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了以后,我终于吃到了独居的苦”
01
从上周开始,公司小伙伴陆续居家养病了,我也没能幸免。
生病的感觉不好受。发烧的时候脑子里一片混沌,无法思考,头疼得仿佛有人拿着绣花针在里面细细地挑;好不容易等到体温降下去,整个人又虚又晕,每走一步路,都觉得自己是踩在棉花上,像感觉不到腿脚在哪。
这时候但凡家里多个人搭把手,都能帮到不少忙,偏偏不巧正赶上我一个人在家。
于是,就算发烧就算生病也得自己打理好日常起居的一切:想吃饭得自己备菜开火倒油;想喝热水要自己接了烧;吃完药想小睡会都得先用浆糊一样的脑子想想,有哪些东西要先备好放在伸手可及的床头,以免要用时手忙脚乱找不着……
用实际行动充分贯彻了“自力更生”四个字。
就算是平时享受独居生活的我,在这种特殊的时刻,也难免生出了一丝孤独感。
想来这也是城市里很多职场人的共感。
平时匆匆忙忙两点一线的生活过习惯了不算什么难事,等生病了不得不待在自己方寸间的出租房里独自应对时,才觉察出身边没有可靠之人,万事只得自己扛,多少有些寂寥。
02
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候会想家,我反倒先想起了一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
相比千里之外的家乡与父母,近在咫尺的邻里显然更适合成为人们必需时的某种倚仗与支撑。只可惜现在人与人的关系逐渐疏远,曾经充裕在邻里间的那种温情日渐稀薄起来。
我曾经的印象里,街坊邻里是一个集体、是大家庭。谁家要帮忙了只管喊一句,别家能帮上的立刻就出人去了,甭管是缺油少醋,还是修电路换家具,都不在话下。
放学回来却家里没人时,我会直接去领居家写作业,等家长回来了再拎书包回家,都不用提前招呼一声。邻居家姐姐会做好看又好吃的米糕,花瓣形状,口感细腻软糯,清爽微甜,是我曾经最爱的点心,没有之一。
那会,附近年纪相仿的孩子们往往是混在一起长大的,端着自家碗上了别人家饭桌是常有的。一个人在家生病了没人照顾、吃不上饭这种事更是不可能发生,左邻右舍哪没有饭吃?
细想想,曾经不止邻里亲密,陌生人也能轻松敞开心扉。人与人之间流动着信任。
我爷爷喜欢养花,家里阳台上种满了不同品种的植物,几乎一年四季都有待开的花骨朵。
以前,我常常跟着爷爷骑自行车在镇子里逛,偶尔看到别人家的花养得极好,就停下车子舍下面子,敲门去问是什么品种、好不好养、有什么注意事项,总是能得到友善的回答。
很多时候还会被大方地塞上一两株花苗,是新鲜剪下的枝条,扦插得好就能换个地方继续旺盛生长。临走前,对方还不忘招呼一声,下次再来,还有好花。
这样的经历现下难有了。
如今,城市化进程越来越显著,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人与人真正的接触却越来越少,认同和信任越来越弱。
渐渐地,我们对互联网上的变化了如指掌,却对“附近”的人毫无感知,原本可以彼此倚仗的“近邻”反而成了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年龄相貌一概不知,偶尔还可能成为需要“防备”的对象。
城市里,大家只把自己当做居住地的匆匆过客,不再有人愿意敲响陌生人的门扉,只为讨一株开得正好的花。
03
生病在家的这几天,我偶尔会想起被留在工位上的那株绿萝。明明是传说中有水就能活的植物,从被我养时起,就好像停滞生长了,连新叶子都没有一片。
同事说最后一次去办公室时,有特意给它换水,不知最近几日它是否还好,能不能趁我不在,抓紧抽出几根新芽。
说起来,这株绿萝也算是讨来的。许久未曾联系过的朋友说家里绿萝长势极好,几乎泛滥,我便要了一根过来养着。虽然现在绿萝没养太好,但和朋友的联系倒是重新续上了。
不知不觉,植物产生了神奇的功效,成为我们重新构建连接的触点。
过去,它是食物,是药材,是寓意丰富的礼物,必要时甚至可以充当货币;如今,扮演起社交的纽带也得心应手。
我的一位鹅厂朋友最近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个在腾讯内部发起的植物交换活动,很有意思,也更加证实了我的想法。
在腾讯文档上构建植物交换空间
活动并不复杂,仅仅依托于腾讯文档,便在短时间内构建起一个线上的交换空间。人们能自行上传自己可以并愿意捐赠的植物,附上它们的图片和故事,让感兴趣的人来遇见自己一见倾心的那颗植物。
参与者带着植物住进了这间特殊的花园,植物成为房客,等待未来的生活拍档。
种植小能手扦插了一盆柠檬汁蔓绿绒,乍看还以为是小巧版的绿萝,但细看就看到色泽和叶片的差异。原主人夸它貌美,还说可好养活,晒足了太阳会变成治愈的嫩绿色。
准备带走它的小伙伴爱它的名字,也期待和它一起被大太阳笼罩的那股暖意。
机智的园丁另辟蹊径养了一罐会照顾自己的小草,果不其然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
谁会不喜欢能自己长大的植物呢?连仙人掌都养死过的某位朋友发来了接受的信号。
但也不是所有植物都被青睐。
玄学大师坐在一个煞气很重的工位,养了盆植物试图给自己挡灾,没想到它尽职尽责,真的救主了,把灾挡得彻彻底底,导致自己萎靡不振,徒留几根四仰八叉的枝条。他只希望有个好心人能把它救活,可惜还没能等到。
现代科技把社交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导致现实世界里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找不到着力点。植物的出现很好地充当了那个交点,让人们在线上交流,又在线下实现了交换、交流和交互。
这种简易的交换把人关联起来,形成了“从”,也可能趋向成“众”。
尽管我们很难预知未来他们之间会否发生特殊的故事,但新的社交关系已经开始流动,人与人的隔阂有了消融的契机。
04
实际上,这次活动是基于“2022黄河奖-我是创益人数字公益创意大赛”获奖作品“植物房客”的一次二创。
“植物房客”原项目取材自城中村,交换在市井间。
与二创的职场版相比,故事背景不同,面向人群不同,但其内在是相似的,都是借助植物这样微小的触手,让人们在现实中得以连接,从而消弭彼此的疏远,重新构成亲密关系。
项目设计者说,他们希望回归生活,从生活小事取材,再深挖出更大的视角。
而当项目由城中村走向互联网大厂时,视角显然也得到了补充,让新的场景、新的对象、新的交互都成为可能。
现在,人们交换的是植物,未来可以交换的或许还有更多:一碗菜,一幅画,一轮月光,一句问候,一次陪伴……
交换的是物,更是情。现代人往往不愿意麻烦别人,凡事都想着自己扛,却全然不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恰好是在此麻烦中被逐步拉进的。
值得肯定的是,二创项目的成功落地为公益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发展方向,即让公益设计成为解决社会议题的一环,让项目拥有持续落地的意义和可能。
这正是“我是创益人数字公益创意大赛”的愿景之一,通过创意、公益与科技的融合,达到提升公益项目关注度和影响力的目的,让优质的公益内容被孵化,得到持续落地的机会,从而创造可持续的社会价值。
每一年,他们都希望能从种类繁多的报名项目中找到更有代表性、且适合在不同场景下复刻的那些,希望举一反三、推一及十,让更多人成为公益活动的参与者以及受益者。
这场一年一度的公益赛事今年已完美落下帷幕,期待明年更多优质创作者的加入,让公益事业的美好与价值在更多人之间流动。
毕竟公益,从来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提出想法,而是解决问题、提供服务、造福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关注「腾讯设计」公众号
后台回复关键词:我是创益人
有机会获得创益人定制版周边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