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股价反弹300%和利润爆发的背后
虽然近段时间略有反弹,但是今年以来,中概股的表现依然令人失望,大部分的公司仍有20%+的跌幅,连续两年共计下跌50%的公司不在少数。
在中概股里面,要数最出众的公司,应该就是拼多多了,今年虽然在3月时因审计底稿的普遍性利空大跌,但随着市场逐渐看到拼多多在电商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利润的不断释放,再加上如今新的出海行动也逐渐取得成果,拼多多的股价实现了超级逆袭,从最低的24美元上涨至如今的近90美元。今年的涨幅,也有难得可贵的近60%。
其中也反映了市场对能在宏观环境下行状态中逆势爆发公司的喜爱,当然,这背后拼多多的逻辑,未来公司还有多少成长,估值如何,则更是现在的投资者需要考虑的。
我们不妨再仔细看看拼多多当下的状态。
一、优化的模型和利润
正如以前的文章《中国电商三巨头的分化之路》提到过的。
拼多多的商业模式跟阿里的淘宝类似,但在发扬了淘宝优点的同时避免了其缺点,导致了同样的经营状态下,拼多多架构要轻得多,而且拼多多基本上也没有其他太多烧钱的业务拖累业绩,再加上宏观环境下消费者对性价比的偏好增强,因此市场份额也在提升。收入和利润率的提升,造就了单季度百亿的利润。
当然我们对比两家接近公司的业绩,则能发现一些细节。
两者的收入和毛利率差距巨大,毛利率对比达到78.8%比36%。当然因为阿里天猫跟京东一样,将货物售卖记作收入,因此造成了高收入和低毛利的结构。
但毛利对比则比较有意思了,为280亿对759亿,接近1:2.7的比值。而2021年阿里和拼多多的GMV对比为1:3.3,考虑到今年拼多多增速更快,而现在拼多多与淘宝的价格对商家的抽成率也越来越接近,因此,毛利与GMV的比值两者接近,这代表了两者规模的差距,可以说,目前阿里大概是拼多多的2.5倍-3倍左右的体量。
而余下的的销售费用比也大都遵从这个比例,但由于阿里里面各项消耗较大的的科技业务较多,导致研发费用远高于拼多多,最后导致了两者的利润差距为1:2.3。
但总体而言,两者模式还是类似的,本质还是一样连接消费者和卖家的生意,一样没有物流体系的庞大固定资产投入,若抽成类似,最后的利润差距也不会特别大,规模比例1:3,最后利润差距也大概是这个比例,只是阿里的研发费用繁杂,所以在规模更大,理应有规模效应时,反而做不到更高比例利润数字。
从估值看,目前两者市值接近1:2,拼多多PE略高,考虑到拼多多的增速更快,因此高PE还算合理,总体而言,现在阿里和拼多多的市值比达到了一个非常合理的位置。
目前的拼多多有点像2016-2018年间的淘宝,随着规模推进利润率快速推进到理想化的水平,电商的优秀商业模式所带来的利润展现在了大众眼前,电商依然是一个极其优秀的商业模式,只是这个模式下做得最好的公司从阿里换做了拼多多。
而阿里的问题是,其实赚钱能力跟拼多多比还好,毕竟更高的佣金率摆在这,但是就是各项其他业务的成本问题,以及在佣金率更高下,市场份额被拼多多进一步吞噬。
另一方面,我们从中也能看出来拼多多的一些问题了:
假定拼多多在佣金率不超过阿里的前提下,目前已经达到的利润率水平基本上就是电商行业的正常利润水平,也就是说,规模增长带来的利润释放已经基本完成,往后利润率的向上只能是窄幅的波动。
目前PDD近29%的利润率,从去年的1%提上来,幅度惊人,但其还能从29%提升的幅度还有多少呢?
拼多多后面利润想要更上一层楼,例如从每个季度100亿到200亿,显然不能再靠利润率的大幅成长了,此时,规模跟利润的比例是近似的,只能在收入上面做功夫,换言之,继续吞噬其他电商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后面拼多多的利润成长必然建立在其他电商的下滑之上,内生的规模效应增长已经基本完成。
所以1000亿美元的拼多多的市值还想向上,其结果只能是有更大的公司掉队,市值缩小让给拼多多。
二、Temu的故事也许乐观起来了?
当然,抛开国内电商市场不说,拼多多出海的Temu的表现最近也颇为亮眼,在美国已经连续霸榜应用榜多日,目前仍停留在前二位置。可以说取得了一个不错的开局。
用补贴和低价策略做用户份额,不是什么难事,超市第一天开张,全场3折,绝对不愁没有顾客,但关键是拼多多的后续能否像过去对阿里一样,在海外实现对欧美零售巨头们的份额夺取。我们在此前的文章《拼多多的全球化故事》,就探讨过这个问题。
在欧美唯低价策略但失败的电商不是没有,例如wish,价格是低了,但是质量也差,无法提价则永远无法盈利,最后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
现在Temu到底是怎么状态呢?我们先看到Temu的产品归类:
资料来源:Sandalwood
杂货,基本上就是中国出口至海外的非品牌商品集合,美国无需进口的本土产品,如食品不在此列,而在中国生产的品牌产品也是因为合作原因暂未上架,如耐克、苹果等。
所以Temu的目的就是作为中国商品出货海外的一个集成供应商,一旦做起来了,至少前端的利润链上可以由中国公司来占据,而不是国内的商家把前端利润都贡献给了亚马逊、沃尔玛等公司。
问题的关键在于,拼多多在国内做成功的理由能否照搬?
首先,拼多多的轻平台低成本策略同样在海外应该能用得上。
亚马逊因为自建物流的庞大体系,外加上对盈利的要求,目前的商家的各项限制和抽成也较高,事实上我们发现很多类似的质量相同的中国制造的杂牌小商品,在亚马逊上的价格确实要高于Temu不少。
当然,低take rate不是王道,关键是低佣金率前提下,商家能赚到更多的钱。很多卖家放弃淘宝进拼多多的理由就是在低佣金率条件下,但销量不比淘宝差,最后导致了在拼多多上开店的获利比淘宝更多。因此,整个体系最终打通的关键在于,目前给Temu供货的中国商家确定在Temu的低佣金率环境下能拿到差不多的订单量,从而实现更高的利润,但从目前的反馈看,Temu的量上得也不足,而且要商家适当让利,压低定价,配合Temu的快速扩张,因此暂时来看,其获利并不会比亚马逊好出多少。
但亚马逊对于中国卖家的管理趋势也是在日益变得苛刻的,至少卖家愿意改变,所以说,等Temu真能做起量,当中国卖家发现上Temu的获利比亚马逊更高时,这会是质变的关键点。
另一方面,拼多多低平台低成本,在基础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下没有被卡脖子,很大程度上吃到了国内的快递红利,若当年阿里大手一挥禁止三通一达接拼多多的业务,今天也没有拼多多什么事了。而国内快递多年内一直在做长期降价的竞争,大大降低了物流体系的成本,而且竞争者实力都不错,最差的和最好的快递公司在履约服务上的差距都不会太大,这样一来,物流的优势被无限缩小,也导致了拼多多可以畅通无阻地扩张。
而目前Temu这方面抄作业就没那么容易了,Temu在末端采用的是美国邮政和DHL的服务,没有海外仓储等,基本上尾程就是全外包了。然而在美国,快递服务的质量差异大,好与坏的服务之间差异也颇大,至少亚马逊跟UPS跟其他快递间,差距还是蛮明显的。SHEIN的成功来自于在海外仓的成功,退换货非常方便,自己能控制海外物流的一部分,而这里面的窍门是,女装体积都很小,本身就不是很吃物流的限制,然而拼多多的各类形状不一的杂货,尤其是厨房用品等,被物流因素限制的可能性大。
不过看到乐观的一面,目前疫情后全球物流的价格都在回落,中国出口的空运海运物流都已经回落至正常价格,行业也卷了起来,尽管头程这一部分不是整个履约中的关键,但这一部分的激烈竞争状态对于拼多多同样是有优势的,倘若在美国那边尾程的服务也可以卷起来,拼多多的物流劣势就大有机会缩小。
最后,Temu还是要在更多品类上面形成自己的独家优势,只要能做精,shein单靠服装一样也能做得很成功,现在品类太多,但却也太杂,也许需要一个类似于国内“百亿补贴”这样的大活动,彻底地打开一个大品类,例如国内的数码电子高值商品,包括让品牌商品搬到上面来,这个平台才算是真正的走起来了。
而关于低价和质量的平衡,这个点倒是不用担心,拼多多国内的质量问题愣是靠倾向用户的退换货政策解决了,所以像wish一样低价低质最终被淘汰,这样的事情倒是不担心在拼多多上发生。
所以总结起来,Temu后面需要三个点的落地才能确保在海外市场立足,一个是卖家的获利平衡,另一个是海外综合物流的“卷起来”,最后是类似于“百亿补贴”,大品类大活动的成功及品牌商品的上架,一个综合电商平台不能买到耐克的鞋子,这对于美国人来说有点荒谬。
总体而言,现在说出海成功,也太急躁,但在这样的宏观条件下,确实为低价高效的拼多多立足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结语
总体,现在拼多多的价值回归已经基本完全。要更进一步,那就只有国内业务超越阿里京东,成为电商市场份额最高者,才能让利润更上一个台阶,毕竟现在已经是全年400亿利润,达到千亿,不是国内电商绝对龙头完全做不到这个水平。而假设拼多多做到了1000亿利润,那么市值翻倍不是奢望,但阿里彼时的市值必然大跌,甚至腰斩,说白了就是跟拼多多换位。
也因此,公司与阿里的定价已经处于非常合适的相对比例,往后是大家的市场份额进入相持状态的话,这个市值比例仍会保持下去。已经看到的是,拼多多的价格优势越来越小,这意味着,夺取市场份额的能力将越来越小。
而海外市场目前还是不能提供什么估值的空间,参考wish,站不稳脚跟的话,实际上不值一提,关键要看上面说的三个点,确保能在海外获得生存空间,其后,拼多多海外业务则按照GMV的模型来开始给估值。
对于拼多多的成功,归因起来有很多个条件,外在的:上下游的卷,同行的疏忽。而公司内在的:低成本,高效,对资源的正确利用,包括对宏观条件的精准切入,当经济下行时,那些降本增效的商业将更受欢迎。
在人类历史上,真正无忧无虑的时间少之又少,大部分时间,人们都在谨慎担忧中度过,选择高性价比的消费模式。因此只有那些真正以效率立足的企业,才能超越周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