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疫情放开后,我们的经济会变好吗?

疫情放开后,我们的经济会变好吗?

职场

本篇文章和大家的未来息息相关,希望看到最后
自从上半年写的几篇关于经济的文章被广泛转发之后,我的领导就督促我少谈经济,少写经济,多写快乐美好生活。作为私募从业者,我深知领导的意思。如今沉默半年后,终于可以和各位小伙伴聊一聊未来经济形势,我相信这也是大家现在最为关心的话题。
在今年5月份,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我们的经济会变好吗?》,当时也是整个经济和A股市场最惨烈的时刻,在文章的最后,我曾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因为在那一刻,大家需要的是信念和力量。
没想到在2022年的年末,这个展望下一年的特殊时点,防疫政策突然转向,“后疫情时代”来临,我们确实可以理性的探讨一下,未来的趋势和走向。
在分析之前,小伙伴们不妨思考一下,你心中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这也是我想与大家分享的几个主题。
  • 开放后的疫情影响到底会有多大?
  • 2023年的经济走势会是怎么样的?
  • 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会是什么?
  • 新常态下的职业发展新机会在哪里?
  • 数字化在后疫情时代的发展如何?





思考一:开放后的疫情影响到底会有多大?


毫无疑问,这两天疫情一定是热搜中的热搜。网络中拨乱反正的新闻应接不暇,感染病例遍地开花,大家反倒不再像之前一样站队开放派还是抗疫派,各种声音和观点热闹不凡。
有人说,大抵最激进的开放派也没想到,“防疫新十条”能被这么迅速的执行贯彻下去。2022年初上海的抢菜潮又开始商演,不过这次换成了抢药,连花清瘟,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这些原本陌生的名字,我想现在应该是大家聊的最多的名词了吧。
我们也能显而易见地看到,开放之后,小作文一定满天飞,医院一定排长队,网上反对的声音一定是沸沸扬扬(这两天这种趋势已经开始显现了),毕竟人性都是自私的。
有一个段子是这么描述的,国家就像男朋友,他们抱怨的顺序依次是:
“ 你凭什么管我?
你凭什么不管我?
我说让你不管我,你就真的不管我吗?
我说让你别干涉我的自由,但没说你可以不负责我的安全?
你不爱我了……”
其实,无论是因为经济承压,还是因为奥密克戎的传染性极强难以防控,最终走向开放几乎是共识,针对何时开放这个问题,我们讨论了三年,但到头来还是手忙脚乱。
可以想象到的是,国内城乡差距大,区域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人民的认知水平不同,一下子全面放开,一下子拆除核酸检测设施,一下子取消行程码,无论是对医疗体系的挤兑,还是人们对疫情的恐惧,都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每一次的政策拐点,必然会有一些波动和调整,这是政策必有的惯性,但抗疫不应该是“敦刻尔克大撤退”。
不管是基于国外的经验,还是专家的意见,现在还并非真正的高峰期,大多的观点都是1到3个月后,这一轮疫情才会缓解,而这1到3个月,便是疫情的窗口期。
换句话说,开放后的疫情影响到底会有多大,其实取决于如何开放,怎么开放,而非开不开放,或者病毒传播有多强。
防疫本是个医疗问题,但其一旦涉及到人,特别是14亿人,思考的逻辑便越来越不医学了。
我不由得让想起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一句演讲词:“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这不是结束,也并非结束的序幕已然到来,但或许,这是序幕已经结束),这句话很应景,也颇有一些浪漫主义的辩证色彩。
政策也许会有调整,但方向很难发生改变。




思考二:2023年的经济走势会是怎么样的?


在思考这个问题前,不妨给大家讲几个小故事。
第一个是一则新闻,即使在防疫最危险的时刻,社区的大爷大妈也不忘去打乒乓球,去跳广场舞,而现在,整个社区活动中心一片空旷,大家都担心新冠,反而都躲在家里不出来。
第二个是一段访谈,我前段时间,跟两个制造业领域的行业专家做了次访谈,他们表示最近制造业的景气情况很差,企业不得不寻找更多的出口需求。而前段时间不少新闻媒体报道,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中国多省政府组织出海“抢订单”,企业纷纷飞赴国外开拓市场,已在互联网上收获了一片点赞。
第三个是一些闲聊跟一些财税相关的朋友聊天,了解到现在国内的税收情况和企业的财务情况非常差。拿最新的三季度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来说,中信证券数据,全部A股和非金融行业2022年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为-0.6%和-3.0%,广发证券统计,2022年三季度A股非金融行业盈利为2003年以来的最差环比为-18%。
至于原因,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疫情反复,经济下行,行业调整等等。当然了,对于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还是企业和个人的信心。
很多分析师都提到,企业不愿意扩大再生产及资本开支这件事,无论是用俏皮的“资产负债表不再奋斗”了,亦或是一本正经的“企业存款定期化趋势”,都反应了这个逻辑。
经济修复就如同养病一样——病去如抽丝。因此,最为关键的问题便转换成拐点什么时候来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到,在两会之前,还有两场重要的经济会议,分别是中央政治局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而在今年的12月6号,中央政治局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已经召开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读一下媒体的报道。
会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我关注到的第一个关键词,便是“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毕竟,“信心”是稳增长最重要的抓手,比黄金更珍贵。
其次,第二个关键词是“扩大内需”,不再单纯的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是强调扩大内需,这不就印证了现阶段不得不“出海”的逻辑。
同时,会议还指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第三个关键词便是“宽财政、稳货币”。至于什么是积极,什么是稳健,这就是汉语的博大精深了,我们不妨看一篇国君的宏观研报《向阳而生—2023 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里面有提到,中国版“准MMT”继续加码。
所谓的MMT就是“财政赤字货币化”,简单的理解,就是政府不是通过“借钱”(如向市场发债)的方式来为其财政赤字提供融资,而是靠自己“印钱”来为赤字融资。美国在疫情开始就是这么操作的,而日本更是从90年代泡沫经济后,一直在运行高负债的货币政策。
这次的中央政治局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只是定了基调和方向,后续的具体方针和政策,可以期待一下两会的具体报道。
当然了,抛开本身经济的“滞”,还需考虑疫情开放后的叠加因素,后续的经济发展趋势,还要看上述提及的如何开放,怎么开放,感染率曲线压得平,那么企业和个人信心就足,人们也愿意出来到公众场合消费。
2023年经济的思考,到底是U型曲线,还是V型曲线?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话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增长的拐点或许还没有到,寒冬可能还会持续,但政府的经济工作会议,至少给了我们一些信心。
最后,国君从增速,趋势,通胀和社融的角度做了一次2023年有趣的预判。说到底,也许这更取决于你是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
相较于市场,我们对一季度更谨慎,二季度开启弱修复,对 2023H2会更乐观。全年经济增速目标设定在 5%左右,前低后高,预判基准情况增速在4.8%-5%。
投资前半程发力,消费后半程衔接,制造业、基建和可选消费是亮点;
通胀无忧,但下半年市场对通胀的关注度会开始提升,CPI-PPI 剪刀差在下半年再度反转,警惕下游的再度承压;
社融底部在上半年,后续一路拾级而上,宽货币开年延续,宽信用更主要体现在二季度之后。




思考三: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会是什么?


对于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我觉得最为重要的便是基调。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刺激经济的不二法门,便是9字真言:宽货币,放基建,放地产。这套逻辑曾经屡试不爽,但未来的经济增长的引擎还会是这9个字吗?
不妨再回看12月6号的中央政治局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其实已经定了基调了。(政府会议解读是宏观和策略的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来源)。根据天风证券的宏观解读,在经济增长驱动力上,最为重要的便是两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产业政策、科技政策
更加强调科技与安全,这是本次政治局会议相比于今年7月和去年12月政治局会议的较大变化。本次会议提出,“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与二十大报告的精神一脉相承。
会议对产业链安全、自主可控、科技创新的重视不仅体现为表述的变化,更体现为排序的前置。今年12月,科技政策位列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之后;去年12月,科技政策位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微观政策、结构政策、房地产政策之后。产业政策单独凝结成了一个主题,并且与科技政策、社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重要性有明显的提升。
关键词二:未提房地产,未提住房不炒
本次会议没有提到任何与地产相关的内容,更没有提到“房住不炒”。明年房地产市场要稳,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对地产刺激不宜抱有过高的期待。
明年可能进一步打开地产供给端的约束,加快推进“保交楼”,促进房地产市场尽快形成新均衡。地产需求侧在因城施策的方式下继续放松,促进被拖累的真实需求回补,但在潜在需求进入长期下行周期的情况下,重新大规模刺激的可能性较小。
然而,在地产缺席的稳增长模式下,明年经济可能会处于弱复苏状态。因此,现在的地产和基建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放还是不放,我倾向于后者。
回到经济增长新引擎的议题,我相信大部分小伙伴,看到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肯定能列出一大串名词,芯片,web3,区块链,元宇宙等等,这些新兴行业,这两年无论是在政策扶持上,还是资本青睐上,都是重点的方向。
但这些新兴行业,真的就是经济工作会议提及的科技产业吗?这个问题,不妨大家先停下来思考一下。



思考四:新常态下的职业发展新机会在哪里?


芯片受制于国际格局影响,肯定是核心的发展方向,但芯片这种全球产业链协同的掌上明珠,需要的是步步为营的策略,而web3,区块链,元宇宙这些行业,至少现阶段很难成为科技引擎的代名词,为什么?
从我看来,至少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科技的成熟度,另一个是技术的适配性。所谓的科技成熟度,便是这个技术跨过了Gartner曲线的泡沫幻灭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技术应用领域,以web3为例,市面上绝大部分的web3项目,要不是探索性的,要不就是割韭菜(无论什么去中心化的方案,背后的本质都离不开发币)
另一个是技术的适配性,所谓的适配性就是要符合国情,对国家的现有经济结构产生助力。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往制造强国发展的国家,更是要大力推动第三甚至第四产业发展。元宇宙可以吗?区块链可以吗?至少现阶段,作用有限。
在这样的逻辑下,我断定智能制造肯定在列。一方面,我们国家是实业立国,智能制造业频繁出现在十四五计划和2035远景目标中;另一方面,从目前数字化相关的需求来看,制造业已经普遍展现出对数字化转型的渴求程度。
用很多老板的话说,通过数字化能够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提升市场中的竞争力,这个投入是被业务认可的。上次我与神策CEO的直播里,神策创始人桑总也提到,2020年后数字化更多来自于业务自身的驱动,这个判断是趋同的。
此外,外企数字化的机会最近也得到了爆发。从我与猎头以及几个外企数字化负责人的接触来看,由于国内数字化人才发展很快(有足够的数据和场景),许多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自己企业走向数字化的“基地”。这其实也是很多数字化人才绝佳的机会。
当然,在职业发展新机会上,补充一个话题, 我相信不少小伙伴肯定也很想问,在后疫情时代,互联网还有戏吗?互联网还能持续高薪吗?
关于这个问题,给出的思考不应该只是,是或者不是,然后再去论证这个结论。
相反的,大家不妨思考一个最最最基础的问题,互联网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如果互联网企业去做B端SaaS,去做智能制造,还能定义为互联网吗?
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探讨这个话题。




思考五:数字化在后疫情时代的发展如何?


正如上文所说,数字化会是未来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一个大趋势,而疫情和经济下行反而加速了国内的整个数字化进程。
最近大家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应该就是降本增效了。在外界环境向好的市场里,企业关注的都是如何快速增长。增长这个事情,既可以精耕细作,也可以大力出奇迹,数字化有需求但并非必须
可在寒冬之下,要想用最小的成本活下来,就一定要精打细算,这个时候离开数据就玩不转了。所以不少企业被迫无奈,只能all in数字化,通过降本增效活下来。这个过程很难,但再难的事情在生死面前都可以被克服。
用一句老话来说,什么事情逼一逼总能成的——疫情下的经济寒冬就成为倒逼企业升级的利器。
而当经济恢复后,这些在寒冬下尝到甜头、沉淀下来能力的企业则会成为行业的颠覆者,能够对竞对展开降维打击。谁做的好,谁就能快速扩张;谁没做,即便市场回暖也会度日如年。
可以预见到,未来数字化将成为很多企业必备的能力,能力可以有好有差,但不能没有,这是生死之差。而数字化人才也将随着市场回暖,与经济一道迎来自己的一波春暖花开。
基于这个判断,我对大家的建议是什么呢?
最大的建议就是,躺平的同学们,可以考虑重新站起来了。
过去两年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努力的人会活下来。在躲过企业一波又一波的裁员后,企业开始躺平,其中活下来的员工也躺平了。
屋外没了机会,再努力也看不到跨越式发展的机会,躺平自然就成了所有人的首选。
然而,屋外的冰雪世界开始融化,春天慢慢到来,经济的复苏也缓缓开始了。
经历了一个严冬,很多企业倒了,活下来的也很虚弱。但春暖花开后,外部的市场也显得空旷了许多。未来大家会发现,市场的机会会慢慢变多,工资收入和人员需求也会开始复苏。
在春暖花开的情况下,谁先起步,谁的收益就越大。而哪些“猫冬”睡过头的,也许等醒来后发现好机会都被别人占领了,之后再奋起直追,只能事倍功半了。
明年招聘市场的节奏,我内心的中观版如下(不悲观,不乐观):
1.明年年初传统的金三银四招聘季不会出现,届时市场应该还会处于观察阶段;
2.三月份的两会将是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我认为届时两会再次明确放开政策并辅以大量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
3.两会后的招聘市场会逐渐回暖,但受限于资本本性和审慎态度,企业招聘一定本着“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态度,等经营确实回暖后才会陆续招聘。所以我预计这股回暖传导到招聘市场应该在明年年中;
4.预计明年下半年职场会持续回暖,我自己预估后年(24年)上半年可能会出现一个招聘市场近三年的小高峰,薪酬虽涨幅有限,但岗位数量会有较大的提升。再往后招聘市场是否有大爆发就取决于经济恢复的情况,现在不好判断。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从现在开始,多去观察外部市场,了解市场变化的节奏;开始重新振奋起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即将到来的机会做好储备。
希望大家在“饿了”三年后,在新的一年里迎来自己的第一顿“大餐”。

END

推荐阅读

  1. 有趣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样子?

  2. 我,阿里P7,找不到工作

  3. 如何做好晋升答辩&年终总结

  4. 穷途末路的咨询行业

  5. 我读过顶级商学院,依然做不好领导者


工作10年,一路历程:数据科学家-MBB咨询顾问-私募投资
欢迎关注
公众号多年来未接任何商业广告,不开赞赏,放心阅读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想如常看到我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同时也可以把干货转发给有需要的小伙伴,期待我们不定期的相遇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八大经济体疫情放开后经济活动恢复的演变与启示离开洛杉矶后的生活会变好吗?一个“离洛者”的自述!两个鼻咽癌患者的不同命运加拿大经济前景叵测放开前和放开后,被这14幅图扎心了纽约终于要把精神病强制送医院了 治安会变好吗?疫情放开后,第一批出境的中国游客,已经出事了…MIT/南加大博士预测: 2023美国经济会好吗? 春招会否极泰来吗?疫情放开有多难,改革开放就有多难国海研究 | 我们的行业,我们的2022,我们的2023!上海突然官宣!阳没阳的都注意:疫情放开后,生死的最后一道防线竟是...疫情放开后,经济复苏还有多远?千万别错过明晚直播!【数·未】论坛公安紧急提醒!疫情放开后的各种新套路…疫情放开了,有一群深圳妈妈却决定自主停课……疫情放开后,日本的经济怎么样了?大公司里被提拔、被排挤的经历内地能引进它,真是疫情放开后最好的消息人均6000元,上海直接发钱!疫情放开后,急诊室里最痛苦的一批人,终于被看到了…疫情放开后,经济复苏还有多远?【数·未】论坛助力中国数字经济“没有中国,德国经济会变得更困难”钱理群|疫情放开后,路该怎么走?我们怎么办?人在美国3年没感染:普通人该如何挺过疫情放开的第一波?耶稣受难之花疫情放开后,第一批出境的中国游客,已经出事了卫健委通报:我国疫情放开后,全国新冠死亡病例数公布,专家们怎么看?疫情放开后,第一批出境的中国游客,已经出事了……疫情放开后,明年留学申请将有新变化,你做好准备了吗萝卜糕和几个小菜“新10条”刷屏,疫情放开了?我却只想劝你做这两件事!疫情放开后的首个春运,将如何应对2023年就业形势会变好吗?疫情放开后的真实农村:一家一家的发烧,排队输液是时候了!疫情放开后最苦的这群人,该被看到了!疫情放开后,「第一批出国旅游的人」玩疯了!人少景美,花费低到难以置信,迫不及待想去玩...上海突然官宣!疫情放开后最苦的这群人,该被看到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