铁路桥全部覆盖。这已经是乌克兰特工的极限操作,换007来也未必能好到哪里去。但最终的效果却很一般。
刻赤大桥在建设时就已经考虑到了战争威胁,所以结构比较特殊,他的公路桥的两个车道是互相独立的。炸掉一条车道,并不影响另一条的通车。
而此次乌军靠一辆汽车炸弹,仅是炸断了一条车道的一小段桥面而已,所以大桥当天就恢复了通车。另一方面,铁路桥虽然因为油罐车的爆炸燃烧而被迫中断运输,但仅靠油罐车的火灾并不能烧毁铁路,只需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修复。
当然,出于安全考虑,俄军现对大桥的使用非常保守,这在客观上确实降低了运输效率。
总的来说通过炸桥能实现的军事目的非常有限,那么政治目的呢?有没有动摇俄罗斯人的战争决心呢?这里面有一个逻辑:
想通过攻击平民设施去打击对方士气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你得进行持续大规模的攻击,只有这样才能摧毁对方的战争意志。
最好的例子就是当年北约空袭南联盟,在空袭刚刚开始的时候,南联盟的居民也是同仇敌忾。然而在之后的78天里,北约轮番出动了1000多架次战机,轮番对南联盟投下了13000吨各型导弹和炸弹,造成南联盟1800人死亡,6000人受伤,12条铁路被毁,50座桥梁被炸,20所医院被毁,以及40%油库和30%的广播电视台受破坏。最终导致南联盟居民的战争意志被彻底摧毁。
这才是现代战争的样子。
现在乌克兰虽然袭击了平民设施,但仅仅是炸了一段桥面,这样的攻击强度离摧毁俄罗斯人的战斗意志还差得远,只会反过来提升俄国人尤其是克里米亚人的战争热情。
克里米亚地区行政长官阿克肖诺夫(左)表示“人们的复仇情绪已经触发”:
所以虽然从战术上来说刻赤海峡大桥袭击案是一次高水平的军事行动,但从战略上看就只能用鲁莽来形容了:它的实际效果很有限,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俄国决策层有了升级战争的充分理由,并给俄罗斯人营造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气氛。
于是接下来乌克兰就不得不面对第二个问题:它能否扛住这个行动造成的一系列后果?
乌克兰曾在袭击刻赤海峡大桥后公开表示“这只是开始”,事实证明他们说得也没错,俄罗斯在宕机了一天后确实开始了报复行动。这一次毛子再也没有束手束脚了,而是直接瞄准了乌克兰的民用基础设施.
遭受攻击的乌克兰变电站:
这样的报复行为直到今天仍在持续,且看起来有长期化的趋势。
当然,因为水平有限,俄罗斯的攻击强度还无法和美国当年对巴格达、贝尔格莱德等地区下的狠手相比,但战争确实是结结实实的升级了,其中乌克兰的电力设施到现在已经被炸掉了40%。
地图上的黑色区域已经全面断电,黑白区域局部轮流断电:
与此同时,乌克兰也没有示弱,他们也对俄罗斯的边境地区发起了远程打击。如果说刻赤海峡大桥被炸前还有人对战争双方的妥协和缓和抱有幻想的话,那么从大桥爆炸的那一刻起,所有人都没有了退路,包括普京。
走向何方?
————————
战场上充满了各种意外,所以随着战争的发展,局势往往会逐渐出乎战场指挥官的预料。而俄乌战争就比较厉害了,它从一开始就没按俄军的“预设轨道”走。
俄国人最开始的计划是“闪击基辅,速战速决”,结果在俄军猛如虎的操作下,这个速胜的希望仅维持了一个多月就灰飞烟灭。此时吃瓜群众对俄军的观感大概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
“就这?”
不过大家看热闹的时候很容易忽略另一个问题:乌克兰和西方联盟的胜利希望其实同样是寄托在“速战速决”的基础上的。
按照西方的逻辑,在战争初期遭遇当头一棒后,普京会遭到俄罗斯国内的反对,进而被迫放弃战争,甚至直接下课。
然而一个国家能跨过历史长河成为大国,绝非偶然。这种国家的国民往往并不反战,他们真正反的是“战败”。
所以虽然俄罗斯国内确实是出现了大量的反对声音,但主要反的不是普京开战,而是普京作战不力。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普京自己是怎么想的都已经不重要了,坚持打下去成了他接下来的唯一选择。
在大桥被炸后,普京更是公开表示已经没有与拜登谈判的必要。乌军的汽车炸弹让普京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让国民相信自己不会服软。同时这种对俄罗斯腹地平民设施的攻击,也让其国内的反战力量彻底失去了发声的资格。
现在所有人都下战壕了,你再跳出来反战就不礼貌了。
乌军虽然展现出了强悍的战斗意志,但这场战争本质上还是一场西方代理人的战争,所以战争结果主要还是取决于西方尤其是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博弈。
现在俄罗斯已经没有了妥协的空间,如果美国再不退让,那么这场战争就将滑向长期化的深渊。不过美国似乎也没有什么退让的必要,毕竟死的是乌克兰的人,砸的是欧洲的锅,升的是美元的值。
而长期战争对于俄罗斯来说属于“熟悉的气息”,这个国家在历史上就不怎么擅长“闪击战”,和对手拥抱着滚入战争泥潭,然后用国土纵深、资源储备以及“丰富的苦熬经验”拖垮对手才是常态。
不过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基本上是一类人,所以也不用怀疑他们长期作战的决心和能力。只是乌克兰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他们的资源储备远不如俄罗斯。再加上基础设施和重工业被严重破坏,乌克兰现在连基本的电力都难以保障,他们实际上已经失去了长期作战所需的“造血”能力。
在战争爆发后,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满世界的要钱,能够像他那样在西方各国面前伸手伸得义正言辞的领导人确实罕见,以至于很多人戏称他为“地球球长”。
不过有一说一,泽连斯基虽然有很多值得吐槽的地方,但就“不惜一切代价向盟友要钱”这个事来说他做得非常专业,可以说是抓住了关键矛盾,因为西方援助确实是乌克兰的全部希望。
战争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火炉,所有投入战场的物资,包括武器、弹药、资源等等都会如同壁炉里的柴火一样瞬间燃烧殆尽。近期乌克兰已经公开表示他们只剩下百分之十的防空设备可以使用,“打钱”之声不绝于耳。如果不想让乌克兰失败,西方就得把这个柴火一直添下去。
不过西方国家的军备库存现在也已经告急,毕竟和平时期谁也不会整天把自己的军火库塞得满满当当,结果撑了大半年后,一个个的仓库都见了底。
CNBC: 美国和欧洲已没有足够的武器送往乌克兰
西方接下来如果还想继续高强度的支援乌克兰,恐怕只能靠军工厂开工制造新的装备送过去了,想一想就觉得肉疼。
然而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10月12日还真就开口要求北约各国加大军备产能的投资力度,以继续向乌克兰提供支持。只是北约里的欧洲诸国现在还面临着另一个严峻的问题:他们自己的基础资源都已经供给不足,工厂还能不能开得起来只能听天由命了。
日前美国参议院已经提出立法授予五角大楼战时采购权,允许其采购大量弹药以支持乌克兰和补充本国库存。很多军工生产线将重启,军火商即将赢麻。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决定乌军胜败的关键就在于西方的援助够不够,只要西方的支援管够,乌克兰就扛得住。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实际上西方援助对于乌军来说既是蜂蜜,也是砒霜。
为什么这么说呢?
身不由己
————————
虽然西方援助确实在短期内把乌军战力提升了一个档次,让他们在战场上拥有了和俄军扳手腕的能力。
但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不是慈善家,援助你就需要你拿出成绩来证明自己值得援助。如果乌军在战场上拿不出有说服力的表现,那么西方国家也不会继续把钱扔水里。
在战争中,“外援”这种东西是说没就没的。
这就导致乌军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没有办法完全从战场实际出发,而是要更多的考虑“国际观瞻”,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短期内按“洋人”的要求打出成绩。而这也往往意味着超额的战损率。
北约最近已经明确要求乌克兰在冬季前获得更多领土,这种明晃晃的KPI导致乌军在战场上的灵活性尽失。有些据点本来暂时放弃的性价比更高,但会被高层强令坚守;有些目标还不到强攻的最佳时机,但也会被高层强令进攻。
乌军此轮从8月底开始的大反攻已经损失了上万人,平均每天都有几百人阵亡,这对本方的有生力量是一个严重的消耗。更糟的是,乌克兰整个的人口在战争中的流失还非常严重。
战前的乌克兰总共有4400万人口。战争爆发后,逃离乌克兰的难民达到上千万人,俄占区又控制了七八百万人,以至于现在乌克兰实际控制的人口仅有2700多万。
逃到波兰的乌克兰难民:
短时间内流失三成人口,这对于该国持久战的部署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现在其基本的生产体系都难以维持,未来只会越来越依赖外部“输血”,而这又会导致具体的作战策略越来越追求“国际观瞻”。
当然,在长期战争的环境下,俄罗斯自己也会很难受,但他毕竟坐拥近乎无限的基础资源,军工厂虽然不怎么先进,但好歹能正常生产;而在人力方面,俄国1.5亿的总人口负担3-40万大军的前线作战并非难事,咬咬牙还是能坚持下去的。
另外相对于美国入侵阿富汗这样的战争来说,俄罗斯还有一个优势:俄占区的民众本来就亲俄,所以俄罗斯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成本很低,不需要像美国那样在占领区被拖入治安战的泥潭。
在阿富汗陷入长期治安战的美军:
所以仅就战争现实来说,稳扎稳打是俄罗斯当下的最优选,他们现在并不需要主动去发动大规模决战,更没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动用核武器。只需要耗下去,先扛不住的肯定是乌克兰。
但俄罗斯的决策者们是否会这么决策就不一定了,这里有两个军事以外的因素会影响他们的决策:
首先,长期的消耗战毕竟成本高昂,如果有机会的话,强势的一方肯定还是希望能“多快好省”地解决战斗;
第二,现代战争不可避免的受到国内各方舆论和意愿的影响。国内群情激昂的人们希望“一战定乾坤”也很正常。
于是乌克兰和俄罗斯这对大冤家,一个要完成背后金主的KPI,一个要面对国内民意的压力,不出意外在未来几个月内会出现较大规模的战役。
决战之地
————————
乌军此次的反击有三个大的方向:北部的卢甘斯克,中部的扎波罗热,南部的赫尔松。
经过前一段时间摧枯拉朽式的反击,北部的乌军已经从哈尔科夫攻到了卢甘斯克的边界。不过近期乌军的攻势已经大为减弱,其主力在卢甘斯克边界按兵不动,看起来是进入了休整状态。
另一方面俄方新征召的士兵已经陆续抵达前线,开始在俄占区执行“国土防御任务”。随着士兵数量的增加,北部俄军已经开始往红利曼的方向发起了小规模的反击。
反击中的俄军:
所以现在时间对乌军是不利的,他们应该尽量缩短休整时间,趁俄军兵力不足的时候扩大战果。但现在卢甘斯克边界的乌军却依然按兵不动,这只有两种可能:
确实没力气了,还得接着休整。
卢甘斯克已经不是乌军接下来的主要进攻方向,他们把主力调往别处去了。
乌军作为进攻方,可以主动选择三个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进行主攻,但这不代表他们有足够的力量同时主攻三个方向。就目前乌军的兵力而言,选择其中的两个方向进行主攻是比较现实的。所以北部乌军被调走的可能性较大。
目前最激烈的战场就是南部的赫尔松,这里肯定是乌军的主攻方向之一。正如前文所说,乌军背后有金主KPI的压力,所以他们在赫尔松战线推进得十分疯狂,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
俄军在赫尔松的部队数量不如乌军,但都是最精锐的空降部队,战斗力十分强悍。俄军真正的问题在于补给困难,因为赫尔松前线和后方补给点隔着一条第聂伯河,上面的桥早已全部被乌军炸断,所以俄军补给的效率十分低下,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不过俄军最近正在撤离赫尔松城内的平民,这个行动看起来颇为悲壮,但对于战场博弈来说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好处:大大减轻了后勤补给的压力。平民撤走后,物资运输就只需要照顾军队就行了。
目前乌军在赫尔松北边的尼古拉耶夫继续集结部队,随时可能对赫尔松城发动总攻。所以虽然现在乌军的进攻暂时陷入焦灼状态,但如果就此判断俄军局面已经触底反弹还为时尚早。如果俄军在短期内解决不了赫尔松的后勤问题且无法及时派出足够的援军,那么赫尔松战役就可能会让俄军“二次探底”。
如果仅从军事上来说,放弃赫尔松城并把部队撤到第聂伯河东岸其实是一个更合理的选择,但这样在政治上很难接受,毕竟人家才刚投完票。
而乌军的第二个主攻方向很可能是扎波罗热。
扎波罗热是连接着顿巴斯地区和赫尔松的枢纽。如果乌军攻下波罗热,不仅能让俄军首尾不能相顾,还将切断俄罗斯与赫尔松最重要的陆路通道。
所以近期该地区的气氛非常紧张,俄军除了要防守补给交通线外,还要照顾核电站、大型水库(卡霍夫卡水库)等关键设施。
其中卡霍夫卡水库最有可能遭遇攻击,因为无论是开闸放水或干脆炸掉大坝,洪水都会向着下游的赫尔松奔涌而去。这不仅会把赫尔松变成一片泽国,还会切断该地俄军的东撤之路。
当然了,“炸坝淹民”这种“花园口行为”毕竟不符合世界主流价值观,所以乌克兰需要提前给大家做一些心理建设,比如说频繁暗示“俄军会去炸坝”之类。
总的来说,由乌军发起的大决战很有可能是在赫尔松和扎波罗热两个地方。不过俄军也不一定会完全地被动防御,他们最近也有一些主动的大规模兵力调动。目前俄罗斯已经调集了接近1万人的部队前往白俄罗斯,同时白俄罗斯的军队也已经开始在乌克兰方向的边境集结。
白俄罗斯离基辅很近,最近的地方不到100公里,只不过它们之间隔着泥泞的泥沼地带,大部分时候不适合装甲部队的作战。但到了冬天就不一样了,寒冷的天气会把泥泞的沼泽变成冻土,这个时候就是一片坦途。
所以现在不能排除俄军在冬季发动“第二次基辅战役”的可能,当然,也可能是打击西乌的后勤线路,破坏北约援助。而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白俄罗斯整军备战的时候,北约阵营的波兰和立陶宛也开始在白俄的方向上集结兵力。
这已经有点世界大战的意思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刻赤海峡大桥爆炸案一举断绝了俄国高层在政治上的最后退路,从这以后他们就不得不做出拼尽全力的姿态。不过这种背水一战的姿态反而让俄罗斯在世界上获得了更多的尊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觉得可以在俄罗斯这边增加筹码。
注: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成员国与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组成的“欧佩克+”机制决定自11月起大幅减产石油,引发美国不满。在此背景下,巴基斯坦外交部18日发表声明表示声援沙特。
这就是丛林世界,这里的“尊重”只跟实力有关,你只要展现出了实力和决心,自然就会有人在你这里“加注”。而“加注”俄罗斯就意味着“减注”西方,随着各国的这一通“加注减注”,所有人都成了这场战争的相关方。
结语.规则还是立场?
—————————————
俄罗斯身为一个顶着“战斗民族”光环的五常,苦战大半年都未能征服一个欧洲最穷的国家。无论背后的原因如何,这“大哥”的面子都算是丢了个干净。
但为什么各国最近又开始对俄罗斯“加注”了呢?
事情嘛,都有个两面性。俄乌战争打到现在,不光是俄罗斯一直在丢面子,其实美国也好不到哪去。
俄军虽然在乌克兰打得十分狼狈,但是大家也不是傻子,全世界都知道俄军的对手不仅仅是乌克兰,还有他背后的整个西方集团。
现在的情况是俄罗斯顶着西方集团在政治经济上的极限施压,对抗着北约源源不断的军援(包括武器弹药和雇佣兵),打到现在不仅没有崩盘,反而还加大了力度。
这个局面很难不让其他国家产生这样的想法:“美国也不过如此”。这个想法放到其他国家身上顶多也就是一句调侃的闲话,但如果放到美国身上,后果就非常严重了,甚至可以动摇当前世界的整个秩序。
因为美国是老大。
一个人的地位越高,就越需要靠面子来撑住场面,毕竟你底下有那么多人,如果面子没了,人群里就总会有人蠢蠢欲动:
“现在俄罗斯跟你都已经完全撕破脸了你还拿他没办法,那我减产一些石油、不那么严格的执行制裁措施、在立场问题上骑骑墙…应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权力体系的多米诺骨牌就是这么倒塌的,俄罗斯一直没被压垮的结果就是现在敢于顶撞美国的刺头越来越多。
身为北约成员国的土耳其“顶风作案”,在敏感时期加深了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
最近在联合国大会关于乌东公投的反俄决议投票中,更是有40个国家对这个反俄提案投下了反对票或弃权票。从人口比例来说,这些国家的比重占到了世界的一半。可以说人类社会已经站到了“大对抗时代”的门口。
蓝(赞成票)VS红黄(反对和弃权票):
这时候很多朋友会有这样的疑问:对于一个有章可循的决议,为什么各国还会出现这么大的分歧呢?如果规则和立场出现了矛盾,我们又该如何选择?
现在世界各国遵守的规则是建立在雅尔塔体系上的战后秩序。虽然雅尔塔体系后来走向了崩溃,但其惯性还在。二战后确立的各国的权利、边界、地位等等这些东西是不能随便破坏的,有什么矛盾就拿到联合国去讨论,这是一直以来大家共同维护的一个共识。
雅尔塔三巨头:
但这里其实有一个问题:各国为什么要去自觉维护这个共识呢?
丛林世界里没有什么天然正确的行事法则,人们所做的任何选择,背后都必然有他的利弊考量。而各国选择认可并遵守战后规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如果不遵守,就会遭受自己无法承受的惩罚;
如果大家都遵守这个规则,形势对自己有利。
而五大常任理事国又是特殊的存在,对于这几个大善人来说,第一个原因意义不大,毕竟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超越五常的力量,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所谓的“惩罚”根本无从谈起。
五常遵守规则主要是因为第二个原因。具体来说就是:
我愿意在规则对你有利的时候依然遵守规则,不是因为这个规则本身有多么正义,而是因为我希望以后在规则对我有利的时候你也能遵守。
大佬之间遵守规则,说到底守的是一个互相的信任和默契。但如果你只在规则对你有利的时候才要求大家遵守,一到对我有利的时候你就掀桌,那这个“遵守规则”的共识基础就不复存在了。
在现实中,你一边破坏规则对我的主权完整进行军事威胁,一边又要求我遵守规则跟你一起去惩罚你对手的军事行动,这不是把我当冤大头么?人家塞尔维亚也有话说的,你们现在反对乌东公投没问题,但当年科索沃公投的时候你们凭什么就承认啊?
事实上在跳过联合国对他国动武这个事情上,作为五常之首的美国要比俄罗斯恶劣得多,所以虽然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国家有资格谴责俄罗斯,但美国不在此列。“双标大佬”的谴责只会让谴责本身变得毫无意义。
所以关于规则和立场的矛盾,道理是这样的:
在规则得到普遍尊重的地方,立场就没那么重要,在这里只要适应和遵守规则,自己的利益就可以得到保护。
在规则经常被破坏的地方,保护自己就只能靠自身的力量和盟友的支持,这种情况下立场就比规则重要得多。
说到底,长期被随意践踏的规则不过是一团废纸,平时用来装点一下门面还可以,如果关键时候还抱着它不放就非常愚蠢了,难道还指望这团废纸能挡子弹不成?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确立了现代世界基本游戏规则的雅尔塔会议,其举办地雅尔塔所在的位置就是当下的风暴中心克里米亚。如今这里的炮火和爆炸声正在一步步地把巨头们七十多年前在这里达成的共识撕成碎片。
因为美国在冷战后就一直是全球规则的主导者,所以全球共识坍塌的第一步就是美国失去对规则和价值观的解释权,然后就会出现一个“美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场面。
当大国纷纷开始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建立新规则时,一个动荡的周期也就到来了。在这种全球范围的乱世里,无人可以置身事外,包括我们。不过我们也不需要太过担心,和几十年前不同,中国现在已经是棋手。对于棋手而言,混乱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只是我们需要熟悉一下乱世的逻辑:
在乱世中要避免财富损失,主要靠的不是别人的信用,而是自己的拳头。所以作为一个乱世中的棋手,就需要少关心他人的看法,多计算自己的利益;而只要自己的拳头够硬,有些事情就算暂时谈不拢也不用太过操心。
大争之世,宁为刀俎,不为鱼肉。
全文完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欢迎转发分享到群聊或朋友圈让更多的人看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