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的3000片安眠药还治不好失眠?那普通人怎么办……
这篇文章的开头,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过失眠的体验吗?”
我相信,绝大部分读者都有过失眠的体验,甚至是正在经历这样的困扰。
近期,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在一次访谈中提及,自己十年服用了3000片安眠药,引发了广泛讨论,可能不少人会诧异——
“服用这么多安眠药没事吧?”
“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会不会产生药物依赖?”
微博截图
而抛开这个热点事件,回归到我们大众本身,失眠也是一个极其普遍的问题,有时它甚至和焦虑的情绪、面临的困境三者互为因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失眠问题的出路在哪儿呢?
我们需要治疗的是失眠吗?
对于失眠,我发现大多数读者都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其实,失眠就如同发烧或者咳嗽,它并非是一种疾病,它只是一种症状,当我们咳嗽发烧,有时吃药控制不适的症状,再靠自愈力就扛过去了。有时则无法自愈,那么需要找到病因对症下药,而药到病除,症状也就自然消失了。
如果只是想解决失眠这个症状,吃安眠药的确是最快速也最直接的手段,但它能解决根本问题吗?答案是不能的。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治疗失眠,治的并不是如何让失眠的人产生困意,而是如何让人在睡前达到平静的状态,自然而然地进入睡眠。
图源:pexels
解决失眠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就像当我们咳嗽发烧的时候,需要知道我们为什么会咳嗽发烧,再对症下药一样。当我们失眠的时候,想要缓解失眠,找到失眠的原因才是最重要的。
而造成失眠的原因一般分为3类:
生理上的病痛(生理性疾病):比如内分泌问题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或者身体其它的病痛破坏了正常的睡眠节奏。通过治疗躯体疾病,病痛得到缓解后,睡眠问题也会跟着得到改善。
生活规律的打乱:这种常见于出差、倒班、倒时差等打破身体熟悉的生活规律的情况,即所谓的生物钟紊乱的问题。
情绪导致的睡眠障碍:俞敏洪的失眠非常可能是这种情况,而我们生活比较常见的、给大家带来困扰的失眠通常也是这种。
*本文主要讨论情绪问题导致的睡眠障碍
图源:pexels
大多数人在入睡困难的时候,是不是都会觉得脑中很多思绪不能停止,时常无法控制,我们可以尝试慢下来体会下当时的感觉是什么?是不是会有些担心、烦躁的感受?
这部分情绪可能是处理白天事务沉淀到夜晚,或者本身睡不着时对失眠状态的情绪反应,此时我们大脑“想”的动作可能本身会让当时烦闷不安的感受好些,但是这部分“想”的动作恰好又拦截了困意。可以理解“想”这个行为是被失眠当下不好的情绪驱动出来的,被叫做情绪驱动行为。
情绪驱动行为本身不分好坏,只有适应与不适应。
图源:pexels
比如工作状态中的适当焦虑,让我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更加高效,是有帮助的,这个“想”就具有较好的功能性,即所谓的落地性强;但是入睡时的思考却让我们无法平静,阻碍我们顺利进入睡眠,所以是失功能的,但在失眠的时候这个“想”似乎又可以让我们当时那刻“好过一些”。
失眠的原因
失眠的原因通常由3个因素构成,首先是人的性格特质,这反应了人在面对困难时的状态,是发生失眠的一个背景色。
然后是触发因素,比如遇到困难,性格特点碰到突发的困难形成短期的情绪波动,从而导致失眠,这种短期失眠(少于一个月)大部分人都经历过,一般随着事情的改善或者外部环境的转化,失眠问题得到改善。
图源:pexels
长期的慢性失眠(长于3个月)则会遇到第三个因素,即维持因素,因为早期失眠种种的不良体验,逐渐让人对失眠本身产生了各种不良认知,或者对失眠本身出现了焦虑情绪,然后采取各种为获得更好睡眠体验的行为,但往往效果不理想,又强化了对睡眠的渴求及失眠状态的担忧,产生一个恶性循环,从而维持了失眠。
出现慢性失眠时,则建议问诊医生,通过行为认知治疗、心理咨询等方法看到维持因素是如何发生的,从而找到解决办法。
可以服用安眠药吗?
既然俞敏洪10年服用了差不多3000片安眠药都没事,那么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借鉴呢?
如果你处于短期失眠的痛苦中,只想让自己睡个好觉,是可以选择通过安眠药缓解短期失眠的症状的,但是俞敏洪服用安眠药10年,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并没有参考意义。
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是非常个体化的权衡选择的结果,需要从生理、心理、社会生活各个层面考虑,同时也要承担一些用药风险。
图源:pexels
那我们普通人对于长期服用安眠药需要考虑些什么呢?
比如安全性,截止到目前,关于服用安眠药最长也只有持续4周的试验数据,那么对于长期服用安眠药,安全性如何显然是未知的。
比如耐药性,打个比方,一名失眠患者一开始服用1片安眠药就可以进入睡眠,长期服用后可能需要3片到4片。
以上这些风险,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是否愿意承担是一方面,同时服用安眠药本身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手段,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就像是帮助我们行走的拐杖,但是我们因为有了拐杖就不用把受伤的腿治好吗?显然治好受伤的腿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
网上流行的各种助眠方法有用吗?
如果我没到看医生的程度,又不想吃安眠药,只是偶尔失眠,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吗?网络上的方法有很多,有哪些是靠谱哪些是不靠谱的呢?
就像我们前文所说,如何顺利入眠,根本的诉求不在于如何产生困意,而在于如何使心情达到平静的状态,那么达成平静状态的途径,效果则因人而异,没有严格的标准,个人与个人之间也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
所以点香薰、滴精油、听白噪音或者轻音乐、冥想、阅读晦涩难懂的书籍等等方法都可以一试,只要它能让你身心放松,在睡前回归平静的状态,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图源:pexels
但是也有一些需要单独说说的,比如:
运动
其实运动是否助眠同样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可能睡前运动完,人体和大脑都很疲惫,于是产生困意,俗称“累到睡着”,但也有人运动完,虽然身体疲惫,大脑却仍处在兴奋状态,反而更加难以入眠。
但是长远来看,长期坚持锻炼对睡眠总体来说是有益的,但是考虑到大脑兴奋造成的睡眠障碍,所以一般建议入睡前的2小时内,不要运动。
图源:pexels
酒精
喝酒也是很多人用来让自己入睡的手段,如果只是偶尔和朋友小酌,感受微醺的状态,并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如果长期靠酒精入眠,则不太建议了。
首先酒精虽然能让人较快入眠,但是也会出现反弹,比如睡到四五个小时的时候突然清醒;
其次长期靠酒精入眠,也会让人产生酒精依赖,因此造成的大脑损伤会比失眠更严重。
助眠方法还需考虑代价
虽然失眠让人感受到痛苦,但并不是所有助眠的方法都值得一试,还是需要进行个体化权衡。
是否损害身体
我们对于助眠方法的尝试,都建议以不损害身体健康为前提,不然就是得不偿失的,究竟是因此造成的身体损害更大,还是失眠造成的身体影响更严重,尚未可知。
是否因为助眠的手段限制了自己的生活
有些让自己能获得安慰的方法过于局限,比如不是特定的外部环境,不是自己熟悉的卧室氛围、床和枕头,甚至需要特定的陪伴者才能安静入睡,就极大的让自己的生活范围受到限制。
比如有人为了睡得更好买上万元的床垫,你的情况是否需要,以及购买昂贵的床垫对于你个人的睡眠是否真能起到改善作用,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图源:pexels
目前的生活中,失眠逐渐成为了一个常见的现象,不意味着一定有很大的问题,接纳身体信号,此时身体、情绪都需要重新调节自洽的平衡点,也请给自己一些时间,毕竟工作生活虽然千头万绪,但“针眼一次也只能穿过一条线”呀,如果“害怕失眠”也成为失眠的成因之一,那就得不偿失了。
但如果你遇到长期的失眠问题,寻求了诸多安全的日常的助眠办法都没有得到改善,建议还是咨询医生以寻求帮助。
面对失眠问题,失眠的人可能在想,我今晚一定得睡个好觉,但是医生想让你知道,怎么才能找回睡前的感觉。
审稿专家 :潘涛 卓正神经内科医生/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士
内容团队:医学编辑/达达 监制/耶娄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健康信息,个人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卓正科普Health Express(ID:D-HealthExpress),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