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新课 | 最美书法系列课之《宋元书法》及零基础行书实践开始报名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书写比楷书方便快捷,又不似草书需要单独识读,它是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中实用性最强的。
启功先生说:“至草书之奇者,如楼兰出土之《五月二日济白》一纸,与阁帖中刻索靖帖毫无二致,‘无缘展怀’一纸则绝似馆本十七帖。其余小纸,有绝似锺繇《贺捷表》者。”后人所谓的“魏晋风度”,其实在西北残纸上亦能觅得,乃时代风气使然,与其说这是东晋名家书写艺术与精神品性的追求,不如说是文字书写特殊历史阶段所决定的。
《楼兰残纸》(左)与东晋二王帖(中及右)对比
东晋王珣曾给堂兄伯远书写了一通信札,称为《伯远帖》。其用笔舒展流畅,字形飘逸秀雅,章法布局灵动,一扫均匀板滞的习气。字形态势,顺其自然,而又通篇和谐,浑然一体,有如天成。为行书早期的典范之作。其每行字距有远有近,有疏有密,每个字都有动态表情,或顾盼、或俯仰,整体章法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此帖除首行“顿首”二字上下连笔之外,其余字字独立,字形有大有小,疏密有致,每个字的结构安排很有特点,通过点画与点画之间的疏密、向背、主从、敛纵、虚实等多方面的辩证关系的处理,使字的体态神情变化多方,生动活泼,给人一种意气飞扬的感觉。《伯远帖》是现今学术界公认唯一传世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称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首的“三希帖”。
东晋 王珣 《伯远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书法家梁巘(yǎn)在《评书帖》中有一段著名书论,即“晋人尚韵、唐代尚法、宋人尚意”,对这几个朝代的书法艺术特征进行了高度准确的概括。
书法史上还有一件著名的行书作品就是《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共计2400余字。其内容由唐太宗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而作的序文、太子李治作的序文以及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三部分构成,通称《三藏圣教序碑》。是由京师弘福寺僧怀仁集皇室所藏王羲之行书真迹成文,后镌刻成碑,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临书楷模。
到了宋代,书家们不泥古法,提倡适意的艺术主张,这种主张在当时的代表作,如苏轼的《黄州寒食诗》、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米芾的《虹县诗帖》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宋人尚意,表现在书法上,重行草、崇流美的尚意书风,韵外之致,意在笔先,不仅在当时成为一种时尚,而且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而开创尚意书风的便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全才苏东坡。
“尚意”也就是书法家在作品中张扬个性,表达性情,不受法度拘束,任由感情自然流露,纵横驰骋。宋代书法家重视自身修养,胸次高、读书多、见识广,他们的书法既不简单否定唐人,也不简单回归晋人。当时禅宗提倡“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影响了宋人的书法观念,而诗人、词人的加入,又给书法注入了抒情意味。
元代赵孟頫提出遵循古法、崇尚二王的思想,其云:“若今子弟辈,自小便习二王楷法,如《黄庭》、《画赞》、《洛神》、《保姆》,不令一毫俗态先人为主,如是而书不佳,吾未之信也。又云:“学书须学古人,不然虽秃笔成山,亦为俗笔”。赵孟頫所提到的 “古人”,主要是指晋人,尤指義、献父子,强调学习他们的用笔。
“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在这天朗气清的金秋海上,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效仿古人翰墨,信可乐也。
书法课程学习环境
欢迎报名参加此次课程,沉浸在书法的妙趣之中。效仿古人亲手完成第一幅茶挂作品,闲来之时挂于家中,沟通古今为雅室增加一份趣意与幽情。
宋雅四艺-茶挂作品
最美书法系列课程内容安排
茶挂作品参考
本次课程信息:
《宋元书法》+零基础行书实践工作坊
针对人群:
成人及适龄学生建议12岁以上(20人满额)
活动时间:
11月5日(周六)13:00-15:00
活动地点:
上海观复博物馆 · 临展馆
新课特惠:
258元/位(含参观门票)
注意事项:
1、本次课程费含当日参观门票,可多次进入博物馆,请学员自行安排好参观时间,需出示72小时之内有效核酸检测证明。
2、11月3日(周四)日上午10:00前,可全额退款。逾期退款200元,请知悉。
3、若报名成功,自11月3日(周四)将陆续收到确认短信。
课程详情请咨询:021-61089988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报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