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掌,让全网吵翻了
这些年上网冲浪,真是见识太多的反转新闻了。
本来昨天还在支持甲方,第二天又曝出了新的信息,立马倒戈支持乙方。
刚刚还被新闻当事人气得七窍生烟,马上又有新信息补充,开始怜悯对方唰唰流泪……
这两天的朋友圈,同样的戏码又上演了。
不少人都因为一则“南京医生上门掌掴男童”的新闻,和朋友闹翻了。
这件事接连上了多个热搜,几乎每个微信群里都有人在争论。
截止今天,微博上相关的话题,已经有2.2亿的阅读,1.5万的讨论。
但回顾这则新闻的传播过程,很多人却都有一种“被玩弄了”的感觉。
因为大家并不是一开始就了解到了事情的全部真相。
而是靠着聊天群里几张图、几个视频,“知情人士”的只言片语,慢慢拼凑出了全貌。
一个个事实乃至谣言的碎片,被人们一点点摄取。
大家的情绪和判断也被牵动着,瞬息万变。
离谱的是,这样一个全网上亿人参与的大热点,根源不过就是两个幼儿园孩子的冲突罢了……
还有比这更荒诞的事吗?
01
先来说说这个事情吧。
最初传来的消息是这样的:
#孩子被同学打伤家长上门掌掴5岁幼儿#
俩孩子在幼儿园起争执,其中一个孩子落了下风,被打伤。
被打孩子父亲上门,掌掴肇事男童,推搡老人,导致老人骨折。
男童母亲报警。
她说,男童面部和耳廓挫伤,整晚不安,要求关上所有的房门,害怕男子再次上门打他。
最终是哭着入睡的。
因为孩子之间的一点争执,上门来打人。
打伤了孩子和64岁的老人,还吓哭了2岁的妹妹。
还有王法吗?
这一波新闻,让所有人都开始谴责涉事男子。
网暴他、谴责他,甚至人肉他。
02
相比于冗长的大篇幅报道,一条条的即时简讯能够更快地触达大众,满足大家的好奇。
但碎片化的传播模式也带来了一场信息的狂飙,从表面上看起来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而实际上,人们却忘记了最根本的东西——每一个事件的发展都有严丝合缝的时间线和逻辑。
你以为的真相可能并不是真相,而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其中还可能夹杂着,来路不明却耸人听闻,更容易被传播的谣言、猜测、假新闻……
生活在这样的信息世界中,我们普通人能做什么呢?
1.不要着急下结论,更不要去网暴任何一方当事人;
2.不要害怕打脸,当事情有进一步发展的时候,永远选择站在正确的一方,而不是自己之前站的那方;
3.容忍多种声音的存在,而不是为了消灭自己不赞成的观点,而不要发动任何言语或者网络暴力。
互联网是一个大熔炉,应该容纳下各种各样的声音,请允许其他声音的存在。
剩下的,交给法律。
10
从现实一路“打”到互联网,在蝴蝶效应的尽头,我只看到成年人们的争强好胜和相互攻讦。
说到底,最可怜的是两个孩子。
他们被迫亲眼目睹暴力在自己和同伴身上接连发生;
一个自己挨了打,还要眼睁睁看着的亲人挨打,被吓得惊慌失措;
另一个,亲眼见证父亲施暴,被抓起来拘留,母亲痛哭流涕、下跪求饶;
此后这一家人面对的还有一连串的麻烦,鲁医生或许面临牢狱之灾,或许是工作不保,失去经济来源……
难以估量这次事件对两个小朋友的童年,乃至人生进程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可是这一切的根源不过就是两个小孩在幼儿园里发生的小摩擦而已啊……
双方家长都以“爱孩子”为名义大打出手,网友都在匆匆忙忙寻求一个自我认同的舞台,到最却给两个孩子带来了最深的伤害。
而这,正是我们最不愿意见到的结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