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北京“鸡娃妈”亲历欧洲教育的思考:你的孩子踩过哪些“自主学习”的坑?

北京“鸡娃妈”亲历欧洲教育的思考:你的孩子踩过哪些“自主学习”的坑?

公众号新闻

 看点    如果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以往,家长们常会将原因、动机,学业竞争、升学压力、考试成绩纳入考虑的范围,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由此总结的一堆学习方法,却总是发挥不出真正的功效。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了?在亲历欧洲教育后,这位妈妈发现,或许根源就出在我们对“自主学习”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而错误的认知,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潜力发挥,更会让我们迷失在“方法和策略”的洪流之中……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多少年时 (ID: xiaoduoui)


文丨曾建川    编丨Luna


两周前,我们一家来到法国一个名叫斯特拉斯堡的城市,十岁的儿子开始在这里的一所欧洲学校上学。


第一天上学


在儿子跟着他的加拿大老师Mrs.Cross写了两篇小作文后,有一天他告诉我,“妈妈,我现在喜欢写作文了!”


要知道,他之前对写作文这件事有多抵触,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写作文,在儿子那里,是一件耗时、耗神、很难有成就感、能躲则躲的事。


孩子的这个反应,给了我一个认真思考的契机——关于“自学”和“自主学习”的重新思考。



作为一名偏科普方向的媒体工作者,我习惯于用立课题——调研——整合资料——分析——推导结论的思路来解决疑惑和问题,在面对孩子的学习与教育问题时,我也是如此,一度认为这个思路是行得通的。


现实会打脸,正如同那句老话:“明白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从字面上讲,“自学”和“自主学习”应该属于两个概念,放到实操层面,却往往要协同起来考虑。因为本文纯属个人实操,所以把两个词放一起说,不究字眼。


给孩子上“方法论”

不是什么好方法


回到我那突然“喜欢写作文”的儿子身上,我很好奇,问他这个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他想了想,告诉我,Mrs.Cross总是跟他说“nice、nice”。



这实在是个太简单的回复,我也并不因此认为,老师给出的“nice、nice”反应,足以超越一直被我们强调的“学习方法”。然而,我却因此开始思考,一上来就给孩子上“方法论”,的确不是什么好方法。


我自己是笃信“自学”的一名学习者,在自己的学习经历中尝到过“自学”的甜头,也拿自己做试验,做过很多“自学”路径和方法的尝试,所幸多有功无过。于是,我开始认为,正在小学阶段的儿子,是不是也可以用类似的“自学”办法,沿着我自己走过的所谓“路径”,也能尝到些甜头!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我的想法似乎是成立的——因为无论时代与社会发生了多大变化,根本的“应试”方向是没变的,那么,我当年从应试出发,思考总结出来的自学路径和方法,大差不差,总归还是能部分应用到儿子的学习上的。


“打脸”的现实是,我曾经以为很理性思考过的“方法”,在孩子身上收效甚微;尤其当我们进入另一个现实——到欧洲生活和学习,国内的课业实实在在地要靠“自学”来完成时,我发现:原来所谓的“理性”,其实只停留在自以为是的“经验”中,就像我自己穿着合适的衣服,却套不上孩子的小身板一样。


正如许多教育学家都指出过的一样,今天的教育存在一种情况,人们总结出了很多学习方法,却大部分都不管用。


你在乎的是孩子的成绩

孩子在乎的是你


一个许多家长都很熟悉、却常常忽略的说法是:你在乎的是孩子的成绩,而孩子在乎的,却是你。


是的,许多陪读家长其实非常清楚、并且“自信”于这一点,学习中的孩子,其情绪与反应总是与家长的情绪与反应紧紧相依。回想一下,孩子曾无数次雀跃地跑到你面前欢呼,无非是因为他很好地完成了你期待他完成的任务。



对于一名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来自家长或老师的认可与接纳,很可能是他最在乎的事(这也可能是儿子为什么会提到Mrs.Cross常常会给出的“nice,nice”反应,那显然给儿子留下了挺深刻的印象),成绩,不过是孩子们用来换取“认可与接纳”的最直接的“货币”。


这么说,有些隐隐的悲哀,然而家长们的确应该去感受这种“悲哀”,而不是只沉浸在被孩子成绩左右的感受里,并且认为那也应该是孩子的感受。


教育心理学家说,事实真的不是这样。孩子对于成绩的感受,完全来自于家长的感受,家长因为孩子未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成绩而感受糟糕、焦虑,孩子则因为家长的感受而紧张、恐惧,并且会扩延为孩子对学习的整体感受——那是紧张、恐惧的、会引发恶性循环的糟糕体验。


让孩子自主学习,有个“底层逻辑”


在儿子的学校里,班级聚会是常事。在一次家长也有参与的聚会里,我与几名家长坐在一起聊天,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以欧洲居多。


孩子班上的同学聚会


我忍不住问起他们对学校教学方式的感受。因为对中国学生来说,在欧洲学校的学习是相对轻松的——假期很多,基本是上课一个半月,就会放假两周;还几乎没有作业。


课业的强调方向也不一样,例如主语言language 1的学习,相当于国内的语文学习,是直接以一本书的阅读来进行的,本学期的阅读书籍是The Breadwinner(《养家之人》),这本书我们并不陌生,它在2017年被制作成动画片,并且提名了2018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奖。内容讲述了在塔利班的统治之下的阿富汗,一名女孩Parvana 为了一家人的生存,女扮男装出门求生的故事。



对于我的问题——“对学校教学方式的感受”,几名家长给出了接近的回答,他们认为在这里的学习是有用的、愉悦的、以及令人满意的。


一名保加利亚爸爸很健谈,他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学习感受很重要,孩子是否愉悦,状态是否积极快乐,决定着他和妻子是否对这所学校感到满意。


没有错,方法论的确是理性的,然而孩子的学习感受并不由理性决定。我首先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引导孩子“自主学习”,这个路径的本身,就偏掉了。


今天很多人喜欢追究事情的“底层逻辑”,尽管“底层逻辑”这个词儿有些混沌不明,说得多了,大家却也容易接受。


说起来,在引导孩子“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一上来就上“方法”的做法不妥,如果从所谓“底层逻辑”说起,这个顺序是不对的。



我原有的顺序听起来是理性的——我要做的(what),是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那么,怎么做呢(how)?上方法吧!


然而,我忘记了属于“底层逻辑”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要这么做呢(why)?


家长们当然能为这个问题找到许多答案。


孩子呢?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们自己找到答案了吗?


真正的顺序恐怕应该是,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件事(why),再明确如何做这件事(how),最后才能搞清楚,这到底做的是一件怎样的事(what)。


The Breadwinner

专题式学习带来的启发


回到我儿子令人惊喜的改变上。我看了看他写的作文,那是跟随The Breadwinner的阅读进行的一些理解性写作,也有故事续写的尝试,我试图从中找到些令儿子发生改变的原因,却不得要领。


随后,就在昨天,我收到Mrs.Cross发来的邮件。在欧洲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并没有和国内一样联系紧密的微信群,一切需要沟通的内容,都会通过邮件进行传递。


Mrs.Cross发来了一封邀请信,因为关于The Breadwinner的阅读已经结束,学生们正在开始一个总结性项目,以展示他们对小说的理解。所有学生的展示,都将汇总到The Breadwinner Museum里,老师正是在邀请家长们前往参观这个“博物馆”。


根据Mrs.Cross的描述,学生们将在规定范围内,自行选择项目内容和物料,进行个人化的制作。规定的范围是,需要在代表小说的六个不同元素里进行选择——人物、故事背景、情节、问题、主题、以及观点。


个人化制作的目标是,需要展示出,这是你对整部小说的研究和理解,你需要为此提供自己在文本中找到的证据和例子,并且,你需要呈现出属于你自己的、有说服力的完整作品。



这个Project看起来是复杂的,然而老师给的时间足够长,足足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


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这会是怎样的一个任务呢?


说实话,作为一名媒体记者、纪录片创作者,当我看到这封邮件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一个专题类选题——


我将有一个月的时间来准备和完整呈现它,这个周期不算很长,但也不短;


我已经掌握了它的背景内容,我是被它所打动的,并且我希望经由自己的再创作,继续打动别人;


我的创作是有要求和标准、以及有目标的——它将被呈现为有价值、和有说服力的模样;


我清楚地知道,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我在创作的一开始,会是混乱和模糊的,我需要努力捋清思路,找到符合我愿望的创作点子;


我将继续努力找到一些符合创作规律的方法,尽可能地把这次创作做好。


当我想明白以上种种后,我最后才能明确,我要创作的,是一个专题类纪录片、或真实记录类纪录片、或是一个访谈类纪录片。


是的,即便是我自己,在很熟悉的领域,我所依循的顺序仍然是如此——先有why(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然后试图弄清楚how(我如何找到创作思路和运用哪些创作方法),最后明确what(我在做的到底是什么)。


也就是说,我们在试图做好某件事的最初,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why。放在引导孩子自主学习的这件事上,我们应该先帮助他们思考为什么,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动机。


成为“学习骇客”

找到你的学习动机


说到这里,我想起来一本名叫Hacking Your Education的书,对“自主学习”感兴趣的家长,对这本书应该都不陌生。它有很多译名——《黑客学习法》、《没有围墙的未来大学》、《不走寻常路》……,我更愿意叫它“学习骇客”,因为写书的Dale J. Stephens,自己就是一名“学习骇客”。



Dale J. Stephens在小学五年级时,自己决定休学,他随后一直在正统教育系统之外自学,并在19岁时,成为一名获颁泰尔奖学金的成功创业者和企业家,要知道,著名的泰尔奖学金(Thiel Fellowship)只颁给全世界二十位年龄二十岁以下的顶级企业家。


他把自己的经验写成书籍Hacking Your Education,用大量的实操案例,传授在学校里学不到的成功技能。


在书里,Dale列举的显眼一条就是,“找出自己在这里的原因”。


我之所以不认为《黑客学习法》这个译名是恰当的,可能就是因为它强调的,仍是“学习方法”,而Dale所记录的每一条,都是基于他某一种强烈动机的具体行动。


例如他希望培养勇气,让自己即便在违反社会期待时,也保有自信,出于这个动机,他就实施了每天在公共场所被人拒绝一次的行动,并写下被拒绝和失败的心得;

又例如他希望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行业,出于这个动机,他就为一些行当的前辈当学徒,在免费工作中深入了解这个行当;

再例如他希望得到专业人士的指点,实现真正社会的学习,出于这个动机,他就列出了“52杯咖啡计划”,在一年时间里,强迫自己每周邀请一位某行业内很专业的人士喝咖啡,进行面对面的讨教和学习。

……

找到原因和动机,才可能有真正有效的设想与行动。这个路径,被我们忽略了太久。


在如何引导孩子自主学习的路径上,我们自动认为,学习本身就是原因和动机,学业竞争、升学压力、考试成绩……甚至狭隘到用一分两分的差距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这一切,让我们在焦灼中认为那就是目标、就是出发点和动机,随后急冲冲地挤入寻找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洪流,然后迷失在对功过与效率的患得患失当中。


当家长的都在迷失中,孩子又如何呢?茫然无措、被裹挟着跌跌撞撞、蹒跚而行。


几天前与一个朋友闲聊,她的儿子在高一时来到斯特拉斯堡求学,现如今刚刚升入高三,自己已经找到了往下行进的方向。朋友说,她因此觉得,儿子来对了。她在结束和我的对话之前,突然加了一句:“你能想象吗,他之前那么抵触练琴,现在居然会主动弹琴了!”


我想,她的儿子这是想明白why了啊。


作者:曾建川,少年时《世界那么大》执行策划,科普工作者,知名科学人文纪录片编导。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鸡娃”是唯一正确的家庭教育吗?菜鸟女司机不想再提的那些囧事网课时代,“鸡娃”的尽头是“鸡眼睛”?【教育】欧洲教育专家称:孩子不乖关房间涉嫌虐童美丽的中法混血继母3-离开大陆(多图)我们正经历欧美开放后的风暴?抗疫下半场这5点至关重要什么才是教育的真谛?揭秘中英教育的真正差异![梅玺阁菜话]No. 079 上海老风味之卅五 椒盐排条(视频)国家为什么急着要“双减”?看了北京第一代“鸡娃”血泪史,你就懂了澳洲大学拉黑大批中国留学生!敢申就拒!澳洲教育部确认明年须返澳,墨大壕延4000刀补贴金,教育部长要改教育...85后藤校毕业,在北京给明星小孩当家庭教师,却成了“鸡娃”工具人糕妈:坚持不“鸡娃”的我,被年糕的作文搞崩溃了!但想到这一点我释怀了聊一聊:你用过哪些宠物智能产品?寒假来临,拖拉磨蹭的娃该咋救?不打不骂自主学习看这里聊一聊:你入过什么贼烧钱的坑?i-Refill | 周中思考:你有「文字讨好症」吗?愤怒|华人赴加产子踩雷:孩子终身脑瘫!还清医疗费要花1250年?!教育部严防“鸡娃”理念抵消“双减”工作成效;悉尼大学发布加拿大高中黑名单,国内8所学校在列…一周资讯【触摸美国13】让孩子踩在爸妈肩膀上 各国移民都一样不被鼓励的孩子、被忽略的孩子、被溺爱的孩子,你是哪一个|阿德勒“名校父母”的“鸡娃号”该如何治理聊一聊:你体验过哪些,买了还不如不买的服务?德国歌曲《我们都是小罪人》澳洲教育有望迎来重大改革!全澳统一教学大纲!孩子们的教学质量将得到有效保障![愤怒]华人赴加产子踩雷:孩子终身脑瘫!还清医疗费要花1250年?!糕妈:年糕三年级了!坚持不“鸡娃”的我,最近有些变化北京妈妈亲历欧洲教育的思考:你的孩子踩过哪些“自主学习”的坑?一出名为“学习”的喜剧见过无数优等生滑坡、差生逆袭,班主任妈妈发现了中产“鸡娃”的雷区教育部: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仅剩34家,封禁输出“鸡娃”理念营销账号40余个一位教授的思考:遭遇精神危机,你该怎么办?海难中携子逃生,我从此熄了那颗“鸡娃”的心......制作人带你复盘:这五款隐物游戏都踩过哪些坑?埃及游记:唯一留下真容的千年埃及法老[干货] “鸡娃式教育”和“放养式教育”,英语分别怎么说?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