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新冠确诊,隐瞒妻子,只告诉了高三的女儿……”:家庭什么样,看一眼孩子就知道
来源:小树妈妈(ID:tree2050)
跟周围妈妈们聊天,经常会说起这几年孩子们的不容易。
童年才几年、青春才几年,疫情就占了三年。
特别是初高中的孩子,本来备战中高考就已经忙得焦头烂额了,还赶上疫情,动不动就要停课上网课,更是难上加难。
最近央视热播剧《大考》,说得就是2020年金和县高三学生们的故事。
当时新冠爆发、孩子们被迫上网课、高考还赶上大洪水,加上每个家庭各自的问题,很多父母看完都说,是典型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缩影。
从几个家庭和孩子的身上,也能很真切的感受到,家庭就是一个孩子的宿命。
一重重考验,不仅是对孩子的“大考”,也是父母的必答题。
题目答对了,我们就能顺势养育出内心富足、自律优秀的孩子;而如果答错了,很可能会成为转折点,误导孩子一生。
必答第一问:
要把孩子养得特别“懂事”吗?
剧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田雯雯家庭。这个家庭中父亲做的一件事,非常有代表性。
当时国内正是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田雯雯父亲也不幸被感染。
正常来说,家里有在上高三的女儿。父母就算遇到什么难事儿,也会尽量跟孩子“大事化小”,避免外界信息干扰到孩子备考的状态。
但是田雯雯的父亲,却在确诊新冠之后,选择把事情告诉了雯雯,并要她对母亲保守秘密。
因为在父亲心里,自己的妻子反而不能承受太大的压力,需要被保护。而高三的女儿是最懂事的人,可以承受家庭的临时变故。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也并不少见。很多父母都会有意无意把更多的压力和责任,分摊到家里那个最懂事的孩子身上。
无论是田雯雯父亲得了新冠之后,告诉女儿却隐瞒妻子;还是很多家庭的老大被要求忍让和照顾弟弟妹妹,本质上都是因为孩子懂事而让他承担更多。
其实最近这几年,“懂事”这个词引起了很多争议。
很多父母意识到,“懂事、听话、乖”虽然是一种夸奖,但很多孩子都是被迫的,没有足够的爱与引导做为支撑,孩子可能只是故作轻松的“假懂事”,内心却已经伤痕累累。
父亲并没有意识到,女儿再有承受力,也只是一个高三的孩子。而她的懂事,也一直是被迫的。
小时候父母忙于做生意,把她丢给了奶奶。
奶奶去世后,她孤身一人住在老宅。
自己发了高烧,怕感染了新冠,却还是向父母报平安,默默承担一切。
得知父母可能又不回来陪自己过年,她表示理解,还在视频里安慰爸妈:
“我们一家四口都平平安安的,在哪都是聚。”
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宽慰?
当父亲把感染新冠的事告诉了她,她就只能自己承受。
事情的后续也很值得思考。
妈妈偷看手机知道了爸爸被感染的真相,指责女儿对她有所隐瞒,抛出“你就是太独,跟谁都不亲”这种伤人的话。
图片来源:电视剧《大考》
直戳痛点,她满腹委屈地哭诉,
“现在奶奶也走了,我能不独吗?”
为什么你们当初明明没有能力养我,还要把我生下来?
凭什么我过得这么苦,妹妹过得这么甜呀?”
妈妈却又补刀,“你以前一直是最懂事的。”
图片来源:电视剧《大考》
雯雯终于忍不住爆发,将多年的憋在内心委屈和压抑都发泄了出来,
“我最讨厌的词就是懂事,全是你们逼出来的!”
图片来源:电视剧《大考》
因为家中长女这个枷锁,让本该在温室中的她,早早长大。
雯雯在高考前夕突然想要跳楼自杀。
妈妈这才意识到平日里那个“懂事”的女儿,却满心脆弱。
在《请回答1988》中有这样一句话:
“懂事的孩子,并不是不会无理取闹,为了适应环境他只是表现出更加成熟大气。但你别忘了,懂事的孩子也只是个孩子。”
都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可雯雯就是因为太过懂事,从小到大都没有在父母那里尝到过甜头。
在心理学里,有个名词叫“小大人症候群”。
它是指,孩子内心得不到足够的爱,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看上去成熟懂事,但实际上是不得已为之的选择。
有人说,过早成熟的孩子,总会千方百计地讨好别人,揣摩别人的心意,满足别人的需要,从而丧失了本该在这个年纪应有的放肆和任性的权利。
这懂事的背后,隐藏了孩子太多的委屈和孤独。
我特别赞同这样一句话,
“宁教孩子满身刺,不可教他绵如羊”。
我也想告诉所有的孩子们,有时候无需懂事得委曲求全,做你自己就好了。
必答第二问:
要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让他“少走弯路”?
我们说,父母要做孩子的引渡人。
在他遇到困难时,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我们推他一把,而不要做孩子的路。
路,要让孩子自己走。
作为画画的天赋型选手,吴家俊做梦都想当一名原画设计师。
爱子心切的董碧华却一直不支持儿子,认为画画没有前途,不好就业。
图片来源:电视剧《大考》
她希望儿子学计算机或金融专业,将来找个体面的工作,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按照自己的规划走。
为了不让儿子参加艺考,她甚至亲手毁了儿子用几年准备的参赛作品。
直到儿子离家出走时,她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坚持认为这么做都是为了儿子好。
在疫情开始后,她果断辞去工作,24小时监督儿子学习,甚至把孩子的屋门锁都给拆了。
她想替儿子做选择,让他少走弯路,于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她擅自修改了儿子填报的高考志愿,把儿子逼到跳楼。
控制型的爱,无法让孩子快乐成长,认同并理解父母,反而破坏了他的天性,正如有人所说:
“很多父母,先是废掉孩子武功,再让他去江湖闯荡。”
这样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变成一个缺乏价值感和意义感的空心人。
央视曾花费十年打磨了一部《镜子》的纪录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个叫家明的“问题少年”。
他的爸爸是个企业高层,最大的愿望是儿子考上好大学,和他一样出色。
儿子买了宠物,他只要看到就立即丢掉;
儿子想骑车去远点的地方,话还没说完,他就说不行;
儿子像当歌手、背包客,想学画画,他都坚决反对,告诉孩子“学习才是你最好的出路”。
父母原本是想保护孩子,让他少走弯路,却不知这样的爱,让孩子迷失了自我。
其实,孩子与父母有三次分离。
第一次分离,是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与母亲实现生理上的分离。
第二次分离,是孩子出现独立意识,发现自己和母亲是两个人时。
第三次分离,是从3岁开始,持续到18岁左右,和父母逐渐实现心理的分离。
分离的顶峰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会有自己秘密,想要独立的空间。
所以父母要知道,即便想回到曾经亲密无间的亲子时光,也要克制住内心逐渐分离的痛。
这个阶段,在心理学里叫做:心理弑母。
有远见的父母从来都不会以爱之名,说着让孩子愧疚的语言,把他控制起来。
而是逐渐放手,与他分离,因为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爱都指向亲密,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
必答第三问:
凡事稳得住的母亲,
能造就出什么样的孩子?
剧中的周博文,从小就是大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秀到无需父母操心,是妥妥的学霸。
他特别自律,每天早上5点钟起来刷题,甚至在大年三十也在做卷子。
图片来源:电视剧《大考》
疫情期间改上网课,不少孩子放了羊,成绩直线滑落。
而周博文没有被干扰,依旧保持着原先的学习节奏,成绩更是在同学中遥遥领先。
最终他以高分拿到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让父母为之骄傲。
图片来源:电视剧《大考》
这个家庭其实很值得细说。
他的父母都没有什么文化,家里靠苦心经营一家小餐馆维持生计,父亲甚至有相当长的时间沉迷游戏,不太勤勉。
但是仔细看会发现,周家父母有很多的闪光点。
周爸爸虽然贪玩,但人品本质上很正直,不受不义之财,爱妻子和孩子,尊重妻子,也听妻子的话。
周妈妈乐观开朗,不对着孩子发泄怨气,不在生活小事儿上斤斤计较,脸上始终带着温柔的笑,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所以周博文的家虽然不是传统的父母都勤劳肯干的模式,但整个家庭氛围是松弛的、积极的,这是孩子成长最珍贵的礼物。
另一方面,他们虽然家境不富裕,但却有很强的适应力,面对困难,不故步自封,也不怨气冲天,尤其是周妈妈,是家里的定海神针。
她很勤奋,每天凌晨4点雷打不动,开着一辆三轮车开始去菜市场采购一天所需的食材。
她头脑灵活,即便是疫情突袭,饭馆生意惨淡,她依旧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尝试其它生意。
她很开明,猜测儿子早恋,却不会大吵大闹,处处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不拿家长的权威来压制他。
现在细想起来,周博文的高度自律、沉稳大气、为人善良,都离不开母亲的影响。
就像作家六六说的,
“孩子对父母的情绪变化的感知,就像风湿病人对天气变化一样敏感。
孩子的察言观色,首先就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
有远见的母亲,更懂得营造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为孩子乐观自信提供优渥的土壤。
凡事都稳得住的母亲,才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气。
有句话说:你给了怎样的教育,就会养育出怎样的孩子。
其实《大考》中的每一位人物,每一组家庭,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很多类似的原型。
为人父母,我们只有在家庭教育中多学习多反思,在面对大考时,才能答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愿所有的父母都能明白,
“孩子是你生命的延续,却不是你梦想的延续。”
我们父母的责任,是让孩子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仅此而已。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树妈妈,深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微信号:tree2050。
-End -
学习资源|精选文章|共同成长
来关注<爸妈亲子课堂>👇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