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自:一人一城
ID:yirenyicheng01
33年前,一个英国人来到香港,住进了繁华城市边缘的一个山谷,建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那里有果园、农田、山野,还有天然游泳池、游乐场。虽然交通不便,但应有尽有。后来她将自己的家变成了森林学堂,这片净土也多了一个浪漫的名字“方舟伊甸”。
隐居山林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讲的是德国一名56岁的男子,一直住在森林中的一间泥屋里,32年没用过电、自来水和燃气,却称什么都不缺,这是他唯一想要的生活方式。
与大众印象中的隐居者不同,虽然他仍过着收集雨水做饭和洗衣的生活,但这名男子并未与外界脱节,还经常接待客人,分享他关于植物、土方建设和无电生活的知识。
只是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对他的影响相对较小罢了。
在中国香港,同样有这样的一位隐居者,她叫Jenny,33年前来到香港,因缘际会之下住进了大屿山东南部的梅窝深山。
她改造了一栋三层旧屋,在果蔬园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只要适合种植,可以说完全自给自足,应有尽有。
在她的生活中,也没有什么东西是无用的,像厨余垃圾、牛粪、枯叶,甚至是排泄物,只要稍作处理,通通能变成非常有养分的肥料。
在三十多年里,她组织种植了近4万棵树修复大屿山树林,期间还建了一个森林学堂。她说这是她的使命,亦像一种环保的呼声: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同样可以过上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她来自英国柴郡,因为父亲是飞机驾驶员的关系,她从小就能以便宜机票周游列国。1989年,她跟男友背包环游世界,旅行至中国,本来打算经香港进入西藏旅行,却因为遇上封关无法进入,他们便暂时滞留在了香港。眼看身上的钱就快花光了,Jenny和男友决定暂时找一份工作,一边赚钱,一边探索香港不同的地方。利用周末的时间,他们先后去了南丫岛、长洲岛和大屿山。来到大屿山时,Jenny第一眼就爱上了这个小岛。
“我仍记得那感觉,有大山、大河、大自然,有很多令人兴奋的生态环境与动物,空间也很多,跟其他离岛不同。”Jenny和男友先是去了大屿山东部的大东山,沿途中,他们遇到了三只被遗弃的小狗。正是这几只小狗,彻底打乱了Jenny之后的计划。她原本打算等西藏再开关那天就离开香港,但由于实在不忍心置三只小狗于不顾,再加上喜欢这里的环境,和男友商议后,她决心从宾馆搬到深山,长住下来。在沿途一位热心人的帮助下,他们先是在梅窝租下一间村屋,不久后,Jenny认识了一位寺庙的女修士,女修士又为她介绍了一栋带“泳池”的三层旧屋。房子虽然破败不堪,周围的环境也残旧得像原始森林,但Jenny和男友很满意,于是就租了下来,边住边修。Jenny童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河里划船和在森林中爬树度过的,所以在大自然中生活,她并不感到陌生。
那间带“泳池”的房子所处的地方原是一片果园,果园下面有大片花园、田野,果园上面则是私人储水池,也就是所谓的“泳池”。
储水池建于上世纪40-50年代,原本只用来灌溉。
Jenny和男友搬来之后,他们找朋友帮忙重新接驳了水管,通过搭建供水系统,将山里的河水引到水池。整理一番后,储水池摇身一变成为了天然游泳池。
在山间,如果顺应大自然的规律生活,一切似乎都能变得永续。
像游泳池里不要的水,放出后会经流水池下面的湿地和其他地方,自然就达到了灌溉的效果。
Jenny很喜欢这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看见屋外河道淤塞、土壤侵蚀等问题后,她更加坚定要顺应大自然的原则生活。蔬果园中有香蕉、秋葵、番薯、豆子、大树菠萝、甘蔗、芒果等,想吃的蔬菜和水果,基本能在自家的园子中摘到。闲暇时,Jenny会到附近捡拾牛粪和枯叶,捡回来后将其与小麦秸秆、水混放在一起,发酵大约8星期,就能得到养分丰富的堆肥。除了用发酵的方式堆肥,Jenny还有很多蚯蚓堆肥箱。像日常产生的厨余垃圾、果皮等就可以放进箱子里,让蚯蚓分解,充分分解后,便能得到上好的沃土。这间厕所内没有水冲式的智能马桶,当然也不是农村的旱厕,而是在马桶垫下装一个箱子,里面放一只桶,桶里再放一些枯叶和杂草,就能将排泄物分解。这种厕所的好处在于,排泄物分解之后臭味小,而且还能用于农作物施肥,非常环保。在Jenny看来,所有东西在大自然的系统下都是一体的,但她觉得循环再用并不是最好的,减废才是关键。所以Jenny多年来奉行不买新东西原则,像家中的柜台和饭桌是33年前一家酒店弃置后回收回来的;
书架来自学校旧图书馆;
以及厨房的旧炉头、雪柜、洗衣机、衣服等等,都是二手的。Jenny说:“每样东西都有自己历史 ,只要花时间搜寻,你无须买新东西,地球就能少一件废物!”
知易行难,这样的生活观念在很多人看来未必实际,但Jenny已经践行了30多年。而她之所以身体力行实践绿色生活,是因为曾经太多人为的环境破坏,差点让她失去了异国的家园。Jenny刚搬进梅窝深山那几年,每逢重阳节和清明节,她家附近就山火频频。有年重阳节,她突然闻到一股很臭的烧焦的气味,才惊觉四周有好几个火头,其中一个就在她家屋后,就快要烧到房子这里了。为了保住房子,她前后背上两个孩子,拿起扫帚就去山上扑火。虽然火种只有脚踝般高,但范围很广。眼看着脚上的拖鞋都熔化了,Jenny这才赶紧冲回家报警,换上行山鞋后继续上山观察环境,直至直升机到来,
这次经历让Jenny思考了很多,这里不仅有火灾问题,还有资源浪费、水源短缺等等问题。对此自己能做什么呢?那时的大屿山因为大火,大部分的表面泥土都流失了,土壤十分贫瘠。Jenny想,“如果不解决问题,我们只剩下60年的泥土可用。唯有上山种树,才能还树于林。”从这时起,Jenny开始投入到大屿山的环境保育队伍之中,同时开始上山种树。她和农场合作,买下树苗,且定时转换树的品种以增加生物多样性,迄今为止,已经在山头合法种下了37000棵树木。30年过去,当年那片光秃的焦土,也慢慢长成了茂密的树木。定居香港之后,Jenny一直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当过小学老师,在梅窝开过英语幼儿园,后来与英国学校基金会合作,帮助建立学校的环境系统。
2005年,她想与一位建筑师朋友在梅窝建一个中心点,让附近的人团结起来,看看能在大自然中做些什么。遗憾的是,这位朋友这年患脑癌去世了。为了实现朋友的遗愿,Jenny将租的三层楼房买了下来,又将自己家连同周围的环境打造成了一个森林学堂,试图让大人、小孩都能来这里体验山野教育。她认为,生态教育不应只在室内讲课,而是要走进大自然自由探索。“玩乐是小朋友很需要的东西,他们长大后最重要的技能便是创意和想象力,而这些都能在大自然中得到。”
所以在Jenny的森林学堂里,有各种各样的自然户外活动,比如永续农业工作坊、实地考察、植树等项目,都旨在让自然再生。她希望所有人都能习惯走进大自然,在学习生态保护的同时,领略心灵深处最美的风景。Jenny和男友结婚后育有一儿一女,但丈夫早年去世,她成了单亲妈妈,一边照顾小孩,一边经营森林学堂。小时候两个孩子总会抱怨,为什么要住在这里,网络很差,而且没有电视,上学更是要先骑单车去码头,然后乘船到岛对岸,再坐巴士才能到达学校。
后来他们越来越明白,在自然中长大其实是一件很珍贵的礼物,“你要找事情去做,去适应和解闷。”
这让他们更加乐观、自由,也练就了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同时,他们也像母亲一样,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Jenny说她下一个梦想是在山里建一所户外森林学校,目的是强化生态教育。最终,她想实现的是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
“我觉得香港选择了我,在这里我有了新使命,要完成一些东西。”
本文图片主要源自:
YouTube@MM - Mill MILK 《700萬种生活》、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1]YouTube@MM - Mill MILK 《700萬种生活》[2]九派新闻:德国男子隐居森林生活32年,不用电和自来水,自称什么都不缺[4]https://www.greenqueen.com.hk/interview-ark-eden-founder-tree-activist-jenny-quinton-you-cant-do-environmental-education-in-the-classroom/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人一城(ID:yirenyicheng01),带你探寻美好空间,认识更多有趣的人、事、物。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2022即将接近尾声,又到了感慨的时节。
这一年,不知道你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发生什么难以忘怀的事情?
相信今年你的手机里,一定拍下了许多想要记录的瞬间吧?
你在哪个城市?和谁见了面?经历了哪些所见所闻?还记得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吗?今天,小IN想要收集一下你们2022年的年度回忆,把或感动、或悲伤,或惊喜,或快乐的感悟,分享给大家,因为平凡人勇敢的生活,总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期待你独一无二的2022年度最佳照片,发送到Insdaily后台,标记所在的城市,或许还会碰到一些奇妙的缘分哦。
Ps:微博搜索Insdaily写真馆,参与并带上话题 #2022最难忘瞬间# 发布微博照片,还有机会参与年末微博话题互动红包和礼品抽奖哦,快去投稿吧~
*微信微博投稿照片可同时进行
Share the World's Mo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