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们:不想稳定恋爱,只求短暂心动
这届年轻人正在变化的情感态度。
撰文:周天澄
我本来没有太将这件事放在心上,因为我已经拿到另外一座城市一个非常理想的offer,五一过后我将离开上海。
最后一次通宵看到的上海夜景
离开上海前最后一个晚上,我们骑着单车去乘了轮渡,凌晨捧着冰沙在世贸滨江第一次看到完全熄灭了的万国建筑群,还有陨落后的海航大楼,无数个游轮俱乐部,都市传说里的汤臣一品,夜里依然神采奕奕的小猫咪,凌晨三点半顶风作案垂钓的叔叔们……
他牵住了我的手。
我们看路牌,看月亮,看路边唧唧喳喳在香樟树枝头翻飞的乌鸫。他说你要南飞了吗?
没错,我希望这个夜晚没有尽头,那么也许我就不用换一个城市绕树三匝。
认识后不久,在苏州河边见证了一轮圆月
我们决定从浦东乘通宵的隧道公交,去徐家汇爬一栋没有门禁的大楼。凌晨四点钟,夜晚开始有了将要消散的迹象,车上全是代驾小哥和要去上海火车站赶车的乘客。
因为都有拍照的爱好,所以会记录下路过的风景
我常常说,成年人没有什么比工作更重要。我靠在他的肩上,心酸地埋进他的颈窝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说天真的要亮了诶,我说,按我常常通宵写报告的经验,只要天空中出现这样的蓝色,就会很快很快地天明。
长镜头的结尾是楼顶的一个吻。春天结束了,我们认识的第十天,是2021年的立夏。
一次随手的记录,没想到在网络爆火
我后来随手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po到了网上,没想到一下子爆火。收到很多私信,说被这段短暂而又浪漫的crush深深打动。有人称赞我“没有恋爱脑,是人间清醒”;不过也有人说,“打工人不配拥有爱情”。
我私下觉得还挺有道理(笑),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恋爱,这些年我所有的精力都用来转换跑道、去做一份想做的工作了。所以可想而知当我拿到那个offer的时候有多么兴奋,又有多么珍惜,不可能为了什么情感的关系而放弃。
其实在离开上海后,我们保持了联系,但或许我们都没有做什么超出常规的努力。
很多现实因素摆在眼前:我们在可预见的两三年内都会是异地的状态,认识和接触的时间太短,互相之间了解也不深。开始适应新环境焦虑迷惘的我,和那十天他认识的我好像不是一个人。
我不在的日子里他经历着什么生活转折,我也知之甚少——我们之间,除了命运一般的合拍之外,也有一些不够坦诚和敞开的时刻。
总之,后来我有几次机会回到上海,我们仍然像朋友一样见面和交谈,但是大家心知肚明,那种强烈心动的氛围已经变得冷淡下来。
我们都很喜欢上海的梧桐树
其实上个月我们还有一次仓促的会面,在上海之前很有名的那间“最小中风险区”奶茶店。我们一共只有不到90分钟的时间可以坐在一起,但我们一直在聊防疫政策。这好像我们眼下时代的一个小小注脚,那些诗情画意和欲言又止的心情都没有了,只剩下图穷匕见的现实。
从头到尾,我们都没有人表白。只是在每个阶段,好像都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但无论如何,我都仍然会觉得那是一段非常轻盈美好的crush,包括后来的疏离和一些些不愉快都不影响它的浪漫。我有时睡前会像播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重现那些画面,一帧帧的情节都很清晰。时至今日我也一直有收到评论和私信,它已经变成一份赛博空间里的公共记忆。
大二的夏天,我申请到一个牛津的夏令营项目。很快投入到心无旁骛的学习过程中。有天阳光绝好,温暖和煦,教室开着窗,风里传来阵阵草木的清香。一个超级英俊的外国男生走了进来。立体、高、白皙,是一个真正的大帅哥。
因为来得早,教室没有多少人,他向我走了过来,礼貌地问了一下,就轻轻坐下了。不一会,他转头问我是否有写昨天的作业,他有个问题不太清楚。
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记录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夜晚同行的crush故事
至今记得,那是博弈论关于纳什均衡的一道题,稍微有一点难度。我把我的解法写在了他的本子上,他接过去,垂下睫毛看了一下,静静地笑了,转头认认真真地说了谢谢。
我们自然而然地聊了起来,我得知他在意大利的一所大学读大三,学的经济学。
从一周左右的接触中,我发现他是一个非常非常绅士的人。走路会走在女生外面,落座都是lady first,从不开过分的玩笑。
我们在之后的一次聊天中,他批评了意大利的一些性别不平等现状。我也分享了我的见解,他全程非常认真地聆听,睫毛在脸上笼下深深浅浅的阴影。忘了聊到了哪个话题,他突然对大家说:“她很特别。"
下一秒,他转头看向我,又认认真真地重复了一句:“你很特别”,他补充:“你会因为你的不一样,而在未来获得你想要的。” 我愣住了,几乎无法想象能从一个接触没多久的外国人口中得到这样的认可。
自从上了大学开始,身边优秀的人不计其数,我习惯了自己是平凡的那个,也时常会迷茫未来的选择。而有个人,告诉我,我不一样。
夏令营最后一天,颁完了毕业证书之后,所有学生都一起去了一家酒吧。
我站在二楼,他走上来,脸红红的,他说拍一张合照留作纪念吧。我闻到他身上淡淡的香水味,脸一下子红了。于是他的那张自拍照里就出现了两个大红脸。
嘈杂的人声里,他突然问我有没有男朋友。我愣了一瞬间,说没有,你呢,有女朋友吗。他说,还没。我们坐在沙发里,说完这句话后好长一段时间,两个人都在静默。
我挥手道别,他突然走来握住我的手,俯下身去,在距离肌肤一寸的地方停住,呼吸浅浅。抬头的时候眼睛亮晶晶的。跟我说,再见啦。
后来,他在fb里建了一个相册,把我们的合照po了上去,也是相册里唯一的一张照片。
相册的名字叫,my best memory。
后来我们没有太多联系了,变成了社交网络上的点赞之交。
我觉得crush本来就是这样,它就是一个瞬间或是短暂的情感,它就是注定没有后文。
我是一个很理性的人,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我们是异国,相处的时间也很短,综合一系列的现实因素,没有办法在一起。既然没有办法在一起,就不要开始,那不是更好吗?
他也没有再试图和我有更多的发展,理性、冷静,这也是我欣赏他的地方,如果他真的回头来找我,那我可能就不会那么欣赏他了。
小时候,我念书很好,算是“别人家的孩子”,虽然也会对一些男孩子动心,但这些不会比考学、前途更重要。在整个成长过程里,恋爱都不是我的优先级。大部分情况下,我自己的生活都已经足够充实了,也没有必要强求一段感情。
那天我很疲惫,买了张午夜场的电影票,全场只有我一个人,选了正中间的位置。想着反正就我一个人,带了瓶啤酒进去。本来也只是想休息一下。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
我第一感觉是拘束、不安。这几年社会新闻看得太多了,这种不安我也太熟悉了,好像是刻在女性命运里的一种无力,在很多这种场合,都让人不得不警惕。
但后来因为太累了,我眯过去很多次,断断续续的,突然感觉后面有人拍了拍我,我吓一跳,他马上道歉了,说对不起对不起,吓到你了。
我看了一眼,他声音和长相都让人觉得很干净。我觉得对方应该不是什么坏人,所以少了很多防备。
我说什么事?
他说,介意给我分点儿吗?
我当时有点无语,还是分给他喝了。
我们又聊了几句,因为姿势别扭,我让他坐到我边上来,我们一起把剩下半瓶啤酒喝完了。中间也聊了会儿天,他比我大四岁,跟我在一个区上班。
后面我都不知道怎么睡过去的,迷迷糊糊就感觉他轻轻把我脑袋拨到他肩膀上了。
被陪伴着走回家的路
电影看完后,他提出陪我走回家,说这么晚一个人回家怕不安全。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胆很壮,说:你有没有想过现在对我来说最不安全的因素其实是你?
他突然就愣住了,我觉得我可能话说得有点重了,就拍了一下他手臂,说我开玩笑的,没事,走吧。
路上,他当时说了一句话让我觉得很感动,大意是:我能理解你的想法,你有任何的戒备都不为过,如果让你感到害怕了,我真的很抱歉。如果你不放心,路上可以给朋友家人打电话说明情况。
话说到这个份上了,我真的很不好意思,觉得自己小人之心了。
那天晚上看到的星星
路上我们聊了几句,他说话很真诚,也会倾听,15分钟后我们走到了我家的小区门口。
然后谁都没动。也没说话。他说,我现在很想做一件事。
就好像一种神奇的感应一样,我看着他的眼睛,就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但是我还在笑,突然就觉得脸僵了,一下子超级紧张,只能装作不知道,问,什么?
他微微弯了一下身,看着我说,可以吗?
我说可以。就先迎上去了。同时他吻过来。
他嘴唇很凉,还有一些淡淡的啤酒的味道。
他说加个微信吧。
图源:《花束般的恋爱》
我其实很想加,但还是拒绝了,因为我觉得如果继续下去,大家也知道无非就那么几种结果。不会再有比今晚更美好的体验了。就停在这也很好。
他有点惊讶,试着说服了我两句,但我态度也慢慢坚定了。他也就不再坚持,说那你回家吧,今晚谢谢你。
我说也谢谢你。就扭头走了。
走了两步他叫住我,有点笑着又有点叹气的口气说,真的不加吗?
后来完全没想到在网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帖子发出去没多久,我发现我的账号收到了一大堆提醒。
帖子发出后,网络回应非常两极,有人觉得浪漫,有人觉得可怕,甚至说这很“恶心”
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很多人觉得“很甜、很浪漫”,也有人觉得“和陌生人接吻不怕有什么传染病么”,还有一些比较激烈的,说我“恶心、恋爱脑、社会新闻看得不够多吗”,还有一些“荡妇羞辱”的内容。
我也有反思过这件事情。但是后来我觉得,虽然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很多恶性事件,大环境对女性也确实不够友好,但我不愿意被动接受这样的结果。
我还是愿意保有我感知浪漫、感受美好悸动的能力。而且当时我也始终没有放松警惕,所有的事都是在自己感到安全的情况下发生的。
图源:《花束般的恋爱》
我也能理解为什么这些关于crush的故事会传播得这么广,因为这一代的年轻人是在一些关于“爱情”的叙述中长大的,女性可能从很小就开始向往一些纯粹的、浪漫的爱情了,crush里那些甜蜜的片段,满足了某种对于浪漫的向往。
但是随着长大,也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逐渐也知道了真实长期的恋爱、婚姻关系并不总是浪漫,甚至有很多并不美好的部分。
我就会开始思考:如果要拥有一段长期的关系,我需要面对什么?又需要付出什么?
以上三个故事都是“crush”小组一度的“神帖”,而三位年轻人都在一条的采访中表示,crush故事本身都很快谢幕,但没有想到的是,它们会在网络世界引起了这么长久、复杂的回声。
大城市涌动的人潮里,似乎更容易发生一些没有后文的crush
在小组里,讲述crush故事的绝大多数都是90后、95后年轻的女性,大部分crush短得只有一瞬间:地铁旁边座位上熟悉的香水味、音乐节和身边人情不自禁地拥吻……共同点是,它们都结束在某个“当下”,而没有太多“未来”的考量。
有人戏称,crush似乎只会发生在大城市,那些丰富的文化活动中,才会让年轻人找到同类的眼神。
在一条的采访中,大家也普遍反映了这样的矛盾:仍然向往爱情、但对长期的爱情有太多现实的考量;享受crush,又对它的后续发展并不乐观。
Q:一条
A:陈小燕
A:因为它是处于亲密关系最初的那种最美、最浪漫、最被理想化的阶段,几乎无法触及真正进入到更深层的、彼此人格结构的碰撞带来的冲突,更不会涉及事关婚姻的来自双方家庭的文化和内在关系动力上的磨合,所以这个体验基本上只有正向的感受。
一旦熟悉走近之后,就会进入“去理想化”的阶段,要经历摩擦、碰撞,尤其是各自人格深层结构当中的一些议题会被激发,需要两个人面对痛苦努力解决,或者找到共存的方式,无论怎样,它都不再是纯粹正向的美好体验。
A: 原因是比较多元的。首先就是前面提到的长期的亲密关系会比较复杂,不是单一的正向体验,因而在进入的时候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心理能量。
其次和当下社会的大环境有关系。现实生活的压力、竞争的压力等等,都会对人造成影响。比如上述的三个故事,主人公或多或少都会在现实生活与情感生活之间感到一些彷徨。
在两者冲突的时候,他们更倾向于去选择工作或个人的理想。
而且,社交媒体和快速运转的生活让大家已经习惯了在不同的情境下,以不同面貌出现。比如那个在电影院喝啤酒的女孩,她也提到了,那天的她和平时的她不太一样。
完成自我的整合,以一个更自洽、更为自我接纳的状态进入亲密关系,是一件很不容易很复杂的事情。但是crush的状态中,可以只呈现自己想要呈现的样子。
当然也有其他因素,比如整个社会给年轻人的试错空间很少,从小接受的教育也可能带有某种功利主义的倾向,这些因素会挤压年轻人探索或享受亲密关系的空间。
A:可能因为对性别差异的刻板印象,男性会回避去讨论和分享跟情感有关的话题;但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讲,我并不觉得男性的crush概率会显著低于女性。
A:我觉得这个因果关系有点倒了,是“爱无能”可能会导致一个人沉迷于享受crush。但是我相信很多时候,crush都是爱情的前奏,而非对立面。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真实的自我被看见、被恰当地回应、被理解、被陪伴”等等需求,这些需求只有在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中才能被满足。同时,这也是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和健康人生所必需的心理养分。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