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定要去考公务员
主题:很多了不起,和钱没关系
S老板:创业导师
快来直播间观看
这是Spenser的第1351篇文章
2023年国考竟然扩招了!
这一扩就是20%,不得不说,真是大手笔。
据公布,今年招录人数是3.71万,比起去年的3.1万,岗位数量增加创下历史新高。
消息一出,各大机构就开始宣扬:公务员扩招,今年可能是考公最容易的一年!
这也怪不得他们,毕竟前几年的数据是这样的:
2021年2.6万人,2020年2.4万人,2019年1.4万人,2018年2.8万人。
对比下来,着实是新高。
但叔却要来给大家泼一盆冷水:这数据,看似报国有望,实则都是假象。
至于原因,咱来细细分说。
1
扩招已是必然,但仅此一波
了解过我国近代史的朋友应该知道。
1949年新中国成立,而祖国建设发展的高峰期,恰好是60后的天下。
他们普遍集中在63~66年,是建国后第一波婴儿潮。
此时,教育跟上了,祖国建设刚好也需要人才,这批60后就勇担重任,成为国之栋梁。
如今已过去60多年,他们也到了该退休的年纪,今年恰好就是第一波小高峰。
机关单位老干部退休,必然会提拔一批新干部上去。空缺的大批基层岗位,当然需要新人前来继位。
你看,哪有什么后浪扑前浪,前浪退去,后浪才有上岸的机会。
好在今年只是个开始,未来2~3年内,类似的情况还会持续。
到2024年,甚至2025年,国考的招录人数都会只多不少。
但这样的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基本过完2025,招录人数可能就会降低。
一方面,是因为退休潮逐渐褪去;另一方面,就是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了。
这年头,社会老龄化问题已迫在眉睫,解决是迟早的事儿。
传了多年的延迟退休,估计用不了几年就会落实。
在体制内这种人人趋之若鹜的地方,没有空缺,招聘肯定会缩减。
正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有坑才能有机会不是。
2
岗位确实增加,对手增加更多
单看国考的招聘岗位,确实是增加不少,但看问题可不能只看总数。
具体岗位拆分来看,三不限几乎全砍。
3.71万招录人数,2.5万要求是应届毕业生,2.8万是基层招录,3000多个是四项目人员。
这就意味着,在职的社会人员,除非不限制地域,否则几乎没有岗位可报。
眼看有希望,细看全是假象。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你已经失去了应届生身份,那就相当于失去了90%报效祖国的机会。
可能有朋友好奇,在职社会人员凭什么不行?
还真别说,在体制内招聘上,你还真不如应届生。
比起社会在职人员的老油条属性,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要太香。
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思想纯洁好培养。
如果想要打鸡血、画大饼,应届生绝对比老油条好搞定。
再结合公务员总局负责人的发言来看:“本次招考突出政治标准,严把新录用人员政治关。”
什么叫政治关?说白了不就是思想层面,必须要讲奉献、讲大局、有站位、有想法的年轻人。
看到这儿的应届生,先别开心。
社会在职人员是没岗位,但不见得应届生竞争就会减小。
还是先来看一组数据:
2022年,应届毕业生人数是1076万,2023年高校毕业生预计人数为1174万,直接比上年高出100万。
2022可是被称“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年份,如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经济仍未恢复。
这就业环境,想必大家也心知肚明。
岗位增加不到1万,竞争对手直接增加100万。
再来看看公考往年的招录比。
2022年,招录3.1万人,报名人数200多万;2021年,招录2.5万人,报名人数158万人;2020年,招录2.4万人,报名人数144万人。
这还只是平均水平,放到热门城市的热门岗位,三四千人抢1个岗位的比比皆是,大部分招录比,几乎都在60:1往上。
就这场面,谁还敢说今年公考简单?
3
还得稳中求胜,太浪小心翻车
话虽如此,但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想考公,还是建议抓住这天赐的良机。
毕业人数只会年年增长,竞争对手也会越来越多。
趁着宝贵的应届生身份护体,冲上一把,成败在此一举。
千万别惦记着要不要考研、出国,这些可都没应届生身份限制,往后有大把的时间可干。
稳中求胜,才是当代生存宝典。
至于在职的社会人员,也是这个道理,即苟住为妙。
先把眼前的工作做好,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再考虑别事情。
最后,叔还想提醒大家一句,体制内,哪怕你运气够好,直接成功上岸,上岸后的日子也没那么理想。
传说中的看报纸喝茶,轻轻松松就是一下午,都已经是过去式。
如果是基层公务员,可能会比996还忙。
晋升遥遥无期,工资微薄得可怜,加上隔三差五来一波疫情,根本闲不下来。
如果抱着躺平的心态去考公,叔还是劝你,趁早打消这个念头。
别说在中国,就是世界上,都不可能存在百分百完美的工作。
体制内看似安逸,实则也是一地鸡毛。
个人发展的瓶颈与焦虑,在任何行业都无法避免。
与其孤注一掷,博一份儿想象中的稳定。
不如脚踏实地,把现有的做好。如果还有余力,再去拼也不迟。
敬畏不确定性,给自己留点冗余,即使失败了,也不会输的太惨。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把该做的做好,该来的就会来到。
END
最后送上一手新鲜福利:
过去7年,我连续抓住了6次风口,从自媒体、海外保险,到写作课、房产俱乐部、品牌课、视频号等,一次次起盘成功。
这里的核心在于,用优质的内容获取流量,搭建个体商业闭环。在大环境变幻莫测的当下,这依然是普通人商业起盘的最好杠杆,也是普通人最大的护城河。
于是,我将自己过去的商业化底层逻辑展现,并挑选了学员里最值得学习、最具有代表性、最有看头的案例,进行简单拆解。
汇总成这份《个体商业闭环指南》(各行各业案例更新中)
希望能帮助职场人、自媒体人、个体创业者、中小企业老板,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找到适合自己的新商业模型。
欢迎扫码添加微信领取,还能围观朋友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