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鸡娃”是唯一正确的家庭教育吗?

“鸡娃”是唯一正确的家庭教育吗?

教育

近年来,国内家庭教育领域产生了一些非常极端的变化。很多家庭在“鸡娃”的路上越走越远。

有一个笑话是问“小孩4岁了,学会了1500个英语单词量,这够不够?”有人回答:“在美国肯定是够了,在(北京)海淀可能不够。”

很多家庭为自己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报了各种班:英语、数学、体育、绘画,时间几乎都占满了。然后有的孩子又不愿意去上,家里孩子哭、家长怒,可谓鸡飞狗跳。很多家长直觉上会开始感觉到这种模式是不对的。但一看到其他家庭都在不停的“鸡娃”,总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有人在知乎问出了这样的问题:“就是看现在幼儿园都挺卷的,开始思考一些事情,需不需要给孩子幼儿园学英语?要不要报班?就算是学霸,以后上完大学,还是要打工的话,学霸的意义在哪?到底我们接受这么多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怎样能更好更开心让孩子过完这一生?”

这真是非常好的一组问题。我思考这个问题也很久了,今天就想来聊聊。

做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以终为始,先确定目标,再选择合适的方法、手段。所以,要讨论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我们首先要说清楚家庭教育的目的。

家庭教育的目标

我认为,家庭教育最关键的目标是,让他这辈子能够幸福。其次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当然,这两者往往是彼此耦合的。)

有很多人虽然始终在追求孩子要能实现阶层跨越或者保证不发生阶层不滑落,但究其本质,其实还是在追求孩子的幸福。只不过他们认为孩子幸福的关键要素就是他未来所处的阶层。

我们首先要明确人生幸福这个目标,然后才能使得所有的行动都聚焦在这个目的上。

那么,什么是幸福?人怎么样才能幸福呢?

我个人认为,幸福就是快快乐乐的,大体上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开心的。幸福的人不见得会完全满足于当前的生活,但起码不会因此而感到深刻的痛苦。幸福的人也不是说没有什么烦心事或者完全不会感受到痛苦或者悲伤,但起码他的生活大体上是快乐的。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才能幸福呢?

怎样才能获得幸福?

有一本名字特别鸡汤的书,叫做《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内容其实倒是很不错。它是哈佛大学的“格兰特研究”负责人写的一本书,介绍了“格兰特研究”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其中就涉及了,什么能够让我们幸福,以及什么能让我们获得更高的成就。

“格兰特研究”是一个横贯了七十多年的人类发展研究。1938年,威廉·T·格兰特——一位连锁商店的企业主——决定资助哈佛大学进行一项研究,他想搞清楚,到底什么样的人最适合成为连锁商店店长。

这项研究选定了268名哈佛大学的学生,跟踪研究他们的人生轨迹,试图将他们的人生成就与早期就能体现的某些特征联系起来(比如说当年非常流行的“运动员式的体态”)。但这项研究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脱离了原先的目的。

首先,268名哈佛学子是从数届学生中精选出来的,但这些全部都是白人男性,而且几乎都是人中龙凤,他们的人生轨迹即便从统计意义上能够总结出某些规律,也未必完全适用于所有人。所幸,在后续的研究中,学者们又并入了哈佛大学的格鲁克青少年犯罪研究中的456名贫民区的孩子,以及斯坦福大学特曼研究中的数百名斯坦福女生,作为对照。

从1938年开始,几代研究学者不断地对这些研究对象跟踪调查,研究他们的社交表现、人生境遇、心理变化。

多年来的统计数据,使得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统计手段验证很多想法。(比如否定了1930、40年代流行的“体态决定性格进而决定人生成败”的看法)

其中一个被统计结果证实了的想法,是“爱(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幸福的最关键的要素(也许没有之一)”。

这里的“爱”,既包括父母对子女的爱,也包括配偶之间的,子女对父母的,还包括朋友的、同事的,甚至是陌生人之间的。

书中提到了一个研究对象,因为幼年家庭创伤,一直性格孤僻,焦虑时会产生严重的身体反应,在32岁那年甚至尝试过自杀。但是,他不幸罹患肺结核并住院14个月之后,他的人生居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不但得到了幸福的人生而且也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这些改变的动因,是当时照顾他的护士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照料。这使他在人生中第一次获得了稳定的安全感。

我们见到过一些收入颇高、阶层颇高的人,并没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人生一个大浪打来,就直接从楼上跳下来了。有的人即便人生境遇不佳,生活挫折频繁,但却依靠着与周围人的亲密关系,扛了下来;晚年回首,也不失为一段还算快乐的人生。

人生是一场长跑,收入、事业固然能让人在一段时间里春风得意,但如果一直无法建立很好的亲密关系,从总体看,人生也未必幸福。

另一方面,拥有幸福童年的人、有比较多亲密关系的人,成年后事业成功(用收入衡量)的概率也更高。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教育孩子的最重要的目的(至少是之一),应该是使他能够建立更多的亲密的人际关系。

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问,一个人如何才能建立更多的亲密关系呢?

如何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

本质上,要获得更多的亲密关系,有两个要素。

第一,自己是“可爱”的。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那么他获得幸福的概率就大大下降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只是能够与这样的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人比较少,碰到正确的人的概率相对较低。)如果一个人性格良好,价值观良好,为人处世的风格也很良好,那么他就比较容易获得别人的爱。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就比较多。

第二,能碰到更多的值得爱或能够给予爱的人。如果一个人周围都是与自己不对路的人,那他建立亲密关系的概率也不高。所以让自己置身于一个容易建立亲密关系的人际环境,也是提高人生幸福度的关键点。

前者和个人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这受到遗传的影响很大,童年家庭境遇、成长环境对这些同样有极大的影响。但即便有的人在这两方面都已有了非常不利的人生开局,也仍然可以通过自我学习和练习来改善。

而后者,往往和人的职业选择、居住地的选择、社会团体的选择有极大的关系。社交技能和主动的社交策略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从这两个角度来说,父母对孩子最关键的教育,应该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教会孩子成为更“可爱”的人。建立孩子的社交原则,改掉他的坏毛病,成为更加优秀的人,帮助他练习社交,熟悉与别人建立关系的方法和禁忌。但这里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变成了“讨好型人格”。

第二,是让孩子拥有选择自己圈子的意识和能力。这可以让他不会“不得不”待在一个因为某种原因(比如压力太大、周围人的素质过低等)而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的环境中。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一下现在流行的“鸡娃”模式。

“鸡娃”模式的问题

目前的“鸡娃”家长——虽然不是说没有在以上两个问题上做得特别出色的——大部分都偏离了真正幸福的目标。

很多强力“鸡娃”的家长,把人生的幸福等同于经济阶层,然后把经济阶层等同于出类拔萃的学历。于是他们把所有的力量都聚焦于一个问题,那就是升学。

这个问题我之前在别处也写过。

这样的家长,培养孩子的目标是进最好的幼儿园;

进最好的幼儿园是为了进最好的小学;
进最好的小学是为了进最好的中学;
进最好的中学是为了进最好的大学;
进最好的大学是为了进收入最高的行业;
进收入最高的行业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让自己的子女能上最好的幼儿园。

这和那个笑话中的“放羊循环”别无二致:

牧羊的小孩说,自己放羊是为了娶老婆;
娶老婆是为了生孩子;
生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放羊;

在这种荒谬的“上幼儿园循环”中,被忽略的往往是孩子自己的意愿。

小孩当然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所以家长为他挑选了所有的“最好的东西”:最好的课外班、最好的补习作业、最好的玩具、最好的旅游去处、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英语等级考试、最好的辅导老师……

孩子们以父母的意愿为自己的意愿,被动地遵从父母选择的道路,亦步亦趋地走到了大学或进入职场。很多这样的孩子,成为了所谓的“空心人”,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自己的目标和热情,甚至连价值观都没有。有的人进入职场以后就彻底躺平了,因为父母再也没办法给予微操式的指导,父母设定的目标可能也脱离了实际,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实现。有的人上着大学就开始觉得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该怎么办。不知道自己做这么多有什么意义。甚至有的学生,在中学的沉重负担下就开始迷茫。近年来中学生、大学生抑郁症越来越多,很可能与这样的家庭教育模式有关。

即便是美国高等学府,也一样充满这样的人。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写了一本书《优秀的绵羊》专门批判美国高等学府中这种缺乏自身人生目标和热情的人。

我一直主张,人生是一场长跑,一年、两年乃至五年十年的境遇,并不见得对整个人生是决定性的。那些按着父母的意志拼命跑在前面的人,如果没能重建自己“寻找人生梦想”的能力,那么其长期的潜力是不足的,赢得幸福的概率也大大下降。

而且,一个人学会的东西可以分为理念、技能和工具。对于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理念的建立,和基于理念的实践(从而深刻理解理念),其次才是必要技能,最后才是必要的工具。很多鸡娃的家长,只不过是把小学要学的技能提前到幼儿园学,把中学要学的技能提前到小学学,本质上并没有给予良好的、理念方面的家庭教育,也并没有让孩子多学会什么技能。那只是在迎合一些教育机构在评判孩子素质方面的无能。

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帮助孩子赢得幸福呢?

家庭教育的关键

我并不反对在有余力的条件下给予孩子早期的语言、音乐、体能等教育。但不能本末倒置。

家长最需要培养孩子的,是学会寻找和理解自己的需求、渴望、热情、梦想。其实这本来是人的本能,本来只需要一定的鼓励和顺从就好(当然也不能变成“有求必应”式的溺爱)。但现在常见的家庭教育思路,却是要求“乖”,是要求对父母所选道路的顺从,没有留下多少东西让子女去选择、去追求。于是在家庭教育中,就扼杀了孩子最关键的一项能力。“空心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梦想,也就是人生缺乏方向。

有了梦想,就要教育孩子进行分析、计划,设定实现梦想的路径,并为之努力。围绕这个教育目标,就可以把各种与性格、心态相关的教育内容加进来:分析、计划、执行、成长心态、开放心态、复盘、改进等等等等。

更进一步地,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发现他的梦想越来越不能依靠自己一个人来实现了。他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无论是获取信息,还是帮助完成任务。于是围绕着这个教育目标,就可以开始加入各种人际关系教育:陌生人社交、如何请托、互利、如何沟通、如何维护人际关系、如何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如何共情等等等等。

这些东西是老师在课堂里不可能教会孩子的,因为那需要针对每个孩子花费大量的时间贴身教育,世界上没有哪个学校能教这种东西,所以才需要家庭教育来传递。

只有这些东西教育好了,孩子才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才有能力去为之奋斗。而且,通过这样历练出来的孩子,性格、价值观和人际能力都不会差。

他本身就能成为“可爱”的人,而他选择方向并为之奋斗的能力又能让他有意识也有能力去选择自己的环境。回顾我们前面所说的内容,就会发现,他获得人生幸福的概率也大大上升了。

那么这时我们反过来说,他上哪所大学,本质上就没那么重要了。孩子的学习成绩首先由天生的认知能力决定,其次是依靠他自我努力的能力。鸡娃固然可以获得教育上的先发优势,可能是会比我前面所述的这种教育模式上到更好的大学,但前面说的这种方式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上不了最好的中学,可以上第二名的中学。上不了第100名的大学,大概可以上第101、110名的大学。人的素养在那里,学校这一外在环境并没有那么决定性的影响力。

我记得美国有一个研究发现,一个地方有几所不同的中学,按不同的成绩水平录取学生。恰好在好中学录取截止点前后的两个学生,学习能力没有本质差异。经过了中学教育之后,他们考大学的成绩仍然没有本质差异。

我并不是说上好的小学、中学、大学没有好处。这肯定是有好处的(比如学习秩序更好、同学之间学习氛围更好、校友关系更有帮助等)。但就算是上了差了一档的中学、上了差了一档的大学,起步低了一些,对于人生几十年的发展而言,也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与空心人比,前面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我觉得无论是长期上的发展潜力还是获得幸福的能力,都会更好。

而,我们话说回来,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真的学业就会因为缺乏早期“鸡娃”而更差吗?也不见得。

熟悉“海淀父母”的人就会知道存在一个“三年级定律”。很多鸡娃家长到了孩子上了三年级就开始躺平了,鸡不动了。因为提前教育带来的优势,到三年级(也有说五年级的)就耗尽了。孩子再鸡也鸡不动了,这可能是因为发现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也可能是因为实在无法忍受鸡娃带来的紧张的亲子关系了,或者孩子的反抗过于强烈。

很多意识到这个情况的家长,在放弃鸡娃之后,反而收获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反而可能让孩子具备更大的获得人生幸福的概率。



总结一下,教育孩子的终极意义是为了获得人生的幸福。

人生的幸福有赖于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

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一方面需要孩子是个“可爱”的人,另一方面要求孩子具备一定的选择自己环境的能力。

这些方面都可以通过我所谓的“寻找梦想-实现梦想”的教育模式来实现。

我这些年越来越觉得,教育孩子和培养下属是非常类似的过程。很多管理方面的理念和技能,完全可以应用在家庭教育、夫妻相处上。

一方面我发现很多人完全不会教育孩子,无法与配偶良好相处,耽误了孩子、耽误了配偶。另一方面,我也发现大量的一线管理者根本不懂管理,耽误了年轻下属的发展,也耽误了自己的发展。

当然,还有个最关键的因素——需要赚钱补贴家用。

所以我开了一个讨论一线管理的知识星球——“冷哲的茶水间”。顺带会讨论一些管理理念在家庭教育和人际关系上运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星期三》00后南加小美女火了!LA版“鸡娃”,每周进城4次路程6h父母全程陪跑被困在小县城的妈妈,在“鸡娃”里迷失光速中国:科技投资是花无百日红,所以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网课时代,“鸡娃”的尽头是“鸡眼睛”?渡十娘|中国版《寄生虫》:【万柳书院】的家庭教师是对京圈「少爷小姐」的祛魅太难了!新来美国更“鸡娃”,华人父母内心忧虑了...“要么卷,要么逃” | 悉尼华人区“鸡娃”成常态,“真正能躺平的有几个?”台湾幼教取经德国: 玩,才是唯一正经事“鸡娃”热火朝天的时候,长大的孩子却开始“躺平”俞敏洪:最高级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做好这5点比得兔120周年典藏双语版,中国唯一正式授权引进版,配原版英文音频!“要么卷,要么逃” | 澳洲华人区“鸡娃”成常态,“真正能躺平的有几个?”《中国是如何失去美国的》全球唯一正版授权1/6成龙:乌黑秀发好像“duang”了特效!俞敏洪逆风翻盘, 分享家庭教育必经之路(文末附双11福利)最高级的家庭教育,是教会孩子这件事用狭义相对论计算质量背后的一个梦想新冠后遗症是谎言吗?精准防疫或是唯一出路!跟机器人聊了一上午,我问它知不知道什么是“鸡娃”英国人数学真差吗?首相为何要“鸡娃”到18岁三季度的笔记本市场出货报告出炉,苹果唯一正增长不“鸡娃”也能集齐牛剑藤!华东火爆的苏州德威,才是全人教育最好的样子!快评丨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重温经典 |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徐井宏:没有正确的认知,就没有正确的行动糕妈:坚持不“鸡娃”的我,被年糕的作文搞崩溃了!但想到这一点我释怀了猪队友啊!首相都要“鸡娃”到18岁?别笑,英国数学40分就算及格,上课考试都能带计算器…《星期三》妹子火了!竟然是美版“鸡娃”,能成名不容易关于谢绝转载的声明我的外婆(2)为什么华人来了美国更“鸡娃”?华人父母内心的忧虑对吗阿根廷夺冠!梅西的家庭教育比冠军更值得上热搜!200万培养的“鸡娃”抑郁失业:养育孩子,只有慢下来,才是真的快!北京“鸡娃妈”亲历欧洲教育的思考:你的孩子踩过哪些“自主学习”的坑?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