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梅拾樱(ID:Meishiying666)大家好,我是桃蛋妈。
近些年,我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
养小孩的正确心态就是做慈善。
有钱就多捐一点儿,没钱不要勉强自己,因为你就算苦死自己,最后也很难不孤独终老。
养儿防老?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如今生育已进入存量经济时代,不少人消耗半生后悟出一个道理:手里的票子和房子远比儿女可靠。
我不久前回老家,跟高中同学聚会,其中一个闺蜜说,咱们去某某饭店吃吧,儿子前几天给我买了个2000块的贵宾卡还没用过呢。
闺蜜生娃早。那孩子小的时候我回老家经常见,性格活泛,成绩中上,比较懂事。二本毕业后本来在省内另一个地区工作,后来还是想法设法调回本市,跟父母离得很近了。闺蜜说现在儿子调回来后虽然住在他自己的房子里,但每次回家没有空过手,带点小吃小喝的,让爹娘尝尝。说实话,我们一圈人都真心羡慕她,有个知冷知热心里有爱的好孩子确实是福气。这让我想起近几年,每到高考结束,朋友圈总能看见那段流传很广的一段话,好像是一位校长在家长会上说的:“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慢慢养。有的孩子天生就有读书的资质,有的孩子没有。没有资质的孩子是来报恩的,因为读书特别好的,将来会去美国、英国、加拿大,见面只能靠视频,读书没资质等我们老了可以常伴左右,今天载我们去吃牛肉丸,明天载我们去吃海鲜,想想真美好……”其实,稍稍一想,家长会上,校长幽默地来这么一段,让像我这样的学渣妈妈一听,紧绷的神经顿时松弛,多好啊!生个学渣比学霸都可心,我的学渣儿子是来报恩的。可是,开完家长会,我怎么还是想让我儿子当个学霸考上名校啊!唉!看来,安慰只是一时的,人家校长的意思是孩子上学的天分不够,但也可能有好的一面,但我就此推论出学渣就是来报恩的那可太没逻辑了。巧得很,正好我最近看见一篇家长采访实录,标题是“儿子上了名校后,我和老公的灾难来了”。文章很长,大意就是,二线城市的一对普通中年夫妇——男的房企会计,女的幼师,辛辛苦苦鸡娃十几年,儿子好容易考进南方一所985名校金融专业就读。本想着儿子毕业后拿高工资,过着体面富足的生活。结果在金融系统找工作一路受挫,笔试频频被刷掉。找工作不成功,儿子一会儿要考公务员,一会儿要考研、出国深造,但迟迟不见行动,而且在家吃好的,穿贵的,不干活。爸爸受不了说你好歹出家门送个快递也好,儿子反驳自己名校毕业怎么还能跟快递小哥争饭碗呢。这位妈妈感叹:人到中年最扎心的,就是你举半生之力,将孩子托到高处,结果,孩子过得还不如自己……劳累一天回到家,看到年纪轻轻无所事事的孩子,顿觉人生无望。她劝我们,别单纯地把目光全部对焦在孩子的成绩上,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对父母生计的体恤和成年后要靠自己的自尊心,是一定要有的!文中这对父母属于一般工薪阶层,都是兢兢业业工作、用心养娃的普通人,我是看不到他们教育上有多大问题,倒是觉得这位名校毕业的孩子自身问题很大:端着所谓名校的架子,不体谅父母的艰难,一点点挫折就能消磨掉找工作的意志,总能为自己的懒惰行为找到理由,蹲家里心安理得啃老。你说你不屑于跟外卖小哥争饭碗,你愿意天天看见父母心里煎熬吗?说来说去,衡量一个孩子长大了是报恩的还是索命的,既不看他是学渣,也不看他是学霸。有些精致的利己主义学霸,心里只有他自己,自私自利方面,比学渣能算计得多。所以我说,孩子是不是来报恩的,绝不能用学渣或者学霸来衡量,主要看以下两点:我自己考虑,一个人心里是不是有父母的位置取决于三方面:1、跟父母亲不亲,亲子关系如何。2、看父母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家人的,即父母的品性和为人。3、个人本性,这孩子本身是个什么样的人。前不久,跟一个朋友在外面散步,她跟我说一个事。她们大家庭聚餐,上有老,下有小,一共十几个人,分两桌吃饭。分菜的时候,好吃的大鱼大肉以及从饭店要的大菜几乎都被妯娌和大伯哥分到小孩的那一桌了,大人坐的那一桌非常的寡淡。小孩们吃完了,才把他们剩下的残渣剩菜转移过来。结果,外订的烤鸭只剩下几片了,其他好吃的东西所剩无几。我朋友说,她到此时才开始觉得不是滋味,她们这辈人吃不吃无所谓,可是上面还有七八十岁的公婆呢。为什么包括自己在内的大人眼里只有孩子,看不见老人,这可真要命啊!谁没有年老的时候呀?我听了也是很多感慨,我们大家庭聚会也跟人家这差不多啊,看来今后需要改改了。无论家庭穷富,照顾体谅孩子是应该的,但不能任何事情都以小孩为中心,如果有老人在,爱幼也必须尊老。如果处处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很容易养成万事唯我独尊、利益面前先满足自己再说的巨婴心理。这样,重心就会倾斜,秩序就会混乱,所谓礼坏乐崩,这样的氛围,孩子学不到啥好东西,长大了也难成为好人。担当,就是一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行动力。有没有担当,我个人认为,天性里可能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决定于一个人所受的家庭教育和他一路接触的人事。有没有担当,也不完全是从课本和课堂上学的,民族英雄的担当,往往表现在国破家亡、危在旦夕之际,但这样的大是大非在人的一生中不常发生,就算这几年疫情中涌现很多很有担当的仁人志士,疫情也不可能成为我们一生的常态,我认为,家庭生活中平常小事足以让人记住和明白什么是担当。我那时候大约是初中。一天我放学回来,听说祖母被查出得了大病,我心里十分惶恐不安,天要塌下来似的,惴惴不安地问父亲:怎么办啊,爸爸?没想到,父亲很安定地跟我说,那有什么好怕的,孩子,奶奶病了,我们就治,钱花完了我去借,你小孩不用担心。父亲简单的几句话犹如定海神针,只这一次,就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担当。我们就应该在适当场合,把这样的价值观人生观传给孩子,对有担当的人给予敬佩和赞赏。作者简介:梅拾璎:北京大学法律硕士,曾任大学教师,现为纸媒教育专栏作者。专注于家庭教育的深度研究,主攻儿童发展心理学,是自然主义教育探索者和践行者。2020年10月出版畅销书《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北京第一代砸钱如流水的鸡娃,20年后的真实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