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大数据十问:落地、效率与开发,如何齐头并进?

大数据十问:落地、效率与开发,如何齐头并进?

公众号新闻


后深度学习时代,整体思维成为 AI 发展的关键。

作者|老石

编辑 | 陈彩娴

众所周知,数据、算法与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三驾马车。

过去的十年,是基于深度学习的「AI 大飞跃」,各类创新算法的迸发不断带来新的焦点,算法突破成为 AI 研究者的集中攻坚地。

然而,与时俱进,人们不断发现:随着深度学习的日新月异,单单算法的飞跃已经无法满足 AI 整体的前进需求。算法 / 模型的长板,在数据、算力甚至应用等因素的短板牵制下,也开始寸步难行。

这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大模型的发展——尽管 AI 领域的研究者都清楚大模型的性能优势与未来潜力,知道大模型开源对 AI 发展的远大意义,但却绕不过大模型开源的一个凶猛的「拦路虎」:算力。

在数据端也同样如此。不久前,AI 科技评论就报道过一项研究,其称在 AI 研究中,数据存量的增速远低于大模型训练数据集规模的增速;预计 2026 年之前,高质量的数据源将会耗尽。

要知道,数据端的规模与质量是决定 AI 模型最终性能高低与实际应用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在近日大火的 AIGC 中,文本生成一侧就受到数据端的限制与影响。在 2022 年,数据又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那么,当我们在说「大数据」的时候,我们应该将目光投注到哪些关键的话题上?

近日,英特尔大数据技术全球 CTO 戴金权老师围绕「大数据」的十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戴金权博士是英特尔的院士,也是大数据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同时兼具研究与落地的双向视角,其观点颇有启发。

在开始这场“大数据知识”盛宴之前,大家可以观看这支3分钟的精简短视频,快问快答形式让您可以对本次访谈的重要片段先睹为快。

注:以下的“我”,指的都是戴金权老师。



1

大数据究竟是什么?

顾名思义,大数据的关键核心,就是大量的数据。但同样重要的是产生大量数据以后,对数据的存储、分析处理、计算建模、人工智能等等一系列应用,都可以算在大数据的范畴里。

大数据的“大”,首先指数据量比较大,最简单也最有挑战的问题是:当我有这么大的数据,怎样进行存储?除了数据量大,对数据处理和计算的要求其实也是非常大的。这些都代表了大数据的大。



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人工智能本身不是一个新概念。最近一次人工智能从某种意义上的复兴,可能就是在2010年前后开始,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一系列的算法,能够在很多原来做不到的应用上带来非常好的效果。其中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就是今天有了大量的数据,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去学习非常大的深度学习的模型,可以提高模型的准确率,从而使得模型从原来的可能不能用,到今天可以被用了,它的准确率达到一定的程度,这样就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3

AI与大数据:落地更重要?

主持人:之前人工智能更关注性能,但最近人们更关注它的落地。对于大数据,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如何把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应用到真实生产生活环境中,意味着两点:

第一,它需要能够和整个端到端的数据流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对现实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

第二,性能并不是孤立的,而要考虑整个端到端的性能,因为很多时候你的瓶颈在你的端到端数据流里面的不同的地方,怎样把整个端到端的性能进行优化,这是很关键的。

举个例子,我们和韩国SK电讯有个合作,他们要对通讯网络进行分析,了解网络质量如何,并用人工智能的模型来进行判断。他们可能在一个很大的城市里有几十万个基站,基站设备每秒钟会产生非常多的网络数据。这些数据在产生之后,要从分散在城市中的各个基站进入到数据中心的大数据平台里,然后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特征处理,然后去建模、训练,再根据模型去进行推理,推理之后根据出来的结果,可能会得出某个地方的网络质量有问题等等。

在这里,“端到端”是从开始到结束,而且它是动态的、每秒都会产生,并不是产生一次就结束了。



4

英特尔大数据平台BigDL的

作用及开发难点?

主持人:您在行业的代表性工作,就是关于大数据的平台BigDL。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BigDL到底是什么?

用一句话来说,BigDL是英特尔开源的一个“端到端”的大数据到AI的平台、或者流水线。如我刚才所说,人工智能真正成功的重点,是怎样把实验室的算法、模型真正应用到生产环境中。这就需要一个“端到端”的软硬件平台,能够让用户很方便地做这件事情,这是做BigDL的目的。

开发这样一个“端到端”大数据AI平台,当然也遇到了一些重要的挑战。

第一,需要把AI和现有的大数据生态系统进行无缝连接。传统上,用户很多时候要从大数据平台里进行数据拷贝,然后移到另外一个深度学习的集群上,但这样其实非常不高效。因此需要AI和大数据平台的无缝连接。

第二,如何从单机的环境转到分布式的计算环境。大规模的分布式计算是支撑AI或大数据的关键,但这对于一般的数据科学家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通常来说,数据科学家写完代码,要把代码扔过一堵无形的“墙”,墙那边可能有个产品团队或工程团队,根据实际场景进行代码重写。

而我们希望做到代码不用重写,原来能在笔记本上运行的代码,只需改一两行代码就能无缝地在大规模分布式的环境中进行运行,而实现这种方式有着极大的挑战。



5

什么是开发与部署中间的“墙”?

大多数情况下,数据科学家或者AI研究人员所使用的编程的模式和硬件环境,与大规模部署的现实环境是并不一致的。作为数据科学家或AI研究者,我喜欢在自己的电脑上面把数据拷过来,然后在上面跑,并且在单机上把它的性能跑到最好、模型调得最好,这些是我关心的问题。

但在生产环境中,数据来源非常多,可能有不同的数据系统接入进来,形成大数据流水线。然而,模型怎样应用到大数据流水线上,并不是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比如我有一个大规模的至强集群,我的数据、数据处理都在其中,此时怎样把AI接入到这上面,很多时候研究人员是不关心的。这就导致了原型开发和最终生产部署环节的脱节,因此对开发人员非常不友好、非常不高效。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公司里会有一些数据科学家或AI研究人员是专注于研究先进的算法;还有团队负责生产系统。这个生产系统包括软硬件,很大程度上还是软件应用、大数据系统或APP,整个应用要非常高效、非常稳定、非常可扩展,大规模地部署。

研发和部署很多时候一开始注的点并不一样,有很多厉害的AI研究人员,他们做了非常多的AI模型。但在下一步把模型运行在生产系统或生产数据上看效果的时候,突然发现并没有办法很好的去对接生产系统,于是这时候他就开始关心这件事情了。所以,这个问题对两边都存在。目前,还没有一个特别好的软件平台,能够把这两边整个的需求统一在端到端的流水线上。



6

芯片公司,为何要做开源平台?

英特尔在开源的社区和开源的研发方面都有长久的投入,从操作系统Linux,再到虚拟化,再到大数据、AI,其实英特尔在开源方面做了非常大的工作。

开源的目的是,一个健康活跃的开源生态系统,对整个的技术发展有非常大的推动。BigDL的目的也是这样,我们希望能够帮大数据和AI 的生态系统做一个桥梁,帮助用户更好地将大数据和AI的技术运用在软硬件平台上。

今天来说,构建这样一个基础软件生态系统,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开源,大家在里面可以有非常多创新和沟通交流。从BigDL的角度来说,我们作为一个开源的项目,也是希望能够把大数据生态系统和深度学习的生态系统做一个连接。



7

大数据、AI与超异构

主持人:异构计算目前非常火热,您觉得底层计算平台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并且如何支撑大数据的处理呢?

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来回答。

第一,BigDL希望做的是把大数据生态系统和人工智能生态进行结合。我们针对分布式的至强CPU服务器集群来进行大数据AI平台的构建,并在硬件上其实有非常多的优化。虽然英特尔的至强CPU是一个通用处理器,但是里面其实有非常多的硬件指令是针对AI优化的,比如在低精度INT8上的VNNI或者DL Boost,在下一代至强可扩展处理器中的AMX的矩阵加速硬件。当它成为通用CPU计算的一部分之后,用户可以利用软件进行加速,从某种意义上获得免费的加速能力。从一些实践中可以看到,这种软硬件的结合,可以帮助用户免费得到十倍甚至更高的性能提升。

另外一方面,我们看到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异构,事实上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超异构”的趋势,因为有着非常多的芯片类型,从FPGA到GPU再到ASIC加速器到IPU等等。所以怎样通过一个非常好的软件的抽象(比如英特尔的oneAPI就开放了标准的软件抽象),能够将不同XPU硬件加速和计算集成在统一的界面下,也让上层软件开发更高效。这两方面的工作我们都在进行中。



8

BigDL的演进

BigDL 的开源是在2016年12月30日,在过去五六年的时间里,我们和社区里的很多用户、合作伙伴做了非常多的合作。比如大规模的推荐系统,大规模的时序分析的应用,当然也有很多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等方面的应用。

举一个和万事达卡的合作案例,他们有差不多20亿的用户和交易数据,在大数据平台上可能有几千亿的交易的记录。当他们使用非常大规模的CPU至强集群构建大数据平台之后,他们希望能够在这些数据上构建AI应用,并对他们的交易数据进行挖掘,产生各种各样的模型等等。

利用BigDL,万事达卡的工程师得以在其大规模的企业数据仓库上构建了非常多“端到端”的AI应用,从数据仓库端对数据进行分析、抓取、特征处理、建模、训练,最大的应用在几百台至强服务器上进行大规模分布式的训练,差不多在5小时内训练出一个大规模的AI模型,并提高他们各种AI的能力。

那么英特尔BigDL是否只能运行在英特尔平台上呢?答案是否定的。严格来说,BigDL并不是只运行在英特尔平台上,而是运行在大数据的生态系统上。但大数据生态系统基本上都是运行在X86的平台上。当然BigDL会为英特尔的至强服务器等做更多的优化,来提高它的执行效率。



9

大数据的发展愿景    

从计算加速角度来说,面对硬件加速器,我们或许低估了软件优化的能力。很多软件优化的技术,包括像低精度、多核多线程计算、量化方式等等,能够很好地对AI整个计算效率带来非常大的提升。

其实我们今天也做了很多工作,我们甚至愿意把他们称之为软件的AI加速器,这个“免费加速器”如何与BigDL这种大规模分布式的环境相结合,不只是很好地做scale out水平扩展,还可以很好地提升每个节点的计算效率,这是我们正在进行中的大部分的工作。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生态系统,必须要将各种技术能够有机统一在一起,然后最终的目标是给用户带来最大的价值。

我们有一个愿景叫「AI Everywhere」 ,就是「AI无所不在」。在将来的很多生活应用中,都会使用大数据和AI来进行分析,从而提升体验和生产效率。

从数据的角度来说,深度学习较大的局限在于进行大量的监督学习。很多人说:人工智能,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 —— 因为要对大量数据进行标签、清洗。逐渐的大家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大量向自监督学习、弱监督学习、或者说元学习这样的方式进行转移,并研究这些新的学习范式,怎样提高数据的效率、减少人工干预。

在算法本身,一方面大模型是明显的趋势,超大参数的模型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会给计算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当模型变大以后,计算的整个效率其实是降低了。我觉得非常重要的点是如何利用迁移学习、或者利用新的学习范式,来把这种非超大规模的模型更好地利用到下游的任务上去,从而减少计算量并提高效率。

除了刚才提到的计算、数据和算法之外,还有一个很多人会忽视的关键地方,那就是开发效率。不只是计算效率或数据效率,而是作为一个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工程师或大数据工程师,他们的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很多时候到最后人比机器更贵。

怎样提高开发人员的开发效率,不管是今天所谓的低代码、无代码的开发方式,都值得探索。我可能更感兴趣的是,作为一个写代码的人,怎样能够有非常好的开发环境。我们在BigDL做的工作可以说是初步的尝试,怎样更好地让今天的数据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大规模的、非常复杂的算法、非常复杂的数据的这样一个环境中非常高效地进行开发,这也是推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一个重要方向。



10

大数据技能是否会成为

未来程序员的标配?

我觉得大数据处理今天已经是程序员的标配了,基本上大多数开发者、特别是在云端进行应用开发的人,都会接触到怎样对数据进行处理。只是怎样把整个技术平台和软件平台做得更加易用,这是一个难点。

另外一个难点就是说今天的数据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算法,很多会成为标准化或者大家都需要使用的工具,但是新的技术的发展还是刚需。虽然人工智能、大数据很有用,但是还有很多缺陷,怎样在新的技术方向上进行突破,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彩蛋:英特尔院士对大数据学习的建议

大数据、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实有很多不同的技术方向。给大家的建议来说有三条。

第一,Linux创始人林纳斯的一句话,“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code。”很多时候当你看到一个感兴趣的方向,第一步应该考虑怎样能够真正扎实地做点东西出来。哪怕去复现一个算法,在上面进行一些改动,做一些新的东西,都可以。

第二,当你做了好几个项目之后,需要思考如何把这些工作展现给别人。要思考工作的体系是什么,整个趋势是什么,能不能把我做的事情说清楚,我做了什么,为什么做这个,我解决什么问题——这些思考很重要。

第三,有一句话和大家共勉:我们通常会高估自己一年能做什么,但低估自己十年能够完成什么。很多人就会觉得,我认认真真做了一年、做了好几个月,但并没有太大进展。其实只要你能够按照这个方向真正坚持做下去,过了五年,过了十年,你会发现你有非常大的收获。

收看完整访谈内容,了解更多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平台相关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

更多内容,点击下方关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数字经济风口下,中国数据开放共享如何向纵深迈进?一文回顾2022年的元宇宙:泡沫过后,失败和理性齐头并进的一年互联网大厂|字节跳动 大数据开发实习生正在招聘中!有大数据处理经验者优先屌丝开发者提问:没钱买PC、能用手机开发游戏么?同行回复暖心赴华:落地就回家暂时没实现,但放宽依然是大趋势海陆空天齐头并进,中国武器全面发展,4领域均已超美《全球科创观察》专题研究 | 美国国会研究局:全球研究与开发支出研究报告2023年设计院关键词:涨薪、效率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如何与时代共进?好难证明你是国内父母的孩子中移智库&梧桐大数据:2022中国青年大数据洞察报告十问“海外名声大噪”的现代数据堆栈:定义、架构特点及发展趋势30/64基于多家头部机构案例谈:落实监管领导最新讲话精神如何让制定的计划能够落地、有结果?波兰总统:落入波境内的导弹很可能是乌防空系统的“意外”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之写作目的三翼鸟两周年:落地3300+智慧生活体验馆,可观可展可销售大数据技术演进实录:云原生大数据、湖仓一体、AI for Data,未来“谁主沉浮”?| Q推荐A股上市游戏公司密集发业绩预告,亏损80亿靴子落地、股价反涨!歼35再曝新照,与福建舰舾装进度齐头并进,2023或将进行上舰测试2023年温顶更值得期待!品牌升级,全面资管服务齐头并进!3名妹子发现爱上同一渣男后马上断舍离并进行多人运动十问数据安全:我们的手机安全吗?为什么总感觉被“偷听”?国际资本与开发巨头逆势抄底,一大批外资加码布局中国房地产“保交楼”落地、全年超千次优化政策、时隔12年重启上市房企再融资……2022年房地产业十大新闻 |NBD年度新闻榜警报四起,危机四伏。。【深度】海外华人父母:落叶为什么总想归根 ? | 北美候鸟长辈心里话早报 | 外媒称拜登表示发生在波兰的爆炸事件是由乌导弹造成;泽连斯基:落在波兰的导弹不属于乌克兰成为巴黎女人 《悠悠岁月》(4)3疫并进!“未来2周考虑重启口罩令!” ​新冠变种"地狱犬"来袭!自制九层塔甜酱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片十问:谁适合服用?如何服用?让变现“润物细无声”,优量汇与开发者的共同探索太憋屈!为何游戏公司不许员工公开谈论自己参与开发的游戏?将脊髓麻醉成功率提高100%以上,Rivanna有望占据十亿美元市场【NIH种子基金系列案例】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