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妈妈迷失记:从跟着谷爱凌妈妈学鸡娃开始…
前些天,看到《每日人物》的一篇专访,里面讲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县城妈妈”。
她们生于县城,又在县城成长、结婚、生育,人生的锚点就在小城镇中。
同时,她们又是社交媒体的深度用户,时刻关注着城市女性讲述的关于教育、成长的话题。
网络平台上一个个“成功妈妈”的事例,让“县城妈妈”们的内心产生了巨大波动,也为她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只要这样做,你的孩子也可以成为牛人”“为了孩子一切都是值得的”“只有用最好的,才是真的爱孩子”……
当另一种生活如此直白地展露在“县城妈妈”的眼前时,让她们产生了与现有生活完全割裂的意识,也让她们中的一些人,在“鸡娃”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
就像《每日人物》那篇专访中所说的——
比如,来自河南新乡原阳县的王小铃。
离婚后,净身出户的她,毅然决然地带着女儿离开了县城,来到了郑州。但城市的生活并不像她想得那么简单。前夫不给抚养费,女儿上学的事也遥遥无期。
后来,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幼小衔接班让她过渡。但条件非常简陋,没有操场,没有活动室,教室只有一个客厅那么大,挤满了30来个孩子。他们和王小铃的女儿一样,都是外地孩子。
她之所以执意要“逃离”县城,是因为县城带给她的记忆,是灰暗和晦涩的,窘迫的生活、失败的婚姻、不和谐的婆媳关系、逼仄的社交圈……
在她的“逃离”中,更多透着的是自己的不甘心,与其说是为了孩子,不如说是为了自己——摆脱沉重的过去,告别那个“自行车20分钟就可以绕遍”的地方。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坚持几个月后,她还是无奈地带着女儿——又回到了县城。
比如,生活在河北张家口涿鹿县的一位妈妈,平时所有的吃穿用度都要对标大城市。
还在怀孕的时候,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专程开车一小时,去邻市的母婴店,花 3 万块钱办了会员卡;早教课也要到一百多公里以外的市区上,全家总动员,一折腾就是一整天。
甚至为了将城市生活进行到极致,她加盟了一家高端母婴店,就连她的母亲都反对她,“在县城打工一个月不过 3000 块,谁会花 1000 多块给孩子买奶粉?”。
但她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因为她觉得这才是生活。最终因为价格不符合当地的消费水平,即使赔本甩卖也无人问津,店铺不得已倒闭了,赔进去 60 万……
执念的背后,都是缺憾。高考的失败,与理想学校的失之交臂,大学爱情的逝去,让她从大城市最终又回到了县城。
而她之所以要开这个母婴店,不过是为了向所有人“证明自己”。
再比如,来自山东潍坊一个县城的高婷。
在这篇专访中,还有好几位这样的县城妈妈。
她们不一定明白网上的那些育儿经到底为什么有用,大V们分享的好物到底好在哪,但她们想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尽可能对标大城市里那些精英家庭的育儿模式。
为的只是在未来的某一天,能看到孩子走出她们眼中的困境——县城。
其实这些妈妈并不是个例,她们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成了夹心层,随着这几年网络社交平台的飞速发展,这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又进一步被拉大了。
教育,成了一场冒险
看完这篇文章,我立马分享到家族群。
我和老王离开县城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但我们有很多亲戚依然生活在县城。大宝的大姑小姑就是典型的县城妈妈。
更典型的,大宝小姑去年顶着一家人的反对,把儿子送去市区上初中。在市区租了房子,但她的工作还在县城,不能放弃,只好每天往返市区县城,非常辛苦。
因为口罩问题,更是困难。现在,是我公公婆婆帮忙照顾孩子。好在她的辛苦是值得的,大宝表哥的成绩很好,总是全班第一。
听大宝的小姑说,陪读已经成了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
为了孩子的教育,不少妈妈(有时甚至是全家)会选择进城,农村妈妈来到县城、县城妈妈去城市。
曾有调研团队走访全国十几个地区调查发现,陪读妈妈们以初中学历居多,她们在十几岁的年纪就外出打工过,见识过县城之外的世界。
同时又因为自己早早辍学打工、吃过很多苦,所以懂得教育和学历的重要性。
她们把全部希望放在了下一代身上,“逃离农村”、“逃离县城”则是她们想为孩子做的第一件事。
但是没有人教过她们该如何逃离县城,所以她们只能从社交媒体上去寻找“和县城不一样”的东西。
为了达成“精英育儿”的成就,不少妈妈也不管合不合适,就直接照搬网上的育儿经,有些更是片面看重物质层面,一切吃穿用度都要向网红们看齐。
高尔夫、马术、钢琴……什么火就报什么;什么育儿产品火了都要咬牙买,几千上万也无所谓。
我妹妹有个同学,从来不在县城给孩子买衣服,每次都是开车去市区买所谓的大品牌,说是安全放心。
我有位同事是个典型的海淀妈妈,鸡娃鸡的很凶。她家娃现在上幼儿园大班,每天只上半天,下午她自己在家教英语、数学、识字。
拿英语来说,她加入了一个鸡娃群,自己先学怎么教孩子学英语,然后再教孩子。和很多海淀妈妈一样,她的目标是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学到高考的水平。
每次,听她讲鸡娃的心路历程,我都心有戚戚焉。但她说,在他们群里,海淀妈妈并不是鸡娃最狠的,真正的猛人是县城妈妈。
在群里,她们学习的最认真、执行的也最彻底。而且,她们往往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充分调动起老公和她们一起“车轮战”鸡娃。
她们的狠劲和坚持,让海淀妈妈们都自愧不如。
我们,也在冒险
看完文章里几个县城妈妈的故事,我和很多读者的感受一样,沉重的无力感。
为她们的不甘心捏一把干,更为她们的迷失和无望感到无奈。
然后开始想,如果当年我也留在了县城,成为县城妈妈,我会不会也像她们一样?
但转念又想,即便我们身在大城市,本质上也和她们没什么两样。
一样为孩子忙碌,一样为了给他们更好的生活而努力,一样期待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即便已经身在大城市,我们也有一些未尽的理想、失意的不甘心、可能的更加美好,我们也会把它们投射在孩子,寄希望于他们来实现。
只是我们身在大城市,所谓的光环,有些掩盖了我们的野心。没有县城妈妈,显得那么激进。
我们还有另一种县城妈妈没有的担心。我们好不容易,通过学习、学习、学习留在了大城市,拼死拼活混成了所谓的中产阶级。
但并没有什么资产可以留给孩子,唯一可能可以骄傲一点的智商、学历,孩子又不能继承。
担心他们未来的生活会下滑,只好“鸡”他学习,寄希望他们再现我们的教育成功之路。
但是,时代不同了,过去的老办法在10后身上行不通了。于是,我们也到处学习,打听育儿专家、大V的各种理论、方法。
费掉半条老命,结果常常也是差强人意、甚至失望。鸡娃不成,有时还破坏了最根本的亲子关系。
所以,从根本上看,我们遭遇的育儿问题和县城妈妈是相似的。
那我们怎么走出这个育儿泥潭?
莎士比亚说,没有什么比渴望不平凡而更平凡的了。
无论是县城妈妈、乡村妈妈还是城市妈妈,期待孩子不平凡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什么都不做就接受他们的平凡,才是值得反省的。
只不过,带着孩子奋力往前跑的时候,不要让野心破坏了幸福的基础。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中,这位来自大理、名叫乐乐的妈妈,她独特的教育理念,还提供我们一些新的启发。
乐乐和女儿
乐乐有过两次婚姻,有两个孩子。她奉行的是“放养式”教育,尤其认为自己的命运和孩子的命运是分开的。
因此她从来不干涉孩子的成长,和两个孩子都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孩子们也都很争气,都在很好地成长着,不用她过多操心。
她选择从城市迁居到大理,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理工作室,为自己喜欢的事而生活着。
不时时盯着孩子,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身上,让自己更好地成长和绽放,这或许也是一种选择、一种出路。
孩子的人生,是需要我们的引导和帮助,但毕竟那是他们的人生,不是我们人生的延续、更不是重复。
我们无法掌握,也不应该以为,我们可以掌控。
不管如何,那都应该是他们自己的冒险。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人物,《县城妈妈,「逃离」县城》
三联生活周刊,《县城陪读妈妈:当养育孩子成为一种冒险》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