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家] 长文 - 关于陆冲的碎碎念
CHH ID:蒸阿鱼头
今年7月,经历了三个月的居家后,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单板经验的我(滑雪我双板),即便是知道滑板会不可避免地摔跤,还是掉进了陆冲的坑。
作为一个纯纯地器材党,折腾是不可避免的道路。4个月的折腾,前后也经历了8块板,有整板,有DIY,有进口也有国产,看到了良心商家,也观摩了丧心网红,也体验了双11的疯狂。
本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精神,我也斗胆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我理解的陆冲的点滴。
首先先把一些免责的话说在前面:
陆冲还在属于流量密码的阶段,文中的一些主观感受可能会触及一些朋友的神经。我本人没啥流量,只是分享自己的感觉。
滑板是一个个性化非常强的项目,我觉得好用的东西,可能在你这里不一定好用。每个人滑板的目的、动作、甚至是场地条件,都可能影响你装备的选择。
文中没有恰饭,文中所有的“实拍装备”都是自费购买。截图我尽量找官网或者官方旗舰店的截图,尽量避免一些鱼龙混杂的情况出现。
还是那句话,我的分享仅仅是我的,我也仍旧在不断学习中,与大家共同探讨。
陆地冲浪板,原本是为在没有风浪的季节,给冲浪滑手模拟训练动作发明的。这几年疫情肆虐,限制了好多冲浪、滑雪的出行,逐渐在国流行。
但是陆冲板绝对不是网上某些商家宣传的“免蹬板”,反而在陆冲练习步骤中,蹬板起步和蹬板滑行是非常重要的。
驱动方式和目的的不同,造就了陆冲板的桥异常灵活。板的前/后刃都被轻易地下压和回弹,以迅速提供驱动力,并且能被下压到非常夸张的角度,以做出半径更小,更灵活的动作。当前,陆冲板的桥结构有三种主要类型:PU桥,弹簧桥,和机械桥。
PU桥:
由板端和陆端两个PU夹住轮轴,在挤压PU后,PU会给轮轴反弹力驱动滑板。不同硬度的PU会有不同脚感。PU硬度通常由XXa(XX是数字)表示,比如78a,85a,92a等等。数字越大,PU越硬。软的PU让板子更灵活,适合做动作;硬的PU让板子更稳定,也会有更大的弹力和加速,适合刷街代步。PU桥的代表是发明陆冲板的Carver,他家的CX4PU桥已经成为PU桥的标杆,是市面上大多数PU仿桥的模仿对象。
弹簧桥:
在桥上以弹簧代替PU,用弹簧弹力驱动滑板,是弹簧桥的基本逻辑。但与千篇一律的PU桥不同,各家的弹簧桥是百花起放。但我觉得总体还是分为三个类型的:单弹簧,单扭簧和多弹簧。
单弹簧:桥中有一根弹簧作为中心,拉伸和挤压弹簧并提供驱动力。单弹簧的伸缩幅度有限,因此相较于扭簧,他们更加稳定,且由于弹簧是水平放置,所以单弹簧的桥可以做得更矮。可以调整弹簧的松紧或者更换软硬不同的弹簧,调整桥的灵活程度。这类桥的代表是Carver的C7和Slide的Slide3.0。
多弹簧桥:由两个或以上的弹簧拉住底座,滑行时不同弹簧给桥不同的弹力以提供驱动力。这类桥通常更加灵活,甚至可以360度旋转。这类桥我体验得不多。比较有名的是前桥可以360度旋转的Swelltech,和有8个弹簧驱动的SpiceSkate的Okto系统。
机械桥:
最近才出现的仅靠两个力臂驱动的桥。没有PU或这弹簧提供弹力,完全靠滑手的扭动带动滑板。带来的感受是异常稳定,驱动较难,但启动后又比较灵活,可以理解是“全手动版”。机械桥只有一家人家做,德国的Curfborad,号称永久免维护。
上文已经提到了一些品牌,那下面就来说说各个品牌的感受吧。
CARVER
Carver自己的板子有名气的不多,他们擅长和与一些品牌或者有名的滑手联名,比如“三条裤子”Santa Cruz;
KAI LENNY的签名款和TAYLOR KNOX 签名款 Phoenix,这次双11大卖。还有很多好看的联名板面,可以去Carver的官网看看。
这块Bolsa是我自己淘到的板面,除了轮子外,基本还原了原厂。
板面的脚窝中等,在做动作时可以协助卡住脚不滑脱,但不至于太难受。高度也配合得刚刚好,在不卡轮子的情况下尽可能低。
而有些特殊的板面总能把我们这些“颜值党”拿捏得恰到好处。比如这块Hobo。
Carver的副牌Triton简直就是性价比的代名词。我的入坑版就是Triton的32寸,虽然现在已经拆掉,但是除了板面不同,Triton的其他部分包括桥、轮子等和Carver是一模一样的,但只有Carver的50%-70%的价格,不香吗?
YOW
西班牙厂商,YOW是“Your Own Wave”的缩写,可想而之这个牌子的脚感如何,反正我踩YOW的感觉,始终就两个:丝滑,灵活。
YOW的滑行感受,用德芙来形容是一点不过分的,丝滑这两个字始终充满着脑海。但是YOW并不适合新人,在我看来,如果说踩在CARVER上的感觉是踩在一块板上,那初踩在YOW上就像踩在一根圆棍上。前后刃非常大的倾斜角度能带来非常小的转弯半径,加上YOW的有些款式采用了长板面短轴距的配置,进一步增加了灵活性。
反正我在这块SNAPPERS上摔得跤一度让我对某些动作产生了PTSD。但只要熟练了适应了,YOW可以说是弹簧桥的T0级别的存在。
基本也躲不开的一个品牌,陆冲界有一句名言,诠释了YOW的地位,那就是“YOW(药)到病除”。
Slide
西班牙厂商。对,这个牌子就是用滑板里的一个动作来命名的。他们家也只做弹簧桥,和YOW不同,他们单弹簧的设计造就了他们相对稳定的脚感。
很多新人发力尚不到位,但是在Slide上,既能稳稳地踩住,又利用弹簧桥的特点可以轻易地让板走起来,这也造就了Slide在陆冲界几乎“XieJiao”的风评。如果有人说Slide不好,基本都会招来一群人的围攻。
不过在我看来,Slide的定位是异常准确的,抓住了陆冲群体中的80%,才能卖得大赚不是嘛。而且他们也偷偷地利用一些诸如软硬弹簧、大小轮子等不同的配置,让不同的板具有不同的特点。倒也算是陆冲界的营销奇才。
“可以让初学者体会到陆冲的乐趣,也可以用来初步进阶,但它一定不是你最后一块板”算是对Slide比较中肯的评价,反正我的内转Slide180是在这块板上完成的,然后就入了YOW
SmoothStar
看Logo下的文字就能知道,这是为最大程度模拟冲浪而生的品牌,板面通常很宽,脚窝很深,甚至部分型号采用了前后不同大小的轮子,加强“浪感”。一个纯纯动作板的品牌。在很多大神脚下,基本都有一块Smoothstar的存在,Smoothstar旗下的板子型号不多,比较有名的就是77,小树,海浪之眼。我在Smoothstar和YOW中选择了后者,但踩过板友的小树。如果想更加体会“冲浪的感觉”,Smoothstar是不二之选。
剩下的品牌我都比较少的接触,比如Wooddetail,Swelltech和SpiceSkate,只能简单聊聊。
Wooddetai(无地兔),结构其实和YOW差不多,也是单扭簧的结构,但是无敌兔的扭簧圈数比YOW的弹簧少,所以它的桥更加矮一些,并且较少的弹簧圈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弹簧的回弹力,相对YOW来讲,更加得稳定。
Swelltech,小众的极端的存在。用了若干根弹簧拉住支架,同时前桥没有限位,意味着前桥可以做出极端的旋转角度。Swelltech对于发力的要求很高,动作不到位时,会觉得这板子根本走不起来,但一旦姿势准确发力到位了,因为其特殊的设计,灵活性是超越一切的存在。
SpiceSkate,名曰颜值最高的板子,从“x姐姐”的视角可能的确如此。他们最新的Okto系统由8根弹簧组成,理论上讲可以得到极其丝滑的滑行感受。同时他们支持更换不同硬度的弹簧套组,来满足不同的滑板需求。这套设计也得到了“红点”设计奖项。
Waterborne,水桥。顾名思义,异常灵活的板桥。极端的配置在前桥扭簧的基础上,后桥装在四个PU上增加后桥的灵活性。对于滑手的控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后聊聊国产品牌
曾经看到过新闻,国内的所谓陆冲板的厂商已经有几千上万家。单因为滑板的特性:模块化、易组装,导致了市面充斥着参差不齐的各种板面。
国产品牌大多数还是用“仿桥”,真的能“尽可能”自己设计(毕竟CX4已经是行业标杆),并开模制造的企业屈指可数。
对于国产品牌,真的不太方便多说,基本可以基于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原则来判断。400左右大多数是玩具,600-800如果不是大品牌促销,也不用太考虑,尽量还是选择800以上的,但,都到800了,为何不选Triton呢?
最后一部分,还是分享一些经常被板友问到的问题。但我也不是大神,所以且学且交流。
1、初学者的第一块板?
其实是灵魂拷问。有没有板类运动的经验,预算多少,练动作多还是只是刷刷街?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会影响选择。就我自己的几个月的感受来看,一块CX4的PU桥或者一块Slide都是可以考虑的。前者对于练习正确发力,练习动作,刷街都是一个好选择,哪怕后续想换掉,CX4也不会让你亏掉多少。Slide能更快地走起来,享受陆冲板的快乐,对于成就感的提升是非常快的。
2、PU桥还是弹簧桥?
灵魂拷问2。其实选择的方式和上面一样,看你要做什么,熟练度有多高?如果是刷街,我倒是推荐弹簧桥的,毕竟能省力一些;如果想平地练动作的,软一些的PU桥和YOW这类扭簧桥都可以的。如果想下碗池或者浪壁的,那PU桥是更好的选择。
3、我只想买一块板,选什么?
在陆冲上,我认为是没有“一劳永逸”方案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熟练程度,都有不同的“顶配”选择。哪怕真的只有一块板,也可能会为了不同的滑行目的,更换不同硬度的PU,不同大小、不同硬度的轮子,甚至是不同的桥。一般来说,与其不停更换,还不如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直接多买几块。
4、板的长度怎么选?
身高越高,需要的板越长。一般而言,幼童选择27-28英寸的儿童版,青少年选择29-30的板子,165左右可以选择30-31的板子,175左右选择32-33的板子,再往上就是33-34英寸的板子了。
但是很容易让人忽略的一点,是轴距,也就是前后轮轴之间的距离。有些品牌(没错就是YOW),同一长度的板面会有不同的轴距。轴距越短,越灵活;反之就越稳定。但这个也要结合滑手的身高综合判断。我自己178的身高,通常选择32-32.5英寸,轴距17英寸的板子。但Bolsa是31的,也有更小的轴距,所以对我而言,Bolsa是一块动作板。但对我女儿而言,它是一块刷街板。
5、怎么选PU的硬度?
主要看体重和目的。大体重需要更大的支撑力,所以需要更硬的PU。我75kg,87-92a的PU都可以选择。如果练动作,会选择软一些的PU,刷街的话需要更加稳定,可以选择硬一些的PU。新PU通常比较硬,时间长了会踩软一些。把螺母适当拧紧也能一定程度上增加PU的硬度,但通常不要过紧,容易把PU弄坏。后桥可以比前桥硬度高一些,增加稳定性。我的Bolsa前桥是OT 85a,后桥OT 89a,动作板,Hobo就是原厂前后89a的硬度了。
6、怎么选轮子?
按照以下口诀,大轮刷街(70mm 及以上),小轮动作(建议65mm和60mm);光面刷街,磨砂动作;软轮刷街(82a 以下),硬轮动作。
7、进口还是国产?
有句话:有钱全进口,没钱桥进口。相信一句话就够了。
8、整板还是DIY?
啥东西玩着玩着,总能开始折腾。陆冲的结构并不复杂,个性化定制的成分相当高,DIY几乎是玩到后面的必经之路。
不过不建议一开始DIY。陆冲这个东西,还是要自己去体验过,才会知道自己要什么。
比如我的小朋友和我说要一块深脚窝的29寸板,而Triton只有29寸平板的,所以就给她找了一块定制板面,配上CX4和软PU,以及65mm的轮子,现在也玩得飞起。
最后,允许我红字提醒一下,玩陆冲,请一定一定一定
戴好护具
身边摔骨折的,也不是一个两个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