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内外生物育种发展的差异,凌永国表示:“政策方面,中国的基因编辑育种在今年开始放开,国外部分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已经形成了商业化的政策闭环;核心技术层面,中国的基因编辑工作酶相对比较稀缺,主要专利掌握在美国等国家手中;产品方面,国外的基因编辑西红柿、大豆甚至基因编辑猪已经上市,中国目前还没有相关产品;当然,我国在多基因编辑等技术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根据这些差异,艾迪晶生物的未来发展布局将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高效基因编辑工具酶的开发,二是精准基因编辑技术和多基因编辑技术的升级和优化,三是关键基因位点的挖掘,四是产出真正解决市场需求痛点的优秀品种。36氪了解到,生物育种行业的政策利好正不断涌现。21年7月,中央下发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强调大力推进种业创新攻关,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有序推进产业化应用。21年12月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发展种质资源创新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22年1月,中国农业农村部为规范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性评价工作,制定了《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试行)》,2022年又被业界称为“中国生物育种元年“”。英国知名咨询公司IDTechEX预测,到2031年,全球农作物生物技术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43亿美元。“中国的主粮作物市场规模在1300亿元左右,玉米每年销售额达到400多亿元,水稻每年将近300亿元”凌永国告诉36氪,“若能通过基因编辑开发出真正解决市场需求痛点的优质品种,就玉米来说,实现10%的替代就有40亿的市场。从目前的政策和市场导向来看,未来的替代率会达到80%到90%。”36氪了解到,生物育种巨头拜尔作物科学(原孟山都)2022H1的营收(EBITDA before special items)达到了54.18亿欧元。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重要研发者之一张锋成立的初创公司Pairwise已累计融资1.1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