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一晒就黑,有人却变红?
在某书上,美妆博主将肤色研究得透透的,皮肤可以分为:冷白皮、黄一白、中性皮、橄榄皮……你要是不懂,甚至还有坐标给你指出来。
这坐标轴真不错
图片来源:某书
虽然肤色被细分为这么多种,要是有一个统一的代称,你大概率会称自己为“黄种人”,但是明朝来华的传教士却说中国人是“白人”。
我们的肤色到底算黄还是算白,不同族群的肤色差异因何而生?通过基因测序,人类学家找到了最新答案。
古埃及壁画中从左至右为:利比亚人、努比亚人、叙利亚人和埃及人,他们肤色各异,差别明显,但现代这四个地区的主流族群肤色基本相同。(努比亚指今埃及南部与苏丹北部的尼罗河沿岸地区。)图片来源:wiki
始祖本来也是白皮肤
人类的皮肤颜色深浅不一,亚欧人白皙,非洲人大多黝黑,浅肤色似乎是人类走出非洲以后才演化来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作为人类最近的表亲,同样在非洲的黑猩猩是什么肤色?
印象里黑猩猩都黑乎乎的,但实际上,黑猩猩的皮肤非常白皙,只是被长长的体毛挡住了。
黑猩猩体毛覆盖下的皮肤其实是白皙的肉色,早期人类的肤色被认为与之接近。
说到这,你还记得斑马的皮肤是什么颜色吗?不记得的话,看文末链接复习。
学者们认为,刚和黑猩猩祖先分家的早期人类,也必定是类似的浅肤色。大概200~12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脱去了长毛,在东非草原的烈日下赤裸着追逐猎物。
没有体毛和树荫遮挡,热带强烈的紫外线不仅会灼伤皮肤,还会损伤细胞核引起癌变,并破坏人体内的叶酸。缺乏叶酸的孕妇容易生出畸形儿。烈日成了祖先们生死攸关的考验,而黑色素就是人类面对考验交出的答卷。
一晒就起皮,太真实了
你可能会奇怪:物理学告诉我们,颜色越浅反射的光线越多,若肤色变深,吸收的紫外线岂不是更多了?
确实如此,但皮肤中的黑色素正是负责“吸引火力”的。经紫外线照射后,皮肤中的黑素细胞会快速分泌黑色素。黑色素能吸收大量紫外线,保护皮肤细胞尤其是细胞核不被灼伤。
最早的“白人”,出自东亚
不过紫外线也并非一无是处:它能促进身体合成维生素D,帮助钙质吸收,这正是晒太阳预防佝偻病的原理。
不过到了夏天你也悠着点晒太阳,否则后果就是:
当人类走出非洲,来到纬度更高的亚欧大陆时,曾用来保命的深肤色反而成了累赘。高纬度日照更弱更短,而黑色素吸收了太多紫外线,会让皮肤细胞无法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距今约2万前,亚欧大陆还曾迎来一个极度寒冷的冰期,持续近一万年。正是在这个漫长的冰期,东亚人演化出了白皙肤色,以合成更多的维生素D。
2016年,中国科学家通过基因测序发现,大概在1.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产生了一个让肤色变浅的突变。这个突变在今天的汉族人中携带比例非常高,但在佤族和很多南亚语民族中的比例要低很多——东亚不同人群的肤色差异得到了解释。
佤族人的肤色偏深
图片来源:中新网
然而检测欧洲人时,却发现他们也很少携带这个突变。这表明欧洲人肤色变浅,是源于不同的基因突变。欧洲学者对西班牙出土的古人类遗骸也做了基因检测,结果更出乎意料:直到7000年前,欧洲人仍然是深肤色的!
欧洲人是如何变白的?
为什么直到7000年前,高纬度和冰期也没让欧洲人变白呢?
原来除了晒太阳,人体也能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D,肉类尤其是海鲜中就富含维生素D。欧洲有着曲折漫长的海岸线,渔业资源丰富,深肤色的古欧洲人或许就是靠狩猎捕鱼熬过冰期,直到西亚农夫到来。
重点是还好吃!
约11000~9000年前,冰河时代结束,西亚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原始农业。农业养育了更多人口,却让肉类摄入大大减少,导致通过食物获取的维生素D不足,必须靠晒太阳弥补。古尸DNA检测发现,原始农业出现后不久,西亚古人类的肤色就开始普遍变浅了。
大约七八千年前,为寻求更多耕地,西亚农夫开始源源不断涌入欧洲。依靠农业养活的庞大的人口,欧洲农耕族群逐渐将深肤色的渔猎族群融合取代。大约6000年前,欧洲人才变成今天我们熟悉的浅肤色。
早期的欧洲猎人有着深肤色和蓝眼睛,图为英国科学家复原的约一万年前古英国人塑像。图片来源:nhm.ac.uk
咱们再来说说,为什么有的人一晒就黑,有的人却一般是晒红,然后很快就白回去了?
这其实是由于基因突变不同,欧洲人合成黑色素的能力要弱于东亚人,所以中国人一晒就黑,而欧洲人一晒就红。晒红其实是一种晒伤——因为来不及合成大量黑色素来保护皮肤,导致急性日光性皮炎。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晒黑了要慢慢捂白,而欧洲人晒红了很快就能白回去。
相信这段解释对即将学车的朋友来说是一个噩耗,晒黑就晒黑吧,别挣扎了。
“黄种人”:被禁止的称呼
1613年,葡萄牙人谢务禄来到南京传教。他在中国居住了23年,直到明朝灭亡前夕才返回欧洲,并著有《大中国志》一书。书中写到:“中国人和我们欧洲人一样是白的……越是往北走,中国人的皮肤就越白。”
比照全球原住民肤色地图,谢务禄的描述非常准确。
19世纪全球原住民肤色地图(可点击图片放大查看)。绘图:李聪颖 孟凡萌
明末来华的欧洲人众多,也都在记录中称中国人为“白人”,反倒是后来划入“白种”的印度人,当时被归类为“黄皮肤”。
直到18世纪中期,因为种族主义的兴起,中国人才开始“变色”:当时的欧洲人将肤色和种族相联系,“白色”成为欧洲人专用,而描述东亚人的用词五花八门:“橄榄色”、“灰色”、“铅色”、“蜡黄”,反正不能是白色。
但是你看看下图,这两位是2019年辩论贸易战时的美国和中国主播,到底谁的肤色更黄,谁的肤色更白?
东亚人天生的肤色并不比欧洲人深,加上东亚人容易晒黑所以流行美白,而欧美则流行晒太阳“美黑”,故此很多欧美人看上去反而比中国人肤色深。图片来源见水印
到了19世纪,西方人终于将东亚人和“黄色”绑定:欧洲、西亚和印度被划入“高加索白种”,剩下的所有人类都被称为“有色人种”,包括“埃塞俄比亚黑种”、“美洲红种”、“蒙古黄种”等等。
当时的种族主义者还宣称:“欧罗巴人种的浅肤色和高眉骨,是纯洁心灵与深邃智慧的体现;蒙古人种的暗黄肤色和细长眼睛,暗示他们狡黠阴险;美洲人肤色发红,所以热情但冲动好斗,黑种人则原始愚昧。”
美洲原住民身涂红色颜料表演传统舞蹈。美洲原住民很晚才从东亚人里分化出来,携带和我们相同的浅肤色突变,实际上皮肤并不“红”。“红种人”的由来,据说是早期殖民者把他们身上所涂颜料当成了真实肤色。但也不可能好几百年一直看走眼。印第安人的“红种”和东亚人的“黄种”一样,都是种族主义者强加的。有趣的是,因为欧洲人一晒就红,有些印第安部族反过来还称欧洲殖民者称为“红人”。图片来源:wiki
今天,“蒙古人种”、“黄种”这些带有歧视性的名词,早已被欧美学界禁用。日韩和我国也在逐渐扬弃这些落后的分类。基因检测还发现,埃塞俄比亚黑人和西亚人、欧洲人的亲缘关系非常近,与西非、南非黑人反而更远。
所以啊,以肤色区分人类族群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往期内容回顾
撰文 | 颜孚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阿什么爽
本文原载于《博物》杂志2020年9月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