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上的泡沫、现金流吃紧、疫情影响……无论企业大小,“活下去最重要”。文|王艺霏
编辑|左键
来源 | 36氪浙江(ID:zj36kr)
硬科技是国家迫切需求的行业,在政策导向和市场选择下,越来越多硬核科技创新项目、“专精特新”企业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据36氪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半年,国内融资金额最高的10起融资事件,几乎都在硬科技领域,包括融通高科的50亿D轮融资、粤芯半导体的45亿战略融资、镁伽科技的3亿美金C轮融资。行业沉浮,风口难测。十余年投资历程,基金规模350亿元,超70家企业上市,同时管理四支国家基金……这家机构从深圳出发走向全国,目光追随何处?近日,36氪推出特别专栏「了不起的长三角投资人」第五期,与东方富海合伙人王兵深度畅聊,从市场格局、投资逻辑切入,聊聊浸润半导体、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行业的投资思考。●近两年,一、二级市场“估值不对称”的情况频出,一级往往高估了二级市场。企业和投资人需要对市场反馈的估值变化做好心理准备。●硬科技已经没那么热,甚至还有降温:中国现在中低端芯片设计公司已经供大于求,未来是一片可预见的超级红海;前沿领域大芯片、前沿设备、新材料还有机会。●目前准备上市的企业要特别谨慎,趁早做出未来2-3年的规划;初创期企业要匍匐前进,先生存下去再说。投资紧缩,一、二级市场“估值不对称”Q:今年以来投资市场相对紧缩,您这边的投资节奏如何?有没有受到影响?A:大形势上肯定是有些变化,尤其今年疫情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挺大的,但实际上,大的经济增速跟我们目前关注的一些方向没有那么大的关系。比如东方富海主要投的硬科技、人工智能、芯片、机器人这些方向,行业整体的增长还是非常好的。影响的话,主要体现在投资进度上。像我个人主要投资的项目今年只有2-3个,去年有6个。疫情是绕不开的因素。我平时在上海,经历过居家和几个月都去不了其他城市的情况,这对投资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总不可能跟对方开几个电话会就去投资一个项目吧?所以很多项目没法实地看,尽调也会受阻。但是我相信疫情的影响很快会过去,不会一直持续下去的。Q:这种情况下,把握投资会不会更慎重一些?有没有特别难决定的?A:我觉得应该还没有。是因为我们投的赛道和方向基本上比较明确、判断标准比较清晰,都是“要么投,要么不投”。因为富海有一个策略,就是我们主要投两类:一类是比较早期的,但是团队特别优秀,方向也特别好的;一类是上市确定性高的,指2-3年之内能够确定上市计划,估值合理,并且业绩已经跑出来了,市场还有较大成长空间的一些项目。主要是这两类。A:从数量上来看,中后期的会更多,早期项目占三分之一左右。金额上来看,中后期项目有绝对的优势。主要是因为东方富海走的路线是稳妥增长型。Q:中后期的项目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项目已经被大家认可了,被市场炒得很热了,这个时候再进入的话,会不会有一些顾虑?比如说现在估值太高了,我们就不进入了。A:对,这是一个问题。这块儿我们最近特别小心,因为大家都知道,今年二级市场的调整特别严重,不管美股、港股还是科创板,上市后企业估值下降幅度都很大。整体来讲,现在一、二级市场有一个“估值不对称”的现象——换句话说就是,一级其实估值水平是远高于二级的。很多项目上市以后,最后2-3轮的投资人都是赔钱的,所以我们在这一块非常小心。因此我们不太做IPO(轮),不投那种马上要上市的。我们要投的是在2-3年内上市,确定性很高、但不是那么快会上市,然后它的估值水平还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上市以后还能让我们获得5倍以上回报的一些项目。A:最核心的一点,创始团队一定要是行业里最好的。从以往研发、量产的经验,销售的成绩出发,我们需要看到这个团队在它的领域里面,能够被证明是非常优秀的。第二点,我们对赛道本身也会做很多分析,在投项目之前,要确定这个项目所在的赛道未来市场空间是足够大的,而且要是能建立壁垒的。有的赛道虽然市场空间非常大,但是它很难建立竞争壁垒——这样的赛道,投资价值是不高的。Q:东方富海在深圳,相比之下在长三角的投资偏好和策略会有什么不同吗?A:对,富海是深圳起家的,所以早期珠三角的项目投得多一点,但其实我们现在长三角的项目也投了非常多了。其实长三角的硬科技项目,包括半导体芯片、医疗项目还是非常多且优秀的,我们在上海也有个很大的投资团队。从投资策略上来讲的话,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不同,只是说可能每个区域它主导的产业会不太一样,比方说深圳更多的是电子行业、出口外贸,长三角更多的是汽车产业链、新能源汽车、芯片、医疗,我们也在杭州做了一个投硬科技及医疗的基金。
硬科技“降温”,半导体到了发力中高端的时候Q:我们36氪前段时间办的长三角投资人大会上,很多投资人交流的时候经常提到硬科技。您一直关注这个领域,怎么看最近几年的这阵硬科技投资热?A:硬科技已经热了好几年了,其实今年不是最热的,可能还略微降温了一点。我认为今年可能是因为整体消费的市场不好,芯片或者有些硬科技的赛道就没有前两年那么热了。当然,不排除局部还有一些很热的细分赛道。整体来讲,基础设施性的芯片、人工智能机器人,包括EDA这种软件,属于科技基础实力,它本身还是会受到大家的追捧的。因为这一类项目,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的基础体现。Q:最近投硬科技的机构有很多,投资事件直线增长,像芯片半导体行业用人成本水涨船高,今年上半年浙江其实就有非常多半导体领域的投资事件。如果大家都进入的话,市场会变得更好还是不好?行业会不会经历泡沫?A:我觉得整体对硬科技加大资金的投入是个好事,但是我从一个财务投资人的角度,我们肯定是要找到那些真正的有价值的、能带来很高财务回报的项目。泡沫肯定会有。任何一个高速增长的行业,它肯定多少都会有一些泡沫。中国现在中低端芯片设计公司,其实已经供大于求了,未来是一片可预见的超级红海。这样一来,很多的公司其实很难活下去的,因为产品毛利已经非常低了。再不做下一步的计划,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当然,在前沿领域还是有一些机会的。比方说大芯片、前沿设备、新材料方面。Q:最近双碳这条赛道也很热,相应的项目非常多,您有在关注吗?A:有,我们也会看一些新能源的项目。比如新能源汽车,还有一些未来的、潜在的新能源供给方式,比如核能和受控核聚变。Q:从我们的观察来看,有很多企业活跃在双碳行业中,但是它们中也有很多良莠不齐的企业存在,甚至有的是换壳蹭热点。您觉得在双碳这一赛道真正缺少的是什么样的项目?很多公司可能以前都不是做芯片,然后PPT改一下,名字改一下,就说自己是在做芯片了。现在新能源也是一样的情况,所以当我们去看一个项目的时候,其实要看这个团队在这个领域“历史上”的研发成果和经验。比方说你是做电池的,或者做光伏的,你曾经推出的产品、成就都有什么,量产了什么样的产品。这才能说明实力,对吧?其他还有在这个领域的积累。比如专利、技术的积累,然后客户的接受情况——是不是有行业最顶级的客户?我们会分析很多因素。所以一般像这种包装出来的项目,我们其实很容易识别出来。
Q:但有的企业还真的会获得融资,也挺怪的这件事儿。
A:对,没有办法。就像我说的,毕竟投资人不是对每个领域都特别专业,在有些时候尽调得没有那么充分,可能就会去投这样的企业。
Q:您觉得国内芯片半导体企业的话正在经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需要哪些支持?
A:半导体行业是一个非常长的链条,芯片只是它的最终产品。除了我刚说过的中低端红海,在中高端芯片设计领域,我觉得国内已经算是走到比较前面了。但为了把芯片做出来,市场其实还需要大量的设备、EDA软件、材料,这些方面我们还相对比较落后,所以未来可能是在这些领域去进行弥补。Q:会不会有一些方面特别需要支持?比如说人才、资金或者政策。A: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这个链条和设备的研发周期都特别长。以光刻机为例,光刻机可能有10万个元器件,5000个供应商,如果你要做光刻机,并不是说把光刻机本身的设计做好就行,你需要把整个产业链给扶持起来。所以它本质上是一个叫做“先进制造产业链”的一个问题,不在于一两个点。这其实跟我们讲的“专精特新”是有关系的。如果要把半导体这个行业做起来,不是一两家公司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要可能几千家各种各样的公司,他们都达到一个很先进的水平,才能最终把产业链做起来。Q:像现在国际间存在的竞争和政策限制,对于很多中国的半导体企业来说,有些投资人觉得是个机会,您觉得是好事还是坏事?A:短期来看对行业肯定是有一些冲击的,尤其对先进制程的芯片。长期来看,环境逼着国内企业非得要自主研发不可,这可能是对中国整个未来的科技发展是一个好事。
给企业的建议:匍匐前进,先活下去
Q:行业聊了很多,咱们聊聊您个人的经历。您是什么时候加入东方富海的?为什么选择要去做投资人了?A:我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本科硕士博士读的都是电子工程。在美国读的电子工程博士,毕业以后就在南加州做芯片,是当时加入了美国最大的一个通讯芯片的公司,做了大概10年的通讯芯片。我回国以后也做过几次创业,在不同的领域。做过服务机器人,也做过大数据。我觉得是职业生涯到了一个阶段吧,选择做投资有一个好处是,你对整个行业会有一个更清晰的一个画像,可以每天接触新方向,跟一些很优秀的创始人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成长,我觉得这还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Q:您的个人经历会影响到您的投资判断吗?因为您自己以前也是创业者,知道很多创业的时候会遇到的一些问题。A:会的。一个是我的专业背景,一个是我的创业经验。专业背景这方面,因为我在美国做过很多大芯片的这种研发项目以后,我跟创始人交流这种技术细节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困难,能降低沟通成本。除此之外,你会对复杂技术、复杂工程有敬畏心。其实很多投资人如果没有自己经历过,对企业遇到的困难不会有设身处地的感受。比如我之前芯片公司的一个项目,原来计划一年半出流片,结果在量产的阶段做了5年,几百人的团队预算增加了好几倍。这都是可能存在的。当你自己亲自在这个行业里面做过以后,你不会过于极端地去判断一个事情。我是1997年开始做芯片的,到现在已经差不多经历了3个芯片的周期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看到很多公司的起起伏伏。经历过这种周期性的行业变化以后,你能够从行业观察者的角度看待变化,从曾经的创业者的角度与创始人进行交流。A:今年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项目是3D清洁机器人。因为今年疫情对他们影响特别大,所以我今年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个项目上面——帮他们对接战略资源,找找人才,帮助他们做下一轮融资。Q:看来您在投后管理这一块花费精力还是很大的,今年好像很多投资机构都开始重视投后了?A:确实如此。尤其上面说的这家,它主要是做酒店服务机器人的,今年酒店行业受疫情影响,整个行业的情况也不是很好。所以像这样的企业,我们就得花很多时间去帮它。A:是的,首先要生存下去,再继续发展。像疫情居家的时候,跟很多项目在线上交流,他们创始人也被关在家里,所以那个时候我们也要给他们提供情绪价值,每天都要陪他们聊天,陪他们渡过艰难的时刻。因为我本身也做过创业者,对创业者还是比较理解的。Q:以投资人的身份,给初创期、成长期的企业提一些建议。A:今年,整体形势尤其是疫情的影响比较大。所以我觉得企业现在如果在初创期的话,肯定是要尽可能地保持现金流健康,尽可能手里多拿点现金,控制好成本,减少现金消耗的时间。因为从今年的形势来讲,融资是比较慢的。很多时候不是项目本身不行,而是因为环境限制,比方说疫情导致出差和尽调时间变得很长。有些公司的业绩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对于成长性的企业,我觉得它们要更早做好上市的规划。因为目前来看的话,美股和港股的上市的可能性都比较小,而且港股虽然能上,但是估值比较差,所以基本只能在国内上;那么就国内上的话,上什么?科创板、创业板,还是北交所?企业对上市的选择、上市的规划,包括上市前2-3年的准备工作,这些都要非常认真地去做。包括像我提到的一、二级市场“估值不对称”的情况,企业对未来上市后的估值变化,需要有心理准备。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不管是创业企业,还是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成长期企业都得相对谨慎一点,活下去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