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 界面文化编辑部2022私人书单

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 界面文化编辑部2022私人书单

文化

熟悉界面文化的老朋友们都知道,每年底一到推送编辑部书单的日子,也就意味着这一年的年终盘点序幕拉开了。今年的盘点,我们先迎来了第七份编辑部私人书单。


当这份书单在我们组内最先公布的时候,大家的感慨之一是今年组内成员的阅读非常分散,是历年来重合度最低的一份书单。这当然和从2021年开始我们增加了一份温故书单推荐有关系——每个组员可以推荐2-3本非本年度出版的旧书,但也从侧面体现出大家的阅读方向呈现出更多元化、更私人化的特点。子琪认为现实里的一些困境让大家有了不同的思考,子人也发现自己的阅读偏好发生了非常明显的转变。



总之,和往年一样,界面文化编辑部的每位成员推荐一本自己2022年最想向读者进行重点推荐的图书,以及另外9本其他书籍。在新书单元我们一共推荐了52本2022年出版的新书,在温故单元我们推荐了16本旧书。


不管现实世界如何流转,正如《书籍秘史》作者伊莲内·巴列霍所言,书籍始终陪伴在我们左右,永远是我们的同盟军。只要稍微动动眼、动动手,就能将我们从各种隔离禁锢中解救出来。书籍在提醒我们:小小的书页里能装下整个宇宙。现在,我们把这一年我们每个人的“同盟军”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们也都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编辑部书单是2022年界面文化年终盘点系列的第一篇,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和大家一起从逝者、流行文化、环境、文学出版、思想等角度和领域回首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希望你们能喜欢。



重点推荐

(排名不分先后)



《滔滔生活》


[韩]金爱烂 著 徐丽红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10


读金爱烂的小说会感觉很痛,不是那类“内心的隐痛”,而是被灼伤、被撕破皮的生理疼痛,这来自于作家敏锐的观察力,它拆穿城市的光鲜假面,让角色们暴露在毫无防备之中。书中贫穷的劳动者总要疲惫地应对各类状况:开面馆的妈妈用菜刀划伤了手,却为了照顾客人而来不及包扎,伤口还会浸满湿漉漉的调料;复读生试图望向宿舍的窗外,左顾右盼,周围却一扇窗户也没有。


但穷人也有自己的生活之道,要为了不被面试官瞧不起而故意懒洋洋地倚在沙发上,也要时刻忖度说话语气是否像个“过来人”。这些小算计是他们的智慧,也事关在韩国的个体化社会中,一个人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让自己(至少是看上去)活得体面一点,虽然这些努力往往显得徒劳和捉襟见肘。


阅读时也深深明白了何为“东亚命运共同体”,比如书中最常提及的韩国的就业和教育危机问题,似乎就是映射国内现状的一面镜子。书中的主角总是出身平凡也怀抱梦想、却感觉未来无指望的女孩,她们日夜操劳、奔波于复读培训班和辅导中心,因为首尔不属于她们,城市里的地铁便不再是去往特定目的地的列车,而像是横冲乱撞的失明的鱼。但奇妙的是,即使这些描写直接指向了社会顽疾,却离彻底的“绝望”有一段距离,就如许多评论者所称,金爱烂的笔触虽然锋利、但也有温柔的一面,而对我而言,与其说这是作者刻意为之,不如说这些故事本就具有超脱出丑陋表象的能量,我们也相信,这便是文学的能量。(推荐人 尹清露)


《清末民国人口贩卖与家庭生活》


[美]任思梅 著 施美均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9


近年来愈发爱读历史类作品,因为意识到生活在一个拥有悠久文明的国度,“以史为鉴”的古谚诚不我欺。在年初妇女拐卖问题再次掀起全社会关注的时候翻开美国历史学家任思梅的这本书,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它解答了长久困惑我的问题:为什么妇女儿童拐卖的问题难以根治?为什么买卖同罪迟迟难以推进?


任思梅在书中提出,中国人口贩卖问题之悠久顽固,建立在儒家等级制与中国式家庭的交易本质的基础之上。对(男性)子嗣、家族传承的追求合理化了买卖家庭成员的行为,而在儒家等级制的观念下,地位更低的人被默认需要自我牺牲,为地位更高的人服务;在父权制家庭内部,低等级的家庭成员是为了男性血脉传承这一根本性目标服务的次等存在。任思梅的研究发现,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大的人口交易市场并不是农业生产劳动力(因此和欧美人观念中以黑奴为主的“人口贩卖”概念不太相同),而是家庭内部的劳工及繁殖/再生产劳工,参与人口交易主要是为了应对家庭内部人手不够、婚姻市场中的女性数量不足,以及由此导致的对缺少子嗣的焦虑。


除了任思梅,许多其他学者的研究也显示,至少从明朝开始直到民国时期,法律上禁止人口买卖但现实中人口买卖普遍存在的现象长期存在。家庭中成员的进进出出都充斥着交易心态,而当婚姻涉及金钱,如何区分“彩礼”和“买卖”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是各个时期的司法实践总是会为一些“涉嫌人口交易”的行为留出赦免口子的原因。在人口拐卖、彩礼等问题上的争执与纠结并不是我们时代的特有现象,而历史的进程也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去除中国家庭的交易本质,但这首先需要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推荐人 林子人)


《白发阿娥及其他》


西西 著
译林出版社 2022-3


这部短篇集书写了老年女性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白发阿娥在无处可去时,将医生的服务台当做茫茫世间的浮台,取回卫生所开来各种各样的药片,就像年轻时从珠宝店血拼一样开心。她的同辈人就像溜冰一样倏忽溜远了消失,她在家中的位置也由壮年时的主妇变成了受儿女安排的老小孩。白发阿娥最担心的是死后被烧掉,所以她倾向于相信上门来传教的罗莎,即使她暗中觉得罗莎的谐音罗刹本是魔鬼。


西西的写作有一种平视的力量,白发阿娥事实上仍然是那个阿娥,不同之处就是她变老了,变老的处境并没有让她更卑微或者更值得同情。叙事一如既往地纯洁、沉静,而又从纯洁中透出世事的变幻与不可思议,因为更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就像纸币上皇帝的头像虽然变过了,日子还是一样地过下去。就像阿娥从中国内地迁居到了中国香港地区,经历了与亲人分离,与丈夫诀别,愁苦的年代里也并非一点欢乐都没有,只是她心头闪过的留恋衬托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


《白发阿娥》还收录了作品《肥人岛》,这更像是一部科幻小说。西西笔下的肥人是受到上天庇佑的,他们本来已经在与外来知识派的斗争中落于下风,竟然可以因为一场突发的疫病而获得主动权。麻风病让外人闻风丧胆,也让肥人守住了家园净土,重获自由自在的生活。结尾处肥人重新获得肥人岛的命名权也是重要的,他们不需要知识派信仰的伟大传统,他们只想找回代表自己的肥人偶像。 (推荐人 董子琪)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铃木凉美 著 曹逸冰 译
新经典·新星出版社 2022-9


二人通信比独自写作难多了,精彩的交流不仅要求势均力敌,也呼唤诚实、敏锐、长于理解,不惮冒犯。在这本书里,上野千鹤子直率犀利,铃木良美坦诚省思,她们的一来一往是交流更是交锋,语言之剑刺向对方也刺向自己。真诚的对话便是如此,在危险的较量里,我们抵达了更远的地方。


女性的困境总是相似的,纵使女性面对的问题各有各的不同。在信里,二人从性爱聊到认可欲求、从自由聊到女性团结。怎么面对“主体与结构”的冲突,打破“受害者”印象又不为结构之恶开脱?女儿——母亲最激烈的批判者——该如何理解自己的母亲,所有的母亲?怎样在异性恋恋爱中保持自我,在亲密关系里探索边界,从中明白“永远无法拥有或控制他人”,并体会到一种“畅快的孤独”?同在思索“怎么把一个更好的世界交给妹妹们”,也共下决心不让最后只剩道歉——“对不起啊,我们把世界弄成了这个样子。”


“女性主义是一种没有政党中央、没有教堂和牧师,也没有中心的运动。”上野千鹤子在信里写道。女性都行走在荆棘路上,当看到我们同担着相似的困厄艰难,我们面对的问题她们也在探索着答案,会深切地感受到女性共同体意味着什么,女性联结的时刻有多动人。(推荐人 徐鲁青)


《观察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著 毕艳红 译
译林出版社 2022-1


智力低下的、丧失意识的人是否应该参与投票?他们的选票是民主的吗,是被某些党派利用的吗,或者仅仅是民主的理想化作巨大官僚机器之后卷带起来的一层尘土?在意大利都灵的科托伦戈,这个残病的、不幸人类的聚居区,由神甫与修女运行的慈善之地,阿梅里戈作为监票员度过了他生命中最漫长的一天。《观察者》的原名也正叫作《监票员的一天》。


小说很短,却有一种把人掀翻在地的力量。卡尔维诺说自己花了十年时间来写这部小说,比以往任何作品所用的时间都要长。他甚至真的去科托伦戈做了一次监票员,结果便是好几个月无法写作,眼前全是不幸之人扭曲的身躯和痛苦的状态,还有委托教士修女代为投票的闹剧。让智障者与麻痹症者参与投票的意义,这个问题不能说触及了民主的基础,却无疑“反映了某些世界观对历史的挑战”。


小说中有两个段落令人拍案叫绝。一是阿梅里戈在监票间歇出去吸烟时,围绕着何为“人”以及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展开了一场内心诡辩:进步、自由、正义只是身心健全的特权分子的观念吗?在另一个社会中,残障人士的世界是否会变得不同?是否只有宗教才能荫蔽人间不幸?另一处是当一位党派主席前来视察,下达许多命令后独自站在院落中,连雨衣下摆都不愿碰触此地,此时一个侏儒对着他拍打窗户,阿梅里戈看到了这一幕,他在心里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归类,试图分清到底谁和谁才是一个世界的人,是他和主席,还是他和侏儒?最后意识到,他才是被排除在外的那个。


《观察者》是一部心理剧,卡尔维诺刻画监票员内心世界时的精细、直白与残酷我认为在他的其他小说中并不多见。监票员与女友互动时微妙的心理状态,像极了莫拉维亚《鄙视》中的笔触。更多时候,监票员是作为一种思维存在的,他不作为一个讽刺对象,或民主失败的标志而存在,他是我们得以代入和思考的一种道路。“一切都越来越复杂,想要在任何既有积极面又有消极面的事物中区分其积极与消极也变得越发困难,放弃表象而寻求非暂时性的本质也变得越发必要:这样的本质为数不多且仍然变化不定……”一切都在变,又被如此多的不幸围绕,此时我们要怎么办?(推荐人 黄月)



《演奏之外》


张昊辰 著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7


《演奏之外》并不能完全说在演奏之外,因为涉及了许多钢琴家张昊辰在音乐会和唱片中演奏的作曲家及作品。这位钢琴家曾撰写自己的音乐会曲目介绍,讲解为何要如此安排,类似于美术馆导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对我来说,这本书对作曲家和作品进行的分析非常值得一读,有点儿像看小说家拆解伟大作家的招数,有种围观庖丁解牛的爽快感。不同在于,当下能够熟稔使用文字来讨论古典音乐的作者,实在是稀少。


上野千鹤子曾经谈到,她无法忘记在出版《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一书之后,有一位男性知识分子对她说的话:“读完这本书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一直在抱怨的是什么。”意思是说,虽然他听不懂妻子的话,但能够理解马克思的术语。《演奏之外》给我同样的感受。经常听见普通人说自己喜欢音乐,但不懂;音乐人可能会说,音乐很难用语言来讲。所以本书中张昊辰使用社科历史的语言来讲解身为钢琴家的思考时,持有这两种立场的人都可以获得启发。当然,在我看来,本书最为可贵还是对音乐的不断思考和追问,其间流露出一种动人的真诚。(推荐人 潘文捷)


《中国金银器》


扬之水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8 


对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关注,扬之水已持续多年,此前也陆续有相关的作品出版,今年五卷本的《中国金银器》应该说是她迄今为止关于这一话题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归纳。不过因为在这一过程里,总还不断有新的文物出土,所以其研究又是无止境的。


人类对黄金的利用始自公元前四千年,而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制作则是发生在两千年后的夏代,因为这一阶段欧亚草原文化发生了交流,所以在今天的新疆、甘肃河西走廊等北方地区,出现了简单的黄金饰品,比如耳环。在中国古代,金银器并不在传统礼乐制的主线脉络上,承担这一物质依托的主要是玉器和青铜器,但即便在核心传统之外,我们依然可以在这套书中感受到器物文明的美好与震撼,同时也可以跟随这一路的发展,体悟到四千多年里透过金银器的变迁所展现出的社会审美、文化、流行风俗等多方面的改变。


金银器的双峰鼎立时期是唐宋,唐朝工商业发达及国内和平统一的局面,让金银匠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许多金银铺开始产生。此一时期的器皿打制最为精工,气韵健朗,而两宋的造型和纹样更多样,民间金银业制作更为发达,贸易渠道的畅通也让产品流布更为广泛。而到了明代,金银器的装饰纹样不再像唐宋时多为田园雅趣,开始在现实事物中找寻吉祥话和谐音梗,到了清朝这一行为就更甚了。


扬之水本身的古文积累和阅读功底,让这些器物伴着唐诗宋词元曲之美,在阅读时增加了许多韵味。而一页页图片翻过去,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审美的变迁。从最初商周时代的简单到唐宋的巅峰,再到明清时的繁复,清朝金银器的设计变得主次不清,所有元素都争先恐后要跳在你眼前,过于抢眼。但阅读这样一套书,将自己偶尔从现实社会抽离,感受器物文明中的意趣,总归是一件美好的事。(推荐人 姜妍)


分类书单

(排名不分先后)



原创文学



《故事只讲了一半》

万玛才旦 著

大方·中信出版集团 2022-3


藏地风格究竟是什么风格,是方言还是信仰故事?这大概都是表面的东西,或者说流行元素。万玛才旦的小说展现了一种基于坚实力量的升腾感,基于坚实的土地所以那些关于变化和失去的故事显得真诚,也令人惋惜。《特邀演员》《水果硬糖》等故事都不仅只有一层叙事,而是故事镶嵌着故事,过去映照着未来。有时候跟叙述里永恒的过去相比,现在显得滑稽且动荡不安。《水果硬糖》里的母亲看着自己的儿子为更好的出路远离自己,突然想起十几岁时曾有活佛送给她一把水果硬糖,这也是她的人生卓尔不群的预兆。在她人生的最后阶段,她还想尝尝这种硬糖,孩子们问糖是什么滋味,她说,开始是淡淡的酸酸苦苦,慢慢地变成了淡淡的甜。(推荐人 董子琪)


《莫须有》

倪湛舸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5


倪湛舸从岳云、赵构、秦桧和岳雷的视角讲述了六个版本的“莫须有”故事。她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表示,重写岳飞故事的目的,是揭示帝制国家制度性的、不可避免的暴力,以及与这种暴力相对抗的普通人的情义。倪湛舸在小说前三章构筑了三个处于不同年龄和心智水平的岳云,一遍遍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亦一遍遍思忖官家与父亲之间究竟从何时起心生芥蒂乃至反目。书中的岳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忠臣孝子,他在追随父亲的同时又无时无刻地不在质疑父亲的信念,反思“尽忠报国”的意义,在他看来,“生比死更残忍,而比毁灭更为无情的,是建造。为了建造他的国,官家,不,不只是官家,而是任何讲究成效的建造者,都可以贪得无厌地索取,理直气壮地毁灭,索取我们,毁灭我们。”《莫须有》写得有多好呢?就是我很久没有读小说读到泪流不止。(推荐人 林子人)


《有且仅有:

一个自闭谱系家庭的回忆与未来》

于是 / 林晓桦 著
KEY·可以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2-7



《有且仅有》建立在阿斯伯格症儿童的母亲林晓桦和作家于是的双重视角之上,既有来自局内人的叙述,又有来自局外人的增补和反思。比如于是发现,普通的教育方法是线性、阶梯制的,看似“正常”却太强调功利性和目的,林晓桦为自闭症发明的“星群教育法”正好相反,它允许人在知识中漫步,正如点亮一颗颗星光。于是的叙事编织得细密好看,林晓桦的乐观和开阔也很令人感慨,在丈夫和儿子同为谱系内人群的情况下,作为照顾者和家属要如何调整心态?如何在努力应对的同时、还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在了解自闭症谱系之外,这本书也讲述了朴素的道理:面对生活的状况外,我们有时需要一点“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心态。(推荐人 尹清露)


《大概小说》

小安 著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2022-11


它不太像小说,可这不是很有意思吗?今年逐渐认识到小说未必是一个样子,叙事的、有条不紊的,也可以是闲谈与写意。我喜欢小说中这个身为“赌鬼”的、喜欢与人争辩的自我,也喜欢“我”和母亲、妹妹还有收拾屋子的大姐的生活节奏,她们买菜烧饭收拾屋子,去阳台上晒被子,在白天反刍夜里的梦境,每天都像是前一天的重复,每个人的反驳都与前个人的话语混成泥沼。我喜欢小说里人与人的交谈方式,将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件放大揣摩的本事,“我”做的梦都具有启示的意义,于是值得向母亲和妹妹一再叙述。小说里的细节也点出生活的怪异之处,“我”建议不配合扫地机器人工作的妹妹应该对机器人说句对不起,妹妹说现在还不习惯,因为它和机器人彼此都不熟悉。是不是只有赋闲的、局限在微小空间的人才能刻画出这样的作品,而越是强调梦境、赌局、坏脾气以及日常事务,就越显得天下大事对待个体的心灵其实无计可施。(推荐人 董子琪)



引进文学



《草坪的复仇》

[美] 理查德·布劳提根 著 肖水 / 潘其扬 译

一頁folio·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1


今年读了两本跟“草坪”有关的小书,一本是微观小史《青草图书馆》,另一本是布劳提根的短篇集《草坪的复仇》,虽然体裁不同,却都同样轻松好读。布劳提根常被誉为“被忽视的文学偶像”,其的神秘死亡也是众说纷纭,不免令人想起他的写作中根深蒂固的死亡意识。不过《草坪》中并没有这种意识,从中感受到的是源自一个快活年轻作家的文字,有点古怪和离经叛道,好些故事没头没尾还短的要命。你可以找个午后一口气读完,如果有机会去野餐时带上它,那也再合适不过。(推荐人 尹清露)


《处心积虑》  

[英]缪丽尔·斯帕克 著 彭贵菊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2-2


斯帕克的文字灵巧狡黠,遍布陷阱,跌进去后她不救你,只会在口坏笑。作家戏弄读者,读者警惕作家,谁都不相信谁,最好的阅读关系莫过于此。女主角芙蕾尔身无分文,精神饱满,有半夜醉酒上门聊天的朋友,有几段虚荣有趣的乱搞关系。谁都伤害不了她,因为写作是她无可动摇的一切。她在暖气灶上写,在坟墓石板上写,在情人老婆的深夜呼喊里写,男人很简单:“我对他的爱时断时续,他不干涉我写诗的时候我就爱他,就这样。”落魄也很简单:“我状态很好。我没工作。这本来是件令人沮丧的事,但理性地看,其实也没什么。”真好啊,贫穷、年轻、混乱,可以一直写下去。(推荐人 徐鲁青)


《生者与余众》

[安哥拉]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 著 王渊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3



一群聚集在非洲某个小岛上来参加文学节的作家们会发生什么故事?起初随着他们的相遇和碰撞(既包含台下的私人部分,也包含台上作家们对谈的部分),我们会发现源自非洲文学内部对自身的思索,比如欧洲批评家会认为非洲作家只能描写非洲,假如其中有人写了西班牙内战则被视为离经叛道。而阿瓜卢萨想要通过这本书讨论更大的和文学有关的话题,他不仅采用了《圣经·创世记》的七日叙事结构,还为书中的作家们安排了“作品”,通过这些作家的“笔触”,我们能进一步了解他们对文学的理解与想象。在来自自我和他者的不断追问中,作家们把思考带去更深邃的地方。而阅读这本书,也能体悟到作家本人对文学的信仰,在他的安排下,世界也依赖作家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进行了重建。(推荐人 姜妍)


《书籍秘史》

[西班牙] 伊莲内·巴列霍 著 李静 译

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2-4


这是一首献给书籍、文字和语言的散文诗,作者巨大的阅读量和对书深沉的爱建构起了这样一本书。在追寻书籍诞生史的过程里,作者也在不停思索书籍在现代社会里的变迁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向。在历史上,据说托勒密二世为了装满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书架,曾经派了许多书籍猎手付出巨大的努力,而今天获得书籍是如此简单,甚至有人预言纸质书会消失,会在众多娱乐选择中败下阵来。从莎草纸书卷、从黏土做成的泥板、从最早的口耳相传,书籍拥有今天的形式,中间是一部漫长的与时间做斗争的历史。当年的猎书人像寻找散落的珍宝去寻找书籍的时候,如巴列霍所说,他们不知道他们正在为今天的世界奠定根基。(推荐人 姜妍)


《缄默》

[德]芭芭拉·耶林 著 马静华 译
后浪·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2-8


普通德国人是否对纳粹暴政负有责任?今年有两本书探讨了这个问题,一本是《破碎的生活》,另一本是《缄默》。《缄默》是一部图像小说,作者耶林从祖母遗物中的一箱日记与信件获得了创作灵感。故事的主人公是德国女孩伊尔米娜,二战前她在伦敦偶遇来自巴巴多斯的霍华德,两人暗生情愫。但战争打断了这段处于萌芽期的爱情,伊尔米娜在悄无声息中放弃了她的勇敢无畏、正义感、事业理想……几十年后,她在巴巴多斯与霍华德重逢,发现原本都在某一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但都不甘于此的两人早已分道扬镳,霍华德坚持了自己帮助祖国独立的理想,已经成为总督。我读完竟被逼出冷汗,因为意识到普通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实在太容易被政治入侵和影响;与此同时,我也不禁审视自己,无论陷入怎样的境地,我都能保持独立精神和道德勇气吗?(推荐人 林子人)


《赞美沉默》

[英]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著 陆泉枝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2-9


《赞美沉默》写了一个在外漂泊多年的人回家变得不可能的故事。主角很难再与亲朋和平相处,也很难用外部的眼光看待故乡的内幕,而故乡的内幕如此腐化堕落,以“文明”的角度关照是那么地不堪入目。主角的质疑是振聋发聩的,为什么赞美沉默?因为我们都因为害怕丢掉姓名而保持沉默甚至点头同意,这种同意让有些人的行为更加肆无忌惮。小说的结尾,主角拿起报纸看到拉什迪正在被“赞美沉默”的人追杀。这本书创作于1996年,二十多年后危机成真,拉什迪真的遇刺,这更让人思考赞美沉默的意涵。过去我常将自己代入欧美中产知识女性身份,今年却常思考自己与非洲文学的关系,阅读非洲文学的我到底处于什么位置?温驯饥饿的马匹,大陆上受难的女性,仅仅属于遥远的蛮荒时代吗?(推荐人 董子琪)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智利]本哈明·拉巴图特 著 施杰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9


这是一本你可能当成科学小史来读并读到酣畅淋漓,最后发现自己上当了但内心涌起更多惊叹与赞美的短篇小说集。这五篇小说是以一种确凿方式写作的歪曲的人物传记,人物和写作这些人物的方式都蒙着一层疯狂的异端光芒。人类缘何探索?又为何破坏甚至触发毁灭?如果探索未知是至高的善,它将与多少死伤和灾难互相抵消?拉巴图特写的似乎是历史,又似乎是反乌托邦的未来,读者很难不沉迷于这些人物疯狂的个性与他们创造的毁灭之路,其精彩之处可能正在于,这是如此当下。(推荐人 黄月)


《寻获与失落: 勒古恩中篇小说集》 

[美] 厄休拉·勒古恩 著 周华明 等译

理想国·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2-9



这是一本缓慢辽阔的科幻小说中篇集,勒古恩的文字就像藤蔓一样柔韧、坚实、延展。无关科技竞赛、星球大战、宇宙殖民,她说太空的故事像说远古森林的旧闻,写星辰如回忆家乡的土地,她笔下的宇宙不是陌生之地,而是人类旧乡。就像博物学家笔记集合,每一篇都如星系标本记录、田野考察,那些流动的性别、界限浮动的动物与人、生长植物意识的星球,都优雅地维持自身韵律,又把我们此刻的世界映照明晰。这样的文字不仅广博,而且具有宽恕与和解的力量。(推荐人 徐鲁青)


《醒:西奥多·罗思克诗全集》

[美] 西奥多·罗思克 著 陈东飚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10


这是一部不太具有诗情画意的愤怒诗集,看一会需要合上再打开,怕被呼啸声扰乱心神。但愤怒的呼啸不也撕开了一道口子吗?诗人写道,我的秘密高声呼叫。我根本不需要舌头。我的真理皆属预知,这苦恼已自我揭露。他在生活的所有角落都能体验到不那么正面的情绪,在高速公路上快速移动令他的神经受伤,铅笔整整齐齐躺在盒子里他体会到无情的悲哀,一尘不染的公共场所、寂寞的接待室、盥洗室让他感到凄凉。诗人为什么这么激动?又为什么如此易感?诗人的种种表现对我来说像一种纾解,因为生活中有些人的乐观如同密不透风的高墙,平和的进取更挟带着冷漠和残酷。只有在诗歌的疆土,愤怒和疯狂会被原谅,因为诗歌的存在意味着人不再对世事沉默,不甘于做瞎子、哑巴和聋子,诗让人了解自己还有眼睛、嘴巴和耳朵。(推荐人 董子琪)


《尤利西斯》(插图版)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著 

[西班牙] 爱德华多·阿罗约 插图 

萧乾 文洁若 译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10


已故的爱德华多·阿罗约是一位西班牙画家,1989年起,他开始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创作插图,并寄希望于在1991年乔伊斯去世50周年的时候将其出版。然而这一计划遭到了乔伊斯孙子的反对,理由是他认为自己的祖父不会希望自己的文字配有插图,但真实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因为乔伊斯生前曾邀请过毕加索和马蒂斯为《尤利西斯》配图,却并未如愿。总之,事情在2011年乔伊斯作品进入公版期后有了转机,2018年阿罗约看到了第一章的排版,同一年他与世长辞,但他留下的134幅彩色配图和200幅黑白插图留存了下来,并且在今年有了中文版。这300余幅插图风格多样主体简洁,有的自由奔放,有的充满童趣,画家不拘泥于各种介质,画面的趣味性很强,能感受到阿罗约本人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和自由的灵魂。(推荐人 姜妍)


《瘟疫之夜》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著 龚颖元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10


这是诺奖得主帕慕克的最新历史小说。作者杜撰了一个位于爱琴海的奥斯曼帝国的岛屿,并想象瘟疫降临时这个岛屿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作者重点讲述的并不是瘟疫带来的可怕后果,而是人们如何因为对待瘟疫的不同方式而分裂。如何遏制瘟疫在岛屿上的传播?用西化现代的医学方法还是依靠咒语的力量?是遵守隔离指令还是听天由命?一方面,岛屿上的穆斯林与基督教人群产生了分歧。另一方面,政府刚性的隔离与封锁措施引发了民众的不满,铁腕总督“不计成本”的动作:将不同意见者扔进监狱,对宗教场所也进行清洗消毒,更让许多人产生了对防疫的抵制心理。当局也并非铁板一块,岛屿总督如何在防疫中获得帝国苏丹的信任又是另一个难题。帕慕克的小说挖掘的正是瘟疫与心态、文化的关系:瘟疫不仅能够摧毁人们的身体健康,也能催化人群分裂、诱发矛盾和仇恨。(推荐人 董子琪)


《关于女儿》

[韩] 金惠珍 著 简郁璇 译

一頁folio·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10



母女是常见的文学主题,但是以母亲视角进行的书写并不算主流。《关于女儿》拥有一种惊人的熟悉感:“要怎么做才能成为女儿眼中的好人?”“女儿已经离我太远、再也不会回到我的怀抱里”——这还真像许多母亲会说的话。金惠珍的笔触朴素,却把乱世中的忧虑刻画得很好,母亲忧心于女儿参加的反抗运动,担心她的性取向会给自己造成伤害,这出自于本真的爱,又往往为女儿所厌弃。读到后记,我才明白其中的深意:曾经信奉家庭主义、以血缘为纽带的韩国社会行将瓦解,于是,母亲想让女儿嫁人以及让女儿回到自己身边的愿望,就如同能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如后记所说,为了改变女性的处境,必须首先改变对“家庭”和“个人”这两个概念的认知,“这不是宿命论的问题,而是存在论的问题。”(推荐人 尹清露)


《幽女出没的地方》

 [日] 松田青子 著 陈晓淇 译

后浪·九州出版社 2022-10


“在鬼故事中,死亡会让你从身体中解放出来,让你变得更强大。这就是吸引我的地方。”松田青子曾经在一篇采访中这样说。这本书把日本民间传说、传统剧目等故事中的女性角色放到现代都市的背景之下,全无过去女鬼故事充满怨念、想要复仇的森森鬼气,反而相对明朗,颇具都市气息。书中涉及女性嫉妒内容时,并没有将之作为负面的东西去书写,反而去了解这背后的苦衷,“嫉妒性深重是一项非常优秀的才能……不要亲手拔下自己的獠牙。”在《毛发的力量》这篇中,作者也谈到了“变成什么样子都无所谓……只希望拥有某种力量或特殊能力,能在关键时刻给对方致命一击。”种种描写摆脱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也摆脱了从受害者思维去看问题的控诉式写作。(推荐人 潘文捷)



非虚构



《压裂的底层》

 [美] 伊丽莎·格里斯沃尔德 著 曾小楚 译

新经典·文汇出版社 2022-1


水力压裂法是一种在土地和海床之下开采天然气页岩的方法,它拉低了整个北美的天然气价格,给美国带来了能源独立的前景。但是《压裂的底层》却讲述了故事令人心碎的另一面:在宾夕法尼亚州最西南边的矿区,压裂法让小部分人赚得盆满钵满,留下当地人遭受严重的健康威胁。格里斯沃尔德花了七年撰写本书,记录了当地居民如何和天然气公司签约,如何发现事情不对劲,继而任由灰尘钻进喉咙,人和动物都患上恐怖的神秘疾病,却不得不佯装正常继续生活。这本书也指出环境危机往往是多层次的,在最终的气候变暖来临之前,就已经有人替我们承受了最大的伤害。(推荐人 尹清露)


《贫穷的质感:王梆的英国观察》 

王梆 著

单读 / 铸刻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4



当异乡人的处境不再遥远,王梆的书写和我贴得更近了,她告诉我异乡人的眼光对此地与彼地都弥足珍贵,告诉我拿笔和做事,记录与行动的关系总是互相激发,彼此回荡。她在贫民区和五六个人挤在逼仄房间时,想的是奥威尔《通往威根码头之路》里的矿工,底层劳动者如何才能有尊严地活。她住在机场旁的廉租房,面对满墙霉斑,思忖的是英国住房问题。当一个人本来就身处田野,她的非虚构写作便不会落入“下”田野的陷阱,当问题从生命经验里生发,答案自生活深处寻得,你会感到这样的书写生机盎然,这样的文字非写不可。(推荐人 徐鲁青)


《以鹰之名》

[英]海伦·麦克唐纳 著 陈佳琳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7


作家麦克唐纳发现,好像所有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都会以死亡结尾,然而《以鹰之名》打破了这个常规做法——故事是以死亡开篇的。四十多岁时没有成家,也没有工作的麦克唐纳收到了父亲离世的消息。在她童年时期就对猛禽报以相当的热情,父亲则是她最初分享这一爱好的朋友。麦克唐纳试图重新振作起来,她想到的方法是领养一只世界上最难驯服的禽鸟——苍鹰,并花一年时间将之驯服。在与苍鹰相处中,她与儿时熟读的《苍鹰》一书的作者T.H.怀特重逢,她对苍鹰的驯服也与怀特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以鹰之名》既是一部痛苦的私人回忆录,也是一部自然文学,充满了史实与哲思。(推荐人 潘文捷)


《看不见的女性》

[英]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 著 詹涓 译

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2022-8


不符合女性需求、为女性的生存发展造成障碍的设计、城市规划、职场规则、医疗措施和权力体系影响着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中的有些只是让人感到恼火,有些则有着致命的后果:女厕所和男厕所虽然面积相同但女厕所总是大排长龙、手机尺寸越来越大,让女性用户越来越难以单手掌握、女性更容易因为误诊而死于心脏病、以标准男性为基准设计的汽车让女性在车祸中受重伤的可能性比男性高出47%,死亡概率增加17%……书中举的许多例子其实都已经在中文互联网内有过讨论,但当它们被集纳在一起,依然触目惊心。作者没有过多探讨性别不公维系千年的深层原因,但只是把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例子摆出来,就已经有很强的力量了。相信平等和公正之真正价值的人都会有所触动。(推荐人 林子人)


《与父亲的奥德赛》

[美]丹尼尔·门德尔松 著 卓雨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9


这是一本非常丰饶的书,作者采用“环套结构”进行写作的方式,呈现出并进的若干条叙事线索和脉络,或许并不需要分出其中的主次。作为数学家的父亲和作为文学教授的儿子,这里暗含着文理科的“交锋”;父亲81岁时选择回到儿子的大学课堂,旁听关于《奥德赛》的研读课,还大胆提出自己对人物情节的理解,作为儿子的作者从不理解到借机一次次追忆父子相处时光,并与《奥德赛》中的“寻父”过程产生暗合;而回顾儿子一生的学术生涯,我们又会发生在不同的课堂之上,和文学有关的研究也在代际更迭中默默地产生了传承。(推荐人 姜妍)


社科思想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 

刘瑜 著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4


科普写作是难的,因为放下艰深意味着袒露基底,因为温和的商讨、清晰的议事,需要沉住气更需要勇气。从民主问责到国家能力,刘瑜对基本概念的娓娓道来颇为难得,她多元丰富的比较视野也难得。当我们的视线跳出此时此地,看到更多他时他刻,会发现世界从不是非黑即白、敌我两立,认识他者的复杂才是明晰自身的前提。这是一本颇有意义的书,理解政治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也是一件异常重要的事情。(推荐人 徐鲁青)


《寻找门卫:

一个隐蔽的社交世界》

[美] 彼得·比尔曼 著 王佳鹏 译

薄荷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5



虽然社会学者对服务员、送奶工或美甲师都进行过研究,但门卫却很少有人问津。在美剧《大楼里只有谋杀》中,主角是挥金如土又时髦的曼哈顿上层,但那个不常出现的门卫大叔又是怎样的人?作者比尔曼发现,门卫这个群体乍一看毫不起眼,但这隐蔽的身份反而为观察大楼生态提供了绝佳的“杠杆”——公寓大堂是他们栖居的地方,也勾连起私人和公共的中间地带;他们的收入不低、具有很强的职业属性,却在阶层方面远低于住户,所以必须每天面临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的紧张关系。我边读边发出感叹:能想到以门卫为研究对象,作者真是天才!不过,这本书不仅有绝佳的田野素材,理论框架也很细致扎实,作为民族志或通俗读物来读都很有趣。(推荐人 尹清露)


《在绝望之巅》

[法] E·M·齐奥朗 著 唐江 译
明室Lucida·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6


我不欣赏齐奥朗,我嫉妒他,因为他年轻且早熟得可怕,因为他的存在主义式痛苦正在我体内慢慢消退。他用诗性推翻三段论,以真情颠覆苏格拉底式理性:“我喜欢留有血肉气息的思想,我偏爱从性紧张或神经压抑中产生的观点,胜过空洞的抽象千倍。”他叫喊,要过感性生活,而非理论生活:“被一种内在的无限感所折磨,这意味着活得如此炽烈,以至你觉得自己就要因生命而死。”杰出的思想不从文献资料里来,它由生命直觉激发,在切身的痛与爱里回荡。这本小书收录了齐奥朗粗野的血、泪和真情,当我发觉丧失了向死而生的勇气,当安全与节制正把我困住时,我都会把它拿出来一读再读。(推荐人 徐鲁青)


《静默之身:

残障人士的不平凡世界》

[美] 罗伯特·墨菲 著 邢海燕 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2-8


墨菲是一位人类学教授,因病致残后半生都要在轮椅上度过。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在残缺的身体中找到了“激情和力量”,决定写下自己的经历。今年出版的另一本书《诉说忧伤:抑郁症的社会学分析》其作者同样是一位病痛亲历者,区别在于,《诉说忧伤》是通过自我经验共情广大抑郁病友;而《静默之身》则是一本自传式民族志:墨菲既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的对象。作为一本初版于1987年的书籍,书中提到的理论如戈夫曼的“污名化”、维克多·特纳的“阈限空间”已不再新奇,但读来仍会折服于老爷子的勇气,“正如残障者的身体永远受损一样,他们作为社会成员的地位也是永久受损的”,我们能拥有一个让残障人士也能活得健全的社会吗?当这本书被更多人读到,或许就算是往前走了一点吧。(推荐人 尹清露)


《在美国教历史:从书桌到讲台》

姚平 王希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10


这本书既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学生在美国的求学和奋斗历程,也展示出丰富多元的美国高校历史教学图景。这些高校选择什么教材进行教学、如何上课?美国大学的运作和管理是什么样?作者们如何面对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种种情况?书中有着较为丰富的面向,不同的读者可以各取所需。对我来说,这些老师们列出的一些课堂用书很有实用价值。(推荐人 潘文捷)


历  史



《破碎的生活:

普通的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 

[美]康拉德·H.雅劳施 著 王晨 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1


在恶的时代里,加害者与受害者的身份往往模糊不清,普通人既是政治压迫的受害者,又是独裁统治的帮凶,《破碎的生活》里记录了太多这样的故事,书中收录了七十多个德国普通人的回忆,他们在二十世纪初出生,纳粹统治笼罩了青年时光,在暮年,大多数人以别无选择开脱曾经的恶之平庸。书中作者归纳的部分虽有杂乱之处,但他在发黄纸张里捡拾而起的记录启发颇深。穿过叙述的修饰与遮掩,我们仍能看到个体被时代齿轮推着走的时候,始终可以做出有限的、尽力的选择,也看到私人生活一旦同邪恶体制共谋,最终总会被后者反噬与倾轧。(推荐人 徐鲁青)


《尧风舜雨:

元大都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

王军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3



本以为会先看到王军写的梁思成传,结果没想到先等来的是这本《尧风舜雨》,但也不奇怪,关注北京城尤其是元大都的城市布局,是王军由来已久的兴趣点。在城市中建造专门用来报时的钟楼和鼓楼这一制度就起源于元代,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们的存在形成了新的城市中心广场带来了商业繁华,而这一建造过程又恪守了《周易》《淮南子》等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天文与人文建制,《尧风舜雨》便是在溯源。其中涉及的阴阳法式是其外在的部分,而王军还试图追溯的其中的环境思想,忽必烈在元大都的中央建造齐政楼,其中也包含着自尧舜以来的道统与治统思想,他试图在书中回答,古代中国是如何走出一条“从文化多元一体到国家一统多元”的发展道路的。(推荐人 姜妍)


《再造国家:埃及在19世纪》

[英] 蒂莫西·米切尔 著  张一哲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7


这本书最初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将解构理论扩展到历史和政治分析,通过重读欧洲与19世纪埃及的殖民遭遇,检验西方秩序和真理概念的特殊性。在米切尔的描述中,欧洲人想要把殖民进程呈现为博览会的世界,不能或者不愿意接受埃及并非是一个容易通过“博览会模式”来理解的地方。而东方则拒绝自我呈现为一场展览,因此表现得无序而且缺乏意义。接着,殖民进程就开始引入秩序——作者对军队组织方法、示范村、城市规划以及其他殖民计划进行了讨论,涉及建立秩序如何产生结构性的影响。作者还探讨了阿拉伯语的改造,揭示出语言与权力、秩序之间的复杂纠葛。(推荐人 潘文捷)


《漫长的余生:

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罗新 著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7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书。主角王钟儿像一尾红色的鱼,在字里行间游弋,时隐时现,透过历史事实和皇权制度的层层迷雾,那一点红色始终牵引着我们的关切——她是没有选择又“幸运”拥有余生的人,她是政治机器轰鸣下努力求生的人,她是被帝王感念而获得一方墓志铭、并因此被今日的我们读到的人。关于这位宫女,一方墓志铭只能提供很有限的素材,罗新老师说,写作的时候怕把她弄丢了,而《漫长的余生》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更是一种历史(对小人物,对女性)的关切和历史学家的思考方式。(推荐人 黄月)


《商品帝国: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

[德]弗兰克·特伦特曼 著 马灿林 桂强译

后浪·九州出版社 2022-8


谈到消费,我们太容易往消费主义、阶级区隔的方向去批判了(鲍德里亚和布迪厄的学术生命力可见一斑),我就写了不少相关的文化评论。但今年我意识到这是非常单一的视角,不仅用它来理解当代中国未必有效——中国是否已经是一个消费社会也仍待商榷——用它来理解那些成熟的消费社会也有可能会产生偏见和误解。在《商品帝国》中,作者通过梳理长时段的消费史,为理解消费提供了更平衡的视角。其关键在于看到社会生活的延续性、消费文化的高度适应性和某种道德观念的反复变奏——对炫耀性消费、攀比和阶级跃升的道德焦虑亘古有之,不仅是现代社会的副作用。和指责贪婪物欲相比,更为紧要的问题是分析不断上升的高消费水平为何成为普世性文化理想,在环境问题日益显著的当下,我们又该如何设想一种超越资源密集型消费的全新生活方式。(推荐人 林子人)


《汉文与东亚世界》

[韩] 金文京 著

新经典·上海三联书店 2022-10


日本中国史学者西嶋定生提出出“东亚世界”的“历史文化圈”概念,其中有四个重要的指标,分别为汉字文化、儒教、律令制和佛教。可以说,东亚各国曾在历史上共享过相似的文化,而汉字则是其精髓所在。这本书的作者是京都大学教授金文京,一个韩国人却在日本专攻中国古典文学,写出这本书真的有种舍我其谁的架势。《汉文与东亚世界》原本以日文出版,得知要出中文版,金文京又用中文重新写了一遍,真可谓是大家写小书。从东亚全局视角出发,试图重新建立汉字文化圈的坐标体系,也通过分析使用汉字、汉文的不同情况,探讨东亚各国不同的国家观和世界观。(推荐人 潘文捷)


艺  术



《我们的乐队也可以成为你的生活》

[美]迈克尔·阿泽拉德 著 董楠 译

雅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2022-3



现在看来,这本书的标题更像是奢望,毕竟流媒体让音乐变得如同背景墙,另一本书《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就详述了盗版音乐的猖獗历史。但是在60年代,音乐的确等同于生活本身,这一遗产持续影响着80年代的独立摇滚,催生出一批对虚伪的里根政府不满的乐队,他们想要比朋克更快速凶狠的音乐,以及更朴素的生活,甚至不惜为此忍饥挨饿。这本大部头以众多乐队为线索,讲述了80年代的美国独立摇滚运动,它看上去、摸起来都十分乐迷向,但内核其实人人都能理解:当外部环境变得令人难以忍受,我们应如何反抗,并保有基础的道德准则。(推荐人 尹清露)


《豹迹》

[美] 巫鸿 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2-6


当艺术史家巫鸿把过去的瞬间比作无实体、无过去、无将来的影子,我们知道这不是一次回忆录式的记忆追索,而是一次当下投影的创造性重构,是面对过去时人无法剥离想象和虚构的冲动,是非此方式所不能准确追忆的梦境或感觉。书中的同名篇目《豹迹》尤其给我这种感觉,印象也最为深刻。这些记忆写作的碎片如吉光片羽,我们从中看到的是北京、革命、故交、艺术如何在巫鸿身上留下痕迹,也是他如何面对、理解和“实验”这些人生片段,在艺术史之外创造一种特别而厉害的书写。(推荐人 黄月)


《人物:

文本、舞台、银幕角色与卡司设计的艺术》

[美]罗伯特·麦基 著 周铁东 译

果麦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2-10


这本书是罗伯特·麦基“虚构艺术三部曲”的完结篇(另两部是《故事》和《对白》)。麦基写道,这本书的首要目的是要丰富读者对虚构人物的人性见解,锐化创作技巧,“助你发明一整套复杂而又见所未见的人物卡司。”在书中,他撷取了从莎士比亚到《绝命毒师》的例子来进行分析。今年读了麦基的一些作品和访华材料,其中就包括美国电影工业体系下编剧创作的一些核心原理。除了这三本书,也推荐大家去看电影《改编剧本》,体会电影人对麦基电影创作原理的接受和叛逆。(推荐人 潘文捷)



新  知



《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

[美]乔纳森·斯拉特 著 任晴 译

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8


相较于博物或科普读物,《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或许更接近非虚构文学作品。作者讲述了自己多年来在俄罗斯研究毛腿渔鸮的经历,精彩纷呈,令人捧腹。此前人类对于这种巨大猫头鹰的认知几乎是零,感谢乔纳森和他的当地助手卧冰雪、闯冰原的一次次历险,以及长达数年、细节无数、一次次失败从头再来的苦劳,不仅得出了如此宝贵的文学结晶,更让我们了解到科学家的工作是如何完成的、单一物种的保护与整个自然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及面对共同的科研和环保使命时国族之别是多么不值一提。(推荐人 黄月)


《鱼不存在》

[美]露露·米勒 著 陈晓宇 译
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2-9



博物学家路易斯·阿加西的理念曾经风行一时:自然内部有一架梯子,细菌在下、人类在上。鱼类就是一个警示,告诫着人们,沉溺于基本的生存需求会是什么样。与阿加西的观点不同,达尔文的想法令当时的分类学家感到难以接受——达尔文认为,物种,即分类学家认定的永恒不变的分类等级,不过是人类自己的创造,他相信自然没有边界和固定的界限。在20世纪80年代,达尔文的观点得到了更多的认同。后世学者意识到,鱼的分类掩盖了细微的差别,它们实际上截然不同,而鱼这个概念不过是人类的幻象,鱼类真的不存在。认识到鱼并不存在,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危机,也可能带来新的意义。(推荐人 潘文捷)



童  话



《从前有一个故事:龙向梅童话集》

龙向梅 著 Monica Liaw 插画

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1


龙向梅笔下的这5则童话每一本都好看,都动人,都不仅仅是写给孩子的。这里面书写了友情、善意、温暖、坚守、光芒等等,却也没有回避现实里的无奈与失落,那些还保有一颗童心的成年人看完也不免会感慨的吧。我最喜欢的是《住在屋顶上的小人》这则故事,会想起儿时读郑渊洁笔下的罐头小人,小时候总相信童话故事是另一个真实的世界,每次都盼望着家里开罐头的时候我也能拥有自己的罐头小人。屋顶上的瓦片小人照理应该恪守祖训,永远不和人类产生交集,但高个子萨男因为自己和人类小朋友库库之间的承诺,而一次次破例。最终他和家人被迫搬离屋顶的乐园,唱着他们祖传的歌谣:“在天空之下,青瓦之上/有我们美丽的家园/在月光之上,轻风之上/有我们深爱的世界……”(推荐人 姜妍)


《嘘!格林童话,门后的秘密:

写给大人看的书》

[美] 玛丽亚·塔塔尔 著 吕宇珺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2-8



给墩墩念绘本版的格林童话时,常常与自己儿时读的版本比较,像《牧鹅姑娘》的结局我记得明显残酷得多,背叛了公主的侍女被脱光衣服装在充满沥青的桶里,由马匹拖着游街,这惩罚方式正是她自己提出要施加给背叛者的。这部格林童话研究的著作让我想起了童话更加黑暗、惊心动魄的一面,在那时儿童可能面临着被抛弃的危险(《汉赛尔与格莱特》),公主也要日夜纺织荨麻手流鲜血(《野天鹅》)。塔塔尔提出更多的童话主角并非波伏瓦批评总结的屠龙少年和英雄,而是傻瓜和懒汉,他们即使什么都不做也能天降好运,懒汉也不光有男的,躲避劳动和丈夫驱使的傻农妇也屡次出现。这当中有对不劳而获的宽容与幽默,这样的特性正是不能将童话完全当成政治文本批评的重要理由。就像作者强调的,童话更适合从文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而非历史角度。(推荐人 董子琪)


再  版



《持续焦虑:

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

[美]艾恺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4


这是一本我会一读再读的书。所有非西方社会中反现代化批评者面对的恒久问题,都是本土文化价值与现代化之间的紧张关系;作为整体世界代表的“西方”与批评者归属地之间的二元对立(且论证目标为后者在精神层面的优越性),无论是欧洲内部的“后发国家”还是欧洲之外皆能找到类似的表达;讽刺的是,非西方反现代化批评者一方面从西方汲取思想资源来反现代化,另一方面又因在西方取得声名而在本国扩大了影响力。书中关于中国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辜鸿铭、梁启超、梁漱溟和张君劢,对理解当下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潮有启发,但也仍然需要我们在当代语境内仔细思考它的新特征。(推荐人 林子人)


《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

[美]高彦颐 著 李志生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2-5


今年读了高彦颐的早年代表作,三十多年过去,书中的观点依然有启发性。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看到女性命运的结构性制约其实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明末清初的闺秀们憧憬浪漫爱但大多对智识层面不匹配的婚姻失望、需要以男性的标准证明自己的才华、哀叹因生而为女失去的机会,这不也正是我们时代的女性烦恼么。书中的另一个重要洞见是,所谓的观念进步并不完全是线性发展的,社会性别体系的弹性之强,可以迅速吸收和适应新观念,但即便如此,一部分女性也可以抓住缝隙中的机会实现自我,按照作者的说法,“这是被称作儒家父权制的基本悖论:它既比西方女权主义者和中国现代主义话语所估计的力量要大,也比其估计的力量要小。”(推荐人 林子人)


《失明症漫记》

[葡]若泽·萨拉马戈 著 范维信 译

读客文化·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2-8


第一次读《失明症漫记》是在高中,当时只是觉得这是一部很棒的反乌托邦小说,今年重读,竟然读出了现实小说的意味。萨拉马戈在199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赞誉为擅长“允许自然法则和常识的某一决定性领域遭到颠覆,但仅限于这单一领域,然后以逻辑的理性和精细的观察来跟踪、反映这种非理性的种种后果”,今年我终于读懂了十多年前的自己没能体察的深意:萨拉马戈在本书中颠覆的决定性领域,是政治——他精确地推演了无政府状态是如何在一个社会中蔓延开来的。这不是始于民众的愚昧、自私或邪恶,而是始于国家将民众划分为“我们”和“他们”,并且切断国家对“他们”的社会契约。如此一来,人们只能在一种强迫的无政府状态下进行困兽之斗,秩序和共识日益崩坏,最终事实上的无政府状态出现在全社会之中。(推荐人 林子人)


《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

颜世安 著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2-10



这本书是颜世安对庄子的思想的梳理,其中许多观点都与今天的处境相关。隐居、摸鱼、躺平的思想基础是什么?一般会认为这样选择的人群纯属自暴自弃,但如果看到道家隐逸一派,就会明白这是出于“为我”,追求的是与功名利禄不同的与宇宙秩序相关的“我”的安心,而“为我”又有全躯、贵生与游世的区别,前者可发展成在不安的现世中讲究养生、心态平衡,后者是不断在清醒与迷茫中更替。庄子应该并不向往温和稳定的小日子,也不认为这样的日子能够长久。之所以对庄子隐逸思想感兴趣,是因为三年来养生、全躯、保全自己成了社会主流的声音,在期间怀孕生产的人更不能脱离健康养生的讲义,产假期间读陶渊明,发现他非常怀疑这种将身躯看作珍宝的思想,于是由陶渊明摸索到了杨朱,又由杨朱读到了庄子。在颜世安一书的结尾处,看到作者将陶渊明当做庄子游世思想的后代继承者,与我的阅读正好形成了回环,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巧合。(推荐人 董子琪)



外  版



《上班记》

何兆武 口述 文靖 执笔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22-3


历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2021年逝世,这部他口述而成的《上班记》姗姗来迟。2006年姐妹篇《上学记》由三联出版,成为当年的文化事件之一,当时三联书店便已预告了这本《上班记》,不料一晃十几年已匆匆流过。这也和读这本书的感觉很像,时间宝贵却如废水,把人冲来涤去,上班不是真的,无穷的运动中人的报废才是真的。“帮凶”是面对《上班记》时时常想到的词,而何兆武先生一直提醒我们注意当时环境下人所受到的重压和威胁,于己要有“道德底线”,于人却谈“不必苛责”,不禁掩卷叹息。(推荐人 黄月)



温故书单

(16本旧书,排名不分先后)



《孔子》

(日) 井上靖 著  刘慕沙 译
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0-1


作者以孔子随侍蔫姜的身份,对孔子和子路、颜回、子贡等人困于陈蔡的往事娓娓道来,写尽从楚到卫的千辛万苦。语言朴实生动优雅,没有任何的说教,对于“礼”、对于“仁”、对于“天命”等儒学思想的解说颇为动人。到现在那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孔子和诸弟子静坐庭院中任凭风吹雨落、自省而静待天怒平息的画面仍时时占据我的脑海。我们把孔子视为圣人,但他在乱世洪流中,首先是一个有政见诉求的老者。他奔走陈蔡,多年流离颠簸最终迎来的却是送别主政者的遗体。重击之下回到鲁都,又接连遭遇爱徒早亡的绝境,孔子说“天丧予”,三个字里不知有无对命运的喟叹。井上靖从不汲汲于铺陈那些儒学概念,他笔下的孔子,是你我凡心肉胎能感同身受的普通人,带着喜怒哀愁和凄凉寂寥。(推荐人 姜妍)


《爱的算法》

[美] 刘宇昆 著 陶若华 等译
科幻世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9



因为对剧集《万神殿》着迷,于是读了刘宇昆的原著短篇集《爱的算法》和《奇点遗民》,里面的故事精致小巧,却问出了许多大问题:在人工智能和意识上传发展成熟的那天,我们的肉身还重要吗?“爱”是否也是算法的一种?如果记忆不全然可信,要如何证明记忆混乱不是另一种“单比特错误”?毕竟当爱也变成可计算的数值,活着的意义也变得稀薄了吧。虽然刘宇昆是一名科幻作家,但是当奇点真的来临,他应该不太会是完全拥抱新技术而更像是留恋往昔的人,就像书中拒绝上传意识的孩子们一样,他们始终无法承认“那些仿真人是父母”,经由他们之口,刘宇昆这样写道:“当父亲失去信念、无法抗拒机器的虚假承诺时,我们的父母就已经死了。”(推荐人 尹清露)


《语言与沉默》

[美]乔治·斯坦纳 著 李小均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11


好的阅读是一种受苦,当铁斧凿开冰冻心海,在脆弱、动摇与疼痛之后,我们变得不一样了,阅读《语言与沉默》的感受正是如此,斯坦纳总是能敞开而非封闭更多的文本,他相信文学批评不能沉溺在文本世界,而是必须、应当,有责任讨论更大的文化和精神问题。在这本书里,他从文学延展至谎言、残酷和暴政,诘问一个人为什么可以夜里阅读歌德与里尔克,早上却继续去集中营上班?文明与杀戮为何能同时在海德格尔这样的人身上共存,并成就一种“雅致的政治暴行”?这些质问横亘在眼前也击打在内心,不要把文本当避难所,不要视而不见邻人的苦难却为小说里的死亡哭泣。(推荐人 徐鲁青)


《战争与和平》

[俄]托尔斯泰 著 董秋斯 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10


推荐《战争与和平》实在没什么必要。但在2022年重读这本书很有意义。《战争与和平》让我再一次领略了名著的伟大以及文学的意味深长,即使托尔斯泰没有亲历那段历史,依然能描绘出社会与战场的场面,而且比历史学家或社会研究者更能“立象以尽意”,以人物和故事传递超越时空的真相。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究竟做对了什么才能击败拿破仑?就是他很清楚军队及民众的内心。俄国军队为什么能击溃法国,恐怕不止是冬天的陷阱,还在于民心所向。还有一个阅读的细节是,在大火烧掉莫斯科时,为了抑制民众恐慌情绪莫斯科总督封锁了信息。托尔斯泰对此有一句评价,董秋斯的翻译是“恐怖统治的一切恐怖都建立在对公共安宁的顾虑上”,而草婴的版本为“对恐怖的忧虑是出于对公共安全的关心”——同样一句话翻译出了完全相反的两个意思,到底哪个对,我不清楚。(推荐人 董子琪)


《酉阳杂俎》

段成式 著 张仲裁 译注
中华书局 2017-3



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及本书,称“或录秘书,或叙异事,仙佛人鬼,以至动植,弥不毕载,以类相聚,有如类书。虽源或出于张华《博物志》,而在唐时,则犹独创之作”。阅读本书的契机是今年看的电视剧《唐朝诡事录》,这部剧绮丽诡异的风格会令人联想到陈凯歌的《妖猫传》,但没有那种必须描绘大唐盛世的野心,而是专注于奇闻怪谈、幻术道法和破解谜题,别树一帜。剧作的灵感之源就是唐代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这本书中有文献整合,也有文学原创,志怪传奇故事占据了不到一半,但整体读来都很有趣,甚至其中还有灰姑娘的故事,可见唐时的文明交流程度。(推荐人 潘文捷)


《六论自发性》 

[美] 詹姆斯·C. 斯科特 著 袁子奇 译
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4


今年许多时刻都让我读斯科特如读工具书,不管是“支配与抵抗”还是“逃避统治”、“国家的视角”抑或“弱者的武器”,每个概念都近切有力。他的书里我最喜欢的是《六论自发性》,讨论无政府主义为什么重要。没有学术论文,斯科特写下的文字碎片自由、漫跃、情感充盈。他辩论为什么应该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闯红灯,为什么看似混乱的民间秩序最值得珍视,还提出应该不时做些“无政府主义的操演”:每隔一段时间,去反抗一些细小的,没有道理的规则,即便只是闯一次红灯。进步往往由自发行动促成,而非规范的制度程序结果。在由上至下塑造的世界里,能支持我们走向更远处的,是互助、自发性,与地方性知识,是弱者的不合作与不服从。(推荐人 徐鲁青)


《国家的视角》

[美]詹姆斯·C.斯科特 著 王晓毅 译
思想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5


从集约商业化林业模式到柯布西耶在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从苏维埃的集体化农场到单一栽培的农业模式,这些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在《国家的视角》一书中,人类学家斯科特根据上述案例提出了一个公式:作为宗教信仰的极端现代主义+无制衡的权力+孱弱的市民社会=旨在改进人类境遇的大型项目的失败。斯科特认为,所谓的规划者对其所要改变的社会或生态知之甚少,而历史上有许多案例显示,地方上流行的知识及其在压迫下的适应和逃避有可能避免最糟糕的灾难。读完《国家的视角》仍意犹未尽的话,也推荐读一读《六论自发性》,在那本书中斯科特为如何捍卫地方性知识和民众的自发性提供了行动指南。(推荐人 林子人)


《羊之歌:我的回想》

[日]加藤周一 著 翁家慧 译 
活字文化·北京出版社 2019-8


今年再次翻出这本《羊之歌》,是带着十分明确的意图,是希望从加藤周一的身上看到一个人如何与他的并不理想的时代共存,一个人的理念可以如何指导他的生活,思考如何左右感受,讲述如何重塑记忆。加藤周一写得真好呀,好像一支笔在他的身后犁出一道沟来,时过境迁,绿荫繁密,是他和他的时代一同存在过的留痕,反思的结出果实,希冀的仍未圆满。虽仍有巨大的语言隔阂,但这两年日益感到亚洲的视野充满力量和启发。(推荐人 黄月)


《与逝者协商》

[加]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 赵俊海 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11



此前报名了阿特伍德的大师课,又因为这本书是她关于写作的演讲稿,所以阅读时会想起她讲课时露出的那种笑容——聪慧、狡黠、时隐时灭的神秘。阿特伍德是出生在11月的天蝎座,一个掌管着神秘与生死爱欲的星座,这则冷知识十分贴合书中讨论的问题——作家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在阿特伍德看来,他们是拥有出色毅力的掘墓人,承载着别人的心理意念、恐惧和幻想。如标题所言,向下挖掘的路途也是进入亡灵世界、和死者协商的过程。这不仅意味着向前辈作家们不断学习,也说明了写作中包含的隐秘渴望——渴望穿越阴阳两界、从死者手中带回宝贵的东西,譬如知识和故事,譬如我们所珍爱的人和往日回忆。潜入黑暗、再把故事带回表面,这里面充满写作者的苦斗,所幸,也有相应的乐趣。(推荐人 尹清露)


《禅思与诗情》

孙昌武 著
中华书局 2020-6


日本驹泽大学教授小川隆曾说这本书是他崇拜的中国禅宗研究的四大经典之一——另外三本是胡适《神会和尚遗集》、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周裕锴 《禅宗语言》。书中既梳理出禅宗发展的脉络,谈及各典籍对禅宗思想的影响,也讲述了禅宗和唐宋诗人诗歌之间的相互影响。作者看到,虽然禅与文学分属不同的意识形态领域,并不能合而为一, 但禅宗的基本理论又决定着禅与文学尤其是诗之间的密切联系。(推荐人 潘文捷)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德]娜塔莎·沃丁 著 [德]祁沁雯 译
新星出版社 2021-3


马里乌波尔的居民曾经以捕鱼为业,和希腊人做交易,流经的卡利米乌斯河养育一代代人。它有一个剧场、三个博物馆、两所大学。我们或许从未听过它的名字,直到这座城市在今年春天被血腥炸毁,1400万平民流离失所。正是这时我读到了这本书,作者娜塔莎·沃丁在这座城市寻找母亲成长的痕迹,她循着微小的线索,牵连出一代家族史,二十世纪的巨大动荡冲刷着普通人的生命,直到今日仍未止息。希尼曾说文学战胜不了坦克,但沃丁让我看到文学能在坦克下救出的东西,让我相信要一直一再地讲述,直到说出所有可以说的事。(推荐人 徐鲁青)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德] 赫塔·米勒 著 刘海宁 译
后浪·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1-4



在别人是心的地方,在独裁者和秘密警察那里就是坟墓。齐奥塞斯库总是要死的,可他又活得比所有人都长,蛰伏在人的心里也蛰伏在小说里。赫塔·米勒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总有一些批评声认为她的小说写得过于政治性了、过于意识流了,如果你也曾生活在罗马尼亚当时或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相似的政治恐怖之下,或许便不难理解她文本中支离破碎的意象和感受,因为在自由丧失、彼此监视、除了恐惧空无一物的生活里,人就是如此破碎。(推荐人 黄月)


《The Last Embassy》

Tonio Andrade 著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1-6


既是充满细节的历史书,也是妙趣横生的旅行文学。作者使用荷兰、中国、英国、朝鲜史料,讲述了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在1793年马葛尔尼使团悻悻而归两年后,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广东派遣了一支使团,以庆祝乾隆在位60周年。与马葛尔尼使团的遭遇截然相反,荷兰使团受到了清廷的热烈欢迎,荷兰大使享受到了外国人甚至大多数清朝官员都没有的待遇,比如参加冰嬉和诗会、参观圆明园内皇帝的居所。全书用现在进行时书写如作者所言有一种奇特的微观史效果,读者仿佛跟随使团成员一道经历种种奇妙遭遇。如今回顾这段历史,作者认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反思中西外交史中长期存在的“文化冲突叙事”(很大程度上是由马葛尔尼访华事件所定性的),指出在西方外交规则于19世纪逐渐被认为是全球规范之前,其他的替代性外交模式也在发挥重要作用。书中发明了“应酬式外交”(phatic diplomacy)一词来形容东亚外交——这不代表东亚地区的政权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不重视实际利益,而是说它们将维系国家间亲密和谐的社交关系置于首位。(推荐人 林子人)


《北方厨房》

蒋韵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8


蒋韵的文字并不华丽甚至有些质朴,在这本书中她用一种种食物穿起的其实是和时代有关的特殊记忆,食物只是嫁接在这些回忆中的载体。在物质并不丰饶的年代,掌勺的女性们依然努力填满餐桌,似乎有食物就带来了某种希望。而当物质不再匮乏之后,人们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比如对海鲜的过敏、对食品添加剂的不认同)没办法再敞开大吃,这当中又包含了另一种隐喻。虽然写了这么多的饮食记忆,但蒋韵对吃是充满警惕的,她认为人类的这条好舌头已经因其邪恶与贪婪而戕害了万物。她自己逐渐变成了一个食物链越来越窄的人,她也希望人类可以找到和严守自己的食物链界限。(推荐人 姜妍)


《苦炼》

[法]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著  段映虹 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21-10


读这本书是在封控开始的四月初,我的混管出现了阳性,正在等待复检结果。当时手头书不多,想着苦炼既然已经开始,那就快速进入状态。没想到中世纪炼金术师的人生故事竟然能让人静下心来。泽农的一生也是一场苦炼,在历练中他逐渐看清了事物的本质,将时间和地点的界限消解,他在一个地点上同时看见了过去与将来,由被禁锢的地点延展至整个宇宙,静止不动的生活能够在原地沸腾,坚不可摧的观念也会像人一样死去,泽农就已经看见好几代思想化为尘埃。在活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这是极为抚慰人心的。《苦炼》也打开了我阅读志怪的门,让我更明白了象征的意义,就在于相信个体并不是孤单的,人可以从脚下的一片土地出发,看见自我和万物。(推荐人 董子琪)


《Small Things Like These》

Claire Keegan 著
Faber & Faber 2021-10



果敢地行善固然值得称颂,但只有在好人迟疑、困顿并在局促的“小事”里独自一人举步维艰的时候,一片雪和一阵风才有万钧的沉重,克莱尔·吉根写的正是这个。书的最后一页提供了历史上爱尔兰抹大拉庇护所曾经囚禁3万女性的真实背景,更让人感到书名里“small things”的巨大压迫感,以及圣诞夜里的一颗良心和整个教权甚至天主教社会相抗衡的意义。吉根一如既往擅长写寒冷,在实际的冷之外,还有人因恐惧而感到寒意更甚。在她著名短篇《南极》的结尾,被陌生男子拷在床头的赤裸女人把被子踢掉地上,感到寒冷和死亡正一同降临,在Small Things Like These里,我们也仿佛感到大雪永不会停,被虐待的女孩们正在被冬天和人心的冷合力杀死。(推荐人 黄月)



私人书单

(排名不分先后)



董子琪


《白发阿娥及其他》

《瘟疫之夜》

《大概小说》

《故事只讲了一半》

《醒》

《赞美沉默》

《嘘!格林童话,门后的秘密》

《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

《战争与和平》

《苦炼》


林子人


《清末民国人口贩卖与家庭生活》

《失明症漫记》

《商品帝国》

《缄默》

《看不见的女性》

《闺塾师》

《莫须有》

《持续焦虑》

The Last Embassy

《国家的视角》


潘文捷


《演奏之外》

《鱼不存在》 

《以鹰之名》

《幽女出没的地方》

《汉文与东亚世界》

《再造国家》

《在美国教历史》

《人物: 文本、舞台、银幕角色与卡司设计的艺术》

《酉阳杂俎》

《禅思与诗情》


徐鲁青


《始于极限》

《寻获与失落》

《处心积虑》 

《破碎的生活》

《贫穷的质感》

《可能性的艺术》

《在绝望之巅》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语言与沉默》

《六论自发性》


尹清露


《滔滔生活》

《静默之身》

《寻找门卫》

《关于女儿》

《有且仅有》

《压裂的底层》

《草坪的复仇》

《我们的乐队也可以成为你的生活》

《与逝者协商》

《爱的算法》


黄月


《观察者》

《漫长的余生》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贫穷的质感》

《豹迹》

《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

《上班记》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羊之歌:我的回想》

Small Things Like These


姜妍


《中国金银器》

《尧风舜雨》

《演奏之外》

《生者与余众》

《书籍秘史》

《从前有一个故事》

《与父亲的奥德赛》

《尤利西斯》(插图版)

《北方厨房》

《孔子》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界面文化编辑部,编辑:姜妍,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当我们谈论“非婚生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当我们在谈论女性相亲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FOODS | 唠一唠2022年,我们在湾区炫过的22杯奶茶疫情这一年,幸好还有阅读|36氪编辑部2022年度推荐书单报告 |《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2)暨私人银行数字化转型专题研究》发布当红齐天一举斩获工信部2022世界VR产业大会双料大奖厚德E行丨 暖春•特殊时期我们在一起:清华经管EMBA广西校友会关爱孤寡及特困人员译文有声秋日特惠:当我们谈论旅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书单|儿童文学、亲子成长书、成人书单,都在这里了小公司栖身五年,又遭遇裁员155㎡自然简约四居,原木遇见书香,每天都在“露营地”享受阅读时光【居住榜样】2022 年,科技行业的创业者们推荐这 47 本书 | 创始人书单国海研究 | 我们的行业,我们的2022,我们的2023!编辑部聊天室 | 逃避现实还是涉猎知识?在游戏里,我们体验到另一种存在历史在重演?刚刚,摩根大通CEO私人书单公布,我忍不住一口气看完...GGV OMEGA新年福袋|9位明星创业者2022私人书单大揭秘!全美K-12私立排名前100的院校【2023NICHE排名】书单推荐|郑戈教授的2022年书单我被骗子盯上了!(图)编辑部聊天室 | 时髦与文化要两者兼有?“知识分子风”穿搭是怎么回事刘钝的2022私人书单这份摩根大通CEO私人书单,到底有多绝?加拿大著名赏枫叶地区之一世界杯还没踢完,我们编辑部就内讧了用阅读,见证勇敢新生|华为阅读发布2022年度书单NIPS 2022 | 文本图片编辑新范式:单个模型实现多文本引导图像编辑12岁前的黄金阅读时间,千万别让孩子陷入“无效阅读”的陷阱NeurIPS 2022 | 文本图片编辑新范式,单个模型实现多文本引导图像编辑国外私校7-9岁阅读书单,适合寒假阅读!这样生活也不错:街头卖雪球、带着小岛流浪、守护私人书店和花房...令人叫绝的日本推理小说《绝叫》爆了!摩根大通CEO私人书单公布,忍不住一口气看完...NeurIPS 2022 | 文本图片编辑新范式:单个模型实现多文本引导图像编辑Feel Good 周报|乔布斯阅读时看到的世界,可能和你不一样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