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2来了,你还愿意进电影院吗?
最后的辉煌还是新的春天?
2022年,对于中国电影行业来说,是寒冬中的寒冬。
在经历了前两年的疫情摧残之后,电影行业还是没能等来市场自我调整的喘息之机。
临近年末,国内电影行业总算是在寒冬中看到一丝光亮,算是忧喜参半:一方面,行业寒冬未结束,11月28日全国营业影院数量不足5000家,营业率仅为36.84%,创下年内新低;
2022年电影引进状况也十分“惨淡”,国庆档结束后,“片荒”和影院的可停业潮从供需两端夹击行业,已有六部中小体量进口片“空降”救市,但在疫情扰攘下,它们中仅有一部票房破亿元,票房号召力有限。
2022年在院线上映并且产出票房的外语引进片共44部,比2021年全年减少11部,不到2019年的三分之一。
此前能在节假日档期一拔头筹的漫威系列、迪士尼动画销声匿迹。《新蝙蝠侠》《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上映正逢上半年疫情严重之时,即使放映时长接近两个月,票房均不及2亿元。
另一方面,在经历了种种波折、猜测和传言满天飞之后,《阿凡达2》终于还是成功地引进到了内地,正式定档12月16日。
这次,无论是影院、媒体还是观众,都在以前所未有的期望之情等待《阿凡达2》在内地的正式上映。
周票房也在《名侦探柯南:万圣节的新娘》等多部引进片带动下逐渐缓过劲来,引进片化身为“票房救兵”来驱散电影“寒气”了。
无数人对《阿凡达2》的期待,背后都隐含了对同一个问题的焦虑——在当下整个国产片市场已经无可阻挡地朝着主旋律商业片当道、外国电影引进数量减少的状态迈进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阿凡达2》,能为中国电影市场带来新的希望吗?
它是引进片最后的辉煌,还是新的春天到来的信号?
今天,我们想就着《阿凡达2》定档的契机,跟大家聊聊过去这么多年来,中国电影行业的重要拼图——引进片。
要聊引进片,就得先搞清楚一对概念——分账片和批片。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影片的放映权是否被买断。
被买断放映权的就是批片,中方用固定价格把这部电影买下来,然后它的票房就完全归中方所有了,不再与原片方分票房。
分账片就是有分票房权力的引进片,主要为中影集团和华夏电影代理发行的进口片,多数来自好莱坞六大制片厂。
引进片开始成规模成体系地进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始点,正在于分账制度的确立。
批片和分账片分别对应统购包销和分账制度两种引进制度,中国的电影引进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四十多年来,我国电影引进制度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新的转变,追溯这段历史,我们也能窥见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冰山一角。
引进制度:统购包销走向多元整合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1993年,关于引进外国电影的政策尚未有明确规定,引进外国电影主要依靠中影公司向国外电影公司购买影片放映版权(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批片),每年大概买进30—50部左右的影片。
这种引进方式表现为统购包销的主要特点,中影公司负责统一购买外国电影放映版权,然后统一进行发行放映。
然而此时中影公司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每年限定的购片费用,使得每部影片的采购经费较少,约2-3万左右,所以引进的电影多是低成本电影或老电影。
电影市场在短暂回暖后,因内容上的贫乏,统购包销的进口影片无力继续带动中国电影的良性运转,中国电影市场规模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疲软,并持续下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了全面的市场经济转型,中国电影体制也随之迎来转型机遇。
1994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产业机制改革的通知》将改革精神落实在引进政策上,规定中影公司每年可以以国际通行的分账发行模式引进10部境外电影(包括港澳台电影)。
按照国际惯例,以制片35%、发行17%、影院48%的比例结算总票房,制片方承担宣传费用。
同时,在10部分账影片的基础上,买断放映版权的方式依然存在,数量也平均维持在30部上下。
1994 年 11 月 12 日,中影公司引进的美国影片《亡命天涯》在中国上映,这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部分账片,该片上映后票房收入2580万元,占据当年中国电影市场排行榜第一,相当于当年国产电影前五位的票房总和。
1994年到2003年10年间,引进的分账大片和买断式影片共计484部,年均48部,年度票房第一的影片中分账大片占了6部。
境外电影的大量引进刺激了电影市场的发展,但也抢食了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以及加入WTO等决策,中国社会和中国电影进入到发展的新时期。
为了顺应入世规则与国际接轨,1999年11月,中美双方曾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署了双边协议,放宽外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协议每年引进分账大片的数量将从10部增至20部,3年内达到50部。
与此同时,电影行业也步入民营化改革时期, 2000年6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开启了中国电影股份制、集团化、产业化改革的序幕。
国有电影制片单位转型为现代股份制企业,民营资本开始纷纷进驻到电影市场中去,制片权逐渐下放到民间。
此外,因两岸三地合作协议CEPA和ECFA的签署,港台电影的引进已经不再算作进口片范畴。
自1994年引进第一部分账大片《亡命天涯》,至今已是28个年头,当时的电影市场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引进片就是这急救的米。
如今,国内电影引进模式已经建立了分账大片、港台电影、合拍片、买断式多元整合的电影引进模式。
然而,兜兜转转近三十年,我们又回到了国产电影一片萧条,引进片大幅度减少,统筹安排的主旋律电影当道的时代。
引进片是“狼来了”还是“鲶鱼效应?
自《亡命天涯》开启引进分账大片先河后,大量优秀的境外电影进入国内电影市场,成为那代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1995年4月20日,《真实的谎言》引进,詹姆斯·卡梅隆导演,施瓦辛格主演。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市场上第一部票房破亿的引进片。
同年7月15日,《狮子王》引进,这是国内第一次引进好莱坞动画电影,也是迪士尼的经典之作,更是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随后还有迪士尼和皮克斯工作室合作推出的《玩具总动员1》、迈克尔·贝执导的《勇闯夺命岛》、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碟中谍1》等佳作。
1998年,引进片的第一波高潮到来。当年引进的《拯救大兵瑞恩》中奥马哈海滩登陆战画面极其残忍,让内地观众感受到了引进片的尺度之大,引起很大的争议。
同年,另一部大片《泰坦尼克号》在内地上映,一度造成万人空巷,最终获得3.6亿票房,而1998年当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也仅有14.4亿元,《泰坦尼克号》独占四分之一。
虽然这些电影放在世界电影史上,它们未必是最出色的,但是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一批引进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初步培养观众的作用。
然而,在当时,中国本土的电影行业对于引进片成为市场主流并不是全然欢迎的。
在当时的很多反对者看来,引进片之于中国电影市场,是“狼来了”,中国电影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反对者认为,如果观众习惯了看国外大片,那么这必将意味着尚未来得及成长的本土电影,很快就将走向彻底的消亡。
为了回应这种担忧和保护国产电影,2002年出台的《中国电影管理条例》,限制分账大片的引进数量,每年控制在20部之内;限制国外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比例,其参股比例要在49%之内。
然而,这种担忧在现在来看是不太必要的,比如,当时模仿引进片发行的《红樱桃》《红粉》《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国产片并没有陷入绝境,反而获得了票房上的意外成功。
如果说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片对于国产电影是抢夺食物的“狼”,那在21世纪00年代,引进片更像一条充满活力而能力出众的鲶鱼,为整体市场环境带来活力,同时鲶鱼之外的其他鱼,也在竞争中拥有可以与之分庭抗礼、共同享受市场红利的实力。
21世纪00年代开始,受到国外引进片的启发,中国电影界纷纷筹划自己的商业片,比如张艺谋在2002年12月上映了自己的武侠商业片首作——《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和商业片时代。
在21世纪开始的前十年,伴随着大批量引进片的涌入,本土导演们终于有机会在被激活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尝试实现自己的抱负。
张艺谋、陈凯歌、宁浩、娄烨、冯小刚、乌尔善、陈可辛等知名导演,几乎都在这一时期为自己博得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同时,一种市场趋势也在逐渐形成:贺岁档逐渐被官方默认为国产电影的保护档期,暑期档则成为引进片的重点开发对象,国产片和引进片逐渐进入平分秋色的状态。
引进片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00年代,引进片从“狼”变成“鲶鱼”,10年代以来,引进片在内地电影市场的这种发展态势基本趋于稳定,在观众心目中,这些外国电影慢慢不再被视为一种极具新鲜感的玩意儿。
引进片曾对国内票房带动作用明显,2019年有114部进口片在内地上映,其中36部为分账片,88部为批片,共产出票房229.9亿元,占当年整体票房的35.84%。
当年成绩最好的分账片和批片分别是《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和重映版《千与千寻》, 票房分别为42.5亿元、4.88亿元。
然而,就像一朵花的生命周期,在盛开之后总免不了要经历一地凋零,引进片的繁荣过后,诸多危机渐渐凸显。
在首部分账片成功上映的第28个年头,国内的电影引进市场又陷入一片萧条中,从事进口电影引进、发行的人士纷纷感叹电影引进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首先,国内电影市场遭受疫情冲击,影视公司在资金吃紧、无力启动新项目的情况下不得不收缩甚至舍弃海外内容直采业务。
其次,疫情影响下,引进片发行遭遇挑战,可选佳作变少。
疫情之前,国内电影发行公司和欧美的片方面对面沟通,可以提前争取到摄制计划或者早期剧本,但是在疫情管控下,国内人员很难出去,线上会议沟通效率低下,能获得的信息有限,这意味着,由于制作周期不可控,片商从早期介入的预购(Pre-Buy)模式已不可行。
此外,由于中美贸易协议中每年引进好莱坞电影已有一定数量,国家电影局鼓励民营公司引进批片时多考虑美国之外的小国别影片,丰富类型题材。
但受地缘政治摩擦、各地电影市场发展状况差异等影响,国内片商的可选范围较窄。
更大的挑战来自国内对引进片内容审查制度,现在进口片审查要提交双语版本,核对字幕,翻译过关再审影片内容,最后要有专人听对白,因此送审流程漫长。
严苛的审查制度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影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通过审查,即使能够成功引进,也经常不得不面临着被删减的命运,能成功引进的外片数量减少。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外片被删减和阻挡的另一面,是 “资源”观影文化的成长,盗版资源让很多外语片以怪异的方式进入了中国市场:只能做文化输出,却提供不了票房,繁荣不了市场。
多种因素影响下,引进片票房骤降。根据统计,分账片票房在2021年为58.9亿元,仅为2019年的三分之一;批片票房则从2019年的43.7亿元降至2021年的12.7亿元,2022年上半年,上映的30部进口片票房整体同比下降51.7%。
当进口片的票房影响力在国内加速衰退,其缺失似乎给国产片留下了更多市场空间。然而国产电影工业水准还待提升,无法与国外成熟电影工业体系相比拟,暂时无法完全“吃下”剩余的票房空间。
因此,进口片对于国内市场,目前依然是填补市场必须存在的东西。
文章用图:图虫创意
本回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