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如何逆袭成顶级精英?80后印度裔英国新首相揭露“口音”背后的潜规则
但其实,口音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家庭、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等等。
如果要说世界上对于口音这件事最为偏执,并且可以几百年如一日,恐怕就只有英国人了。
剧作家萧伯纳在《茶花女》的序言中写道,“英国人一开口说话,就会激起另一个英国人的妒恨或鄙夷之情。”
上百年来,英国人的口音鄙视链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据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在英国成年人中,80%以上的人十分注重自己说话的“语音语调” ,并将其与“穿着打扮”所标志的社会地位相提并论。
都说实现阶层跨越一靠教育,二靠婚娶,三靠运气,而这当中最靠得住的恐怕就是教育了。
而从苏纳克的口音,就能看出他的教育背景非同一般。
他虽然出生于一个印度移民之家,但父母非常重视教育,把他送到英国七大公学之一温彻斯特。之后他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哲学和经济学。
很多人都以为伦敦音是标准的英语,但其实伦敦音发源于伦敦东区,通常被视为工人阶级的语言。
RP(Received Pronunciation)才是真正的标准英语,发源于牛津地区,所以也叫“牛津腔”。
但RP真的不能算英国的普通话,因为它一点儿也不普通。
除了BBC播音员,真正讲RP的只有皇室成员和像苏纳克这种从小在私立寄宿学校受教育的人。
而其中皇族讲的RP又被称为“Queen's Accent” 既“女王腔”,在女王每年的圣诞演讲中,都可以欣赏到她那标准的RP英语。
RP口音听听就好,千万不要试图模仿。
因为它的发音实在太夸张了,而这种夸张的发音本来就是作为一种“贵族音”将一小部分上流社会的人和其他人区隔开来。
普通人如果每天操着这种腔调会让人觉得“装腔作势”,但像苏纳克这种政要人物,说起来则刚刚好。
二、如果连女王的口音都能改变,你怎么不能呢?
口音并不是天生的,法国社会学家Pierre Bourdieu在《语言与象征力》中讲到:
“口音的差异本身就是社会层级体系和分化的产物。”
说一个人的口音”好听”、“不好听”,并不是基于语言学的标准,而是基于社会的标准。
“口音”带来的刻板印象和地域歧视不仅仅出现在春晚上,而是出现在任何一个有人的地方。
因为从古至今,人天生追求“优越感”,走到哪儿都离不开鄙视链。
即便是在北京,南城和北城,城里和郊区的口音也是有鄙视链的。
外地人总以为北京人如果一张嘴不是一口“京片子”就不是地道的北京人,但对于一个北京大院里长大的孩子来讲,那种“京腔”只属于“胡同串子”。
因为口音是地位的象征,所以当地位发生变化的时候,对口音的偏好也就发生了变化。
有语言专家专门扒了贝克哈姆的讲话视频,发现他自打成名后讲话中的英格兰东南和伦敦东城劳工阶级所惯用的一些土语发音开始逐渐消失。
当社会的价值观向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倾斜,口音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向上流社会媚俗的工具。
在娱乐圈很明显,一流明星通常说的是标准的普通话。
二三流明星说话则还是装着一副略带大舌头、嗲嗲的港台腔,每次我看了都恨不能帮他们把舌头捋顺了。
而像王菲,那英之类的,本身就是顶流了,所以她们才不管是北京腔还是东北大碴子味,爱谁谁。
在政坛,口音的改变就成了一个脱离现有圈层,向某些阶层靠拢的重要手段。
当年撒切尔夫人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步在英国政坛崛起,但她一口林肯郡口音的土话常遭到无情的攻击。
有政治评论员恶评,说她像“一只从黑板滑下的猫”。
当时,撒切尔夫人已年过五十,不得不请了专业的发音教练为她“彻底”正音纠调。最终,她颇富魅力的“语言形象”讨得了更多选民的好感。
英国前首相卡梅伦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口音,只不过,他改的方向和撒切尔夫人正好相反。
卡梅伦就读于著名的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从小就说一口上流口音。但为了显得更亲民,他开始模仿各种下层口音和乡村土语。
不要说首相了,有人研究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每年的圣诞演讲,发现从50年代到80年代她使用的都是典型的英国皇室口音。
然后到了后期,她的发言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元音/ae/越来越接近[a]——前者是高贵的贵族用法,后者则偏向平民。
所以啊,如果你总觉得自己的口音很难改变,不如问问自己:“如果连女王都能改变,我怎么就不能呢? ”
三、别让口音的瑕疵,影响你的自信表达
职场虽然不像政坛那么看重阶层,但有研究表明,口音会影响人们的信任感。
人们很少因为你的口音而听不懂你要说什么,但却经常因为“外地口音”,“外国口音”而感到你跟他们不是“一伙儿”的。
这种陌生感往往会让彼此之间的信任感打折。
虽然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态度,但就是这种潜意识却真正左右着人的判断与决策。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甭管自己英语说的好不好,一说起印度人的英文口音,那必定是一脸的鄙视,也不知道哪里来的优越感。
这种莫名的优越感,反之也亦然。
有一次我跟一个来北京出差的印度同事坐在出租车里,他看着外面感叹说:中国发展的真不错,快赶上印度了。
我当时听了下巴差点儿没掉下来,哥们,我可是去过印度的,咱俩说的是一个印度吗?
这种互相鄙夷,其实反映的是两拨人在实力、地位上的抗衡和较量。
一方面外企的中国人觉得不服气,明明活儿干得比你多,但话却全被你讲去了。
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印度人在跨国公司包括在硅谷的确混得比华人更好。
还有一个问题,很多中国同事都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同样是说英语有口音,老外就能听懂印度人“咖喱味”的英语毫无障碍?
这是因为口音仅仅是语言障碍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语法。
印度人毕竟从小就学英语,他们的语法更精准。但我觉得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表达的自信。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之前赵丽颖说英语被群嘲的事情——
视频中,赵丽颖的英文发音出了大问题:一句“what would you do for love”,带着浓重口音的读成了“喔唔丢肚佛辣乌”。
视频发出被群嘲上了热搜后,品牌方立即删除了这条视频,并将赵丽颖的名字在后续的最新活动中删除。
但我认为赵丽颖的英语口音问题倒是其次,对比她和杨颖在说英语时候的神态,我觉得她更是输在自信上。
本来很优秀的她显得紧张,眼神飘忽不坚定,带着些许迟疑;而杨颖虽然也有一些“中式发音”,但姿态放松,眼神自信随意;
语言的发明本来就是为了沟通表达的,不要让口音的瑕疵阻碍你表达的自信。
只要你不觉得尴尬,尴尬的就不是你!
写在最后
20多年前我刚到美国念书的时候,第一次听印度教授讲战略,听以色列教授讲统计,整个人都懵了,这说的是啥?
而我的同组同学是个来自委内瑞拉的男生,每次他说“Focus",听起来都像“Fucus”,好像在骂人。
但慢慢的我学会了适应不同的口音,而且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国际大熔炉里,大家透过彼此的口音了解了对方的国家和文化。
我也练就了一个神奇的本事,能听懂各式各样口音的英语。
后来在工作中,我需要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工作,这个本事可派上了用场!
现在每当学员问我:“老师,怎么才能听懂印度口音的英语?”
我的答案是 —— 多去印度餐厅吃饭。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从美食开始。
你需要对别人的语言、文化产生好奇才行。
当我们少一些自说自话的优越感,多一点好奇和包容,彼此的沟通会更顺畅,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更美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