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学校的家长群,也开始胡乱搞?
有个朋友转给我一个海淀妈妈的吐槽。
这个妈原来是个丰台的家长,丰台养娃儿是抱团儿取暖:在哪儿学英文?在哪儿学钢琴?在哪儿学游泳,一切都会交流…
小学转到了中关村,她还傻乎乎的去问其他家长,你家孩子现在学什么呢?在哪儿学英语?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我娃几乎啥都不学;我娃智商不够,随便学学。就差直接跟她说,自己小孩是傻子一个…
如果是我,事情到这里可能就算了。别人说什么我信什么,不信就一笑而过。
但这个妈妈大概前世是个福尔摩斯,非要刨根问底找真相,最后从小孩同学嘴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那就是「我妈不让我说」。
而且她发现,这种事儿(鸡娃交流障碍)还不止只有自己遇过,之前丰台的朋友搬回海淀,和自己的遭遇一样一样的。
于是她得到一个结论:海淀家长的相处之道,是可以约爬山约秋游,但敏感的小升初免聊…
言下之意,家长鸡娃都藏着掖着,暗戳戳使劲儿。
图片来源:小红书
01
有些人觉得不是海淀家长才这样,公立的家长都是天然冷漠脸。尤其是那些从国际学校转入体制内学校的家长,比较之后也是落差很大。
教育方法、课程体系、周遭的同学环境,甚至家长群的氛围,都会让初入公立校的家长,感觉各种的不得劲儿。
以前有个国际校转轨到公立名校的妈妈吐槽:说刚开学全班订全科练习册,辅导资料,自己入校晚错过了,就在家长群里问都买啥,买什么样的?
结果,没有一个人理。
她说,这在国际学校是不可能的。国际学校家长群里那些妈妈们,都恨不得拉着你、带着你去买,甚至替你买了都没问题。
但在公立的群里,她凭借想象拼凑出了屏幕后那一张张漠不关心的脸。而且她说每个学校都一样,各忙各的,就像一盘散沙,没有一点团队精神。
按照她的说法,国际学校的家长群一直是中产妈妈们的梦想,入群即是亲人,不用招呼,马上组队帮忙带娃。
可我知道的,并非所有的家长群都如此。
最常见的群友关系可能如下:
朋友去年也转入了国际化学校,入群的第一个月,只收到了来自家委会妈妈的一条消息:请交班费280。
这给家长之间的关系定了基调,在接下来的一年始终没有突破金钱关系。毕竟学校也没什么作业,这就基本断了小学生家长之间最高频的联络。
02
只是万万没想到,这两年国际学校的家长也学会了言辞闪烁。
顺义有个朋友最近跟我抱怨说,明明读的是国际学校,但现在妈妈之间都彼此提防。以前都是朋友圈里天天看晒娃,滑雪射箭和骑马,周游列国看极光…
现在呢?晒娃多了,会被人质疑你是不是傻?
都是偷偷在补语数外,备考竞赛搞标化、琴棋书画冰球高尔夫样样不落。
但你千万别问,一问就是对小孩无欲无求,投入几十、上百万就是培养爱好,只希望他能快乐成长。
自己鸡血有限,小孩随便学学…
要真是随便学学也就罢了,但这群爹妈非要弄得动静很大。
游泳击剑当兴趣爱好,一周五、六节私教课,一个课时600起;语数外辅导班一个不少,一般的老师满足不了需求——
小学生算数请奥赛教练一对一,英国小学校长带阅读还要克服时差,哈耶普斯名校生陪读陪作业…
最烧钱的配置一节课3000块,一个学期100万的花费连她这个顺义妈妈听了都被深深地震撼了。
素质教育就更让人眼花缭乱。有个家长为娃学高尔夫,直接开了个高尔夫球场,看架势要把小孩培养成老虎伍兹吧,但人家还谦虚地表示,这不过是为了陪小孩玩耍…
她说,这些国际学校里的爹妈,怎么不学点儿好呢?在暗地里明火执仗地卷…
把友爱、和谐、佛的家长群搞得奋斗的学风(学习之风)过于饱和,想躺的爹妈都躺不下,想聊又聊不起,搞得着急上火…
03
如今国际教育风云多变,她仍逆势送娃进英国学校,本来是为了图个不鸡不卷的耳根子清净,但读个小学就失去了当妈的平静。
平时工作太忙根本没空看群信息,但自己一天不刷就已经完全跟不上节奏。
也不是不能问,但就是问都不知道怎么下嘴。
别人在国际路线上积攒了一两年的鸡娃经验,张口闭口是IMO、AMC、CYT、SCI,对一众编外课程教授大神的名字,更是如数家珍。
暗号对上频道的才能好好处,你听不懂就已经站在了家长群外…
没人有时间辅导小白起步,话不投机怕被绵里藏针,傻有钱真土豪,全家都好有松弛感。遇到雷神瞎鸡惨上加惨,拿着低劣的资源也敢挖坑让你跳啊。
讲真,无论公立还是国际,拼娃卷起来,家长群里就没有松弛。
本来精英家庭奋斗成中产,靠得都是不甘人后搞奋斗,如今已经也算是奋斗出了点儿成就,怎么可能放弃比拼下一代的教育投入呢?
原来国际学校的家长主要战场是拼投入,他们觉得小孩开心就好,爹妈只是起步,结果全靠天赋,所以喜欢分享经验;
如今国际教育下的中产家庭主要拼结果,开心固然重要,但钱都花了书没读好,考名校被人比下去,根本接受不了;
他们甚至愿意一边花着30万的学费读书,一边花另外30万课外补语数外。这个操作一度让我看得目瞪口呆,家里有台印钞机才配有的吧?
很快我就发现,这已经是国际教育圈不少中产家庭的「常态」。
巨大的压力之下,想不暗中使劲儿都不太可能了。毕竟,顶尖名校就那么寥寥几个名额,还不收重样的履历,这就意味着:别人多一条路,你就多一个死胡同。
沉默、装傻、不同频不交流,改变了国际学校家长群本来的松弛感。很多追求教育高级感的传统国际校家长,终于忍不下氛围的公立化,以卷不动为由早早出国。
那剩下我们,怎么做才能在卷且孤独的家长群里笑着活下去?
或许可以抄一下海淀家长的作业:可以约爬山约秋游,但敏感的竞赛升学一切免聊…
作者简介:Miki粥,资深媒体人,教育纪录片总策划,推红了"顺义妈妈"一词。个人公众号:Miki粥(mikizhou52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