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爸爸逼着撕毁奥特曼卡的男孩,为何引发全网热议?
前两天,看到一个非常扎心的视频。
一位小男孩因为成绩下降,被爸爸逼着亲手撕毁辛苦收集来的奥特曼卡片。
边撕边哭成了泪人,伤心地盯着爸爸,希望能收回命令。
可在撕毁了大部分卡片,剩最后一小部分珍藏的卡片后:男孩紧握着卡片,下不了手。
对面的爸爸却失去了耐心,尽管儿子不断地道歉,他依然一边录像,一边对儿子狠狠地说:“撕,继续撕,快点,我觉得很好。”
而听到这句话的儿子,脸上流出了绝望的神情。
这个视频在网上热传后,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撕了卡片成绩就能提升吗?”
“这种父母最可怕,口口声声为你好,以爱之名却行伤害之实”;
“这个做法甚至已经不能用恐怖来形容了,简直丧心病狂”;
“不要拿孩子最爱的东西做惩罚,否则孩子将用一生来治愈”……
确实,摧毁孩子最心爱的宝贝来逼迫孩子学习,这种惩罚已经过了度,已经是对孩子内心造成伤害的“报复性惩罚”。
可让人心惊的是,在视频下面有很多父母觉得,这位爸爸并没有做错,甚至赞成:“就该这么教育!”
他们意识不到,这种报复性惩罚是对孩子的隐形控制,是强行以父母的权威来施压,是对孩子以“为你好”之名,行伤害之实。
所谓“为你好”
并不是真的为孩子好
这种“以为你好为名“的报复性惩罚,经常发生在有些中国式父母身上。
在视频下,有网友留言自己有相似的经历:“曾经我喜欢拼乐高,因为我考了49分,我爸就把乐高全摔了”;
“初中我攒了一抽屉的动漫人物大张贴纸,有一次我爸找东西来翻抽屉发现了,直接给我变成一地碎纸”;
“98年世界杯,老头逼我自己剪掉了克罗地亚的球衣跟球鞋,那会我上小学,初中又把我周杰伦的cd拍碎”;
对这些父母而言,他们是对孩子好,现在孩子不懂得父母的苦心,以后孩子自然会感谢他们。
殊不知,这种来自父母权威的强压,这种报复性惩罚,很有可能适得其反,让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反而降低。
还记得之前《少年说》里那个写小说的女孩吗?写了56本小说,加起来总共30多万字。
结果某天放学,爸爸突然翻看她的书包,发现她又带着小说去学校写,一怒之下,冲进女儿房间就是一顿乱撕。
因为女孩从三年级就开始写小说了,文科成绩一直很好。
但爸爸却只盯着她的理科成绩看,即便听到女儿的控诉,依然执拗地表示:
“事后有所后悔,但这也是为了女儿好。她数学实在太差了,担心再这样下去,女儿以后考不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
而女孩多年地心血被毁于一旦后,整个人感觉都被掏空了。
尽管给自己心理建设要好好学数学,可总是头脑发胀,提不起劲。
这种极端地、令人窒息地教育方式:
怎么可能让孩子改变学习状态、实现家长期盼的目标呢?
即便在强压之下成绩有所提升,又能持续多久呢?
报复性惩罚
超出了教育的尺度
很多时候撕毁孩子卡片、撕掉喜欢看的书、毁掉喜欢的玩具等行为,只是出于父母觉得会影响成绩的单方面预想。
有些孩子明明没有因此耽误成绩,却被父母强制性地打压。
像一位网友所说:“刚上高中就被要求放弃喜好的音乐和篮球,不许听歌,不许打球,甚至我妈要求我如果体育课老师放自由活动也不许打篮球。
因为有晚自习,下午课和晚自习之间不回家,我妈还经常“顺路”来学校突击检查。其实不光是音乐和篮球,我妈就觉得我除了学习文化课之外的所有行为都是有罪的。
我妈到现在都觉得自己当初是对的,还洋洋自得认为没有她的坚持我是考不上大学的,当然更不会对我道歉。”
担心孩子的成绩,出发点是好的,但家长这种极端的惩罚,已经超出了引导孩子要重视学习的范围;
已经是对孩子的隐形控制,是将父母的权威凌驾于孩子的个人意志之上。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想法意愿。
若孩子“玩物丧志”,身为父母当然有必要给予引导。
但引导也讲究方式方法,也要有个度,不能以伤害孩子身心为代价。
报复性惩罚
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
可能很多父母意识不到,这种报复性惩罚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
有人和父母的亲子关系,再也无法真正地亲密:
“突然知道了为什么一直以来,我的爱好都不愿意和周围人说,也突然知道了为什么我和父母之间一直做不到知无不言“;
有人形成了回避型人格,“我就是那个小时候小说被撕喜欢的杂志被撕喜欢的CD的孩子。给我的影响?可能是我多少有点回避型人格吧。
人也好事也好,我对任何事情都不很上心,特别是我喜欢的。因为在我看来凡得到的必失去,也就没有必要去在意,已经习惯失去了。”
还记得《小舍得》里田雨岚的儿子颜子悠吗?
他的愿望是将来长大之后当一个生物学家,平时喜欢研究昆虫,用自己偷偷攒下的零花钱买了一盒蚂蚁。
可田雨岚经常威胁他,如果他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就把蚂蚁全部扔出去,绝对不会让他再研究这些没有用的东西。
担心失去心爱之物的颜子悠,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最终不堪重负,彻底被学习压力压垮了。
引导孩子,父母明明有很多种有余地的做法。
担心影响孩子成绩,可以暂时替孩子保管起来,等孩子能自制、学习不受影响之后再归还就是了。
但偏偏选择了这种覆水难收的教育方式,可能短时期看似有效,却造成长久的、难以修复的重创。
父母是孩子的引领者,而不是专制者,应合理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而不是暴力摧毁孩子的热爱,还在伤害孩子之后,觉得是为孩子好、自己没做错、孩子应理解自己的苦心、等孩子未来说一句谢谢。
就像有网友所说:“有些孩子被这样伤害过但并没有留下阴影,那是因为他获得了别的幸运来疗愈他,而有的孩子真的会一生都走不出来。”
别再让孩子直到成年,都还在等父母一句对不起;
别再让这种令人窒息的教育,摧毁了为人父母的苦心。
今日
福利
PRESENT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