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困在小县城的妈妈,在“鸡娃”里迷失
前段时间,常爸看了一篇关于“县城妈妈”的报道,内心百感交集。
这篇报道来自于《人物》公众号,文章里讲述了几个因为“鸡娃”而迷失的县城妈妈。她们一方面努力学习育儿知识,向往“精英育儿”“成功妈妈”的生活;一方面困在贫瘠的现实里,与家人、孩子产生隔阂,甚至婚姻破裂。
其中,来自河北张家口涿鹿县的妈妈陈芳鹿可以说是追求精英育儿的县城妈妈典型:家境优渥的她在育儿上事事对标大城市:看病、疫苗、打针要去北京儿研所;早教课选在了离家100多公里外的张家口市,每次上课要全家出动,来回要耗费将近一天的时间。为了“彻底”逃离县城生活方式,她在县城开了一家高端母婴店,但因为当地人买不起,店面倒闭,最后赔了60万……
说真的,作为一个教育公号主,这些年我有幸认识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城市和区域的爸爸妈妈,也有机会深聊到他们的故事、困惑和育儿智慧。我从不会提倡某一种教养方式或标榜某种生活方式,就像我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教育也是如此,只要是适合自己家的,那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小舍得》剧照)
常爸的粉丝里,有不少也都来自小县城,他们抱着学习的态度关注我、相信我,这让我很感动。但看完上面这篇文章,常爸不禁也开始操心起我之前认识的两个县城妈妈,她们都因为太过于信奉某种教育方式或生活方式,而与现实生活脱轨,并让自己陷入到焦虑和痛苦中。
没能给孩子最好的,我就愧疚万分
从小到大,徐卓都是自己所在圈子的“佼佼者”:人长得清秀高挑,家庭条件不错,在省会读的大学,虽然只是个二本,但读的却是本校的王牌专业,当年还没毕业就有对口单位来“抢”人。
但徐卓没有选择进那家对口的大型国企,毕业后她为了爱情,嫁给了高中同学,回了老家所在的县城。
老公家境殷实,自家在县里有经营多年的实体批发生意,还在附近的景区有几家民宿。老公毕业后子承父业,徐卓在生了孩子后就做了全职妈妈。
住着县城最高级的小区,常年请着育儿嫂,徐卓的生活水平在朋友里可谓是佼佼者了。而她并不满足于此,对孩子的教育更是瞄准了更高的目标——对标大城市,对齐北上广最好,再不济也要和省会一个水平。
孩子看病,有个风吹草动就要去省医院,打疫苗什么的也从来不在本地。每次去打疫苗,就是徐卓带娃的大采购时间。从纸尿裤到婴儿辅食、衣服,回回都满满当当拉一车。
(《三个未婚妈妈》剧照)
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徐卓苦苦纠结,要不要去省会念幼儿园。县城的幼儿园她是看不上的,但去省会近100公里路程又让她心生忌惮。徐卓动了在省会买房的心思,却遭到了老公的反对,他认为家里在当地有那么多房子,为了上幼儿园就要兴师动众搬家,实在是没必要。
“要是上大学还差不多,我没听说过上幼儿园还陪读的!”
为了这件事,夫妻关系也受到了影响。好巧不巧,隔壁县城新开了一家国际幼儿园,完美解决了她的烦恼:因为有矿产资源,隔壁县城富裕人群居多,也因此吸引了贵族幼儿园前来。幼儿园环境让徐卓很满意,一年近10万的学费让当地人连连咂舌,但她觉得正适合自己。
贵族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也对标大城市,除了日常课程,还开设了马术等收费不菲的特长班,徐卓自然也给孩子报了名。丈夫本来对这些花销并不过问,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孩子一节马术课就花掉一千多块大洋,忍不住问道:“咱家的农家院就有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去幼儿园骑马?”
“你那是自己养的马,和人家那不一样!”徐卓脱口而出,“再说了,县城里能有什么好东西?!”
这句话激怒了老公,也惹到了一旁的公婆。公婆早就对徐卓的精英教育颇有微词,这次争吵似乎戳穿了他们之间最后一层窗户纸。而因为财政大权还在公婆手里,徐卓没有底气和他们大吵大闹,她选择了忍耐,但忍耐的背后是深深的迷茫:
“我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我有什么错?”
(《小敏家》剧照)
在通向“精英育儿”的道路上,徐卓张口闭口大谈特谈的,一直都是物质。但在我看来,她就像是那种典型掉进消费主义陷阱里的人:
你用什么东西,就代表你是什么人;
你给孩子买什么价位的东西,就代表你对孩子的爱有多少;
你送孩子读什么学校,就代表孩子未来会取得什么成就;
……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消费什么就真的会进入什么圈层吗?“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就是“最好的教育”吗?
为了孩子,我和老公成了周末夫妻
徐卓还困在县城里时,刘晓丽已经带孩子成功走出了县城。这是她与家人斗争了3年的结果。
3年前,刘晓丽和丈夫结婚刚满一年。那时,她对自己的生活还是很满意的。
她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大学毕业后,父母原本希望她留在城市找工作。刘晓丽不愿意,在县城一家广告公司当设计,顺便考公务员。机缘巧合下,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
丈夫跟着公婆开店做生意,经济条件在当地算是中等偏上。刘晓丽嫁过去衣食无忧,怀孕后就辞去了工作,一心扑在生养孩子上。
很快她就被大数据精准投喂了,社交媒体上各种光鲜亮丽的妈妈们,让刘晓丽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她想成为那样的妈妈,身材苗条、衣着靓丽、科学教养、事业成功。
刘晓丽做的第一件事是跟着网红博主,买了“奶瓶届的爱马仕”。
看到博主家孩子拿着奶瓶大口喝奶的样子,她感觉自己的孩子似乎也站在了人生第一梯队。
刘晓丽做的第二件事是给孩子报名了县城的早教游泳班。
但第一天,她就有点失望了。社交媒体上的网红妈妈穿着泳衣,在教练的引领下带孩子学游泳。但县城的早教游泳班,就只有一个不到4平米的水池子。
说好听了这是游泳池,说不好听了就是个澡堂子。
刘晓丽有点失落,她决定去省会城市体验一下“更正规的早教”。这次体验,让她生发出逃离县城的念头。
、
(《大考》剧照)
整洁明亮的环境、宽敞的泳池、高大帅气的游泳教练,还有婴幼儿洗澡、抚触、按摩一体的服务,身处其中,刘晓丽觉得自己就是那个网红妈妈。如果说缺点,那就是费用有点贵,一次游泳就要300元,而县城只要20元。
丈夫觉得不值当没有办会员,刘晓丽无奈只能同意。返回县城的当天,她就提出要移居省会城市,理由是省会的教育资源好,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公婆和丈夫都觉得没必要,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直到在省会居住的亲戚带孩子来做客,一口流利的英语震惊了他们。在县城,都找不到一个外教。
公婆和丈夫决定试一试,贷款买房子并给孩子找了一家知名幼儿园。刘晓丽一直期待的生活正在展开,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城市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每个月小一万的房贷、八千多的幼儿园费用、物业费、生活费……种种加起来,一个月近3万的开销,让全家人都吃不消。
而且幼儿园还时常举办各种活动,孩子穿的衣服、拿的玩具、兴趣爱好都成了比拼的项目。
刘晓丽和丈夫也成了周末夫妻。周一到周五,她和孩子在省会。周六日,她带孩子回县城。
孩子有时很委屈,哭着说想爷爷奶奶和爸爸。
疫情期间,店里的生意大不如从前。收入的减少,加剧了家庭矛盾。公婆时不时就会透露出“要不要卖掉房子,回县城”的想法。
刘晓丽很迷茫,是自己太痴心妄想了吗?
(《明天妈妈不在》剧照)
徐卓和刘晓丽是两个典型的县城鸡娃妈妈,但像她们这样的县城妈妈还有很多。她们可能身处的困境不相同,但都因为“鸡娃”这件事陷入了“无法改变又不安于现状”的焦虑中。
她们想要逃离又无计可施,想要追随精英育儿又无能为力,只能“照猫画虎”,犯下了育儿中的大忌:
用矛盾的、多变的方式教育孩子,既无法给孩子营造安稳的生活环境,也无法给孩子提供稳定的情绪价值。
事实上,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化人心,哺育灵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既不能用物质供给取而代之,也不能抛离孩子个体特点,用别人的成功来框定范式。
不管在哪里,我们都应该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最大化地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
当我们在谈论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作为一个教育公号主,常爸一直认为,我们的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毅力和专注力,以及正确的是非观。
这些能力和品质的培养,固然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和金钱投入,但这远不是教育的根本。
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给孩子提供了足够的爱和温暖,提供了温馨稳定的家庭环境?
是否给孩子做了好的表率,让孩子从爸爸妈妈身上学会待人接物、为人处世?
是否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向孩子分享自己的观点,引导孩子什么是正确的选择,什么是错误的选择,选择背后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
就在我写文章时看到了一则新闻,一对杭州90后夫妇卖掉500万房子,带着三个孩子去呼伦贝尔当农民。
有人想逃离县城,有人想逃离城市,有人想奔赴县城,有人想奔赴城市。互相矛盾的选择中,其实背后透露的是认知的差异。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地域限制的影响越来越小。
想要好好教育孩子的父母,既不用逃离县城,也不用拥抱县城,而是要认清自己的环境,拓展自己的视野。
别人的成功,的确能激励自己。但别人能成功,不代表自己复制下来也能成功。基因、运气、环境……哪一个都能对成功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盲目地树立高目标,留给自己的可能只是打击和沮丧。
不仅仅是“县城妈妈”,我想,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会“立足根本,放下执着”。并且学会如何利用好互联网上的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尽量地减少“信息差”,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给孩子尽可能好的教育。
这就够了。
总结一句话:
不要让地域限制了自己的认知,也不要让野心毁了自己的现实生活。
往期推荐
不能像其他妈妈一样经常陪孩子,怎么能让孩子像其他孩子一样优秀
我看“回龙观,一群985妈妈的反鸡娃实验”
《小舍得》:家长一切焦虑,都源于“我的孩子,一定不能比别人家的差”这一妄念
1
END
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