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应对轻症新冠病毒感染,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国际医学界达成共识的主流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发明得比较早,时间是 1877 年。这一年是大清光绪三年。民谣有云「光绪三年,谷穗朝天」,清帝国正在经历「丁戊奇荒」的灾难,1877 年为丁丑年,1878 年为戊寅年。这场灾难造成死亡人口大约 950 万 到 1300 万之间。
对乙酰氨基酚在发明后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应用在医学上。强生公司的对乙酰氨基酚片在美国上市已经是 1955 年的事儿了。
对乙酰氨基酚一般也叫「扑热息痛」,这个名字翻译得很是传神,堪比可口可乐的中文名的翻译。对乙酰氨基酚的商品名咱们这儿叫「泰诺」「泰诺林」。
布洛芬的发现时间相对对乙酰氨基酚则较晚,1961 年获得专利。商品名咱们这儿叫布洛芬、芬必得、美林 ……
对乙酰氨基酚(泰诺)几乎完全是由肝脏分解,布洛芬则主要是肾脏分解。所以,控制剂量的情况下,这两个药混着吃应该没问题。有些国家的专业医生现在也会这么开处方。
对乙酰氨基酚正常吃的话很安全,但是整多了会中毒,当然是会损伤肝。这也是最近这几天总能看到「肝急性肝衰竭」病例的主要原因。
怎么叫整多了?单次吃过量了,或是单位时间内吃得太频繁。
根据一些研究文献:24 小时内多次服用小计量累积到中毒剂量会导致中毒,长期日摄入量高于 4 克也可导致中毒,日摄入剂量稍高于 6 克可导致死亡。但要注意,这里的 4 克对于不少人已经是危险的剂量了,因为还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和体重差异。
这是个啥概念呢?每片泰诺林含对乙酰氨基酚 0.65 克。说明书里明确说明,一次(只能)吃一片,间隔 8 小时,一天最多吃三次。 0.65*3 = 1.95 克不到 2 克。安全剂量。也意味着,常规情况下,超过 2 克就有比较高的风险了。
如果同时患者又吃了一些别的中成药的感冒药,这些药里面往往含有乙酰氨基酚,就容易造成过量。举个例子,比如某感冒灵冲剂每袋含有 0.2 克对乙酰氨基酚,如果同时吃,容易造成单次剂量超标,而且稍不小心,一天内服用的量就超过安全剂量了。
美国十多年前就规定了单片对乙酰氨基酚不能超过 325 毫克,也就是 0.325 克 ,而我国目前允许单片泰诺林则是 650 毫克(0.65 克),不得不说,这也一定程度增加了药物过量风险。
对乙酰氨基酚的安全性很不错,价格又非常非常非常便宜。名列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之中,也是基础公卫体系必备药物之一。如果大家在电商平台买对乙酰氨基酚片,一瓶或一盒也就是 10 块钱上下。线下药店?因为毛利太低,你大概率是买不到。
至于中成药感冒药,大部分这类药的主要有效成分主要是靠「对乙酰氨基酚」的添加。如果买中成药感冒药,那么一盒价格恐怕没有低于 10 块钱的。
有的中成药感冒药,会标出对乙酰氨基酚的具体含量数据。比如「某某某感冒灵颗粒」,每袋装 14 克(其中含原药材 25 克;含对乙酰氨基酚 168 毫克)。为啥 14 克里能含原药材 25 克?我是真的没太看明白,人家官网就这么写的。忽略这个问题,主要看「含对乙酰氨基酚 168 毫克」这一句。
另一类中成药感冒药基本上是不标到底含有多少对乙酰氨基酚的。只是简略的说这里面有这个成分。因为这个神奇的存在,有不少医学论文研究的就是用 HPLC 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这类感冒药里所含的乙酰氨基酚成分。细心的网友会发现这类论文还顺便研究了一下此类感冒药里头的咖啡因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含量是多少。这两个成分是干啥的呢?马来酸氯苯那敏是抗过敏药,这个药抑制中枢神经,吃了犯困。咖啡因的作用则是让你提个神更精神。你看人家这成分给你勾兑的……颇显智慧。
有人说,你咋不提布洛芬呢?是不是布洛芬就没事儿?布洛芬「过量服用可引起恶心、消化不良、腹泻、流鼻血、头昏以及高血压。不常见的副作用包括食道溃疡、心衰竭、肾衰竭等」。当然这只是听起来吓人,对大多数人,按照说明书吃就没啥大问题。另外,注意这个药不要空腹吃。
有细心的网友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中成药感冒药大多添加乙酰氨基酚而不是不添加布洛芬呢?这还真把我问住了,唯一能想到的原因是布洛芬比乙酰氨基酚成本略高。
能提醒就提醒一下大家。
不用谢。
题图:由 DeepAI 生成
最后总结,建议记住两个要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