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5个领导一拍脑门,600万人就没命了?!
1942年1月20日。
如果不是第三帝国的迅速溃败,恐怕会有更多犹太人,死在这个“最终解决”的计划里。
《万湖会议》(2022)
POST WAVE FILM
《万湖会议》并不是一部令人观之愉悦的影片。
尽管它全程没有出现血腥暴力场面,片中的德国军官也都谦和有度,言行有节。
但当你随着剧情深入发展,会发现某种诡谲难测的荒诞感和讽刺力。
影片的主角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在组织德国各重要部门的实权者召开会议时,只为解决一个问题——
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
原先,只要将犹太人全部圈禁,送到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上,任其自生自灭;或者在征服苏联之后,将犹太人送往鸟不拉屎的西伯利亚冻土上。
反正只要令犹太人离高贵的日耳曼人远远的,怎么都行。
但现实情况却是,只要制海权在英国人手里,苏联人在东部挡住德军步伐,犹太人便永远会停留在德国领土上。
这便让纳粹分子,“只好”以种族灭绝的方式,来处理犹太人。
于是,就有了三个选项:生理绝育,军队枪毙,以及毒气灭绝。
生理绝育的可行性暂时无法验证,且操作性不高,会留下后续问题;而军队枪毙又会存在暴动风险,浪费大量子弹,无益于德国在战场上的进攻。
因此,毒气灭绝的方案,成了与会的15名政府要员最终的选择。
从“我们只想撇开劣等种族单过”,到“我很无奈只好把他们全部灭绝”,这一看似合乎逻辑的方案推衍,让人背脊发凉,不禁直打冷颤。
原因在于,这些权势滔天的纳粹高官颠倒是非,将强者和弱者的身份不经意间倒置了。
在他们看来,德国不管是发动战争,还是屠杀犹太人,都是被迫为之。
他们只不过是在合理防御,为子孙后代创建一个“卫生美好”的世界。
这一强词夺理的过程,在极富逻辑的会议交谈中变得讽刺且荒诞,它让你讶异于纳粹分子们的这种丑恶,当然,更惶然于他们的那份理智。
POST WAVE FILM
然而,“种族清洗”的洗脑术,并不是造成这群人成为刽子手的唯一原因。
在他们看来,自己只不过是在从事一项本职工作而已。
将哪里的犹太人率先灭绝?犹太人留下来的巨额遗产如何分赃?某些亟需犹太人任职的技术岗位如何补缺?用怎样的方式可以最大效率地实现种族灭绝?
这些问题,统统要在这场会议中被解决。
当然,你也会看到部分与会者的利益交换。
波兰地区的代表,就为海德里希将上百万犹太人送到该区灭绝而大吐苦水,原因在于该地区的犹太集中营早已人满为患。
因此,如果海德里希同意率先灭绝波兰地区的犹太人,清空“库存”后,再运来其他地区的犹太人,这位波兰代表才会同意灭绝计划,他也才能向上司交代。
你看,上百万的人口灭绝计划,成为官员讨好上司的政治筹码——它如同重污染化工厂迁至某市,然后该市长索要财政补贴一般稀松寻常。
当然,更为可怕的地方尚不在此,而是由“内卷”带来的效率提升。
修建毒气室不是耗时耗力吗?不怕,令犹太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行修建,节省劳动力,并且欺骗即将罹难的犹太人,以洗澡消毒的幌子将其引入,还省去了脱衣换衣的时间,且可以对囚衣循环利用。
最后,将所有毒死的犹太人抛入巨型锅炉,毁尸灭迹。
如同海德里希的手下艾希曼所言:这些固定设备,使得高度分工化、结构化的流程成为可能,行动对象和实施者之间基本不会有接触,任何亲近关系和同情心引发的刺激都将不复存在。
种族灭绝成为了这些高智商金领们的重头项目,所有人在一番头脑风暴后达成一致意见。
《万湖会议》的可怕之处正在于此,它不仅还原了历史中的那场真实会议,更重要地是,它让我们看到这些政府高官,在面对如此反常的屠戮事件时,竟表现得如此平和与超然。
会议期间的谈笑风生,会议间隙的品尝美食,会议之外的絮叨家常,都让人想象不到他们正在参与一件灭绝种族的罪行。
如果说《十二怒汉》旨在通过一场案情讨论会,展现出西方民主法治的高光时刻,那么,同样是十多个人开会议事,《万湖会议》却让我们看到了西方世界在人性基石层面的坍塌。
POST WAVE FILM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这些纳粹德国的官员们真的毫无人性?失去了人类的同理心了吗?
实际又并非如此。
在这场十五人的会议中,有两名官员直接对海德里希的种族灭绝方案表示反对。一位是内政部次长施图卡特,另一位是总理府副秘书长克里钦格。
对于施图卡特来说,法律是现代国家的存在基础,海德里希的种族灭绝计划中对犹太人的定义,完全否定了施图卡特之前所编修的法律条文,这让施图卡特无法接受。
而对于克里钦格来说,一个种族对于另一个种族的屠杀,让这位牧师的儿子深觉惨无人道。
然而不管是施图卡特,还是克里钦格,他们之所以反对灭绝计划,又并非是站在犹太人的立场上考虑,而是站在德国人的角度。
施图卡特所担心的,乃是如果全然灭绝犹太人(包括犹太人和日耳曼人生下的混血儿),那么一是会破坏原先的法制,造成社会动荡,二是会引起被屠杀的犹太人的日耳曼亲友的质问,引起德国内部的骚乱。
克里钦格的关注点则在于,那些执行灭绝计划的德国士兵们可能会变得性情暴戾,精神错乱。
你看,他们并不是毫无感情的官僚机器,而是对法制精神和人文关怀报以极大的热忱,希冀可以让这个国家变得更为健康美好。
但显而易见地是,他们对灭绝一事的最大受害者熟视无睹。他们所有的同理心和恻隐情只会倾斜到日耳曼人身上,犹太人天然地等同于猪狗,不具备人类的资格。
这种隐藏的反派因子,让《万湖会议》真正做到了全员皆恶,毫无光明之处。
他们到底为何会如此分裂,将同样聪明且兢兢业业的犹太人视为荼毒,并对其毫无底线地戕害?这一反派背后的成因,才是本片留下的最大的悬念。它让我们不禁反思人性之恶的根源,以及群体之恶的影响。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或许得到汉娜·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和勒庞的《乌合之众》这两本书中,才能寻觅些答案。
「后浪电影」用户调研
电影,从不比生活更高瞻
编辑丨飞檐 排版丨逍遥
你可能错过了今年尺度最大的恐怖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