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20年新冠疫情开始以来,新冠疫苗与小分子特效药,二者分别作为预防端和治疗端的核心手段与产品,被视为整个抗疫产业链中最为闪耀的"双子星"。
作为新冠治疗的重要手段,小分子药物可以作用于病毒进入细胞内的各个环节,受变异株突变影响相比于疫苗要小得多,具有对多种变异株有效的广谱抗病毒潜力,还具有运输便利、价格相对低廉、产能易扩充、给药方式便捷等多种优势,因此无数人看好小分子药物在新冠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也是在这种预期之下,国内外大小药企纷纷加入新冠小分子特效药的研发行列,自从2020年以来,各类新冠特效药的研发进度相关的新闻,就不断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和各类媒体的头条。在国内,新冠小分子药物目前为止只获批了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和辉瑞的Paxlovid,但是在二者之后,还有一支庞大的研发大军,其中,涉及新冠小分子药物研发的上市公司就包括:君实生物、开拓药业、歌礼制药、众生药业、前沿生物等多家公司,这些公司组成了二级市场的新冠特效药板块。2022年12月19日,整个新冠特效药板块遭遇暴击:君实生物跌幅为-19.44%,前沿生物跌幅为-12.81%,众生药业跌幅为-9.99%,开拓药业跌幅为-8.42%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出新冠特效药板块的集体性惨案。原因众说纷纭,普遍的看法是,越来越多的人经历了"感染-阳性-发烧-转阴"的过程之后,发现三粒布洛芬退烧是核心的治疗环节,而传说中的新冠特效药并未出现。
虽然国内已经有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辉瑞的Paxlovid两款新冠口服药获批上市,此外还有默沙东的莫努匹韦(Molnupiravir)以及日本盐野义制药的Xocova在申请上市过程中,但是目前并未看到新冠口服药大规模推广的趋势。此前,曾经一度风传辉瑞的新冠口服药Paxlovid,在1药网的互联网医院上线销售,定价为2980元/盒,患者凭核酸或抗原结果即可开方购买。但是很快,这则消息被证实为不实信息,1药网也火速下架Paxlovid。辉瑞公司也对外表示,Paxlovid网售为不实消息,系1药网单方面所为,与辉瑞公司无关。其还透露,Paxlovid国内售价为2300元每盒,是仅在医院内售卖的处方药。"仅在医院内售卖",换个说法就是,目前的新冠特效药还远远不适合作为新冠感染人群的普遍性用药。今年1月,国内某卖方机构发布的一份研报预计,全球口服新冠药物市场规模为数十亿至数百亿美元;其算法如下:2021年全球新增新冠患者约为1.8亿人,假设口服药物每疗程单价分别为500/300/100美元,对应市场空间分别为900/540/180亿美元。以上的估算最大的逻辑错误是:假设"感染新冠病毒=需要服用新冠特效药"。
今年8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40-60岁的患者来说,在接受Paxlovid治疗与不接受Paxlovid治疗的患者中,住院率为每10万人15.2例VS每10万人15.8例,二者相差并不大。也就是说,Paxlovid对年轻的成人群体来说,临床获益几乎可以忽略。基于以上原因,世界卫生组织(WHO)强烈建议一些高风险的非重症新冠患者(如未接种疫苗、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服用Paxlovid,同时,也建议不要将此药用于风险较低的患者,因为发现其好处微乎其微。这个建议,确实也得到《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这项研究的数据支持。研究显示,Paxlovid对老年人确实有一定效果。
具体来说,在参与研究的4.3万名65岁以上的新冠患者中,接受 Paxlovid 治疗的患者住院率为每10万人14.7例,而在未经治疗的患者住院率每10万人58.9例。
当然,平均10万人服药,总成本约2.3亿人民币(按照国内售价2300元/盒计算),换取减少44人住院,这个经济账是否算的过来,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比如说,将2.3亿人民币,投入到重症病人的治疗,是否效果更好?
总之, 不是新冠特效药没有价值,而是目前已上市的新冠特效药的临床价值还远远不够。
如果仅仅适用于重症或者高风险患者,在目前极低的重症比例下,其市场空间可能远远低于此前的想象。
如果仅仅是将转阴时间从5天降低为3.5天或者4天,那还是先来1粒布洛芬退烧更为迫切和实惠。
理想的新冠特效药,应该是做到确定性截断病毒的传播和复制途径,事前服用可以有效预防病毒的传播,事后服用能有效预防发烧、喉痛等各种症状,并且副作用足够小,与其他药物产生交叉不良反应的概率低,适合在绝大部分感染人群中大规模推广。
那么,在研的各类新冠小分子特效药中,如果有哪家可以达到以上标准,毫无疑问将是未来全球药物市场的绝对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