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鸡娃”热火朝天的时候,长大的孩子却开始“躺平”

“鸡娃”热火朝天的时候,长大的孩子却开始“躺平”

公众号新闻

在“鸡娃”和“内卷”不断刷屏的时候,反抗这种现状的“躺平学”也开始流行起来。越开越多的年轻人决定要“躺平”,那现在家长们猛烈地“鸡娃和自鸡到底还有什么意义?


今天分享的文章,作者梳理了社会育儿观念的变迁,并指出:


  • 家长大量地投资在孩子身上,已经是中国人存在了几十年的习惯;
  • 但“All in”在孩子身上,也是不现实的。


父母既不要用力过猛,也不要散淡无为。与其一直猛烈地“投资”,不如收拾好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平和、理性及充满爱意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


对于作者的观点,你怎么看呢?

本文转自“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作者:水姐,已获授权




2020年,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据说是60年来新低。此前十年,一直在1500万左右徘徊。

为什么人们不想生了?有人说是房价太贵,教育军备竞赛等等,是钱和教育这些大山压得人们喘不过气,其实我觉得并不完全是。

大山深处,有别的深意。

我前一段一直在看一本书叫《喂养中国的小皇帝》,是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景军写的。里面提到一组数据,我看了觉得挺有意思的,分享给大家:

根据1995年的数据,大部分的中国城市夫妻将他们总收入的40%~50%花在孩子身上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城市儿童从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那里收到了大约50亿美元的零花钱和压岁钱。这个数字,相当于蒙古当年的GDP。

一项1995年的调查也显示,1496户北京城市家庭中,孩子决定了将近70%的家庭消费,而美国只占40%。

一个事实是:开放之后,投资儿童已经是中国人几十年的习惯了。上世纪90年代就差不多这样了。


孩子是“碎钞机”和“吞金兽”这件事,从来没有改变过。

投资儿童,几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正如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陶艳兰在《培育理想儿童:变迁社会中育儿知识的建构(1980-2014)》里提到的:改革时代的父母不断加大对儿童投资的现象,证明儿童依然是中国追寻现代性过程中各种欲望的投射点。

不过,最近舆论上也突然冒出了很多年轻人“躺平”现象,称他们不愿再为物质生活奋斗,还将其上升为“躺平主义”“躺平学”,企图对抗内卷和所谓“剥削”,认为“躺平即是正义”。

日本的低欲望社会已经持续了好些年头了,韩国也流行“三抛族”,即抛弃恋爱、结婚、生子等等,还有“五抛族”“七抛族”,连同住房、人际关系、梦想和希望等等全部抛弃。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股风,总是会在一群人身上刮得猛烈,而其他人可能都感受不到。这个社会是越来越多元了,正如有个作者所言,现在的家长“鸡娃”依然这么猛烈,年轻人决定要躺平的谁也阻止不了,那么“鸡娃鸡自己”到底有没有意义?

我想,一切都是选择吧。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人欲望太多太盛,到了顶峰,自然也有人对抗性无欲望或自然无欲望。感性人,就参考夏尔·波德莱尔说过的:“趁我们头脑发热,我们要不顾一切”。理性人,就不断权衡利弊,独立判断吧。



了解社会的思潮、概念等等的变迁,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比如了解“密集母职”,你就知道为何有一段时间,关于“母亲的素质,决定下一代人的未来”、“国家强靠下一代,下一代强靠母亲”等等观点会特别流行。

其实,你知道吗?这是上世纪80年代就有的观点。

美国社会自19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种明确的“密集母职”类的意识形态,这种观点认为,母亲是儿童的主要且最佳的照顾者;其育儿方式包括信赖专家之道、高度情感投入、劳动密集及花费高昂。


熟悉的配方,老味道。我们的育儿焦虑,其实并不是现在才有的,都流淌在社会文化血液许久许久了。


到现在,这种观点,经历了三四十年,已经发挥到了极致,太可怕了。“好妈妈”,意味着要承担起对幼儿的照顾,而且必须成为符合现代性标准的全知全能的教育妈妈。

所以,“纽约上东区妈妈”“海淀妈妈”和“顺义妈妈”,就势崛起。

妈妈成了“上帝”,从生育功能,真正变成了创造功能。孩子的一切似乎都是妈妈给的。如果给的不好,就是妈妈的错。这能不令人焦虑吗?


于是,全世界的妈妈都在焦虑,仿佛这是一场女人之间的真正的战争。这个视角是多么的宏大和猛烈。

全职妈妈和工作妈妈之间也在竞争,谁能更好地投资儿童,谁有更好的效率和回报?谁对社会更有价值?

妈呀,都是问题!

于是,女人们经常表现出,对自己作为母亲的自我意识不足的内疚感。

苏珊·道格拉斯、梅雷迪恩·迈克尔斯在《母亲的迷思:母职的理想化及其对女性的伤害》里写道:“媒体上那些名人母亲,被塑造得接近完美,让人永远无法企及,让人产生内疚感。”

但是,内疚感驱动的社会发展,真的会好吗?我很怀疑!

这个时代,无疑需要竞争性育儿!竞争氛围中,共享了育儿焦虑!


女人容易为了孩子丢失自己。如果要保全自己,必须付出很多社会成本。

什么是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

北欧的一些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认为,现代女性由于受到的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自我意识本来就很强烈,当她们有了孩子之后产生的母亲意识通常就会跟自我意识进行斗争。内心矛盾、焦虑、不安是常态。

去年那个成都四十九中学跳楼孩子的悲剧,让人觉得毛骨悚然,孩子在现代社会的压力下,能健康、自信地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了。

一个好妈妈和好老师,可能最好的标准是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么要什么,又能适度引导。而并不是,用所有物质和精神,堆砌一个所谓完美的孩子!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育儿就是传统女人的事业,到了现代社会,虽然育儿的边界和意义都在扩大,形成了产业化、社会化和国家化的趋势,使得这份传统家庭职责变成了社会职责,然而,为之奋斗、焦虑、患得患失的还主要是女人。

所以,这大概就是女人不想生的很重要的原因。女人不愿意了!所以,这个社会,一定要好好对女人!男人也请好好对待女人!

在互联网时代,所有人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家庭内部的事情变成了公共话题,大家相互学习、借鉴、比拼的东西越来越多,而随着人口问题越来越成为城市的中心话题和公共政策的核心领域,育儿越来越具有公共性。

还有一个概念是“新母亲主义”,它坚持女性有选择的权利,可以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选择呆在家里照顾孩子,也可以选择外出工作。

就如梅琳达·盖茨在自传《女性的时刻》里写的:


“如果女性能自主决定生育与否、何时生育,结婚与否,何时结婚,跟谁结婚,如果女性能享有医疗保障,只承担合理的无偿劳动;


如果我们能得到梦寐以求的教育机会,能按自己的意愿支配金钱,能在工作中得到尊重,能拥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


如果其他人,无论男女,愿意帮助我们提升领导力,走上更高的岗位,那么女性就能实现发展,并带动我们的家庭与社区共同繁荣。”


中国女人在这世上是最爱工作的。十年前,城镇25~34岁有6岁以下孩子的母亲的就业率就为73%。中国女人也是觉醒很早的,前段时间,上海的未婚妈妈张萌结束了她漫长的生育保险金之战,一战就是4年。

中国女人的自我发展意识的超前程度是不可想象的。

还有一个概念是“科学育儿奴隶”。人们的育儿知识也是不断加强的,随着时代演变的。知识更新迭代需要很多时间精力去把握。育儿被置入风险社会、不确定型社会、个体化社会、消费社会、脑科学时代等等。

比如脑科学,人们现在知道,5岁之前,95%的大脑已经长好了。学前教育有了极强的科学依据,全球性的育儿知识似乎都唾手可得,有无数的内容需要学习更新。这让女人们面临的是真正的知识海洋,即便花光所有时间和精力,还是有人做的会比你好。

而你放弃,你会内疚。


再辣妈,再有自我意识,在育儿上还是奴隶,必须当牛做马,因为你要把孩子带到世界上来的,没有跟孩子商量,所以,你必须负责。而当你的人生出现波折和意外时,孩子就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所以,一旦生了,人生就改变了。这对于自我意识强烈的女人们来说,这是个人生中必须视为最慎重的决定。



而家长主义是什么呢?

父爱主义(paternalism)又称家长主义,它来自拉丁语pater,意思是指像父亲那样行为,或对待他人像家长对待孩子一样。当然,这里是指具有责任心和爱心的父亲或家长。

它是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提出的理论。

父亲们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育儿中,加入到母亲的阵营中。科学地、集中精力地育儿,其实是反人性、反自然的。父母亲的力量的结合,是现在育儿竞争中的“大杀器”,可能是“All in 儿童”。


但“All in 儿童”,投资在儿童身上,其实也是一首幻想曲。

工业社会需要工人有规则意识、严谨、有效率,所以应试吧!努力培养将来会工作的人!新技能适应新社会!

接着消费社会来了,强调纪律、效率,逐渐被宽容、建议和劝告的方式所替代。人们追求带着镣铐起舞的自由。努力工作,努力娱乐,耗尽所有的精力和时间,追求每一分钟的生产和消费。看起来,这一切都没有错。人生得意须尽欢。

素质教育已经飘荡在空气中几十年了,提高儿童素质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但大家对于素质的理解,最后都幻化成了一个个培训班。我们的儿童只是“消费儿童”。


那些强调纪律、勤奋、自我约束的,应试教育里成长起来的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我们这一代“道德儿童”,是“消费儿童”的父母。“消费儿童”们创造了一波波互联网社会的繁荣。

新自由主义强调竞争和市场的背景下,人们重视对子女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我们都是“经济人”假设下的人,但还有切切实实的生活感受无法套入任何理论和学科。

所以,年轻人最后躺不躺平,其实家长们说了不算。我们投资儿童的最好结果,只是产生社会需要的人,还有最差结果是,完全事与愿违。

不要用力过猛,也不要散淡无为,人生总是要追求点什么的,最好不要被别人影响也别影响别人,坦坦荡荡地活着。

在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里,以前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五条人用海丰话唱着,“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今日啊全球化啊,明日啊自己过”。

也许世间瞬间改变,完全斗转星移,时限正在不断缩短,从三十年到十年,或者更短,在育儿界,十年肯定巨变。但有些东西,可能不会变的,那就是,我们还有心,我们一定要有颗感知真正好东西的心。


1980年,中国第一个家庭教育研究会,即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成立。随后新中国第一份家庭教育刊物《父母必读》创刊。

《父母必读》在1996年登载了一篇文章叫《培养快乐孩子的秘诀》,是澳大利亚儿童心理学家比道夫写的,我觉得,今天看来仍然有意义,收拾好自己的情绪和状态,始终以平和、理性以及充满爱意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

有心、童心、耐心、用心,这些最简单的法则,可以温暖人心。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情况,都是凭良心。投资儿童,不如有心爱儿童。这个社会终究需要真正暖起来,才能让青年人不躺,站起来!

文章来源丨秦朔朋友圈
作者丨水姐,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
参考文献丨陶艳兰在《培育理想儿童:变迁社会中育儿知识的建构(1980-2014)》


 相关推荐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为何取消次密接和中风险?国家健康委解读来了:二十条不是“躺平”幼儿通识1001夜 | 不可思议的人体世界:我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怎么长大的?英国人数学真差吗?首相为何要“鸡娃”到18岁为什么华人来了美国更“鸡娃”?华人父母内心的忧虑对吗冬至:暗夜最长的时候,并不是极度深寒;白日最短的时候,春天已在呼唤!少而多:少数民族歌手多“要么卷,要么逃” | 澳洲华人区“鸡娃”成常态,“真正能躺平的有几个?”?"小学文凭混清华,不是活受罪吗"!! 指的是谁呀?湾区8家烤串店合集 | 冬日里,热火朝天撸个串“要么卷,要么逃” | 悉尼华人区“鸡娃”成常态,“真正能躺平的有几个?”“鸡娃”是唯一正确的家庭教育吗?钱欲情色,金发梦露BBC最佳动画短片:用一只海螺的故事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躺平”?不“鸡娃”也能集齐牛剑藤!华东火爆的苏州德威,才是全人教育最好的样子!不是鹤岗,它才是中国最适合“躺平”的城市?7W买房,5点下班,每年却还有3W人想“逃离”…投资“躺平”收益更好?怎样才能稳中取胜?为什么很多孩子“躺平”了?浙师大教授任俊:我们只教他们吃苦,却忘了培养“乐商”网传放开?石家庄市委书记检查防疫时表示:不信谣不传谣,全面对标“二十条”决非“躺平”!《星期三》00后南加小美女火了!LA版“鸡娃”,每周进城4次路程6h父母全程陪跑糕妈:坚持不“鸡娃”的我,被年糕的作文搞崩溃了!但想到这一点我释怀了被困在小县城的妈妈,在“鸡娃”里迷失彻底刷屏!石家庄突然“放开”?刚刚,致信全体市民:决不是“躺平”!多地取消区域全员核酸检测!A股跳水,原因是什么?首相都要“鸡娃”到18岁?别笑,英国数学40分就算及格,上课考试都能带计算器…克宫“躺平”:我们已经习惯了!【权威解读】为啥说防疫措施优化 ≠ “躺平”?200万培养的“鸡娃”抑郁失业:养育孩子,只有慢下来,才是真的快!能牵手的时候,请别肩并肩;能相爱的时候,请别说分别《星期三》妹子火了!竟然是美版“鸡娃”,能成名不容易小结:自己装修退休小屋的费用太难了!新来美国更“鸡娃”,华人父母内心忧虑了...网课时代,“鸡娃”的尽头是“鸡眼睛”?巨蟹跟机器人聊了一上午,我问它知不知道什么是“鸡娃”石家庄没有“躺平”,全国多地暂停全员核酸检测人工智能热火朝天,英伟达是“淘金者”还是“卖铲人”?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