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学广相,学希腊哲学,长尾君这半年没跑路~

学广相,学希腊哲学,长尾君这半年没跑路~

公众号新闻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私信问我在干嘛,问我是不是转战其他平台了啊,是不是不再写科普了啊,公众号是不是不更新了啊等等等等。

我查了一下我的公众号记录,发现上一篇文章《不确定性原理到底在说什么?》居然是半年前发的,再加上我最近也没怎么在微信群里说话,所以大家这样问就显得非常正常了。

至于我断更时在干嘛,我在《当「长尾科技」长时间没更新时,他一般在干什么?| 催更专用帖~》里老早就写了,还能干嘛呢?不就是在搞学习么。学的时间短点就更新得快点,学的东西比较难,比较费时费劲就更新得慢点~

我在每一篇文章的最后也都会说:我就是一个打着科普的旗号搞学习的自媒体,我写科普文章只是我觉得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我学习,我觉得只有我能用非常通俗的语言把一个给中学生也能讲清楚,我才算学明白了。这种费曼学习法我也一直在跟大家推荐,希望大家也能加入并实践起来。

所以,你要我说什么吧,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只不过,的确我的公众号也有半年没更新了,这些情况老朋友知道,新来的朋友们未必清楚。而且就算是学习,你说一说你到底在学什么,能不能让大家也参与进来一起学习,这些情况讲一讲也挺好的。

但是,每当我这样考虑的时候,立马就会遇到一个问题:如何跟大家说这些事情?我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说这样的事情?

有人说这还不简单,你不是有公众号么,直接在公众号长尾科技里发篇文章说一下不就完了么。可是我一想,我的公众号都有半年没更新了,有很多人是等了很久的,让别人等了这么久等来一篇“我这几个月在干什么?”这样的文章,你想想,好像不太好吧。

作为一个号主,你让别人等了越久,其实在无形中就把读者的味口吊高了很多,你下一篇文章就得写得更有质量,这样大家才会觉得这半年没白等。所以,断更越久,发下一篇文章就得越谨慎,然后,我几次想写篇文章解释一下,后面想想又都作罢了,直到最近被大家催得实在不行了~

但还是那个问题啊,写篇文章啥的事小,写在哪里才是那个大问题,因为在长尾科技这个公众号里发这个实在不太方便。

然后我突然想到,我不是还有一个小号么?当初因为什么原因建了这个小号,我现在自己也搞不清楚了,但是小号,不就是用来干大号不方便干的事情的么?那你把这些零零碎碎的事情发在小号不就完了么。大号继续保持高冷,以后出了正式的主线文章再到大号发表。日常搞学习的一些东西,平常跟读者沟通下学习以及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的一些经验,或者大家平时有什么事,都可以在这里讲。

既然大号选择了做高冷的事情,那这些更接地气的事情,就让这个小号来做吧,长尾科技目前唯一的官方小号就是这个「长尾科技的小号」:

如果大家对主线文章以外的事情也感兴趣,那就关注一下我的这个小号,大家关心的一些具体问题,后面可能就在这里发了。

01

聊完了小号,再来谈一谈学习的情。如标题所言,这几个月我主要在学习两样东西:广义相对论和希腊哲学。

广义相对论大家很容易理解,我这个号最开始就是从科普狭义相对论起家的,为了更好更全面的理解狭义相对论,我又去写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因为狭义相对论主要就是从电磁理论和牛顿力学的矛盾中建立起来的),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用微分和积分形式写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我又写了篇微积分的内容。

狭义相对论的内容完结后,我就开始写量子力学,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写了《什么是量子力学?》和《不确定性原理到底在说什么?》。之后我就面临一个选择:是沿着量子力学的这条路走下去,继续写诸如量子力学诠释、贝尔不等式之类的内容,或者进一步写量子场论的内容,还是换个方向,接着狭义相对论继续写广义相对论的内容呢?

原本我是打算继续写量子力学的内容的(这样或许就能蹭到今年诺奖的热度了~),但是我很快就发现,由于之前大半年都在学习思考量子力学的相关内容,然后那段时间想到量子力学的相关内容就头疼,于是就得先转个向了。这一转,就转到了广义相对论和希腊哲学身上。

关于广义相对论,大家心里要先有个概念,这玩意比狭义相论对可难太多了。如果说狭义相对论的难主要是难在思维转换上,以前我们都是在欧氏空间里想问题,现在要切换到闵氏时空里来;以前我们认定一把尺子在空间中的距离是不变的,现在我们必须认定它在时空中的距离(时空间隔)的不变的。一旦把这个思维转换过来了,狭义相对论其实还是很简单的,它对你的数学并没有太高的要求。而这思维的转换,就是一个不断给自己“洗脑”的过程,我们在群里不停的讨论狭相的问题,不停的强迫自己用狭义相对论的方式思考,总有一刻你会习惯这种思考方式的(这也是狭相时代群里会比较活跃的一个原因)。

到了广义相对论,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广义相对论就难多了,它难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几何是弯曲的,它把引力看成了时空弯曲的一种自然表现。

然而,大部分人还是严重低估了这件事可能带来的数学上的复杂性。有些人觉得,不就是弯曲的时空嘛,我们在中学里一样可以处理曲线、曲面,弯曲无非就是弄个更复杂的函数,细节处理起来会更麻烦点。不过我们现在都有计算机,这种细节上的复杂应该也不是事。

如果事情有这么简单,如果处理弯曲的时空也不过就是像处理弯曲的河流,弯曲的气球表面那样,那爱因斯坦当年还用得着专门去找格罗斯曼要数学工具,他还用得着花那么长时间去学习黎曼几何么?很显然,这里的情况没这么简单,如果只是处理弯曲的河流,弯曲的气球表面,那微积分就够了,完全不用单独再去学什么黎曼几何。

那弯曲的河流、气球表面和弯曲的时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为什么我们可以用传统的微积分处理弯曲的河流和气球表面,但却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弯曲的时空?

这差就差在:我们现在生活在三维空间(加上时间就是四维时空)里,我们在处理弯曲的河流时,大致可以把河流看成一条一维的曲线,一条嵌在三维空间里的一维曲线。同样的,弯曲的气球表面也可以看成一个嵌在三维空间里的二维曲面。因为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里,因此,我们看这些嵌在三维空间里的一维、二维曲面,就会像开了上帝视角一样。我们虽然是在处理弯曲的曲线曲面,但其实我们是把这些曲线曲面嵌在一个更高维的欧氏空间里来处理的。

我们从太空看地球,这种感觉就跟我们看地球仪一样,我们依然是把二维的地球表面嵌入到了一个更高维度的三维空间里,从更高的维度降维看地球。但是,如果你只能呆在地面,不让你离开这个二维的地面,你要如何思考地球表面呢?你还能建立起一套关于地面的几何学出来么?有人说你不让我离开地面,但是我在大脑里还是可以想象三维的地球,我不停的在地面测量,然后在脑海中拼出一块三维的地球图像出来。确实,虽然你只能呆在二维的球面里,但你的大脑依然可以思考三维的球体,那你就依然可以想办法拼出一个三维的地球图像,依然可以想办法把地球表面嵌入三维空间里。

那如果我假设你没有想象三维空间的能力,你就是一只眼睛只能贴在地面上的蚂蚁。你只能感受到二维球面的信息,无法想象三维空间是什么样的,也无法跳离地面去测量第三个维度的信息,如果你是这样一只蚂蚁,你还能建立起关于地球表面的几何学么?你还能有办法知道地面的如何弯曲的么?

到了这里,估计很多人会开始感觉似乎真的有点棘手了。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我为何要如此百般刁难你?明明我们可以站在上帝视角,可以从三维视角非常轻松地看一维的曲线(河流)、二维的曲面(气球表面),为什么我非要让我变成一只蚂蚁,非要从蚂蚁的视角来审视二维曲面?

那是因为:我们在面临弯曲时空的时候,遇到的情况跟蚂蚁的弯曲的二维曲面上差不多!

什么意思?你想想,我们在广义相对论里面临的弯曲的东西,可不是一维的弯曲河流,也不是二维的曲面,而是整个三维空间(如果把时间加进来,那就是四维时空)本身是弯曲的。我们可以把一维的曲线、二维的曲面嵌入更高维的欧氏空间中来,这没问题,因为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可以想象三维空间。

可是,如果弯曲的对象就是三维空间,理论上来说,如果你想把这个弯曲的三维空间嵌入更高维的欧氏空间,那我们就得把它嵌入四维欧氏空间当中。请问,四维的欧氏空间,你要如何想象?你能想象弯曲的三维空间嵌在四维欧氏空间里是什么样的么?你能跳到更高维的四维空间中,然后从四维的“太空”里俯瞰这个弯曲的三维空间么?退一万步讲,就算你想象力过人,能够想象弯曲的三维曲面嵌在四维欧氏空间里,那你要如何测量呢?你自己能跳到这个更高维的四维空间里测量嵌入其中的弯曲三维曲面的各种几何量么?

你办不到啊!也就是说,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是:你只能在三维空间里处理弯曲的三维空间(四维时空),这跟蚂蚁科学家只能在二维曲面上处理弯曲的二维空间是一样的。所以,把自己当成蚂蚁,你就能感受爱因斯坦当年的困境了。

不过,好在早在爱因斯坦之前,高斯和黎曼就己经把这样一套数学整出来了(否则,爱因斯坦就得自己去发明这样一套数学工具,就像牛顿发明微积分一样)。也就是说,我们是有办法就在三维空间里研究弯曲的三维空间的,蚂蚁科学家就算不离开地面,它们也有办法知道地面是弯曲的,也能知道就算没有外力,蓝球在曲面上这样“滚动”是因为曲面本身是弯曲的。

那接下来问题就简单了,既然有这样一套不用把弯曲空间嵌入更高一维的欧氏空间,在弯曲空间内部就能解决问题的几何学,那我们去学就是了。把这套东西学好了,我们在三维空间里就能描述弯曲的三维空间(四维时空),然后把广义相对论的思想用这套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这套几何学一般被称为黎曼几何或者(现代)微分几何,梁老师讲述广义相对论的教材就叫《微分几何入门与广义相对论》。我现在学习广义相对论,也是以这套教材以及配套的视频教程为主(视频在B站搜“梁灿彬 广义相对论”立马就能搜到),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

也有些人学习广义相对论并不使用微分几何的语言,我这里并不讨论这两种方法的优劣。单从一个初学者的眼光来看:第一,几何语言讲东西讲得特别清晰(这一点在狭义相对论的科普中就己非常明显了),而清晰,对于我这个试图把东西通俗易懂地讲给中小学生来听的人来说就至关重要;第二,梁老师的这套教材写得也是非常清晰(《微分几何入门与广义相对论》是足足三大本,逻辑非常清晰,不该含糊的地方坚决不含糊),而且更重要的是,梁老师给我们录制了成套的教学视频,这极大方便了我们的学习。

所以,不论从哪方面看,如果我想把广义相对论讲得通俗易懂而又不失深度,跟着梁老师的这条路走,应该算是比较好的一个选择。

这条路被人诟病最多的,大概就是微分几何真的是太难太抽象了,梁老师的这本书的前五章就是专门讲微分几何的,许多人兴匆匆的跑去学习广义相对论,然后就被这五章硬生生的挡回来了。但是,再难啃还是得啃啊,这里多下点功夫,后面别人头痛的时候你就舒服了。这里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啃,总能啃明白的,我在知识星球里也写了一堆关于微分几何这前五章的学习笔记(因为是不太规范的学习笔记,不方便公开发公众号,只能记在星球里),就把大家的学习难度再将低了一点。

总之,既然我们选择了硬杠广义相对论这种硬骨头,既然我们想践行费曼学习法,想即便面对完全不懂的中小学生,我们也能通俗易懂、逻辑清晰而且不失深度给他们讲清楚,想后面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黑洞以及宇宙学,那这微分几何再难,我们还是得学不是?反正都要学,既然现在大家都在一起学,那不正好么?

02

广义相对论的事谈完了,那再来谈谈希腊哲学。为什么我这半年还跑去学习希腊哲学,而且花在希腊哲学上的时间比广义相对论还多很多呢?其实,我这是冲着科学去的,我想更清楚地了解科学到底是什么,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到底是如何从之前的自然哲学转化为后来的自然科学的?

我们都知道伽利略和牛顿开启了近代科学的革命,革命革命,那是革了谁的命呢?答案是亚里士多德。那么,亚里士多德又是怎么看自然界的呢?他这么伟大的一个哲学家,他为什么会这样会看待自然界呢,这个思想的源头是哪里来的,这种思想又是如何转变的?为什么后面又会被牛顿取代呢?

其实,对于伽利略-牛顿开创的这种近代科学的风格,我们是非常熟悉的,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物理学它就是这个样子的。虽然爱因斯坦和牛顿的理论不一样,我们有时候也说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进行了一场革命,但这种革命其实还是在伽利略-牛顿创造的近代科学的体系框架内,这种大的范式并没有变。他们都还是要先把自然界量化,然后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还要用实验来验证。

而且,他们只管如何用合适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自然界,并不对自然界的背后作一些形而上的讨论。因此,爱因斯坦和牛顿之间的差异,是远小于牛顿和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差异的。

我在社群里也一直在讲,我们除了科普科学的知识,更要科普科学的精神,但科学精神可比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抽象得多了,那什么是科学精神?我们现在整天泡在科学的环境里,但我们却很少从这些具体的科学环境里抽出来,能全局的看一看到底什么是科学。你不了解什么是科学,思考得越多,越有可能变成民科(民科并不是官科的对立面,而是不了解现代科学的范式,不了解什么是科学,因而采用了非科学的方式来研究自然,这些非科学的方式可能是宗教的、神学的、哲学的,或者其它四不像的方式)。有些人以为凡事讲道理有道理的就是科学的,凡是对的好的就是科学的,如果只是这样,那亚里士多德讲的就没有道理了么?古人也觉得他说得对啊,他的那一套跟牛顿的那一套的根本差别又在哪里呢?

还有些朋友喜欢一谈到什么是科学,就立马把20世纪一些科学哲学家的观点搬出来,用他们的观点来说明什么是科学。而这波人里,又属波普尔以及他的证伪理论在中国的名气最大(虽然波普尔只是科学哲学中的一个流派,而且他的观点早就被后来的科哲学家批判了,也远不是现在科哲理论的主流)。我也一直很纳闷:为什么是波普尔的理论在中国这么受欢迎,难道有某种历史原因?

不管怎么样,当被问到什么是科学的时候,许多人确实喜欢拿波普尔的理论来挡枪,说只有能证伪的才是科学。或者直接把它等价,说科学就是能被证伪的,至于这种说法后面会带来什么问题,就全然不管了。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来批判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它本质上还是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活动的对象是科学。既然是哲学,后面的哲学家会对前面的哲学理论提出批判是非常正常的,一个理论要无足轻重到何种地步才会使得后人连批判都懒得批判它?波普尔的证伪理论能引发那样的反响,那肯定也是有他的道理的,但有道理就不代表它没有任何问题,有问题的话,后面的哲学家肯定就会对它进行批判,哲学就这样继承性发展的,这都是非常正常的。

我想说的是,当我们面对“什么是科学?”这样的大问题的时候,如果只是想随便从科学哲学家的理论库里找一条理论来回答,那是非常偷懒而且不负责任的。

而且,你想过没有,科学哲学它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哲学活动,这其实也给我们设置了一个比较高的讨论门槛。首先,它的研究对象是科学,那我们首先就得知道科学是什么样的。我们对自然的研究到底是如何从自然哲学变到自然科学的,伽利略和牛顿他们的怎么研究自然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研究的,心里对科学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才能以科学为认识对象,对它进行哲学上的探讨。否则,这些科学哲学理论在人眼里就只是一堆教条,这个人说一个观点,那个人又说一个观点,你只能选择相信哪个,这样就毫无意义了。

其次,科学哲学本质上是一门哲学,就像科学有它的范式和研究方法一样,哲学当然也有。如果我们没有一点哲学功底,没法进哲学的语境中去,那我们是没法真的理解那些科学哲学家理论背后的意义的,这样最后还是只能记住一堆毫无意义的教条。就像现在很多人喜欢把波普尔的观点摆在嘴边,并不是他真的从哲学上理解了波普尔,而只是记住了证伪理论的一些结论,然后觉得吵架的时候比较好用罢了。

所以,想要真的搞清楚什么是科学,上来就去读科学哲学家的理论不是一个好办法,这些可以以后再读,但我们首先得从历史上把科学的产生发展把握清楚了再说。如果你现在还说不出牛顿看待自然界的方法跟亚里士多德有什么不同,还不能说出伽利略和牛顿进行的近代科学的革命到底革命在哪,他们建立的新的科学方法到底是什么样的,那这时候记住了再多的科学哲学的命题也是没用的。

我上面说的这些事情,其实是科学史专业的人会专门研究的。科学史嘛,那自然要搞清楚科学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到底是如一步步发展的,如何从神话进入自然哲学,到伽利略-牛顿那会儿进入自然科学的。你把这些都理清楚了,那对近代科学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自然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把握了,你在这种状态下再去看科学哲学的著作,效果自然会不一样。

所以,想要更了解到底什么是科学,那就先去学一学科学史呗,于是我就吭哧吭哧地去读各种科学史著作。在科学史方面,张卜天翻译的【科学史译丛】系列是极好的,我基本上把里面关于从自然哲学到自然科学相关的书都买来看了。大家如果不知道从哪看起,可以先看看《西方科学的起源》以及《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我看了一堆科学史的书,很耗费了一把时间,但是发现事情远远没完,因为科学史要讲科学的源头嘛,讲源头就必然要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但是你也看到了,上面那些书都是科学史的专著,科学史的书籍也都会有自己的侧重点,他们虽然也都会提到古希腊的哲学,会提到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如何看待自然,但它们在这方面的描写都是比较简略的,否则,他这书就不叫科学史的书,而应该叫古希腊哲学史了。

但是呢,偏偏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希望能把一个东西的来龙去脉都逻辑清晰的理清楚,仅仅知道结论对我来说是没什么吸引力的。而且,也只有把问题的内在逻辑全都理清楚了,我才能通俗易懂,逻辑清晰的给大家写出来,才能让不懂的人也能看懂,相信看过我其他文章的朋友都能理解我说的。

因此,如果我们想知道人类最初是如何看待自然的,我们就得回到古希腊哲学,这是没办法的。你想知道牛顿力学相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有什么变化,你就得先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你想了解亚里士多德,就得先了解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你想苏格拉底,就得先了解巴门尼德,然后进一步追到赫拉克利特和毕达哥拉斯,最后追到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古希腊哲学的思想是一环扣着一环的,它的发展本身就代表了人类对自然认识过程的深化。

然后,我就开始正儿八经的学习古希腊哲学,这一学,发现又掉大坑里去了,它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

而且,你用西方哲学史的教材和视频教程去学希腊哲学,它不可能只讲到希腊哲学啊。这部分讲完之后,人家老师讲得太精彩了,一不小心就又把后面的也看,然后笛卡尔、洛克、斯宾诺莎、休谟、康德、黑格尔等一堆近代的人也跑出来了。为了把这些思想串起来,你还得了解欧洲的历史、思想史甚宗教史(基督教神学影响太大),这些东西都挺费时间的。

所以,半年的时间你说长也长,说短它也短,摊上这么多东西,你搁谁也不好使啊。

03

本来吧,之前我己经开始动笔写希腊哲学部分了的。我的一贯风格是,当对整个知识体系在大的方面有个整体的把握之后就可以开始动笔写文章了,然后在写的过程中用逻辑倒逼自己把内部细节都填满,我这是以写文章来作检查,来倒逼和指导学习。

其实,那会儿开始动笔也确实是实属无奈,因为光是希腊哲学这一块,它内部就还有很多东西我没有理清楚。当然,不是我不想弄清楚,而是一般西方哲学史的教材它确实写得比较简单,它们没有去特别梳理各种概念、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我把各种《西方哲学史》的教材都买了,包括块头比较大的叶秀山等主编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策勒的学术专著《古希腊哲学史》,也听了很多哲学系的教学视频。这里特别推荐一下赵林老师的西方哲学史的视频课程,逻辑清晰,讲得极好(视频在B站一搜就能搜到)。赵林老师的这套视频也有配套的书,但这书相对于视频就显得非常一般了,只能当作教学笔记来看。

不过呢,限于这些书的定位和体量,他们更多是介绍各种哲学家的观点,这个哲学家的观点是这样的,那个哲学家的观点是那样的。他们可以把每个哲学家的观点都介绍得比较全面,但不是很关注不同哲学家思想上的逻辑性和传承性,也没有特别注意同一个哲学家他思想的内在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不论是同一个哲学家的思想还是不同的哲学家的思想,这些叫《西方哲学史》的书籍都写得很零碎,没有用一条逻辑主线把这些东西都串起来,这就让我这种非常习惯知识的逻辑体系的人非常难受。有的书写了这些但也只是一笔带过,我非常喜欢赵林老师的西哲课,就是因为赵林老师在这种思想的传承性和逻辑性上是做得比较好的,他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梳理哲学思想的各种关系。不过呢,必竟他开的课是西方哲学史,课时有限,他不可能在课堂上讲太多,所以,他的梳理也只是对那个主线逻辑的一个大的梳理,那些更具体更细节的地方就无暇顾及了。

但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是西方哲学史的课堂,而不是古希腊哲学的学术研讨会。因此,为了把古希腊哲学里更多更细更具体的地方的逻辑理清楚,我得去找一些更学术一点的资料,比如叶秀山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这个学术版不是我注的,而是这套书的名字里带着学术版的字样,这套书当然比一般西方哲学史的内容详实太多了,厚厚的八卷,从古希腊一直谈到现代的欧陆哲学和英美分析哲学。但是吧,因为讲的东西太多,所以留给古希腊哲学的篇幅就没有那么多,我最关心的那些逻辑关系,他这里讲得也是不够痛快,依然理不清。

然后我就想,找通用的西方哲学史没用,那就找专门的古希腊哲学史,专门研究古希腊哲学的学术专著,那应该写得清楚多了吧。于是我去搜“古希腊哲学史”的书,一搜还真有,德国著名古希腊学者策勒的六卷本大部头《古希腊哲学史》,块头足够大,内容足够专一,买买买。

买回来之后发现,策勒的书虽然很厚,内容很多,但他的正文内容其实比较少,他的注释反而非常之多,经常是一页纸里就几行是正文,剩下的全是注释。而且买书的时候看起来是厚厚的六卷本,但是每卷只有四百页的样子,加上大半都是注释,所以内容远没有看起来的那么多。然后就是,策勒的这套书确实风格很学术,他不像一般的哲学史书籍那样只做介绍,他是预设你本来就懂一般的古希腊哲学史,然后,我这里来跟你学术性讨论一些大家有争议的话题,并亮出他自己的观点,他并不会花很多精力去给你梳理那些在他看来是基本常识的内容。

但是,我们要考虑到这套书是策勒在1844-1852年期间写成的,而且是第一部古希腊哲学史的巨著,汪子嵩老师在书的最前面写道:德国哲学史家策勒的《古希腊哲学史》是古希腊哲学学科的奠基之作,中国学者有责任将它完整的翻译过来。从学术的角度的看,这是一套很好很重要的书,但是如果你想通过它把古希腊思想的逻辑脉落都理清楚,那好像是不太可通的。你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参考,在其它地方把大古希腊哲学的大致脉落理一理,然后有不清楚的就来这里查,刚好碰到策勒讲了这个话题算你运气好,没碰到那就没办法了。

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动笔写文章的,为什么开始动笔写?因为没办法了。我一般都是先通过各种外部材料把要写的东西的逻辑在头脑里大致理清楚,大的逻辑过去了,体系上立得住了就开始动笔写文章。

这个写文章绝不是说一切的内容,一切需要的知识储备都准备好了,然后你用文字给它完全记录下来。而是,整体上的大的逻辑框架己经理清楚了,那就开始写文章,写文章的过程就是要逻辑清晰的把东西讲给不懂的人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逻辑上有任何问题就会立马被发现(这是开始看书学习阶段达不到的),发现问题了就立马去补,去翻书查资料等各种手段把这段逻辑补上。所以,写文章就是一个逼得自己把更多细节上的,更具体的东西的逻辑补充完整的过程。

现在开始写文章,那就是意味着外部能提供的帮你理清框架的东西己经就那些了,现在你不得不通过写文章来进一步了。

所以我说我这开始写文章是被逼的不得不写的,在当时,不管是叶秀山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还是策勒的《古希腊哲学史》,它们在许多地方都没法解决我的问题,没法让我把整个希腊哲学的逻辑体系都搭起来。这个大的逻辑搭不起来,我就没办法在文章里把要写的内容逻辑清晰而又通俗易懂的写出来。如果我的文章只是给你介绍哲学史里有什么,每个人都说了什么,像个字典一样,那就相当没劲了。

等我写了万把字的时候,我在网上发现还有一套多卷本的古希哲学史的专著,那就是汪子嵩主编的四卷本《希腊哲学史》。我想反正都这样了,那就再买来看看吧,毕竟多个选择多条路。

其实,那时候我对这套书也并没有抱什么希启望,因为策勒的那套《古希腊哲学史》也是学术专著,而且还是六卷本,这套才四卷本,估计内容比策勒的还少,谁能指望你能把希腊哲学讲得多细,把里面的逻辑理得有多清楚呢?

但是,当我收到这套书的时候,我震惊了。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哪是四本书啊,分明就是四块超级厚的砖头(第四卷分了上下两册,一共是五本),每本书都有1000页左右。而且,不像策勒的书里一大半都是注释,这套基本上都是正文。第一卷从泰勒斯讲到德谟克利特,第二卷讲智者运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第三卷更是用一千多页的一卷讲亚里士多德一个人,第四卷则是晚期希腊哲学。

这套书将近五千页,而且纸张是偏大的那种,其中的字数和内容大家可以自己想像。翻开书之后,里面的内容也是无所不包,既有对哲学思想的体系介绍,也有针对具体问题的学术讨论。因为这套书写得比较晚(相对于那些古希腊哲学专著),1987年第一次出版(现在是2014年新版),所以,他在许多问题上对之前各种古希腊学者的观点都有对比的介绍,最后也说明自己的观点。其实也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内容写得如此之详细,怎么可能单单是古希腊的哲学史就四五千页呢?仔细研读这套书之后,我之前许多有疑惑的地方,逻辑上串不起来的点也都慢慢串起来了,把古希腊哲学放到一个大的体系里慢慢有了希望。

于是,我立马停下了之前的文章,写啥写啊,先把这套书仔细研读一下,把大的逻辑小的逻辑都建立得差不多之后再动笔不迟。然后,我就踏上了研读汪子嵩这套《希腊哲学史》的漫漫征程:

由于古希腊哲学内容众多,哲学家的人数多,思想内容也多,因而很容易出现看了后面慢慢就忘了前面的情况。为了不让好不容易理清楚的逻辑关系到了后面又搞忘了,我就开始一边往前看书,一边开始写之前己经理清楚了的学习笔记。

当然,说是学习笔记,其实也是理解后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语言重新表述的内容,我之所以在公从号里写科普文章,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不论你学了啥新知识,如果只是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听懂了,那这种知识是非常容易忘的,因为这本质上只是听别人讲的知识,并不是你自己的。有些人以为听懂了就是懂了,只要我听懂了,那知识就是我的了,就肯定可以给别人讲清楚,那我何必再浪费这个时间去给别人讲了呢,有这时间再学点新知识不香么?

可惜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听懂了,距离能给别人讲清楚还差十万八千里,给你同学讲清楚距离跟完全不懂的中小学生讲清楚,之间又差了十万八千里。不信你自己可以试一下,只要自己试一下,立马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差别。

这也是我这些年这样写科普的一个动力所在:我并不认为我的科普文章是给别人写的(当然别人确实也可以从中受益),我不是大善人在这里把科普当公益来做。如果是这种心态,很容易就会出现因为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很快就坚持不下去了。因为你会觉得我费这么多精力给你们科普,为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牺牲我自己的时间,但累死累活也没什么人看,经济回报就更不谈了,于是心态很容易就崩了,然后就不想做了。

而我的想法不一样,我写文章主要帮自己理清思路,巩固思想的。我坚定不移地认为只有把东西吃进去消化了,再用自己的语言通俗易懂、逻辑清晰的表达出来之后,你才算搞明白了,自己输出过的知识也才记得更牢固。所以,我的文章首先都是为我自己写的,这是我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然后才是科普文章。有人喜欢看的话也固然好,没人喜欢看我也无所谓,这样的心态才让我能比较持久的干这件事。

我写文章的主要阵地当然是公众号,不过,因为公众号是完全公开对外的,文章发到公众号就得反复雕琢,尽可能消灭掉一切不严谨不太恰当,或者比较容易引发误解的表述。而我现在只是想粗略的写一些学习笔记,让自己不至于学了后面就忘了前面,这肯定是只要求记录大致思想,不考虑修饰,那就不能发公众号里了,于是人就写在知识星球里了。

所以,这半年来虽然我没在公众号里写一个字,但其实己经在星球里写古希腊哲学和广义相对论的学习笔记写了十几万字了,而且按这种节奏,不写个三五十万字是打不住的。古希腊哲学这边,我自己看汪子嵩的《希腊哲学史》己经看到柏拉图来了,也就是第二卷的下部分,但我写笔记才写到巴门尼德。

我到巴门尼德这里就没往下写了,因为我感觉必须全面把握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后,才能比较精准的把握巴门尼德这个关键人物的思想,所以就暂时搁这里了。

另一方面呢,我也在同步学微分几何与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当然以前也学过一些,梁老师和赵峥老师的视频以前老早就看完了,至于科普性质的广义相对论的书籍和视频,那更是老早老早就看过许多了。只是,以前看广相,图的只是能在直觉上大致知道它在说什么,知道它的大致思想就行。

现在重新学习广相,目标己经变成要写广相的主线科普文章了(必竟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己经写过了,现在轮到它了),如果是打算像我之前的那些主线文章一样,把广义相对论通俗易懂而又逻辑清晰,还要不失深度的写出来,那就必须对它有个透彻的了解。这时候你再看梁老师的书和视频,就不能只是只观其大意,而是得把里的细节,逻辑都搞清楚了。

广义相对论的内容比狭义相对论多得多也复杂得多,光是微分几何就够人喝几壶的,所以我也得一边看这边写学习笔记,当做总结。同样的道理,这东西也不适合发在公众号,于是它们也在知识星球里。

所以说,这段时间我并不是没写东西,我还是写了不少东西的。只是,古希腊哲学和广义相对论,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想把它们都理清楚然后写出符合公众号标准的主线文章,实非易事。

你想想我之前写的文章,微积分、麦克斯韦方程组啥的其实内容都很少,很容易就可以写成一篇主线文章,狭义相对论的内容本身其实也不多,我当时其实是把更多精力放在“考古”上,放在研究爱因斯坦是如何创立狭义相对论这个事上了,所以花了不少时间。后面的量子力学,我也大概花了大半年吧,那现在这比它更复杂的广义相对论和希腊哲学,那要个半年来学习怎么了,太正常不过了对吧?梁老师在北师大讲广义相对论上册的内容,那也是安排了上下两个学期,整整一学年的课时。

了解了这些事情以后,你还觉得我的公众号停个半年,花费半年时间来搞学习这事情它很奇怪了么?我觉得太正常了,谁要是不服气,我这些书籍资料视频全都给你,你来看,你来学,你来写,你来试一试啊~

当然,有些人觉得你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写点短篇的公众号文章,或者可以带我们一起搞学习啥的不也挺好的么。这个想法其实是不错的,公众号完全可以发点其它的东西,只不过,我的主号长尾科技的调调己经定下来了,再发过多其它风格的东西可能也不太好。

毕竟,确实有许多人就是专门冲我的主线长文来的,我也不太想打破原来的风格。现在发现好像还有一个小号可以利用,我好像可以自由的把那些东西发在这个小号上,这样不就两全其美了么。主线文章,正儿八经的文章就在主号里发,在这个小号里就可以发一些搞事情的文章, 比如这篇,比如忽悠更多人来一起践行费曼学习法搞学习。大家平常有些什么问题我也可以在这里说,我也可以在这里同步我的学习进度。

最后再说一下群的事,除了公众号半年没更新了,我在微信群里也好长时间没说话了。

而且,为了让自己更专心的搞学习,我把微信群的入口也关了。以前大家在后台回复“社群”、“微信群”,我就会把大家拉到微信群里去。为了保持微信群有一定的活跃度,我还会在新群里不断抛一些话题,不断告诉新来的朋友我们这个社群的特色,这些事情都挺费精力的。当社群还小的时候还好,当社群大了,而且我还要学习这么多东西的时候,就崩不住了。

于是,我算是把减法做到底了,跟搞学习无关的事情,能不管的我全都不管了(毕竟啥都没有搞学习香,我现在也没这么多精力去管其它事了)。大家想跟我一起搞学习,学广相学哲学都挺好的,有问题在群里讨论就是了,群里有的是大佬,不怕没人解决你的问题。

除了精力之处,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学的这些东西,己经不太适合在群里广泛讨论了。最简单的,你觉得西方哲学的问题可以在群里讨论么?分分钟就得炸锅啊!你需要花费非常大的精力才能维持一个哲学群不跑题,而我现在,显然并没有这个富余的时间和精力。

至于广义相对论,我在文章的前一部分说了,狭义相对论主要是难在思维的转换,它的数学并不难。因此,我们在群里跟大家讨论各种狭义相对论的现象,对于帮助自己快速洗脑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广义相对论一下子把数学难度拉得如此之高,使得我们如果想跳过数学,只谈那些科普层面的理解的话,就会变得非常没有意思。如果再要强行脑补的话,那只会得到一堆错得离谱的结论,这种讨论除了把自己一步步逼得像民科一样之外,实在是没什么用处。所以,想真正把握广义相对论,想真正理解黑洞、宇宙的话,还是老老实实的来跟我一起从基础的数学学起吧,别老想着走捷径了,正道就是最捷的径。

先写这么多吧,一不留神就一万三千多字了。本来只是想写个短篇跟大家解释一下这半年我都在干嘛的,一不小心都快写出一个主线的篇幅了。不过,以后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小号沟通,应该不至于再动不动就半年不更新了,学习之余写点其它东西放松放松也是可以的。

所以,要一起来搞学习么?

已经出版的书

再复杂的科学,也有简单的逻辑。我是一边学习一边写科普的长尾君,只有给你讲明白了,我才算学懂了。科普的精华都在主线文章里(后台回复“主线”),更多内容在知识星球(后台回复“星球”),科普即学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英国母子人间蒸发,警方追查46年没线索...直接把最大嫌疑人定罪结案了?14岁初中男孩录取清华丘成桐数学班:天才是生出来的,学霸是逼出来的,学渣是惯出来的孩子上半年得过流感,下半年就不用打流感疫苗了?《一点声明》+《黛玉与宝钗的诗才比拼》开播就是8.3分,这一年没白等鱼水之情揭密!师弟因疫情半年没进实验室,却发了2篇5分SCI!天天在电脑前在搞啥?招募通告 | 《法哲学原理》读书会——解读黑格尔式政治哲学的精华教育随笔(111)高考只讲淘汰率,不讲合格率一米八阿拉斯加看到主人核酸回来,激动地站起来歪头贴贴,像三年没见了...当年没做产后修复, 后悔6年, 找到医院产康仪器, 解决漏尿、腹直肌分离, 孩子妈来看看希腊指 控土耳其强迫92名难民全 裸越界到希腊!希腊土耳其互 骂 文明耻辱、假新闻她在小红书“抄作业”半年狂赚60w,全款买房:普通宝妈闷声发财的真相,藏不住了!半年收入2.2亿!北大59岁大爷冲刺IPO:创业9年,8年没收入哲学,我的人生定心丸安省男子半年没收到水费账单 一收到竟高达$4,700!vivo新机一英寸大底没跑了,还能数秒拍出星空抓住希腊购房移民投资机遇!希腊房价和租金双涨用了半年大屏护眼学习机,越来越认可!AI精准学,海量资源,从幼小衔接用到高中!南方科技大学广东省信息功能氧化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招聘研究助理教授及博士后一年学费40万RMB够不够?英国九大公学,学费谁家最贵?三行代码解决长尾不平衡类别分类!间隔校准算法Margin Calibration来了!三线建设对子孙的生活息息相关口碑加精准宣发,黑马喜剧《哥,你好》是怎么爆发长尾效应的?超级肿瘤大咖的看病哲学,说透了医学真相光隐,男,长安大学,国企员工,月入1万+,93年,高171,广州番禺小时候接我放学,长大了接我下班又是内讧!埃尔多安放话“导弹能打到希腊首都”,遭希腊激烈驳斥《西南联大通识课》,横跨文学、历史和哲学,销量非常大儿外出打工19年没消息 竟是「躺在家中后院」揭密!师兄因疫情半年没进实验室,却发了2篇5分SCI!天天在电脑前在搞啥?重庆一学生被公告退学:父亲去世后未复学,学校报案未找到人一学生被公告退学:父亲去世后未复学,学校报案未找到人一个人的徒步,900公里法国之路+世界尽头:D50~我与波尔图有个约NeurIPS 2022 | 视觉长尾学习模型为何无法较好地落地?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