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翟刚:推动两化深度融合走深向实 奋力谱写新型工业化四川发展新篇章
编者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敏锐抓住了信息化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探索并长期坚持了一条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本质特征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制造业实现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和进步。为继续坚定不移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中国电子报特开辟“两化融合助力新型工业化”专栏,拟邀请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典型企业代表撰写署名文章,多视角展现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成就及现状。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更明确提出“我国是制造大国,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变”。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贯穿工业化进程始终。建设制造强国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深度融合体现中国特色,是新型工业化的主线,更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关键纽带。
拓展融合发展实效,构筑新型工业化新图景
近年来,四川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建立起门类齐全、结构完善、层次清晰的工业体系基础上,着力完善具有四川特色的“5+1”现代工业体系,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将自身建成全国重要制造业的“产业备份区”,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21年,全省五大支柱产业营收达4.9万亿元,同比增长15.5%,形成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两大万亿元级产业;全省数字经济总体规模达到1.92万亿元,同比增长19.2%,增速居全国第四,高于同期GDP增速8.1个百分点。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处于全国第一梯队,较2016年提升7位,年均增速居全国第2。智能制造就绪度达17.2%,居全国第4;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工业云平台普及率分别达77.5%、55.1%,均居全国前列。
四川将把握好新型工业化新内涵、新使命,综合研判产业发展基础、潜力、前景,在优势产业高端化上做文章,在传统产业新型化上下苦功,在新兴产业规模化上求突破,以工业为主引擎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按照“一主三升七倍增”基本思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制造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和数字四川。其中“一主”是指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实施制造强省战略;“三升”是指着力提升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七倍增”即到2027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等6个产业和数字经济规模在202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加快自主创新突破,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聚焦关键技术创新打造工业化新优势。加强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对接实施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力争在“卡脖子”技术和产品上取得突破。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先进传感、自动控制、边缘计算等工业技术创新升级,培育工业级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等新型产品和装备。培植数字创新供给体系,高标准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等核心载体,高水平运行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重要平台,高效率打造绛溪、锦城等4个国家实验室“预备队”,筑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围绕产业发展共性需求,高质量建设一批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细分领域基地,提升数字创新策源能力。
推动工业软件攻关构筑工业化新格局。聚焦工业软件痛点问题、做强基础,有序推进国家级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建设,开展基于典型场景适配的上下游工业软件协同攻关。鼓励华为软件开发云、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加强工业软件的适配验证。提升制造业关键环节软件应用推广能力,推进制造业重点行业领域场景开放,加速工业技术、经验、知识的软件化沉淀和平台化汇聚,全面提升数字化协同攻坚能力。
市场主体梯次培育,提高企业根植发展支撑性
龙头企业示范引领。打造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东电、攀钢、长虹等本土龙头特别是制造业百强企业应对标国际先进,牵头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型平台;国能大渡河、雅化、德恩精工等专业企业应发挥领域优势,打造实现大规模应用的特色专业型平台。推动以西门子、富士康、宁德时代为代表的领军企业加快在四川发展,发挥3座全球“灯塔工厂”标杆作用,为千行百业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方向引领和路径参考。
优质企业分类突破。结合实施“贡嘎培优”和“珠峰攀登”计划,引导制造业企业强化数字化理念,优化企业发展战略、业务流程、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加快培育“数字领航”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经济示范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催生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聚焦先进算力、工业互联网、中低轨卫星热点应用等产业新赛道重点方向,抢先布局产业链关键环节,塑造制造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中小企业深化探索。结合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持续推进“育苗壮干”梯度培育计划,鼓励向以“专精特新”为重点的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增强中小企业数字竞争力。深入实施“双创”提档升级行动,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数字服务资源整合能力,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精细化服务。
推动“融圈强群”,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纵深推进区域协同高水平联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锚定“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携手共建全国第二个跨省域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国家示范区、国内首个跨省域国家级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引导川北、川南、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增强数字化转型综合承载力和带动功能。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梯度培育行动,打造软件与信息服务、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数字化成熟度高的产业探索全产业链协同转型,推进“芯屏星感端、存算软智安”等核心产业成链集群发展,前瞻布局量子通信、工业元宇宙、类脑技术等未来产业集群。加快重点优势产业特色园区培育,鼓励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等33个首批重点园区将数字经济与园区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多生态协同的数字化赋能体系。
持续加强工业领域安全保障。发挥省市协调联动、厅内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作用,巩固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国家首批双试点成果,推进省工业数据安全监测平台建设,优化升级省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平台。推广应用安全生产适用技术和新装备、新工艺、新标准,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推动安全生产要素的网络化连接、平台化汇聚和智能化分析,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探索现代化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成都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间互联带宽扩容,推进“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抢抓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契机,建设好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打造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发挥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华为成都智算中心赋能作用。落地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四川分中心,筑牢跨区域、跨行业的工业大数据共享、应用基础。组建本地高端存储整机领军企业,塑造存储产业著名品牌,探索构建基本完整的存储产业链,打造具有标准主导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存储谷”。扎实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成都托管与灾备节点)、国家“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建设应用,推动标识解析与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创新,促进各节点间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多元要素高效耦合,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政策有效供给营造工业化良好环境。坚持目标任务落实,突出数字化对工业经济发展贡献度,强化市(州)两化融合工作目标考核,对数字化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的地区予以表扬激励。加强工业互联网等政策措施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多个产业联动,注重引导各市(州)配套支持。用好总规模60亿元四川省数字经济发展基金和5亿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互联网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发展。探索建立“天府信用通”等基于生产数据的增信系统,为数字化企业提供精准个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金融顾问”团队规模,助力企业融资、融智、融知。加强数据要素积累、整合和开发,推进数字资产交易中心建设,提升数据产权保护力度。
多层次人才培育助力工业化人产协同。积极实施“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天府高端引智计划”,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用人单位引进“高精尖缺”的数字专家和创新团队,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共建实验室、专业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共享型工程实习实训基地,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产教联盟,加快培育数字化复合型人才队伍。鼓励高校增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相关专业,开展备案招生,强化人力资源供给与现代产业需求衔接匹配。释放数字生产力,引导规上工业企业设立首席数据官,聚焦制造业关键环节推广“数字工程师”,围绕数字产业化升级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工匠”。
能源高效利用推动工业化节能降碳。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融合,提高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渗透性,推动碳排放、碳足迹、碳计量可视化。探索建立电力网和数据网联动、协同运行机制,高标准建设国家新型数据中心。面向高载能、高排放领域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绿色低碳”解决方案,着力提高传统制造业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低碳能源管理水平。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