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太卷,老师发话了...
收到一个妈妈的私信:
孩子上一年级后,她的焦虑感多了很多,娃写作业磨蹭,知识点也记不住,10道题能错3、4题,4+5=9弄懂了,9-4等于多少又不会了,每天辅导孩子作业易燃易爆。接送孩子时,跟班上的家长聊天,发现别人陪读一片祥和,她更糟心了。
自从成为小学生家长,群里的妈妈也经常分享感受,有“孩子适应慢”的焦虑、有“疫情封控不能上学”的不安,也有“孩子与孩子比较,恨铁不成钢”的痛苦......
我目前没有这些情况,除了两年“鸡娃”的功劳,更多是跟老师沟通后,明白一年级家长更应该关注哪方面,搞懂后,焦虑少了大半。给大家分享一下~
孩子进入小学后,家长很自然会重视结果。比如单词能背多少个、听写、计算有没有做全对、期末评测孩子能得哪个等级......很多时候,过分在乎成绩,就会忽略过程。
大部分孩子的智力差距不大,虽然有些孩子适应能力强、有基础上手快,但到高年级,拉开孩子距离的,是学习效率,而学习效率又取决于学习习惯。计算不用草稿纸、题目没读完就答题、做试卷东张西望,专注力不够......这些都是低年级没有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家长更应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正确的握笔姿势、坐姿,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写作业不开小差,每天养成预习复习、指读文章/绘本的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会带来好的结果,作家孙云晓老师也说过,好习惯是我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资本,如果你有了好习惯,你一辈子都享受不了它的利息,如果你有了坏习惯,你一辈子都偿还不了它的债务。
虽然牛牛在幼儿园阶段,打下不错语文和数学基础。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鸡娃比我厉害的妈妈大有人在,比牛牛聪明的孩子也比比皆是。尤其牛牛就读的小学,牛娃可不少。
如果今天因为其他同学7点写完作业,我家孩子9点才写完;明天因为某个同学参加XX比赛获奖,但我家孩子连报名的资格都没,都感到焦虑紧张的话,我得多累?孩子又得有多大压力?
不要去关注别人,只关注自己的孩子,关注他发光的地方,以及帮助他解决困难:哪里有问题、什么原因导致、要怎么帮助他?
好的亲子关系才是陪读的前提,教育心理学有一个术语叫“罗森塔尔效应”,就是给孩子积极的信号(尊重、支持、理解),孩子感受到正能量,会更加努力给到正面反馈。
之前有个妈妈说,孩子书写和算数能力比较差,她想给娃报硬笔书法班和珠心算,但老公觉得没人接送,只能不了了之。因为这事,她觉得亏欠孩子,双职工家庭早出晚归,能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太少了。
就连平时学校布置的一些手工作业和任务打卡,都是匆忙完成,相比其他家长的高度配合,自己算不上是个负责任的妈妈。
我能理解这位妈妈的感受,但不认同亏欠孩子。没法像全职妈妈那样全心全意辅导,那就每天高质量陪读1小时。一周两节的书法班上不了,坚持在家每天认真练习半小时,相信水滴石穿的力量,字会越来越好看的。
没必要因为母职产生愧疚感,我已经很努力了,没有对不起孩子。
疫情小区被封控,孩子上不了学?娃不想上学,是不是在学校发生什么事?孩子坐在后面/角落,老师为什么这样安排,是我家孩子不听话还是成绩不好?
很多家长遇到这些问题,第一时间找别的家长沟通,不是老师。开班会时,牛牛班主任也说过,家长有问题请直接找老师,老师会努力协调解决,避免存在信息差或用了不正确的方法走弯路。
如果不是很紧急的事情,可以把问题以文字的形式发微信反馈给老师。老师也会挑选合适的时间,给家长做详细电话回访。对老师来说,解决学生和家长问题也是教学工作重要的一环,家校配合才能让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一年级孩子很多不注意坐姿和写字姿势,加上现在学校几乎都用多媒体教学,孩子长时间呆在教室,非常容易近视。现在学校也很重视孩子的视力保护,牛牛每天都有体育课,课间也有眼保健操。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叮嘱孩子,课间10分钟上完厕所后,记得向远处眺望一会,养成习惯,能有效保护视力;有条件放学后,也先带孩子在外面玩一会,增加户外时间。
孩子回家做作业,要同时开吸顶灯和台灯。没搬新家之前,我在同小区租了房子过渡,住了3个月昏暗房子,视力加深了75度,牛牛的远视储备应该也是那时候没的。
还要记得定期带孩子检查视力,别等远视储备没了,真的近视才来慌。
看到鸡娃群的一个妈妈,给孩子准备了好几套家辅资料。其实一年级不需要题海战术,找一个好的app,一套囊括所有知识点的题目,做精、做好就可以了,太多只会让孩子厌学。
家辅还有一个很大的坑,就是很多家长不能忍受孩子做错题,写字歪歪扭扭,觉得孩子不认真,导致陪读总是鸡飞狗跳的。但这是不对的,犯错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孩子每错一道题,说明他没懂、或者粗心,找对原因解决就好,没必要太纠结。
如果孩子总是犯同样一个错误,建议准备一个错题本,把错题记下来,过段时间再做,直到孩子完全掌握。给大家推荐一个“橙果错题本”app,错题整理神器,可以直接拍照打印。
一年级是个转折点,每个人步伐不一致,有孩子适应快,就有孩子适应慢。
但一年级也是起点,是培养孩子各种习惯和学习兴趣的最好时机。妈妈们要做的,就是放下内心的不安和比较,别给孩子带来太大的压力。学习不应该凌驾在亲子关系之上,我们是帮助孩子的,不是做孩子的监督者、评判者。
最好的陪读亲子关系应该是:努力但不焦虑,陪伴但不控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