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王洪栋:个人养老金新政,为居民养老打开新空间!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唐嫡 整理
12月12日,由中国基金报主办的“2022中国养老投资论坛”在线上举办。中信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王洪栋在本次峰会上发表了名为《个人养老新时代,财富管理新阶段》主题演讲。
王洪栋讲解了在个人养老金落地和居民养老财富管理需求增加的背景下,金融行业如何深入践行国家战略,与时俱进满足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养老财富管理需求。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直播回看)
1、个人养老金新政对居民养老储备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具有递延纳税、税率优惠的特点;二是具有产品稳健、减费让利的特点;三是具有专户积累、专款专用的特点。
2、不论是符合条件参加个人养老金的人群,还是文中提到的“不能”、“不够”、“不足”、“不动”、“不广”有更多需求的人群,人人心里都应该有一个账本,哪些是为未来养老准备的,都可以用账本方式记下来,理性规划生活。只有专款专用,科学规划,才能为养老做好坚实的储备基础。
3、不论是预备养老阶段、退休金融阶段,还是适老服务阶段,都需要有专业人士帮助居民做好全生命周期财富规划,实现养老财富的保值、增值。
尊敬的各位专家、朋友,大家好!感谢主办方中国基金报的邀请,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个人养老新时代,财富管理新阶段》。
伴随着个人养老金新政的落地和居民养老财富管理需求的增加,近年来金融行业积极探索如何结合自身发展深入践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与时俱进满足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养老财富管理需求,帮助更多居民家庭通过个人养老金和长期投资提高个人养老保障水平。
接下来,与各位谈谈我们的思考与实践。
对个人养老金新政的三大思考
思考一:个人养老金新政为居民养老打开新空间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养老第三支柱完成顶层设计。紧接着,11月4日,《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也正式出台,标志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正式落地。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账户开立,则标志着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起航”。
对广大老百姓而言,个人养老金新政对居民养老储备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具有递延纳税、税率优惠的特点。个人养老金账户存进去的钱可以享受税前抵扣,按照每年12000元的限额标准,在综合所得或经营所得中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直到领取的时候再缴税,而且税率从7.5%降至3%。也就是说,大家是用税钱在做投资!
二是具有产品稳健、减费让利的特点。纳入个人养老储备的金融产品均由相关金融管理部门审核通过,有相对完善的监管机制,这些优中选优的产品比较适合作为居民养老的选择。同时,个人养老金产品的销售费、管理费和托管费均有一定的费率优惠,而且银行端对资金账户免收年费、账户管理费、短信费、转账手续费,具有稳健性、普惠性的特点。
三是具有专户积累、专款专用的特点。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实行封闭运行,除了出国定居等一些特殊情况外,中途不得提前支取,坚持到退休才能用。这样设置的目的就是引导大家强制积累,通过长期投资,享受复利,给未来退休生活提供更多资金保障。
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王女士,今年35岁,计划55岁退休,工资年应税收入是20万元。
假设不考虑投资的情况下,每年缴存1.2万元到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里,按照制度明确的递延纳税模式,缴存资金适用税率由20%降到3%,则每年可省2040元个人所得税。
假设考虑投资收益、平均年化收益5%的情况下,每年缴存1.2万元到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里,投资20年后,扣除领取时需要缴纳的3%的个人所得税,则税后本金加收益合计可获得38.49万元。但是如果王女士不参加个人养老金,选择自主理财,当期按照20%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投资20年后,本金加收益合计为31.74万元。参与和不参与个人养老金,累计相差6.75万元,等于收益率在原来基础上提高了约21%。
而且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未来收入的提高,对应的税率也相应提高,那么王女士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节税效果也会越来越显著,每年节税最高可达到5400元。节省下来的钱,可以再投资,享受“时间的复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今天省税,明天省心”。
思考二:发掘养老“心理账户”,规划养老“心理账本”。
根据目前个人养老金制度,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对缴费者按每年1.2万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税,实现递延纳税,领取时实际税负由7.5%降为3%。国家通过这种税收优惠政策给予的支持,目的是鼓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并通过市场化运营的方式积累养老资金。
诚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试行阶段的个人养老金新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是按照现行政策,有一部分人群暂时无法参加个人养老金新政。例如尚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新市民、不符合条件的新退休人员等。目前,很多外卖快递人员也没有参加社保,所以这种情况也是不能参加个人养老金的。我们把这叫做“不能”。
其次是缴存金额有上限,不能满足部分人群的养老财富储备诉求。目前账户资金缴纳额度上限为12000元,对于中高收入人群而言额度较低,满足感不强。我们把这叫做“不够”。
再次是低收入人群享受税收优惠受限。目前税收递延模式是在缴存环节和投资环节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到领取环节按照3%的税率征收个税。对于刨除各项扣除后个人工资年收入在9.6万元以下的人群而言,本身个人所得税适用税率在3%及以下,如果参加了个人养老金,在领取时反而要按照3%的税率征收个税。从这点来看,个人养老金新政的激励力度是尚显不足的。我们把这叫做“不足”。
还有是提前支取条件不可动。个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需要资金救济。但是个人养老金账户里的资金只能在退休后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出国定居等特殊情况下才能提前领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金的流动性。我们把这叫做“不动”。
另外,账户产品种类不宽泛。目前个人养老金账户可选择的产品都是偏稳健的,拿公募基金来说,产品类型主要是以FOF结构为主。而在欧美国家,在养老第三支柱可供购买的基金产品中,除了FOF类型,还包括指数基金以及ETF基金等类型,产品风格也较为激进。
以美国个人养老储蓄计划为例,也就是美国的养老第三支柱,截至2021年末,该计划投资于股票型基金规模占投资于共同基金整体规模的比重在60%左右。同时,对于美国个人养老储蓄计划投资者而言,选择股票和股票基金的人群比例也超过50%。
虽然目前我国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产品选择类型考虑到了我国国民投资偏好还较为保守的现状,但是从养老投资者整个时间周期来看,产品波动性大一些,产品选择类型更宽泛一些,更能够满足不同风险偏好人群的养老理财需求,也能真正享受到权益市场的长期盈利机会。我们把这叫做“不广”。
每个人都存在养老需求,从过去养儿防老、买房养老的这些朴素的养老认知,到现在寻求养老资金安全、养老财富规划等理性的养老认知,这种追求安全的本能需求决定了每个人在养老准备上都有一个“心理账户”。
正如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在1985年提出的心理账户理论,用来分析人和家庭如何在日常消费中做各种决策的模型。它的核心观点是,人们会在心里无意识地将不同的资金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进行管理,在消费决策过程中不同的心理账户会被独立对待。
更通俗地说,关于自己的钱包,每个人大致都心中有数,哪些钱、花在哪;哪些钱、存起来;资产不能错配,时机不可紊乱。因此,不论是符合条件参加个人养老金的人群,还是前面提到的“不能”、“不够”、“不足”、“不动”、“不广”有更多需求的人群,人人心里都应该有一个账本,哪些是为未来养老准备的,都可以用账本方式记下来,理性规划生活。只有专款专用,科学规划,才能为养老做好坚实的储备基础。
思考三:“退休潮”的来临激发了“新老人”对于养老财富管理的新需求。
我国在上世纪先后经历了1950-1957年、1962-1975年、1981-1997年三次“婴儿潮”,其中在1962-1975年的第二次“婴儿潮”规模最大,这段时期出生人口总数达到3.68亿。根据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这段时期出生的“60后”和“70后”将在2022-2036年陆续步入退休阶段。
由于这段时期的人群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经历改革开放和时代浪潮的洗礼,而且又踏上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浪潮,收入水平、财富积累相较于“40后”、“50后”有跨越式提升。因此这些已经退休或即将步入退休行列的“新老人”,视野更加开阔,积极拥抱变化,具备多样化的资产配置意识和较好的学习能力,他们已成为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主要居民群体,也是目前我国资产持有量最多、消费潜力最大的客户群体。
然而,这部分“新老人”在财富管理上有他们的痛点。当前讨论养老金融时,大家关注较多的是预备养老和适老服务,但是真正探讨临退休人员或刚退休人员投资管理的话题并且不多,市场上从财富管理配置方法到产品到服务体系供给也相对匮乏。另外,新老人退休的那一刻,如何与他们建立关键链接?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销售适当行如何匹配?均需要思考和实践。
在退休大潮来临前,如何守护好这些“新老人”安享晚年的“钱袋子”,满足“新老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财富管理需求,已成为行业要面对的一道新考题。
在预备养老、退休金融、适老服务三个阶段的实践
第二大部分,想谈一谈我们的实践。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养老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独特的作用和优势。
中信银行积极布局个人养老金融,围绕个人养老各个阶段,洞察居民养老财富管理需求,依托账户管理强、产品种类全、服务层面广的优势,打造预备养老、退休金融、适老服务三个阶段的服务模块。
实践一:预备养老阶段,实践中主体通常是30岁至55岁人群,正处于攒“老本钱”阶段。
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提供账户管理服务,在完备的制度流程、风险管理和技术支撑下,银行有能力为客户提供安全、便利的个人养老投资的账户服务,这是银行最独特、最基本的服务。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养老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的基础上,鼓励符合条件的居民积极参与以个人养老金为代表的第三支柱养老准备,能够帮助其提前做好预备养老的“内核基础准备”。
对于未达到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条件的人群以及具有多元化养老需求的人群,银行可鼓励居民在“内核基础准备”之外,为自己配置更多内核外的产品,而且相较于证券、基金、保险等独立类型的公司,银行具有全产品销售牌照的优势,因此客户可以通过银行端做好“外核多元准备”。这样居民就遵循自身养老需求的理性本能,通过内核加外核的养老准备,构建起自身的养老心理账本。
为满足居民养老服务需求,中信银行今年5月份上线了业内第一家养老账本专区,为居民提供算得清、管得住、投得好的养老综合服务。随着中信银行成为首批具备个人养老金开办资格的银行,首批具备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代销资格的机构,养老账本专区功能将不断迭代优化。
不仅可以实现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户、缴存等账户基础服务;还可以为居民提供涵盖基本养老金、企业/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的全资产归集展示,在一定意义上从资产展示端打通了三大支柱养老体系;并基于银行全产品销售牌照的优势,提供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商业保险等跨品类的资产配置服务;同时,还提供电子社保卡和医保电子凭证服务、养老缺口测算与规划服务、投教陪伴服务等,为居民提供跨周期、跨平台、跨资产类别的一站式养老金融服务。
实践二:退休金融阶段,前面也提到了,实践中主体通常是55岁至60岁人群,正处于“临退休状态”。
退休前后投资心理和行为最大的区别在于:一方面,“工资性收入”显著降低,但家庭日常支出基本不会发生太大变化,需要用家庭积蓄补充支出;另一方面,“新老人”刚退休时,可一次性支取住房公积金和企业年金,这些可支配的“新资金”迫切需要打理。而且长期稳健配置需求、资金安全性需求、周期性现金流需求、突发性资金支取需求均非常明确。
为了关注、关心新老人的需求,中信银行正在打造退休金融模块服务,整合行内外产品开发优势,打造“退休宝”系列组合产品,为即将退休的“新老人”提供一站式养老方案:通过“定期分红机制”为退休人群规划退休生活支出、“科学资产配置”实现资产稳健增值、“临时支取”贴心功能来满足其不时之需,以简单单品的形态来构建即将退休与退休用户专属的养老规划场景。
实践三:适老服务阶段,实践中主体通常是退休后已老人群,早期有一定的积累和养老准备,随着年龄的增长除金融服务需求外,非金融的服务需求更加突出。
中信银行同样高度重视年长人群服务,凭借其广泛的服务网点、丰富多彩的权益活动和集团子公司的协同力量,为年长人群提供涵盖财富、健康、优惠、学院、传承、舞台六大服务的“幸福+”年长居民服务体系。
比如,线下网点完成适老化改造,线上推出大字体、简洁版的手机银行服务,并且在业内首推老年居民专属客服热线“幸福专线”,为老年大学开发线上报名、缴费和教务管理平台。从线上到线下,从金融到非金融,强化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担当。
不论是预备养老阶段、退休金融阶段,还是适老服务阶段,都需要有专业人士帮助居民做好全生命周期财富规划,实现养老财富的保值、增值。目前,中信银行已联合清华大学培养了银行业首批“懂政策”“懂居民”“懂配置”的养老金融规划师,为居民提供养老“金融+非金融”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和陪伴。
养老也是一件长期、复杂的事情,却也是每个人刚性的需求,需要专业的、有温度的机构长期陪伴,做好养老规划、管好养老财富、投好养老产品,切切实实守护好我们的“养老钱袋子”。因此我们提出了“养老可信”的价值主张。中信银行愿意成为您养老可信的伙伴,给您提供可信赖的养老金融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构建养老体系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中信银行始终秉承“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坚持为居民提供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帮助居民建立理性的养老认知,做好养老规划,守护好财富果实,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我们期待着与行业同行者共同探索、共同思考养老金融的发展。养老可信,幸福+倍,让财富有温度。
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本次活动内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主办方所有,任何媒体、机构或个人未经主办方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含文字、摘录等)公开发布,中国基金报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